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年聖

第三卷 絕對反擊 將以我心比天心 第十章 女媧送寶山河圖 風年托夢董仲舒 文 / 輕人

    風年出了火雲宮之後,卻沒有回去,而是前往女媧宮去見母親。到了女媧宮後,風年先向母親行禮道:「拜見母親。」

    女媧娘娘發覺風年修為大進,很是高興,笑道:「不錯,已經有了准聖修為了。」

    風年先謝過母親教導,然後問道:「母親為何將山河社稷圖借予玄武星軍使用?」

    女媧道:「那大巫嬴政聚集天下之銅,鑄造十二金人,妄圖復活十二族巫。」

    風年點頭道:「原來如此,孩兒此來是想和母親商量一事。」

    女媧娘娘問道:「何事?」

    風年道:「孩兒打算現在重立妖教。」

    女媧娘娘喜道:「你現在打算復立妖教!」

    風年點頭道:「正是如此,如今諸位聖人言明不插手三界之事,孩兒重立妖教,想必他們看在母親的面上不會阻止。」

    女媧又道:「只是你以打算以力證道了,而且復立妖教所得功德也不可用來證道。還有你以何物鎮壓氣運?」

    風年想想道:「暫時先用河圖洛書吧。」

    女媧搖頭道:「河圖洛書雖也是先天十大靈寶,但還是不妥,你既決心復我妖教,我便將山河社稷圖送予你鎮壓氣運。」

    風年大喜,女媧笑了笑,道:「你伸出左手來。」風年趕緊伸出左手來,女媧在上用妖族文字寫了一個「敕」字後道:「你可以此進入山河社稷圖中,清除我留下的印記,重新煉化。」

    風年再次拜謝,女媧又吩咐幾句後,風年告辭離開女媧宮。

    出了三十三天之後,風年直接前往人間界。來到人間大漢帝國都城長安之後,風年化身成一書生,漫步在京城街道之上。風年並不打算過早去取山河社稷圖,反正它在長平地下呆者,也沒人去搶。

    漢初文景二帝奉行老子清靜無為、與民休息之治,從而實現「文景之治」的君王。景帝時期,倉稟豐實,府庫饒財,移風易俗,黎民淳厚,西漢社會從經濟到治安都達到了農業社會美好的極點。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朝廷的無為放任,諸侯驕恣,豪強坐大,商業地主侵漁細民,割據勢力業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臨,匈奴寇邊。

    董仲舒自幼勤習儒家經典,是研究《春秋公羊》學的著名學者,他以「三年不窺園」的治學精神和高深的學術造詣受到時人的尊敬和愛戴,許多人紛紛聚其門下,拜他為師。漢景帝時董仲舒成為博士,向皇帝講解《春秋公羊》,很受好評。

    如今是漢武帝建元六年,明年就是元光元年,董仲舒就會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風年不想此事再次發生,打算警示董仲舒,希望他改變注意。

    漢武帝建元六年,天上有「長星」出現,以為祥瑞,漢武帝於是改年號為「元光」。風年感到奇怪,為何後世將「長星」也就是「彗星」稱為「掃帚星」,認為它是不祥之兆,與此時正好相反。

    漢武帝已下詔求舉賢良,董仲舒將自己苦心整理寫好的對策放在枕邊,準備明日早朝時向皇帝獻策,想這自己的見解被皇帝認同,自己因實現儒門先輩的願望而美名流傳後世,董仲舒美滋滋地睡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董仲舒恍惚之間突然聽到有人在誦讀《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很是奇怪。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董仲舒身為儒門弟子,對《孟子》可以倒背如流,這一章自然熟悉,也跟著誦讀。誰知有人道:「你不配讀《孟子》!」

    董仲舒喝道:「是誰?我從小學儒,身為儒家傳人,我為何不配?」

    那聲音道:「你是否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如此怎配讀《孟子》?」

    董仲舒一驚,卻又道:「是,這又如何!這不是我儒門先輩一直的願望嗎?我如此做,是完成先輩遺志,如何不配讀《孟子》?」

    那聲音喝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一個人是如此,你儒家難道不是如此?罷黜百家之後的儒門,難道可以長存於世嗎?」

    這一聲喝問將董仲舒驚醒,他才發覺是夢。可就算如此,他還是膽戰心驚。董仲舒的哲學觀便是「天人感應」,如今自己要上策罷黜百家,就做了如此之夢,難道是「天」不准如此而警示自己嗎?董仲舒看著枕邊的奏章,不知該如何是好?

    而此時,施法托夢的風年已經離開長安,至於後面的事,董仲舒是否會改注意?如果董仲舒不該,風年總不能殺了它吧!風年不再關注,他已經盡心了。

    ———————————今日第二更————————————————

    |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