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神鷹天降

《》章 節目錄 第二百五十六章 建設規劃 文 / 中國神鷹

    安慶風波是過去了,但是陳際帆知道這一切的背後肯定有老蔣的影子,不然借他李品仙幾個膽他也不會自取其辱。老蔣那點小心思還能瞞過後世來的陳際帆?只是陳際帆開始傷腦筋,到底該如何與老蔣打交道呢?

    他把邱瑞荃、王永等讀書人請過來商量,誰知兩人給出了一個簡單答案,讓陳際帆頓時豁然開朗。

    兩人認為,應該首先佔領政治上的制高點,「神鷹」收復國土,不是將這些土地據為己有,而是為國家收復失地。必須要明確一點的是,安徽所有的土地,理論上都屬於國家,「神鷹」只是守衛國土而已。在這個前提下,可以給中央政府發佈聲明,稱「神鷹」佔領區也就是「軍事臨時管制特區」應該向國家納稅納糧,必要時候還應該給政府運送資源等等。

    陳際帆連連搖頭,「絕對不行!淮南的煤礦,蚌埠的輕工業一旦被那些貪污分子竊據,不但無法支援抗戰,反而會影響民心軍心。」

    「做做姿態而已,重慶方面難道真會派人過來接收?」

    「重慶來不了,可旁邊還有李品仙呢,」陳際帆堅決說道,「你們所提建議不錯,但是根據地上絕不能允許別人染指,至於資源,從今往後我們會調撥出一定量支援抗戰,比如五戰區的部隊,我們可以支援他們一些餘糧,當然,他們也應該支援一點軍火,互利互惠嘛。」

    邱瑞荃也覺得這樣要求有點過了,後方的這些諸侯們,又有哪一個會想到支援全國抗戰,還不是各管各的一畝三分地?現在軍團長表態,要將多餘的糧食支援友軍,這本身就開了一個好頭。

    這個問題解決後,話題自然而然落到經濟建設上來,陳際帆最關心的是鋼鐵、冶金等行業的籌備情況。王永說,安徽戰役結束後,從淪陷區湧入大量人口,這些所謂的「難民」中,除了真正無家可歸的人外,還有不少知識分子,手工業者,甚至還有前期拋棄土地逃亡的地主。現在的問題是,大量的難民要吃飯,青年學生、知識分子要求找到報國之路,地主們成天拿著地契要求歸還他們的土地。

    陳際帆讓王永組建一個臨時的資源委員會,請前期保護農場的三位專家為理事長,軍工廠裡的技師們也要參與。這個資源委員會要廣泛吸收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按他們的能力分配工作,有的可以教書,有的可以進工廠,更多的組建科研機構或是辦報刊雜誌。

    知識青年方面就更好辦了,全部可以參加軍政大學組織的入學考試,像商務科、政務科這些學科需要大量的人才,還有醫學院、機械加工職業技術學校、建築技校、化工技校等也需要人才。

    對地主,陳際帆是沒有什麼好感的,不過他還不至於搞打土豪分田地那一步,政治上不允許,再說陳際帆也是來自法治社會,知道不能粗暴地用暴力剝奪任何人的財產。

    王永和邱瑞荃離開後,陳際帆和以前一樣把軍事方面的事情交給胡雲峰和參謀部,他自己開始思考政務方面的事情。陳際帆現在開始對政務感興趣了,他一想到在根據地內處處是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景象,心裡就一陣激動。打仗只能打出尊嚴,並不能把國家打強大,最後還是要靠建設。

    建設?就靠自己這樣一個外行嗎?陳際帆心裡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不要說自己一竅不通的經濟建設領域,就連軍事上,隨著戰役規模的擴大,都需要一個有強大功能的參謀總部來輔助決策。

    對了,應該模仿參謀總部的形式相應也成立一個類似的機構,這個機構應該由足夠多專業人士組成,其職能也應該足夠強大,涵蓋資源、工業、農業、交通、水利、建築等方面,

    一想到這,陳際帆抑制不住興奮,馬上趕到參謀總部將此事告知胡雲峰、高煥捷二人。胡雲峰一聽說頭兒也要組建一個類似參謀總部的機構,頓時來了興趣,他提出,這個機構可以叫發展委員會,下設多個機構。

    首先是國土資源局,其職能為管理轄區內所有的礦產、林業、水利資源,組織專家探礦,設立礦場等企業採礦。

    第二是基礎工業委員會,負責規劃鋼鐵、冶金、機械、電力,甚至未來的電子工業。

    第三是交通委員會,負責境內所有的鐵路、公路、水運等領域的規劃和建設,可以批准設立鐵路局、公路運輸公司和內河水運公司等企業,並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公路運輸、內河航運的領域。

    第四是農業委員會,負責減租減息、局部土地改革、農業科技推廣、種子、化肥等調配和農產品的收購。

    第五是商業貿易委員會,負責1、轄區內所有民營輕工、批發零售業的管理;2負責對外(主要是指對外省)進出口業務

    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設立金融委員會。其功能為:1、管理和開設商業銀行、農村合作基金會等機構;2、設立專門銀行,為機械工業、鋼鐵工業等急需發展的行業籌措資金和進行政策性貸款;3、管理利率、匯率等金融工具。4、用金融手段打擊民間壟斷、囤積居奇等投機行為。

    陳際帆一聽乖乖,你胡雲峰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全才的?

    胡雲峰說:「頭,這還不簡單啊,咱們在21世紀時,這些機構不天天聽到嗎?我把這些機構的名字給專家們這麼一說,專家們七嘴八舌就形成了這個框架了。」

    「這麼說你已經和專家們打過交道了?」

    「只有幾個,他們成天嚷嚷著要工作,除了我這裡,你說他們還能去哪兒?」

    陳際帆說好吧,但是有關個別人事問題我還是要和你商量商量的。

    胡雲峰說您說吧,我也有點想法要說。

    陳際帆正色道:「首先是獨立師的人事問題,獨立師未來的定位是機械化裝甲師,現在的趙鵬程、劉子清兩位團長已經不再適合在獨立師任職,他們的指揮能力和軍事素養達不到要求。劉子清的情況比較特殊,傷好以後我是無論如何都不讓他下部隊了,他說,願意到後方工作,我考慮讓他擔任交通委員會主任,他畢竟是安徽人,對家鄉有感情。」

    「那趙鵬程呢?」胡雲峰問道,「他也換?」

    「對!」陳際帆毫不猶豫答道,「我和老趙交換了意見,老趙在理財方面很有一套,其本人又出身青幫,江浙一帶熟人多,我準備給他量身定做一個職位,稅務署長,專管收稅。」

    「那他的獨立團豈不是要跟著去當稅警?」胡雲峰道。

    「怎麼可能?獨立團好歹也是有一定戰鬥力的野戰部隊,我擬在獨立團的基礎上建成一個野戰旅,作戰區域是南方水網地區,巢湖水軍大隊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團的兵力,也編進這個旅。老鍾還是回到副軍團長的職位上來,暫時指揮長江沿岸的三旅、五旅和這個新編的獨立第七旅。」陳際帆道。

    「那宋關虎呢?都是旅長這待遇差太多了吧。」胡雲峰擔心第一旅會有想法。

    「他,我會讓他輕鬆嗎,舒城、桐城一帶的預備役全部歸他管,要在半年內組建第八旅出來,到時候兩個旅都歸他指揮。」

    「那乾脆全改成師算了。」

    「不著急,低調點好。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我們計劃組建一個機械化裝甲師、三個步兵師和一些獨立旅,全軍團至少要保持十萬以上的作戰部隊。在外援的基礎上自己獨立生產彈藥、槍械和一些火炮。」

    「頭你可要想清楚,干軍工非得要基礎工業上去才行,比如說子彈用的銅,還有鋼鐵我們都不行,再說時間不等人啊,再有幾年鬼子就投降了。」

    「鬼子投降了,這些工業不還可以為子孫後代造福嘛。好了,我這就去找沈宗翰教授他們,請他們出任發展委員會的主席,領著大家干!」

    其實,陳際帆還真得感謝前期從重慶來的沈宗翰教授他們,這幾位不僅為白湖農場的創立灑下辛勤汗水,更重要的是,他們本身就是知識分子的榜樣。他們在科技界的人脈廣泛,加上他們不遺餘力的宣傳,讓安徽成了知識分子眼中的聖地。

    安徽戰役結束後,各地的知識分子,東南亞華僑還有愛國商人等紛至沓來,有的開辦實業,有的辦報紙雜誌,有的辦學校,更多的被政府聘為顧問,開始他們自己的抗戰。

    打了打勝仗的陳際帆在知識分子的心中儼然成了民族英雄,走到哪裡都有記者爭相採訪,當然也可能會有各方派來的暗探、特工或是刺客等等。幸好陳際帆本人的性格比較低調,從不喜歡出風頭,就算是要出也是有目的的。所以,一切看上去都那麼風平浪靜。

    沈教授他們幾個欣然接受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們堅持認為,發展委員會應該接受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指導,這樣一來名正言順,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資源委員會專家們的直接支持。

    對民國的專家教授的名字,陳際帆可就外行了,可以說他一個都不知道。鄒秉文教授告訴他,前期發往西南聯大、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還有各研究所寫了信,邀請他們到安徽辦分校,現在所有受邀的學校已經答覆,願意派出人員和教學設備來安徽辦學。

    「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這些個武夫是外行,不過有一點,在安徽,只要有我們在,辦學思想自由,辦學經費充裕,學校人事自由。」陳際帆一聽有這好事,忙開出自己的條件。

    「我們的提議是,幾家學校在安徽辦一個綜合性大學和專業技術學校。不過,陳將軍,辦大學是很花錢的,您可要想好了。」

    「幾位先生請放心,經費一力保障!」

    陳際帆不知道的是,各大院校要在安徽辦學的消息已經在重慶、昆明等地傳得沸沸揚揚,國民政府安徽籍的官員很多,能夠在他們的家鄉辦大學,這樣的好事自然是人人都支持的,像馮玉祥、衛立煌、張治中、孫立人等人甚至組織捐款來表達自己的支持。

    面對轟轟烈烈的知識分子大遷徙風潮,老蔣並不反對,一來是身邊的人都在說好話,另一方面這些人去安徽,總比去延安好。

    為了表示支持,老蔣還讓夫人宋美齡拿出5000元交給張治中,說道:「教育是百年大計,政府是支持的,政府的情況文白你是知道的,暫時沒有多餘的經費,這點錢權當我和夫人的一點心意,文白不要嫌少。」

    「委員長對教育的支持,安徽父老當感激不盡。國難當頭,我想教育界會理解的。」

    蔣介石支持的5000元不多,可背後的意義卻非同凡響,最高領袖都捐了款,說明最高領袖是支持的,加上張治中、衛立煌的有實權的高官上下打點,知識分子們到安徽的路居然出奇的順利。

    教育界歷來是各界的風向標,比如「五.四」運動就是從教育界開始的,教育界大張旗鼓向安徽進軍,實業界自然不甘落後。實際上自從合肥光復以後,實業界就開始蠢蠢欲動,畢竟呆在重慶這個地方,保命還將就,做生意就不太可能了。而安徽是魚米之鄉、礦藏大省,南鄰長江,境內交通發達,簡直是戰爭期間的世外桃源,所以實業界也不甘落後,開始藉著這股東風搬家。

    老蔣心目中並不認為「神鷹」就是什麼十惡不赦的軍閥,只是他覺得,像這樣的年輕人不能慣,否則還真可能尾大不掉,現在有這些人願意去安徽,在他看來是很有利的,至少將來這支部隊無法完全掌控地方,要知道這些知識分子甚至比他們這些黃埔出身的軍人更加痛恨軍閥。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現在西南諸省的經濟已經惡化到接近崩潰的邊緣,不要說抗戰,光是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都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這些人去安徽後,西南地區的財政壓力會大大減輕,還可以通過貿易、稅收等手段從安徽調運物資。

    想到這裡,老蔣忽然心裡一動,大罵自己愚蠢。他重新拿起幾天前陳際帆給軍委會的報告,上面除了申請設立發展委員會以外,還信誓旦旦地保證,以後會向中央繳納稅收,還可以通過民間貿易的形式向重慶運輸物資。想起桂系主政安徽一毛不拔,老蔣心裡就來氣,這個陳際帆至少記得中央,桂系卻只顧著中飽私囊,老蔣終於下定決心,批准陳際帆的申請,並從兵工署調撥部分設備支援安徽,條件是中央要在安徽設立物資供銷公司。

    老蔣知道直接在安徽設立行政機構是不現實的,安徽軍政大權都在陳際帆手上,派官員去簡直是自取其辱,還是退一步設立物資供銷公司比較可行。

    老蔣現在才發現,原來安徽北面光復以後,實際上這個地方已經成了政府的救命稻草,既不敢得罪,又不能放任自流。在這股浩浩蕩蕩的東進潮流中,中統和軍統等機構自然不甘寂寞,特工們以各種公開身份悄然出發。

    陳際帆看到老蔣的批復後啞然失笑,這位領袖骨子裡透著江浙人特有的精明,這種精明用在和平時期也許不錯,戰爭時期還是欠缺魄力啊。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這話真是沒有說錯,以前陳際帆想起軍工就頭疼,可自從各地人才像鳳凰找梧桐一樣湧入的時候,很多在他這個外行看來非常難的問題變得容易起來。

    發展委員會給陳際帆遞交的第一份報告上詳細說明了1941年的計劃:首先是在樅陽、無為一帶採掘鐵礦、銅礦和其他金屬礦;同時在淮南建造一家中等規模的煉鋼廠,一家冶金工廠、一家硫酸廠和硝酸廠;1942年機床廠、各種設備製造工廠開始投產,並優先擴建軍工,計劃在上半年完成步槍、機槍、迫擊炮、山炮的仿造,下半年能夠自行生產子彈、炮彈,炸藥等。

    陳際帆看了這份規劃後雖然有些興奮,可他明白建立一個成體系的重工業絕對不是像紙上說的那麼容易,計劃上的東西即使實現,也只是非常小規模的,步槍、彈藥產量遠遠不能滿足部隊的需要,至於坦克、飛機,想都不用想,除非找外援。

    對了,外援!一定要搶在在滇緬公路沒有被完全封鎖前,搶在日本和美國宣戰前拓寬外援渠道。

    無獨有偶,就在陳際帆為外援的事傷腦筋的時候,以陳嘉庚、司徒美堂等愛國華僑為起的華僑組織已經行動起來,第一批軍火、設備、藥品、布匹和其他物資從美國東海岸出發,經大西洋繞道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現正在開往印度的路上。這批物資是陳嘉庚承諾專門給「神鷹」軍團的,可清單到了陳際帆這裡,卻讓他大傷腦筋。

    原因是物資即使順利運抵昆明,可能也無法到達安徽,無所不在的投機商們會像餓狼般地想盡各種辦法將它瓜分得一乾二淨,陳際帆必須想辦法在重慶和昆明設立辦事處,而要走這一步,最起碼必須和老蔣見上一面,千里物資轉運,絕對繞不開國民政府,沒有老蔣的首肯,恐怕連一顆子彈都別妄想。

    看來,內部建設和外部支持兩手都要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