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資料 系 統 論(作者:知原) 文 / 金龍魚
什麼是系統?所謂系統,是指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客觀事物的一種結構組成模式。將這種結構組成模式抽像出來作為指導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世界觀,這就是系統論。(世界觀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關於宇宙的本原的世界觀;另一種是關於宇宙的結構組成模式的世界觀。系統論就屬於後者。人們認識事物是需要一定的、正確的世界觀作指導的。)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事物的存在方式是這樣的,某一事物常可以與其它事物區分開來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來研究。這個整體是有內部結構和組成的。比如銀河系,銀河系是由無數個星球相互聯繫組成的大事物,大量星球之間的聯繫表現在宇觀上就是銀河系的結構。每個星球就是銀河系這個整體的組成單位,我們將它稱之為個體。因此,所謂的系統又是指大量的個體相互聯繫形成整體的這種結構組成關係。個體、聯繫(或宇觀上的結構)、整體是系統的三要素。
我們先從微觀的角度研究一下系統。從微觀角度來看,系統是由大量的個體相互聯繫形成的。那麼,什麼是聯繫呢?所謂聯繫就是指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或者說是一事物的變化能引起另一事物的變化。
聯繫是普遍的,也是絕對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當然,我們可以假設,存在某個事物或某些事物與我們宇宙中的任何事物永遠都不會發生任何聯繫。但這種假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與我們宇宙中的任何事物永遠都不會發生聯繫的事物,我們是永遠也無法認知的,它也永遠不會對我們產生任何影響。因此,它對我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研究這類事物,也不可能對這些事物有任何認識。
聯繫可以分為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那些不具有直接聯繫的事物常常可以通過一些中介物發生間接聯繫。聯繫是具有強弱的,我們可以按聯繫的強度將聯繫分為主要聯繫、次要聯繫和可互略聯繫。兩個事物相互聯繫後按其強度的變化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導致聯繫的強度逐漸增加,我們把這種聯繫稱之為相互吸引的聯繫;另一種是導致聯繫的強度減弱,我們把這種聯繫稱之為相互排斥的聯繫。相互吸引的聯繫使事物走向統一,相互排斥的聯繫使事物走向分離。
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事物的性質就是某事物能與它事物發生某種聯繫的屬性。由於一事物常可以同時與另一事物或多種事物發生多種聯繫,因此,一個事物是可以同時具有多種性質的。事物的性質是有其微觀機制的,它的微觀機制就是事物的一些個體相互聯繫後表現出來的宇觀現象。比如,人的性別就是大量分子相互聯繫表現出來的宇觀現象。事物的性質、聯繫、聯繫強度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依據。沒有事物的性質、聯繫、聯繫強度,就不可能有人類的認識。
我們再從宇觀角度研究一下系統。系統的宇觀表現就是整體與結構。前面我們說過,系統的結構就是大量個體相互聯繫的宇觀表現,它的微觀機制就是個體與個體的聯繫。只有當大量個體相互聯繫形成系統後才能形成一定的秩序。何謂系統的秩序呢?系統的秩序就是系統的一種有序結構。什麼樣的結構才是有序的呢?我們認為象社會這樣的「金字塔」式的結構是有序的。我們知道,社會主要有兩種結構關係:垂直結構和平行結構。垂直結構是指象中央、省、縣(市)、鄉(鎮)、(村)企業這種垂直關係;平行結構則是指同一級垂直結構中可以分為許多個平行的級別,比如縣(市)這一級別,可以分為市、縣級市、縣。而垂直結構又可以用上下關係來描述。比如中央是上,省是下;省是上,縣是下等等。平行結構又可以用主次關係來描述,比如市是主,市級縣是次;市級縣是主,縣是次等。我正是用上下、主次這兩種結構關係來衡量系統的秩序的。一般來說,上下、主次越分明的系統就越有序;否則就越無序。
僅僅從有序性和無序性來考察系統的結構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研究系統的層次性!何為系統的層次呢?我們知道,整體是由許多個個體組成的,而個體本身就可以看作一個小整體,這個整體又是由更小的個體組成的。並且無數個大整體可以組成一個更大的的整體。這就是系統的層次性。用系統論的語言來說就是,大系統是由無數個小系統組成的,這些小系統又是由無數個更小的系統組成的;並且無數個大系統可以組成一個更大的系統,無數個更大的系統又可以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系統。(按: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系統,萬物則是它的小系統,如果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小而無內」的宇宙本原,那麼這個本原就是宇宙的最小單位或個體。)
如果我們將有序性和層次性結合起來考慮,就可以得到有機性的概念。有機性就是指小系統組成大系統的結構是有序的,並且更小的系統組成小系統的結構也是有序的。結構有機的系統就是有機系統;結構無機的系統就是無機系統。有序性和有機性的區別在於有序性將個體看作是不可分的單位,而有機性則將個體看作是可分的單位。
有序性和層次性都只是研究的同一個系統的內部結構關係,我們還必須研究兩個不同系統(只是相對意義上的)之間的結構關係。兩個不同系統的結構可以分為兩類:相似性和相比性。相似性和相比性都是指兩個不同系統在結構上具有的一致性(當然這種一致性決不是完全一樣,而只是基本相同或只具有准全息性)。但是相似性和相比性又是不同的,相似性是指兩個所屬層次相同的系統在結構上具有的近似性;相比性則是指兩個所屬層次不同的系統在結構上具有的近似性。
當兩個系統的相似性或相比性接近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可以將這兩個系統的關係分別看作是一個系統(包含這兩個系統的大系統)內部的主次關係或上下關係。這是因為在一個有序系統中,同一等級(或者說具有主次關係)的兩個系統的結構也具有共性,比如社會中的省與省之間、縣與縣之間,就具有相似性;同理,不同等級(或者說具有上下關係)的兩個系統的結構之間的共性,就是相比性。因此,等級和層次是有關係的,等級是有序度較高的層次,層次是有序度較低的系統中的等級(此話也不能理解的過於絕對,只是說等級要比層次更體現了有序。因此有機系統也只是有序度比有序系統低的系統。)
前面我們只是研究了系統本身及從靜態的角度研究了一下系統,下面我們還必須研究一下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及從動態的角度研究一下系統的生成發展問題。
我們先討論一下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問題。當大量的個體相互聯繫時,我們把那些聯繫的比較緊密的個體組成的整體稱之為系統;將那些聯繫的不太緊密的個體的全體稱之為系統的環境;將那些只有微弱聯繫的個體的全體稱之為系統和環境的外界。系統和環境是有聯繫的,我們可以將系統和環境分成無數個小單位,從這些小單位之間的相互聯繫來考察。系統和環境之間總是在發生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這種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正是通過系統的小單位與環境的小單位之間的聯繫作用的。系統將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吸收、利用轉化成自身有序化的動力和物質條件,然後再排出廢物。當吸收的物質和能量大於排出的廢物時,這個系統就是增值的系統、有序化的系統;否則就是無序化的系統。由於系統總是產生於一定的環境,因此它必定適應這一環境,然而由於系統和環境又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常常又會破壞系統與環境先前的適應關係。因此,一般而言,系統與環境只是准適應的關係。系統適應環境的一面使得它能在環境中生存,它不適應環境的一面卻又迫使它不斷進化,以便適應變化了的環境。系統和環境之間有一個最佳適應點。處在這個適應點上的系統是進化最快的系統(我們將這樣的系統稱之為最優系統)。如果系統過於適應環境,系統就會失去進化的動力從而限制了其發展,如果系統過於不適應環境,系統就會被環境所淘汰。
我們再研究一下系統的生成、發展變化的動力問題。前面說過系統總是產生於一定的環境,系統之所以能在一定的環境中產生,在於系統的個體之間的聯繫以及系統的個體與環境中的個體之間的聯繫都以相互吸引的聯繫為主導。相互吸引的聯繫導致系統的內部結構走向緊密,從而導致系統的有序化。相互吸引的聯繫是系統有序化的根本動力。當環境中這些相互吸引的聯繫有無窮的源泉時就導致了系統的不斷發展。但由於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因此從根本角度而言,事物生成發展的動力是由事物本身決定的。由於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最小單位,因此整個宇宙生成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宇宙的本原——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圖
小說網(|com|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