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大道小說網 第二百四十五章 緬甸悲歌(十) 文 / 國產坦克

    緬甸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老撾、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緬甸的國土面積雖然比起中國來說要小得多,可是國內的民族數量卻比歷史悠久,幅員廣闊的中國要多得多,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人數最多的民族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緬甸族分佈全國各地,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徒,於650年進入曼德勒南30公里的叫棲(皎克西)鎮一帶定居。

    5000年前,緬甸的依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但緬甸族(緬人)是不是緬甸的土著居民。緬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莊蹻入滇,擴地數千里,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國。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系(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佔據了今柬埔寨和老撾,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ala、wimala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吁(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吁王朝所滅。

    東吁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吁王朝聯合阿拉干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佔領,東吁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吁王朝滅亡。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佔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干)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佔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併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佔領了整個上緬甸。

    緬甸是中國的南鄰,在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國通商。據顧亭林的記載:「緬人,古朱波也。漢通西南夷後,謂之撣。唐謂之驃,宋,元謂之緬。自永昌西南,山川延邈,道路修阻,因名之曰緬也。」甸,是郊外的意思。所以「緬甸」是遙遠的邊陲,可見古人譯名,音義兼顧,而且用字文雅,實在難得。以後,緬甸對中國雖有叛有附,但大致維持良好關係;只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原來的效忠情勢,隨之改換,但久後即能順應。

    在明朝的時候,緬甸為中國明朝的藩屬國。公元1659年,清兵的鐵蹄如疾風一般叩響了明王朝的殘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歷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國公沐天波(開國元勳沐英的後代)及其部下的簇擁下,逃進了滇緬邊境的野人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緬王,忽聞中華上國的天子駕臨,受寵若驚,即派儀仗隊來接,旋踵便覺不妥,就「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落草的鳳凰不如雞,這群中原皇孫與卿相不得不一夕數驚地潛伏於斯,幸有來自緬京的米糧接濟,不至於采野薇而食。次年緬京老王駕崩,新王繼位。他沒那ど糊塗,深知國邦裡養著一群禍胎,早晚會殃及池魚,便派精兵夜襲,一舉將幾十名臣亂刀砍死,永歷帝被囚禁。果然,同年底平西王吳三桂的大軍已飲馬怒江。緬王即獻出永歷帝,後那位亡國之君在昆明五華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緬桂樹下,中國的又一輪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號。

    然而,在緬甸境內,事情並沒有了結。當時,前後腳追隨永歷帝逃入緬甸的南明軍民有萬餘之多。明滅後他們繼續逃亡,藏匿於緬北的熱帶叢林之中,其中有一楊姓武術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將軍長驅入滇時的帳前驍將,此後多少代鎮守滇邊,對西南的民情地理瞭若指掌。在緬北竣酷的環境中,楊氏終能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紅刀子進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而失之蒙昧的土著人鬥不過這群「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華人的社團從此崛起於緬北高原,住民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緬甸王正式承認了楊家的實際地位,封為果敢(地名)土司王。

    為了要做好拉攏緬甸各方勢力的工作,劉建業最近在臘戍十分的忙碌,他要查閱大量的資料,還要盡量搞清楚各方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分清哪些勢力是可以放心合作的,那些是會搖擺不定的,那些是會對遠征軍不利的。幸好,他可以得到緬甸華商總會的幫助,否則,光是撣邦,佤邦,克欽邦這些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土司,就足以讓他腦袋搞得糊里糊塗。

    當劉建業在臘戍忙碌的時候,戰局仍然在對遠征軍不利的方向發展。

    4月8日,最高統帥夫婦離開緬甸回國。史迪威又一次振作起精神,開始行使他的「指揮全權」。要實現「彬文那會戰」計劃,關鍵的一環是要保證遠征軍主力的翼側安全。他在眉苗約見了亞歷山大,要求西線英軍必須固守亞蘭謬一帶的協防地區。4月9日,他在曼德勒和彬文那檢查了新38師、第96師和200師的部署情況。第二天,他又趕到東線,視察了第六軍的防務。這個軍的三個師至今還沒有與日軍接手,他們的裝備和戰鬥力比第5軍還要差些。史迪威要求第六軍甘軍長,必須守好東部防線,伺機攻擊前進。

    正面新22師的逐次抵抗打得十分艱苦。廖師長指揮著他的3個團交替掩護,邊打邊退,一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一面將日軍引向彬文那地區的預設陣地。精心設計和組織的「彬文那會戰」計劃,正在一步步地實現。

    恰在此時,史迪威最擔心的情況出現了。西線英軍放棄了亞蘭謬,並一路後撤,在逃至仁安羌一帶時,被日軍第33師團一支1000多人的穿插部隊切斷退路,英緬軍第1師7000多人陷入日軍包圍。同時,東線也出現了嚴重情況,日軍第56師團從東吁轉向右側迂迴,在莫契擊潰了第6軍55師,正急速向樂可、東技方向穿插。

    彬文那地區的遠征軍主力,東西兩翼都遭到了日軍威脅,情況十分危險。4月16日,史迪威在給夫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想,我們很快就會在日軍的進攻面前失敗。……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被日本人趕進深山老林,那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18日,史迪威不得不放棄彬文那會戰,命令第5軍第200師先期北轍,控制密鐵拉和漂貝一線,掩護軍主力轉移;新22師徒步向漂貝集結;第96師依托彬文那既設工事阻擊南線日軍,爾後轉為遲滯作戰,掩護軍主力行動。此時日軍第18師團增援到達,與第55師團共同向北攻擊前進。19日,第96師放棄彬文那,20日至22日在耶真以北642高地和基當甘,與日軍第18師團激戰三日兩夜,予日軍以沉重打擊,爾後轉移至央米丁地區。

    日軍攻佔同古後,第55、第18師團沿同古至曼德勒軸線繼續向彬文那進攻,第56師團從右翼沿同古至臘戍公路向壘固進攻,第33師團從左翼沿伊洛瓦底江兩岸向仁安羌進攻。

    日軍第33師團於3月25日從禮勃坦、興實達一線出發,一路勢如破竹,僅遭輕微抵抗就連續攻佔瑞當、卑謬、阿蘭謬、新榜衛,於4月14日佔領了東敦枝和因河南岸的敏貢,迫近了英軍第1軍團部所在地馬圭。當日下午,亞歷山大將軍面告中國遠征軍代表侯少將:仁安羌方面英軍情況緊急,要求遠征軍迅速援助。15日下午3時,剛到達曼德勒不久的第66軍新編第38師孫師長接到羅長官的命令,派遣第112和第113團分別開赴納特曼和巧克巴黨(皎勃東),策應英軍作戰。

    16日午夜,日軍第214聯隊(附山炮兵第3大隊及1個工兵小隊,稱「作間部隊」)從撤退英軍的右側超越英軍,先期進至仁安羌以東5公里處。此時除英緬軍第1軍團及英印軍第17師等部隊早已退至巧克巴黨外,英緬軍第1師及裝甲第7旅的一部尚未從馬圭撤至仁安羌。日軍第214聯隊遂向仁安羌東北急進,佔領了公路交叉點附近屯岡陣地,並以1個大隊北進至賓河(平牆河)以北,在此二處切斷了英軍北撤的退路。17日,日軍第33步兵團(兵團司令部、第213聯隊、山炮兵第33聯隊、工兵第33聯隊主力、獨立速射炮第5中隊,稱「荒木部隊」)佔領馬圭,撤退的英軍被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17日,被圍英軍向屯岡日軍陣地進攻,企圖突圍;已撤過賓河的英軍向進至賓河以北的日軍進攻,企圖接應被圍英軍。兩者均被日軍擊退。此時,日軍第33師團第215聯隊正乘船溯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急進中。

    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於16日下午抵達巧克巴黨。17日上午,英緬軍第1軍團長史林至第113團團部,當面將其手簽的命令交劉放吾團長,命令全文為:「致113團團長劉上校:請將貴團開至平牆地區。在該處,你將與安提斯准將會合,他將以所有坦克配合你。你的任務是攻擊並消滅平牆以北2里處敵軍。」〔20〕劉放吾以無線電與孫師長聯繫,孫師長又與羅長官聯繫。此後,遠征軍長官部下令:「立刻派113團由齊(學啟)副師長率領,火速馳援英軍。該師長並仍負衛戍曼德勒之責。」孫市長不同意由副師長率部往援而自己「坐守空城」,遂只令第113團連夜先行出發,讓齊副師長留守曼德拉,自己至指揮部請求親自指揮作戰。

    劉放吾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部向賓河前進,並派副團長曾琪隨同英軍戰車隊隊長先行偵察地形及敵情。該團於17日午後到達賓河以北,英軍配屬輕型坦克12輛、炮3門,於當晚完成了攻擊準備。18日凌晨,第113團第2營在左,第1營在右,第3營為預備隊,在英軍坦克、炮兵掩護下向日軍陣地展開攻擊。激戰至16時,日軍傷亡慘重,被迫放棄陣地,紛紛涉水退至賓河以南。

    為與第113團作戰配合,被圍的英軍亦於18日凌晨展開突圍戰鬥,但苦戰一日,毫無進展。16時30分,英緬軍第1師師長史考特致電史林求援。史林記述當時情況說:「更多日軍由東邊的伊洛瓦底江上增援,我軍情勢更劣。下午4時半,史考特來電說他的人馬已因不斷的戰鬥、行軍及缺乏飲水而精疲力竭。他估計還能挺過一夜,但若次日還不能獲得飲水,他的軍隊將因虛脫而不能戰鬥。他要求准許放棄運輸工具及武器,於當晚輕裝突圍。」史林遂要求第113團繼續攻擊,以速解英軍之圍。此時孫師長已趕至前線,經現地偵察後,認為賓河南岸日軍居高臨下,攻擊行動完全暴露,僅以1團兵力實施晝間攻擊,不僅難以達到解圍目的,反易遭不意之損害。經與史林一再解釋、協商,獲得諒解,決定次日拂曉攻擊。

    當晚,孫師長與史林共同研究攻擊部署。孫師長因右翼方面全系石山,側背臨河,萬一攻擊頓挫,危險較大,主張以左翼(東翼)為主攻。但史林以被圍英軍在仁安羌東北地區,如果主攻在左翼,則被圍英軍易於蒙受炮火損害,且解圍後之撤退亦殊多不便,堅請將主攻改在右翼。於是決定將主攻指向日軍左翼。18時下達了攻擊命令。其主要內容為:「1.當面之敵情無變化,仍堅守賓河左(南)岸高地一帶陣地,英軍第1師仍在仁安羌東北地區被敵包圍,已彈盡糧絕,危急萬分。2.師以擊潰當面敵人、救出英軍之目的,於明(19日)拂曉5時30分繼續攻擊。3.第113團於明5時30分即向油田區之敵攻擊,重點指向敵之左翼。4.英軍炮兵隊(火炮3門)以一部火力協助第113團之左第一線,攻擊賓河左岸之敵,以主火力支援其右第一線主力之進攻。5.英軍戰車隊以全力沿公路進攻,協同我主力之進攻。」

    19日凌晨4時30分,第113團渡過賓河,5時30分展開全線進攻。右翼部隊迅速攻佔日軍第一線陣地。日軍為挽回頹勢,亦及時增援並組織反擊。雙方反覆衝殺,戰況極為激烈。第3營營長張琦壯烈犧牲。激戰至14時,攻佔了油田區。左翼部隊亦攻佔了日軍主要據點501高地。15時與被圍英軍取得聯繫。當日上午7時,被圍的英緬師亦曾發動攻擊,企圖與解圍的中**隊配合突圍,但很快即被日軍壓制下去。「軍隊在精疲力竭之際,又受到猛烈攻擊,死傷又增」,「儘管軍官不斷安撫,英緬軍已經完全崩潰」。第113團擊退日軍第214聯隊及第213聯隊一部後,救出了英緬軍第1師7000餘人和美國教士、新聞記者以及被日軍俘虜的英軍等500餘人,從日軍手中奪回的100多輛汽車和1000餘頭馬匹等亦交還英軍。他們在第113團掩護下,安全地從左翼撤至賓河北岸。「三天的苦熬,已使他們狼狽不堪,一路對著中**隊,個個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4月20日,羅長官致電最高統帥報告戰況說:「孫師原派巧克巴黨之113團,筱日掃蕩平河(即賓河)以北敵人後,進而救援在彥南揚(即仁安羌)被圍之英軍。現據孫師長皓未報稱:劉團經兩晝夜激戰,占彥南揚,救出被圍英緬軍第1師7000餘人(情形狼狽,不復成軍),並由敵人手中奪獲之英方輜重百餘輛,悉數交還。敵向南退卻,其死傷約500餘名,我亦傷亡百餘。據孫立人回憶錄,本次作戰第113團參戰人員1121人,陣亡204人,傷318人。該團暫在彥南揚佔領陣地。」

    第113團救出英軍後,因只有1團兵力,並未乘勝追擊。4月20日晨,日軍第33師團已全部到達仁安羌附近,當日即派出1個大隊向第113團左翼陣地實施威力搜索,被守軍擊退。雙方仍在油田區以南10公里地帶對峙。當晚,第112團到達賓河北岸。孫師長令第113團和第112團利用夜暗調整部署,準備21日拂曉攻擊當面日軍。英軍羅伯遜上尉送來史林的命令,主要內容是:中國第5軍已改變原計劃,業已向北撤退,以掩護東面軍(第6軍)之安全,因而影響本正面之作戰,貴師即退至巧克巴黨待命。新38師遂於當夜向歸約一帶撤退。

    仁安羌解圍作戰的勝利,讓英國人一時感激涕零,但沒過幾天,這些狡猾而自私的傢伙就把中國人為他們做出的犧牲全都忘在了腦後。

    日軍佔領東吁後,於4月20日下令追擊,「部署各兵團猛烈果敢地突進,將敵壓向曼德勒附近的伊洛瓦底江殲滅之」。其命令主要內容為:

    1.決定以一個兵團切斷臘戍方面敵之退路,同時以主力部隊沿央米丁—曼德勒公路及伊洛瓦底江地區向曼德勒方面突進,包圍敵主力之兩翼,壓向伊洛瓦底江殲滅之。

    2.第56師團應沿樂可(壘固)—萊卡—臘戍道路地區向臘戍方面突進,切斷敵軍退路。預定令獨立第56步兵團沿央米丁—敏丹—南曲依道路前進,回歸師團長的指揮。

    3.第18師團應在進入央米丁東側地區後向曼德勒方面突進,切斷敵主力的退路,並捕殲之。

    4.第55師團應在進入央米丁西側地區後,向曼德勒西南地區突進,將敵軍主力壓向伊洛瓦底江殲滅之。

    5.第33師團應經敏建附近向曼德勒方面突進,捕殲敵主力。

    另外,應以一部急進八莫,切斷八莫及傑沙附近敵之退路。

    同古失守、第200師北撤後,同古經毛奇、壘固、雷列姆至臘戍的公路立即處於日軍威脅之下。當時防守這一公路的僅有第6軍暫55師的第1團,位於毛奇、壘固地區。

    日軍第56師團根據軍的命令,令參加進攻同古的搜索聯隊為先遣隊,於4月6日進攻毛奇。守軍1個連撤守克馬俾。8日,第6軍為適應戰況,並掩護遠征軍主力在彬文那會戰左翼方面的安全,令暫55師第2團推進到壘固,第3團暫留雜澤、東枝構築工事;同時電令第93師第279團速開和榜集結,另令現在景棟、孟畔的第93師及第49師分別對當面的日軍、泰軍實施牽制性攻擊。

    4月9日,日軍攻佔克馬俾,守軍退守土沖河北岸。11日,日軍突破土沖河防線佔領土牆,暫55師第1團再退保勒一線。12日,暫55師師部推進到壘固,並急調第2、第3團向壘固以南約32公里處高地一線佔領陣地。14日,第6軍軍指揮所亦進至壘固,同時令第49師的第146團在壘固以北坑皮克附近佔領預備陣地。在守軍調整部署尚未完畢之際,日軍先遣隊於15日開始分兩路向第1團陣地進攻,但遭到守軍的堅強抵抗,攻擊頓挫。日軍遂將第113聯隊投入戰鬥。守軍寡不敵眾,被迫向壘固轉移。日軍跟蹤追擊,在壘固以南與尚未佔領陣地的第2、第3團遭遇,發生激戰。日軍第148聯隊由左翼加入戰鬥,並超越守軍,前出至距壘固約10公里之恩奎當。激戰中暫55師被擊潰,與軍失去聯繫。日軍於20日攻佔壘固,並擊退了坑皮克的第146團。第6軍軍部退至雷列姆,第六軍林參謀長率第146團餘部防守和榜。

    大概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最高統帥終於暫時放下了對雲南的龍主席的高壓政策,把已經在雲南呆了好一段時間的中央軍三個軍部隊緊急調入緬甸。先頭部隊第54軍的主力已經抵達臘戍,後續的第8軍和第71軍正在晝夜兼程的沿著滇緬公路開進。

    就在這個危急時候,劉建業主持的會議在小城臘戍最豪華的波特酒家召開了。

    「各位,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我們這次會議的目的吧?」穿著緬甸籠基(緬甸男子穿著的筒裙的名字),包著纏頭,盤腿坐著的劉建業說道。

    「這當然是明白的。不過,我們也想知道你們能夠開出什麼樣的條件。」撣邦獨立軍的首腦吳利昂率先發話。

    「實話不瞞你,日本人的南機關也派人過來開出條件了。」克欽邦的孟巴頭人緊接著說。

    「這很正常,日本人向來都喜歡開空頭支票。不過,大家如果知道那個滿洲國的皇上連自己的老婆都被日本人毒死的話,你們還能相信他們的話嗎?」劉建業一點都不驚訝得說道。

    「我們還是想知道你們要開出什麼樣的條件。」佤邦的桑凱頭人說道。

    「我們會支持你們的自治,給與你們必要的支持,包括武器彈藥。我們繼續承認你們的世襲官職。你們還可以派出你們的人員到我們陪都去學習,學成以後回來建設你們的領地。」劉建業說道。

    片馬管事、僳僳族頭人勒墨奪扒和景頗族頭人姚中科說道:「那我們片馬地區,不知道政府是怎麼考慮的?」

    片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它位於瀘水縣境內的高黎貢山西側,西面與緬甸接壤,北通印度、巴基斯坦,為印、緬進入滇、川、藏的咽喉要地,國防意義尤為重大。清朝末年,英軍曾經出動部隊侵犯片馬地區,事後一直賴著不走。

    「片馬自古就是中國的土地,我們自然是要收回的。除此以外,我們還會收回猛卯三角地和班洪、班老部落。」劉建業毫不含糊的說。

    「你們是英國人的盟友,我們怎麼才能相信你們?」

    「你們大概也都知道,我們現在的臘戍以前是中國的土地,我們國勢衰弱的時候,才被英國人搶走的。眼下的這場戰爭,不論英國人最後是贏是輸,他們都不會恢復到過去的強勢,所以,只要我們表現的強勢,他們就只能默認和接受。國家之間的邊界,是由實力來劃定的。當然,你們如果還不放心的話,可以先爭取自治,然後再併入我國版圖。我國政府會繼續承認你們的地位。各位原先的土千總,土守備等官職,我們繼續承認。我們還可以放棄經營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把這個交給你們。」

    「如果是這樣,我們倒也可以考慮。不過,你總還是要表示一些誠意。」吳利昂說道。

    「這裡是一些小意思。你們就當作見面禮好了。如果,我們最後能夠達成合作協議,你們還能收到一份大禮。」劉建業指著由勤務兵送到每個頭人面前的托盤說道。托盤裡不是別的,都是五支嶄新的駁殼槍和子彈。

    商談繼續進行,直到夜色已深,在劉建業和各位頭領的討價還價下,終於達成了協議。國民政府要支持撣邦,克欽邦,佤邦爭取自治的行動,提供相應的武器援助,接納派遣的學生,在必要的時候要以武力支持撣邦,克欽邦,佤邦的武裝鬥爭,派遣軍事教官,幫助訓練軍隊,同時承認各位頭領的世襲官職;各位頭領支持中**隊在緬甸的軍事行動,接受中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指導;果敢地區在戰後併入中國版圖。

    條件達成,大家又依照傳統歃血為盟。劉建業把特意送到臘戍的近萬件日式武器轉交給了各位頭人,作為首批援助物資。

    最後自然是大家一起在酒桌上開心地喝酒。

    「將軍,有人找你。」一名中**官走了進來,在劉建業的身邊小聲地說。

    「是什麼人?」劉建業小聲問到。

    「沒有說,只是講是從仰光來的。」

    「請他到另外的一個房間,我馬上就過去。」——

    這幾天聯繫一些盜貼網站的時候,他們提出一個說法,說是我們採集其實是在幫你宣傳,希望你認真考慮一下。我想對他們說一句,我不喜歡這種所謂的宣傳方式。所以,我要求盜貼網站不要再轉發我的文章了。原因很簡單,我不認同你們的思維。還有,明天起無限期停止更新,作為抗議的方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