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大道小說網 第二百六十九章 臥薪嘗膽(十三) 文 / 國產坦克

    等到劉建業的情緒略微平靜下來,劉建業又開始說:「剛才,我提到的是我們無論如何必須奪回來的,因為那些都是我國的領土。本來我也想提醒楊廳長一起提出收回香港的,但是考慮到英國人肯定不會答應,美國人的態度也很曖昧,所以,我覺得至少現在我們想要從英國人手裡收回香港,十分困難。」

    「這是一定的。那些英國佬從來就是只想佔便宜,寧死不吃虧。」

    「我想為了使我國在戰後能夠有更好的戰略發展空間,我們還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朝鮮,一個是琉球。」劉建業說。

    「朝鮮一直以來就是我們的藩屬國,因為甲午戰敗,朝鮮才淪入倭國人手裡。這裡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我們不能對朝鮮的戰後安排無動於衷。」楊廳長說道。

    朝鮮位於亞洲大被陸東北部,介於倭國海與黃海之間。南北長約840千米,東西寬約360千米,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朝鮮半島海岸線全長1.8萬餘千米(包括島嶼海岸線)。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全境多山。朝鮮半島東鄰倭國,西接中國,北靠俄羅斯,南臨太平洋,處於亞洲大陸東部中央,為東北亞腹心地帶,是該地區重要的戰略要衝和美洲大陸與歐亞大陸相通的最重要的橋樑。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曾經說過:「誰統治了東北亞,誰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誰就掌握了整個亞洲的命運。」而東北亞的鑰匙正是朝鮮半島。誰控制了朝鮮半島,就意味著誰就控制了整個東北亞地區。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准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係,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讚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遣強大的漢朝水陸軍隊攻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朝廷收復樂浪郡。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伽等小國,並且接受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由於漢朝解體,進入三國及後來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戰亂,雖然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過原來漢朝在朝鮮北部的領地,但最終還是因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爭奪而逐漸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於是,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了高句麗王國,並逐漸強大,最強盛時曾控制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原」漢四郡「地區;與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倭國,想借由倭國牽制兩國。倭國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倭國府進行統治。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倭國府被新羅所滅。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功滅百濟,又於668年借道新羅和百濟故地.在和新羅南北夾擊並下消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取「山高水麗」之意;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1231年蒙古軍開始小規模進攻高麗。1258年,高麗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倭國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倭國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麗朝貢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持蒙古殘餘勢力,但朝內一直都有爭論是否應該歸順明朝。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於是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稱臣,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明太祖朱元璋將朝鮮列為永不征討之國,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此後中朝一直以鴨綠江為界。

    1401年,從太宗開始明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自此以後直至中國甲午戰敗,每一代的朝鮮國王繼位,冊立世子等以及國王的葬禮,都必須有中國派遣的使臣出場,否則就是沒有得到中國朝廷承認,視為非法。

    1591年倭國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明朝萬曆皇帝雖然昏聵不堪,但是仍然明白朝鮮的安危對於中國自身安全的重要意義,不惜掏空國庫,從全國各地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是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是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燬進入朝鮮搶劫的美**艦,並多次擊退美**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倭**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倭國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倭國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1894年倭國進攻駐朝鮮的清軍,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被迫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倭國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自此以後,朝鮮與中國維持了一千餘年歷史的宗藩關係斷絕了。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倭國控制。

    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倭國的「保護國」。

    1906年倭國在朝鮮設立倭國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年倭國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稱為順宗。

    倭國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倭國將韓國王室封為倭國貴族。

    「我們雖然不能把朝鮮劃入我國的版圖,但是我們可以主張把戰後的朝鮮永久中立化,使它成為我們中國,美國和北方的蘇俄之間的緩衝地帶。這樣,誰都不能完全控制朝鮮半島,大家可以做到互相牽制。」劉建業建議道。

    「把朝鮮變成像瑞士那樣的國家,對於朝鮮半島上的人倒也算是一個好事。」楊廳長說道。

    「琉球也可以按照類似的辦法處理。」劉建業說道。

    琉球,也就是所謂的倭國沖繩。國人對琉球和沖繩的稱呼大都非常熟悉,但知道兩者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就少多了,因為我們國家沒有對此展開宣傳和教育。國人的印象裡,琉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晚清時期被倭國人強行割占。同樣在國人印象裡,沖繩是倭國的一個縣,那裡駐紮著美國的軍隊。多數國人不清楚琉球與倭國的具體關係,琉球幾乎成了被我們遺忘的角落。事實上琉球至今不是倭國領土,儘管倭國人統治著,並強行將她更名為「沖繩」。

    公元1372年琉球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國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藩屬。幾年之後,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成立了歷史上的琉球國。明朝冊封琉球200多年後,倭國看上了琉球王國。1609年,倭**閥豐臣秀吉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島津氏遂率軍攻打琉球,俘虜了琉球國王尚寧,逼其寫下誓文,每年向薩摩藩輸糧8000石。倭國將歷史上的這次侵略視為「上貢」,並以此證明琉球一向是倭國的「藩屬」。1654年,琉球王終於擺脫了薩摩藩的控制,為感念中國的厚道皇恩,主動遣使臣到中國清朝請求冊封。

    當時的康熙皇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定二年進貢一次。一八七三年,倭國兵臨琉球,廢除國王,另立傀儡。第二年又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借口台灣土著殺死琉球人的事件率兵三千登陸台灣,打算長期佔領琉球和台灣。清政府答應給倭國撫恤銀10萬兩,在台建築費40萬兩,先付10萬,其餘40萬在12月20日倭國退兵後支付。10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了《北京專條》3條,在英國的支持下,倭國敲詐清廷的陰謀得逞。但李鴻章為清政府與倭國簽訂的《北京專條》卻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承認了倭國為被殺的琉球人出兵的合理性,這就等於隱約承認了琉球是屬於倭國的,將琉球這個一直依仗中國扶持的小國推到了倭國的魔爪之下!另一個害處則是使得西方列強更加蔑視中國,將洋務運動在列強心目中建立的自強形象損失殆盡。最大的受害者則是琉球。《北京專條》簽署後的第二年,倭國派兵進駐琉球,並命令琉球尊奉倭國明治年號,不再向清政府入貢。眼見形勢不妙,琉球國向宗主國清政府告急,派遣使臣尚德宏到中國求助。尚德宏到達福州後,向閩浙總督何璟和福建巡撫丁日昌說明此事,又通過他們向清廷急報。

    但清政府根本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只是給駐日公使何如璋下了個命令,命他調查此事。實際上,當時的倭國只有陸軍常備軍3萬餘人,海軍4000人,軍艦15艘,且多破損不能出海。雖然何如璋對此事盡心竭力,但由於清廷在對日交涉時過分注重情理,沒有適時炫耀武力,反使倭國摸清了清政府的懦弱本性,變本加厲。1875年9月,倭國派遣軍艦侵入朝鮮領海,逼迫朝鮮政府與其在次年簽署了不平等條約。倭國在朝鮮嘗到甜頭後,便加緊「處置」始終不肯歸順的鄰邦琉球。

    1878年4月,倭國政府悍然決定廢琉球為郡縣。雖然琉球上下並不甘心亡國,但囿於國力弱小,無力抗衡日軍。倭國政府令琉球國王尚泰到東京聽候處置。當時他正身染重病,所以派王世子前往東京,親自哀求倭國政府暫緩國王赴日的行期,以為緩兵之計。此時的琉球一心巴望清政府能夠救其出水火。8月30日,倭國政府在何如璋按照清政府旨意的喋喋不休的交涉聲中,正式宣佈改琉球為郡縣,聲明琉球與中國的關係由倭國外務省處理,琉球終於沒有逃脫被倭國吞併的命運。

    此時,身在中國的尚德宏趕緊向李鴻章呈上了一封求助信,表示倭國要「滅數百年藩臣之祀」,琉球上下正是「主憂臣辱」,「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厲鬼」,懇請清政府念在琉球國對中國數百年以來一直的恭順態度,「威惠於天下」,希望能「速賜拯援之策,立興師問罪之師」,救琉球國於水火。但琉球問題又正好跟此時阿古柏侵擾新疆的事件碰到了一起,清廷當然無法傾注全力拯救琉球。面對尚德宏的哭泣,清政府在猶豫不決之中讓倭國佔了先機。

    但清政府畢竟不能對此袖手旁觀,聽任琉球滅亡。1879年3月,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來到中國。在與格蘭特的會談中,李鴻章詳細介紹了琉球一案的來龍去脈,並希望利用格蘭特的特殊身份從中斡旋。但格蘭特一直弄不懂儒家色彩濃厚的「冊封」、「藩屬」等概念,調停始終不得要領。在調停時,倭國人拿出了清廷在《北京專條》中埋下隱患的條款,使格蘭特啞口無言。

    1879年4月,倭國派出了一支由450名軍人和160名警察組成的隊伍,前去鎮壓了已有200年不設軍隊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說將王室強行遷移到了東京,並廢除藩政改為由倭國政府直轄的沖繩縣。

    「琉球群島的位置正處於我國自台灣島前出西太平洋的必經通道。如果這個戰略要點被外國掌握,那麼我國海軍以後向西太平洋挺進,成為世界上的強大海軍就會受到很大的困擾。而且,這裡位於美國的勢力範圍菲律賓和倭國本土之間,我們一旦掌握這裡,就是進可攻退可守,戰略迴旋餘地就大了。雖然說現在美國人和我們是盟國,但是畢竟美國人和我們的戰略利益並非完全相同,所以,很難說以後當我們的國力強盛的時候,美國不會把我們當作他們掌握亞洲的一個障礙。我們必須對此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次開羅會議,使我們一舉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時機,我們千萬不能錯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劉建業反覆的勸說。

    「這個好像有一些難度吧?」楊廳長說。

    「以前琉球國是我們的藩屬國,也就是我們的保護國,我們對他們擁有宗主權。後來被倭國人搶走了。倭國如果戰敗,那它以非法手段強取得領土自然是要歸還的,琉球自然是要歸還給他原本的宗主國,也就是我們中國。這就是他們英國人最喜歡用的邏輯。如果我們這麼講,英國人也沒有辦法挑刺。」劉建業說道。

    「那就這麼辦吧。我回去見委座的,力爭促成此事。」楊廳長堅定地說。

    「一切就全拜託給樸園兄了。」劉建業說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