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霸王新傳

第六卷 大楚長歌開創盛世 第三十六章 逐北(一) 文 / 舒嘯

    第三十六章逐北(一)

    擒獲了匈奴樓煩王,項羽仍不滿意,想乘著大勝之機,加上韓信率軍趕到,要繼續北上追擊老上單于,但被諸將極力勸阻,加上楚軍長途奔襲又連續作戰,多少有些疲倦,倘若再讓他們奮起餘勇在草原上追逐老上單于,等追上之時,楚軍恐怕已成強弩之末,不再是匈奴人的對手,如果一旦兵敗,將對士氣是個極大的打擊。項羽聽了,只得怏怏作罷。

    不過另有一個好消息從紫玉關傳來,那就是上郡軍區的副將彭凱將軍,雖然身負重傷,但並沒有殞命,而是在關破之後,與敵軍奮勇作戰,但不幸被流矢所中,昏迷過去。待項羽率軍趕到之後,命人打掃紫玉關戰場的時候,才被人發覺救醒。

    如此良將,得以保全性命,對於需要人才的國家來說,簡直是件再好不過的事情。彭凱在這次戰役中能夠在危急時刻按兵不前而免遭敵人埋伏,又能夠冷靜地審時度勢,大膽地繞道奪關,斷絕敵後路而迫使敵人倉皇從四原出逃,間接地救援了被圍困的四原城和項羽本人,可謂此次大戰中居功至偉之人。項羽立即命人將他送到長安,讓宮中最好的大夫前去為他治療,同時加封他為弘農侯,並任命他為預備成立的金城軍區元帥。

    成立金城軍區,是項羽這幾天謀劃已久的事情,幾大軍區,唯北方多兵災,而北方惟獨西北缺少軍區,長安距離西北雖然比較近,但作為帝國首都,沒有重兵把守肯定不行,因此在西北成立一個新的軍區,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加上河套地區現在尚處於匈奴人的掌控之中,因此成立金城軍區,不但大大有助於鞏固西北防禦,更有助於收復河套地區。

    很快,項羽又從抓獲的匈奴幾個貴族俘虜(審問完畢之後全部格殺)口中得知了一個重要的情報,那就是當初老上單于親自圍困四原,妄圖拔掉上郡軍區的時候,倘若一旦得手,匈奴人佈置於西北的十萬騎兵就將叩長城而直至長安城下。

    帝國的首都位於敵人可以觸摸到的地方,這令項羽和幾位元帥極為不滿。但據最新的情報顯示,西北的匈奴十萬鐵騎如今已經完全撤走,想來應該是老上單于敗回草原之後,為了防止項羽率軍窮追不捨,而將西北的重兵趕緊調了回去。

    項羽沉吟片刻,下了一道旨意,讓項飛率領長安軍區的八萬大軍北出金城,渡過黃河,向河套地區開拔,如遇敵軍人少,可直接殲滅,如敵軍人多,可牽制其主力。

    不日,項飛率軍從長安誓師出征,而項羽則親自率領精銳兵馬十二萬出於馬邑,進駐到雲中一帶,以韓信為大元帥,季布欒布為副帥,從東面尋找匈奴主力決戰。

    為了打贏與匈奴的這場事關兩族生死存亡的大戰,項羽吸取了上次對陣樓煩王的教訓,對外宣稱,匈奴兵士及王公貴族頭領等人,只要真心歸順,一律厚待不殺。有了這條做保證,等到了某些時刻,就可以誘使匈奴人投降。投降一個匈奴人,就等於少了一個敵人。

    不過匈奴大單于的王庭究竟在什麼地方,就連部分匈奴人也說不清楚,項羽不敢冒進,只在草原上緩緩地前進著。沿途倒也碰上一些匈奴兵士,不是被殺就是歸降,只是沒有遇到匈奴人的主力,這使得全軍上下幾乎憋了一股勁,就等著碰見匈奴單于。

    老上單于自然早就接到奏報,說楚軍兩路並進,一路開進到河套地區,一路從雲中出兵。分兵與兩路楚軍作戰,匈奴軍馬勝率很是渺茫,但集中優勢兵力,先擊潰其中一路,再揮師殲滅另一路,勝利的幾率將大大提升,因此老上單于秘密集中了匈奴境內十五萬大軍,用來對付東路的楚軍,而使兩萬多兵馬駐守河套一帶,如果遇到楚軍來攻,只可守不可攻。

    為了防禦楚軍的進攻,老上單于命嫡系精銳五萬駐紮在王庭,而使匈奴右賢王率軍四萬作為前部,左賢王部三萬兵馬位於東路,盧侯王和折蘭王的三萬兵馬位於西路,三軍遙相互應,互為犄角之勢,開往雲中前線。

    雲中城,是中原與匈奴大戰的前線,歷史上也是座有名的邊城。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就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句子。現在,雲中是項羽所駐之地,也是十二萬東路楚軍駐紮之地。

    雲中城內的議事廳內,此刻楚將雲集,東路大元帥韓信正在召集諸將議事。

    「方纔斥候來報,說匈奴大軍已經距離雲中不到八十里,現如今匈奴軍並排分列成三座大營,之間相隔不掃二十里,總兵力達到十萬人馬,我軍十二萬,足堪與之一戰,然如何進兵,還望諸位多獻良策,以早日破敵。」韓信點卯完畢,又率諸將參拜完項羽後,說道。

    現位為安樂侯的孔熙是從彭城軍區調集而來,沒有與匈奴作戰的經驗,但卻是第一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陛下,大元帥,以孔熙之見,匈奴人分列三營,意在守而不在攻,我軍可佯攻其東營,其餘兩營兵馬勢必來救,則可於半路伏而擊之。」

    「孔將軍果然妙計,」韓信頷首道,「然則匈奴軍三路,此計雖可破敵,但不能盡滅之,久戰於我軍不利,倘若不能速戰而滅之,則我大軍恐又要白忙一場,空費國家錢財。」

    季布笑道:「傷其十指莫如斷其一指,我大軍可直取一路之敵,而使兩將各統一軍阻攔敵兩路救援之敵,若一路敵人為我所盡滅,則其餘兩路,定然聞風喪膽而北遁,如此,破敵必矣。」

    項羽從首位站了起來,搖頭道:「季布,我軍若要圍而滅之,需其兩倍至三倍之兵力方可成功,則需五、六萬兵馬,所剩之六萬兵馬,如何抵敵?敵聞我襲其一營,定傾力來救,屆時雖滅敵一萬,自損八千,於我軍不利。」

    季布聽項羽這麼一說,也實在想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只得退到一邊,

    大廳中、沉寂片刻,元帥韓信道:「我有一計,可盡破敵軍。」

    眾人都知道韓信是用兵奇才,這會兒聽他說有妙計可盡破敵軍,頓時都來了興趣,兩隻耳朵似乎要豎立起來。

    項羽連忙招呼道:「大元帥且慢,朕也有一計,可盡破敵軍,你與朕不妨各自將計寫於竹簡之上,寫完之後,再比對一下,讓諸將看看,誰的計更為巧妙,如何?」

    韓信在用兵之上最佩服的莫過於項羽,這時聽說有這樣一個遊戲兼較量,頓時也來了興趣,笑道:「那臣就斗膽與陛下各書計策於竹簡之上,如臣計更妙,陛下可要向臣認輸。」

    「哈哈哈哈,」項羽大笑道,「韓大元帥果然好勝心極強,也罷,若是朕勝了,大元帥也得向朕俯首認輸,並擺上一桌拜師酒,請朕到你新府上痛飲三百杯,如何?」

    韓信忙道:「陛下若能光臨臣宅,臣自是感激不盡。」

    項羽道:「那——筆墨伺候。」

    軍中參謀將筆墨取來兩副,項羽與韓信各自在竹簡上寫了幾個字,然後將竹簡捲好,放到大案之上。項羽笑道:「韓大元帥,你我各自先打開一視,再交於諸將商議。」

    韓信笑著說道:「不錯,臣正有此意。」

    兩人同時將竹簡拆開,互相交換著看了一下,都哈哈大笑起來。

    眾人看得迷茫,忙問道:「陛下,韓大元帥,可將竹簡於我等一觀否?」

    項羽與韓信都將竹簡放到大案之上,項羽笑道:「諸位可來一觀。」

    眾人忙簇擁上前,仔細一看,只見兩片竹簡上都寫著八個字:「以守待守,奇襲逐北」。

    韓信也是笑意滿面,見眾人還是不解,忙高聲道:「眾將聽令。」

    眾人一聽,大元帥要調兵遣將,忙站列兩行,聽候調遣。韓信環顧兩排,道:「季布欒布二位元帥聽令。」

    季布、欒布兩人同時出列,高聲道:「末將在。」

    他們倆雖然都是元帥軍銜,但在韓信大元帥面前,還得自稱「末將」。

    「命季布為主將,欒布為副將,率馬軍一萬,步軍八萬駐守雲中,若遇敵軍來攻,可擊退之,但不可率軍追擊,以免中敵奸計。」韓信拔出第一支令箭,高聲道。

    季布、欒布二人雖有些疑慮,但還是接過令箭,回應道:「諾。」

    韓信也不顧這兩人心裡在嘀咕什麼,繼續道:「其餘諸將及三萬輕騎,一併隨本帥出征。」

    「諾!」大廳中的諸將齊聲躬身道。

    項羽一聽,全然沒有自己的事,不由趕緊叫道:「且慢!韓大元帥,置朕於何處?」

    韓信一拍腦袋,叫道:「幾乎忘記給陛下分派任務,真是罪過,陛下為國家之根本,萬民所仰仗,自然不可以身犯險,以韓信之見,陛下當鎮守雲中,以督全師。」

    項羽變色道:「朕豈是太平天子?朕當日縱橫宇內,天下無敵,何嘗見敵而怯戰,如今大元帥竟以為朕經受不住朔北風霜,莫非竟敢小覷於朕?」

    韓信搖搖頭,正色道:「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陛下貴為天子,乃國家社稷之所托,而韓信親率三萬輕騎北驅大漠,道路不識,極為險阻,倘陛下有不測於萬一,則韓信雖九死未能贖其罪,望陛下以國家社稷為重,不可輕身涉險,置天下臣民於不顧。」

    眾人何等聰明,立即就從韓信的話語中知道了大元帥行軍的目的必是凶險無比,忙齊聲勸阻項羽道:「望陛下以國家社稷為重,不可輕身涉險,置天下臣民於不顧。」

    項羽惱怒不已,如此能夠載入史冊的大戰,自己竟要龜縮在雲中城內而不得親自參與,簡直就是人生一大憾事,而諸將死命勸阻,真是令他發作不得,卻又憋氣無比。

    「陛下以臣為帥,定當以臣之計為重,不可於軍中掣肘。」韓信竟還將了項羽一軍。

    項羽旋即明白過來,笑道:「是朕糊塗了,那朕就鎮守雲中,以御對面之敵,來日朕要親自為韓大元帥餞行,望韓大元帥馬到功成,立國家千秋不朽之功業。」

    「臣謝陛下厚恩。」韓信見項羽同意自己不去涉險,也就放下心來。

    依照項羽與韓信的計謀,派遣出去的這三萬輕騎事關戰爭成敗,但卻凶險無比,所依賴的,就是那幾個匈奴俘虜,稍有不慎,將全軍覆沒,三萬騎兵將葬身大漠,韓信也無絕對勝利之把握,因此竭力勸阻項羽不可親自前往。

    在韓信率軍出發後的第二天,項羽卻要提一萬騎兵出城,向匈奴軍叫陣。季布不解,問道:「韓大元帥走前頒下軍令,『若遇敵軍來攻,可擊退之,但不可率軍追擊,以免中敵奸計』,如今陛下卻要提兵出戰,是何道理?」

    項羽詭秘地一笑,避而不答道:「季布、欒布,你二人猜測一下,朕提兵前去叫陣,匈奴人敢出營應戰否?」

    季布眼睛一轉,道:「勢必不敢。」

    欒布卻奇道:「何以見得?匈奴人素以悍勇著稱,又兼以十萬之眾,若見我軍僅以一萬之眾前去叫陣,定然出營應戰,何來不敢出營之理?」

    季布呵呵一笑:「陛下英明神武,震懾天下,匈奴人見到陛下,心膽已破,何來出營應戰之勇氣?定然惶惶如喪家之犬,關緊營門,企求什麼崑崙神的庇佑。」

    雖然是馬屁話,但項羽還是哈哈笑道:「朕還以為季布明瞭,誰知儘是胡言亂語,匈奴軍分營而列,意在守不在攻,我軍倘前去叫陣而不攻營,其必定閉門不出,以老我師,待我師老兵疲,而老上單于揮兵親來之後,其方可以逸待勞,迎戰我軍。」

    季布、欒布二人立刻馬屁話同時冒出:「陛下神算,神鬼莫測,況臣等凡夫俗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