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大道小說網 第三百四十九章 烽火(一) 文 / 國產坦克

    一片平靜的河北小山村,西柏坡村。

    在毛澤d住的院子裡,毛澤d、周恩l、朱d、劉少q、任弼s研究著粟y的建議。

    舉行淮海戰役正是**考慮的方案。只不過,站在戰略全局的**準備先打黃煥然第七兵團,而不是先打兩淮之敵。

    毛澤d站在作戰地圖前,指著徐州地區「十字架」位置,說:「好,好,好!這是極利於各個擊破的陣形。尤其是東段,兵力薄弱,又均非蔣js的嫡系,粟y建議從這裡開刀,眼光不凡,確是大將風度。」

    周恩l說:「我看粟y和我們想到一起了。」

    軍委副主席兼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d、軍委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劉少q都充分肯定粟y的建議符合中央九月會議精神。

    此時,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共有60萬人,與**徐州方面的總兵力相比雖然還處於劣勢,但已相差無幾。而且華東、中原兩支野戰軍連戰皆捷,土氣旺盛,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已完全連成一片,中原解放區也日臻鞏固,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運輸力等基本上有了保障,已具備了殲滅徐州集團的必要條件。毛澤d判斷,其中的黃煥然兵團不久將由徐州地區回防新安鎮地區,而位於隴海路運河以東的新安鎮,正好是華東野戰軍由山東地區南下打兩淮的必經之路。要打兩淮,須首先殲滅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的黃煥然兵團。

    經過仔細研究,中g中央軍委、毛澤d批准了粟y的建議,而且準備打一場大的殲滅戰。

    毛澤d看出,在所提四個方案中,粟y是屬意第一個方案的,從戰略上看,正如粟y所說的,舉行淮海戰役可以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並迫使**退守江邊,有利於爾後華東野戰軍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並為爾後渡江南進創造有利條件。從戰場形勢看,徐州「剿總」所屬的邱兵團、李兵團、黃兵團集結在徐州周圍,而在淮陰、淮安及海州、連雲港卻只有為數不多且戰力不強的幾個軍,是淮海戰場上**的薄弱部位,取勝有較大的把握。所以,舉行淮海戰役也正是毛澤d所屬意的方案。然而,作為最高統帥的毛澤d,比粟y更高一籌。此時,毛澤d已經打好了復電的腹稿,他完全同意粟y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但是他要在此建議基礎上作出重大補充和調整,這就是先打黃煥然兵團,而不是先打兩淮之敵。

    9月25日19時,毛澤d起草了中央軍委致電華東的饒和粟,並告許世y、譚震l、王建a、劉伯c、陳y、李d的電報,提出下一步戰略部署。電報一上來就明確表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戰役後再進行一次休整。淮海戰役可於10月10號左右開始行動。」

    中央軍委要求粟y應利用目前半月時間,使攻濟部隊獲得短時休息,然後留一個縱隊位於魯西南起牽制作用,吳化文亦應移至魯西南,其餘全部南下,準備進行幾個作戰:——第一個作戰,估計不久邱兵團將退回商湯地區,黃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

    ——第二個作戰,殲滅淮陰、淮安、高寶地區之敵。

    ——第三個作戰,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

    毛澤d預計:「進行這三個作戰是一個大戰役。打得好,你們可以殲敵十幾個旅,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繫,可以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於你們下一步進行徐州、浦口線上之作戰。因此,你們應在西灰以前做好有關這一戰役的充分的準備工作,要開一次像上月曲阜會議那樣的幹部會,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係。」

    在短短36小時之內,在中央軍委、華野、中野之間就作出了舉行淮海戰役的戰略決定。

    南京,國防部。

    「郭廳長,總統在會上怎麼說?」劉建業問道。

    「總統沒有著意詢問徐州方面的形勢,只是輕輕帶過。眼下,總統最關心的是東北,特別是錦州方面的事情。」郭廳長摘下帽子,對兩位部下說到。

    「錦州?總統打算在錦州方面做大動作嗎?」蔡副廳長問道。

    「前兩天,東北的g軍突然進攻錦州外圍。錦州方面的范總司令未能奪回被g軍強佔的錦州外圍幾個要點,現在,錦州形勢已經不容樂觀了。」郭廳長說道。

    「難怪總統會突然關心起錦州來。錦州是東北衛總司令屬下幾十萬精銳部隊與華北傅總司令部隊之間的聯絡通道——遼西走廊上最重要的要點。如果我軍丟失了錦州,那麼即使我軍暫時還能守住長春和瀋陽,困守長春瀋陽的幾十萬軍隊也只能被對手一點點的蠶食掉,如果對手的胃口夠大的話,他們甚至可能把這兩個地方的部隊來個一鍋端。那樣的話,**恐怕就無力回天了。」劉建業說道。

    「我早就說過,東北衛總司令屬下的部隊絕對不能像現在這樣不死不活的在那裡呆著,要麼從長春瀋陽殺出來,尋找對手主力決戰,要麼就趁早全部通過遼西走廊撤到華北,然後要麼再南撤到中原,要麼就地加入傅總司令的序列,不管怎麼樣,也總比現在這個樣子好得多。」蔡副廳長說道。

    「現在不是講這種話的時候了,總統打算親自經北平前往葫蘆島督戰,務必守住錦州。」郭廳長說。

    「只怕瀋陽方面的衛總司令不肯讓瀋陽的主力部隊配合作戰。」劉建業說道。

    「衛總司令的確不願意,但是總統決心已下。」郭廳長說。

    「但願這次作戰能夠取得效果。」劉建業說。

    1948年的初秋,遼西大地金風陣陣,草蟲高唱。驟然之間,卻迎來了一片槍響。

    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h、政委黃克c指揮十一縱及三個獨立師、騎兵師從建昌出發,在北寧線上首先打響進攻戰。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8日攻克綏中並包圍興城。秦皇島港與錦州之間的聯繫立即被切斷,在秦皇島守軍的求救下,錦西**第54軍只好分兵向南增援。而野戰軍四縱和九縱則分別從台安、北鎮出發,於16日包圍了錦州以北的軍事重鎮義縣。幾日之後,三縱、二縱5師和炮縱主力也到達了義縣外圍,而四縱和九縱則繼續南下,進入了錦州外圍,攻上了帽兒山。

    帽兒山是錦州東北部的一座很孤立的高山,山腳下有個小村莊叫帽山屯。帽兒山地形險要,既可觀察錦州至義縣公路的活動,又可俯視錦州機場。九縱趕到時,93軍的兩個工兵營正在那裡構築工事。9月24日夜,九縱發起突襲,拿下帽山屯。正在帽兒山指揮修工事的暫20師副師長趙景高見勢不好,放棄陣地,狼狽逃往錦州,野戰軍隨即佔領了錦州北部的亮甲山、白老虎屯等地。

    東北野戰軍突然進攻錦州外圍!

    這一消息嚇得東北剿總總司令衛俊如臉色蒼白,他立即命令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的范副司令和93軍軍長盛家興一定要奪回帽山屯。范副司令聽得總司令下達指示時聲音發顫,絲毫不敢怠慢,緊急調動184師配合暫20師向帽山屯、亮甲山和白老虎屯同時發起反攻。國共雙方在9月26日苦戰了一整天,范副司令無力取勝,又怕錦州空虛,遭到偷襲,只得下令撤退。野戰軍堅守白老虎屯的英雄連隊因頑強抗擊而榮獲了「白老虎連」和「死打硬拚」兩面錦旗。

    錦州附近戰事已起,**方纔如夢初醒,原來解放軍攻打錦州已在旦夕。

    9月26日,對東北形勢驚慌不已的蔣總統派出參謀總長顧墨三親自飛臨瀋陽,命令衛俊如與廖建楚:立即空運49軍增援錦州;同時由瀋陽派出得力兵團向錦州進攻,以解錦州之圍。

    衛俊如徘徊往復。「空運49軍援錦,我同意。但從瀋陽派兵西下,卻是萬萬不可。」他告訴顧墨三:「根據情況判斷,目前共軍主力部隊在遼西走廊的彰武、新立屯一帶已經集結。如果瀋陽出兵,中途必遭覆滅,正中了共軍圍城打援之計。同時,也會造成瀋陽空虛。我們倒是希望華北地區增兵葫蘆島,由錦西增援錦州,這才是良策。」

    顧墨三揮手拒絕道:「總統的命令,不是保住瀋陽的問題,是要你們出兵遼西,東西對進,夾擊錦州。」

    廖建楚聽到此處立即插話:「但瀋陽主力單獨出兵遼西,中間隔著三條大河,極有可能被共軍節節截斷、分別包圍、各個擊破。」

    顧墨三見二人不聽,也不多說:「我只是來下達總統命令的。這樣吧,我再徵求一下總統的意見。」

    9月27日下午,蔣總統回電:必須按原命令行動。

    衛俊如總司令抓過電報,一把摔在地上,火冒三丈地喊道:「我寧願不幹,也決不願再讓瀋陽主力單獨出兵遼西。」

    一場爭吵頓時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衛俊如與廖建楚共同對抗顧墨三,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一直吵到28日早上,衛俊如才同意暫時出兵到巨流河、新民地區,視情況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殊不知,這一吵已耽誤了大半天的時間。由於衛俊如拒不出援,東北野戰軍八縱、九縱已進逼錦州機場,七縱攻佔了錦州以南的高橋和西海口,四縱12師進佔塔山,切斷了錦州與錦西**之間的聯繫,二縱5師、三縱和炮縱主力,則完成了對義縣的包圍。29日,四縱繞過錦州攻克興城。由於錦州機場被野戰軍炮火封鎖,準備前來增援的49軍只空運了兩個團,就再也無法降落了。至此,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外圍的包圍封鎖,基本完成。

    10月1日,林司令員下令首先對錦州北部約50公里處的義縣發起進攻。三縱司令員韓先c擔任總指揮,率領三縱、二縱5師、炮縱、熱河獨立師等部隊高聲喊殺,衝出陣地。一場硬仗由此展開了。

    義縣是錦州北面的屏障,也是野戰軍南下錦州的必經之地,縣城雖小,卻是城高牆厚。守在這裡的93軍暫20師在師長王世高的統領下倚仗防禦優勢固守待援。韓先c則利用炮兵火力不斷摧毀義縣的各個碉堡。炮兵司令員朱瑞在攻戰中大顯神威,只見他一聲令下,100多門大炮齊聲怒吼,很快就把義縣打成一片火海。三縱戰士乘威勇進,衝進城中,經過4個小時的巷戰就結束了戰鬥,93軍暫20師師長王世高等被俘。但在戰鬥即將結束時,朱瑞司令員因在城邊不幸觸雷,壯烈犧牲,這是遼沈之戰中解放軍陣亡的最高級別的指揮員,毛澤d聞訊後專門發出了慰問電。

    10月2日,林司令員與羅政委、劉參謀長、譚主任等率前線指揮部機關乘火車南下錦州途中抵達吉林雙遼的鄭家屯。就是在這裡,林司令員收到電報,**正在大批增兵葫蘆島。

    原來,蔣總統因見到東北危急,已於9月30日帶著空軍周司令、海軍桂司令親臨北平,一見到傅總司令就急匆匆地說:「現在東北緊急,立即抽調華北的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62軍、92軍一個師、獨立95師由塘沽海運北上,同時再令守衛在煙台的39軍兩個師也渡海北上,在葫蘆島會合原駐那裡的54軍,將這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在海軍和空軍的配合下由錦西登陸,向東增援錦州。」

    10月2日,蔣總統匆匆離開北平,抵達瀋陽,召開東北剿總師以上軍官會議,聲淚俱下地號召各級軍官珍惜機會,全力西下,就此一拼。「這是我們拯救黨國的關鍵時刻了,」他揮舞著白手套,「如若不利,只好來生再見!」

    會議在蔣總統的一陣抽泣聲中結束。

    會後,蔣總統單獨召見廖建楚,見面就大發脾氣地說:「你是我的學生,為什麼你也不聽我的命令!這次瀋陽軍隊出兵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給你負責。如有貽誤,唯你一人是問!」

    隨後,蔣總統不再理睬身為東北剿總總司令的衛俊如,直接命令新1軍、新3軍、新6軍、71、49軍主力和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廖建楚指揮,向彰武、新立屯前進,先切斷解放軍的後勤補給線,然後再與華北兵團夾擊錦州。

    很明顯,蔣總統正在親自部署東西對進、挽救錦州的戰略計劃。

    林司令員在鄭家屯恰恰收到了大批**部隊從華北開進葫蘆島的消息。畏懼感再一次湧向了他的心頭。

    林司令員擔心傅宜生的華北兵力大批北上,將會使野戰軍攻打錦州困難重重,而一旦錦州打不下,野戰軍將被困遼西,無法回撤。

    想到此,林司令員翻來覆去下不了繼續攻打錦州的決心。

    夜裡22時,林司令員終於向中央發出一封電報:「由於華北敵軍向葫蘆島增兵,目前我們正在考慮兩個方案:一個是打錦州,但錦州戰鬥須相當時間才能完全解決,而且若葫蘆島之敵出動,我打援部隊不一定能堵住;另一個是回攻長春,因長春已被圍困數月,士氣必低,我軍實力又大大加強,勝利把握大為增加。」

    由於事情緊急,此電報經羅政委、劉參謀長匆匆看過後就連夜發出了。

    大家各自休息。

    夜是如此地靜寂,羅政委打開門,望著漫天的星斗,一陣陣瀰漫著莊稼成熟後特有香味的空氣撲面而來。剛剛發出的電文仍在他的頭腦中閃現。

    「不妥!」羅政委暗暗叫道。目前畢竟是一次關係到全東北的大決戰,攻錦計劃已經中央軍委批准,南線攻勢也已全面展開,如臨時改變計劃,不僅違背軍委意圖,而且大部隊回返,也可能造成混亂。

    想到此,羅政委披上大衣,拉起劉參謀長一起去找林司令員了。

    林司令員沒有睡。發出電報後,他的心裡也在打鼓,就攻錦問題,毛澤d已多次對他提出批評,現在戰鬥已經打響,在這個時候發出這樣的電報是不是太不合適了呢?

    見羅政委和劉參謀長專為這份電報而來,林司令員更加動搖了。自己的一時糊塗已經鑄成錯誤,現在電報已發,無法追回了。

    羅政委略作沉思:「我建議不要等軍委回電了,咱們立即重新起草一個電報,表明仍要攻打錦州的決心。」

    林司令員點頭同意。天漸漸地亮了起來。

    10月3日9時,林司令員發出了第二封電報。幾乎就在這個時候,林司令員發出的第一份電報已經到了**的手上。

    毛澤d果然火氣又起:「他又想打長春!都到如此關鍵的時候了,怎麼還要打退堂鼓?」他於17時和19時連續給林司令員發出兩封電報:現在絕對不能再考慮長春的事情,必須全力攻打錦州!

    兩份電報發出不久,晚上20時15分,林司令員的第二份電報也送到了毛澤d手中。這時,毛澤d才轉怒為喜,並於4日凌晨回電:「你們決心攻錦,甚好甚慰。」「你們這樣做,方才算是把作戰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面。」「希望你們大膽放手和堅決地實施,爭取首先攻克錦州,然後再攻錦西。」

    就在毛澤d發出回電的4日凌晨,林司令員率領的前線指揮部到了鐵路終點阜新。由於前面的鐵路尚未修通,再下錦州只能乘汽車而行。

    次日,剛剛走下汽車的林司令員親自登上帽兒山。他舉起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錦州陣地,望了許久,才心情沉重地叫過羅政委和劉參謀長:「現在,在錦州的兩側,東西兩個兵團正在相對開進,東邊的廖兵團距離還遠,對我軍暫時構不成威脅,但西邊的侯兵團已離錦州近在咫尺。攻擊錦州最重要的保證,就是一定要把錦西敵軍擋住。塔山是侯兵團接援錦州的必經之地,那裡東起海濱、西到虹螺峴的30多公里陣地務必守住才行。」

    1948年10月5日下午,正在興城休整的四縱司令員吳克華突然接到林司令員發來的作戰命令:現令四縱、十一縱及熱河的兩個獨立師,共同阻擊將由錦西向錦州增援之敵。請四縱馬上前往塔山、高橋一帶佈防。

    吳克華帶領全縱隊的3個師立即啟程,一夜行軍,於10月6日早抵達塔山。

    經過初步偵察,吳克華發現塔山不過是一個很平常的海邊小村,該村位於錦州至錦西之間的北寧鐵路線上,地勢平坦,村北最高的地方是一座叫做白台山的小丘,海拔260多米。於是,吳克華派江燮元的12師進駐塔山村。

    江燮元分別派出34、35、36團守在塔山村、白台山和附近的潘家屯。由於四縱縱橫南滿,屢打攻堅戰,此時守在如此一個無險可倚的海邊平地上,都有點不太情願。修起工事來熱情也不高。

    「別人去打仗,我們卻在這樣一個小山丘下挖土坑。」一些戰士嘟嘟囔囔地說。

    他們卻誰都沒有想到,就在這座200多米的小山丘下,即將到來的竟是一場驚天動地的決定了整個東北戰局的「塔山阻擊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