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神鷹天降

《》章 節目錄 第百五十二章 華僑領袖 文 / 中國神鷹

    在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秘密安排下,陳嘉庚先生經過近二十多天的歷險,終於和隨從到達了皖東地區,到達了國民革命軍「神鷹」獨立師師部所在地巢縣。

    軍統局早有電報在先,要求「神鷹」獨立師按照蔣委員長的要求做好接待工作。接待規格要高,工作要仔細。

    師參謀長胡雲峰和情報處長高煥捷接到電報後也曾在一起商量過如何接待的問題,無奈部隊和地方上的事物是在太雜,無法集中精力好好招待陳嘉庚先生一行。

    到達巢縣的陳嘉庚一行被安排住進了招待貴賓的專門場所以後,他發現自己最想見的人一直都沒有露面。只有師參謀長不時過來詢問他有什麼需要。

    作為一個對祖國無限熱愛的老華僑,陳嘉庚對於國內同胞尤其是捨生忘死抵抗侵略的軍隊懷有很深的敬意,無論是對政府軍還是對八路軍新四軍,他都想盡自己的能力提供援助。

    也正因為如此,當他帶著華僑們援助的戰略物資踏上重慶的土地時,就連平素高高在上的蔣委員長也屈尊為他舉行了特別的歡迎酒會,在重慶期間他更是暢行無阻,四處考察政府、民生、軍隊等情況。等到了延安,延安的**高層領導也是同樣如此,給予了他這個海外遊子最高的尊重,他的延安之行可以說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他看到了「中國的救星」。

    回到重慶後,兩相對比,讓他對國民黨政府僅有的期望蕩然無存,正當他準備啟程回到馬來西亞的時候,政府安排到「神鷹」獨立師走一趟。對「神鷹」獨立師,他瞭解的不多,只知道這是**的一支精銳部隊,很多回國參加抗戰的華僑華人青年都在這支隊伍裡。

    陳嘉庚欣然接受了軍委會的建議,與軍統非常配合,歷盡艱險來到了這個他從未涉足過的地方。令他感到詫異的是,部隊的主官似乎並不太歡迎他,這點與他在重慶和延安所受到的待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不過,人家也沒有過多限制他的行動自由,他可以在巢縣城內各地自由考察,包括醫院、軍營、軍政大學以及大街小巷。當然,人家對自己的安全還是很重視的,安排了很多保衛人員,但絕大多數時間這個師的主官都不在他的旁邊,只安排了一個交王永的幹部陪同。

    在日寇佔領區的中心地帶,巢縣的繁榮是他始料未及的,而且這種繁榮不是重慶那種紙醉金迷的畸形繁榮,也不像延安那樣樸素,這裡大街上很少看見軍人,人們對做生意的熱情似乎很高漲。

    並不是太大的巢縣城內,到處可見諸如「竹木市場」、「農資市場」、「供銷社第x門市」等招牌,飯館、旅店和小吃攤、煙酒店隨處可見,甚至還有賣花布、鞋帽、成衣、賣胭脂水粉頭飾手絹的,還有鐵匠鋪,各種米店、油坊、醬油作坊、豆腐作坊和專門的菜市場。

    自小就靠做生意起家的陳嘉庚看到這種欣欣向榮的生意場面非常親切,在他只有17歲時就隨父親到新加坡謀生,從經營米店開始到罐頭廠,再到種植橡膠,這位民國時期著名的實業家當然明白這裡商業氣氛濃厚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民眾的信心,儘管身處日寇四面包圍的孤島之中,但是這些商人、手工業者。乃至普通百姓對「神鷹」獨立師似乎充滿信任,把這支部隊看成他們最穩靠的安全保障;其次是這裡一定有一種鼓勵從商的體制,政府機構辦事不但有效率而且廉潔,否則在這亂世也是吸引不到這麼多商家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裡的民眾比較和諧,既鼓勵致富,又能接濟貧窮,階級矛盾沒有其他地方這麼尖銳,這說明「神鷹」的這些主官不僅有過人的軍事技能,更有比較高明的政治手腕。

    但真正讓陳嘉庚感到由衷讚歎的是巢縣的教育,張治中將軍出資贊助的黃麓師範得到了穩定的經費物資保證,而縣城中學裡被日軍炸爛的校舍也得到了修繕,在街上他很難看見小孩子,因為他們都在上學。

    「了不起!」陳嘉庚先生從心裡感到佩服,他本人就是一位教育事業家,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像他那樣對教育如此支持,廈門大學、集美大學,還有無數的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然而令陳嘉庚先生佩服的,是這些年輕的軍人,這些長期和槍炮死亡打交道的武夫們,居然能有如此長遠的眼光,真的很了不起。並且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辦教育不僅需要眼光,而且還需要投入,只有陳嘉庚自己最清楚,辦教育的海量投入,自己是做生意的,掙來的錢除了自己家人開銷根本就用不完,可是作為軍隊就不一樣了,軍餉、物資、軍火、醫藥、獎賞以及撫恤,樣樣都得花錢,可是「神鷹」獨立師的這些軍官們居然還能從中省出經費來支持教育,真正的了不起!

    來之前他已經知道,由於這支部隊遠在敵後,所以軍委會已經有近兩年沒有發放過一分錢的軍餉了,這對於一支天天都在和侵略者血戰的部隊來說尤其不容易。

    除了四處走走,陳嘉庚當然沒有忘記那些遠涉重洋而來的華僑青年們,他們有的在學校當教員,有的在醫院當醫生和護士,有的在槍械修理所當技師,還有的在軍政大學學習,只有十幾個聽說是跟著他們的師長到了敵後打游擊去了。

    陳嘉庚先生就是南洋華僑的一面旗幟,是千百萬華僑青年崇拜的偶像,青年們看到這位令人尊敬的老前輩,就像見到了自己的家長那樣,一個個搶著上前急於匯報自己這一年多來的成果。

    華僑青年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況讓他非常滿意,從這些年輕人七嘴八舌的介紹中,他慢慢地開始認識這支奮戰在一線的部隊,開始瞭解這支部隊的靈魂人物。只可惜直到現在也未能見到這位據說年輕的師長。

    陳嘉庚再也再也等不下去了,他決定親自找到師部,找到那位姓胡的參謀長,他要見陳師長!

    「陳老,您別著急,先喝口茶,我們已經把您來的消息發給師長了,也許他這會兒正巴巴的往回趕呢?」胡雲峰陪著笑臉,他是真正敬重這位老人。

    「年輕人,我這把老骨頭是沒幾年活頭了,今天來也不是說要擺什麼架子,而是實實在在有話和你們師長說。在前線殺敵是抗戰,難道談談就不是抗戰了嗎?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嗎?」陳嘉庚顯得有些著急。

    「陳老,您的心思我們這些晚輩當然明白,您不遠萬里,甘冒生命危險組織物資回國支援抗戰,我們這些年輕人從心裡敬佩。國破如此,我們這些軍人對外就必須擔負起保衛國家、保衛民族的大任,而對內我們也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轄區內的人民能過上幾天安生的日子,萬不敢再麻煩華僑同胞了,他們身在異國他鄉,我想也不容易,所以我們的意思,只要陳老把這裡所見所聞回去告訴同胞們,讓他們放心就好了,其他的我們會想辦法解決。陳老,您和華僑同胞們的愛國心我們理解了,真的。」

    胡雲峰說這話的確是發自內心,華僑在東南亞看似風光,實則政治地位低下,既要受到殖民者的盤剝,又要受到當地人的嫉妒與仇恨,而且一年後日軍佔領東南亞,華僑的日子會更加淒慘,他實在無法開口要求人家再捐款捐物了。

    「參謀長此言差矣!國難當頭,難道只有你們才愛國?難道我們在海外的華僑就不是中國人?抗日不僅是政府和軍隊的事,更是全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抗戰有分工,你們在戰場上在拿命和日本人血拼,難道我們連捐點錢都不可以嗎?」陳嘉庚真的生氣了。

    「陳老息怒,息怒,我們人年輕,說話不知輕重,請您勿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華僑同胞在外謀生不容易,從外面組織物資回國風險很大,所以……」

    「所以你就要剝奪我們參與抗戰的權利?」

    「不是不是,哎,實話跟您說了吧,據我們掌握的情報,日軍最多一年就會南進,和英美開戰,到時候盛產橡膠、石油和錫等戰略物資的東南亞必然成為日軍首先佔領的對象,華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往國內捐款捐物,而是要趁這段時間,完善抗日組織,向英美國家購買武器,組建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游擊隊。這會花很多錢,所以我想提醒陳老,這才是華僑們抗日的重中之重。」

    「日軍敢和英美開戰?」陳嘉庚有些不相信。

    「當侵略者的野心膨脹到蒙蔽了理智,或是當戰局不順而不得不鋌而走險的時候,這種可能性是會發生的。比如說德國,在還未完全佔領歐洲時,他就敢對蘇聯開戰,日本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好了,這些情況還是等我們師長回來再和您說吧。你會喜歡他的。」

    「好吧,日本要侵略南洋那是後話,我問你,貴軍在沒有後方支持的情況下在這裡堅持了兩年,難道貴軍真的什麼都不缺嗎?也許你們真的不缺錢,可是錢能殺死日本人嗎?這幾天我到處轉了轉,儘管這裡很繁榮,但是貴軍的醫院裡藥品器械缺乏,更缺乏足夠多的醫務人員,還有,貴軍打仗完全靠繳獲,沒有長期可靠的武器供應,怎麼能打大仗?我在延安見過八路軍,他們比你們的條件更差,儘管他們也是訓練有素,而且也很勇敢,可由於武器落後,彈藥不足,根本無法發動大規模攻勢。哎,算了,一切等見到你們師長後再說吧。」

    「報告!有師長電報!」一個電訊員進來報告。

    「哦?快念,師長怎麼說?」胡雲峰趕緊問道,陳嘉庚也把茶碗放下,半站起來。

    「師長說他接到電報後就著手趕回,但在穿越淮南鐵路時遇到了點麻煩,說等他處理好這些事,最遲明天就能趕到師部!」

    「師長沒說他遇上什麼麻煩了嗎?」

    「沒有,師長說請參謀長帶他向陳嘉庚先生表達他的敬佩之意,請參謀長務必多留陳老先生多住幾日,他還有話同老先生講。」

    「知道了,下去吧!」胡雲峰接過電報又仔細看了一遍。心想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讓頭整整耽誤了兩天。

    陳際帆開始穿越鐵路時是出了點小問題,不料後來變成了大問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