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黑暗領域之王中王

作品資料 古今戰略·戰術 文 / 金龍魚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

    《六韜·龍韜》軍隊中的事情,不能等待君王命令,所有決斷應由將帥做出。

    ●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

    《三略·中略》自專:個人專斷。內御:受朝內君王駕御。出兵打仗時,將帥對重大問題要自己決斷;如果進攻或退卻都由朝內君王決定,就大功難成。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虛實篇》善於打仗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荀子·議兵》後發兵而先到達戰地,這是用兵的重要方法。

    ●柔能制剛,弱能勝強。

    《三略·上略》柔:柔韌,與「剛」相對。制:制約。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漢書·項籍傳》在作戰時,先動手就能牽制敵人,後動手就會被敵人控制。

    ●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

    《隋書·李密傳》在作戰時要先於敵人行動,這個機會不可錯過。

    ●道貴制人而不貴制於人,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遵命。

    唐·李筌《太白陰經·數有探心》用兵的原則,最重要的是牽制敵人而不被敵人牽制。能牽制敵人就掌握了主動權,被敵人牽制就只能由敵人擺佈。

    ●戰而後陣,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飛傳》一旦確定打仗之後就要佈陣,這是用兵的常規;而佈陣的巧妙,全在於將帥的用心謀劃。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單刀赴會傳奇》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我兵力集中,敵兵力分散,這樣我就能以優勢兵力把分散之敵各個擊破。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部署兵力少是因為到處分兵防禦敵人,部署兵力多是因為能使敵人到處分兵防禦我。

    ●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孫子兵法·虛實篇》備:防禦。寡:少。指兵力少。無所不備:指到處分兵防禦。

    ●凡用兵之法,三軍之眾必有分合之變。

    《六韜·犬韜·分合》用兵的方法,全軍人多,必有分散與集中使用兵力的變化。

    ●五指之更彈,不若拳手之一挃;萬人之更替,不如百人之俱至也。

    《淮南子·兵略訓》挃:搗擊。用五個手指輪番彈擊,不如握拳一擊。一萬人輪流作戰,不如一百人一起攻擊。

    ●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軍爭篇》兵力的分散與集中,要根據敵人情況而定。

    ●善用兵者以少為多,不善用兵者雖多而愈少也。

    宋·歐陽修《准詔言事上書》善於用兵的人,以少兵當多兵用;不善於用兵的人,兵再多也不夠用。

    ●以五當一,如為萬全。

    明·戚繼光《請重將權益客兵以援閩疏》作戰時以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對付敵人,就能萬無一失。

    ●兵貴合也,合則勢張,合則力強,合則氣旺,合則心堅。

    明·尹賓商《白豪子兵》用兵可貴的是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就氣勢張、力量強、士氣旺、心志堅。

    ●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

    《百戰奇略·合戰》兵散:兵力分散。聚:集中兵力。

    ●以寡御眾之道,須聯數人之心為一心,合數萬人之力為一體。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登壇口授》以寡御眾:用少抵抗多。道:方法。

    ●兵不貴分,分則力寡。

    明·《投筆膚談》兵力不宜分散,分散了兵力就少。

    ●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清·魏源《城守篇·守禦上》作戰時分散孤立的部隊易遭挫敗,集中的人數眾多的部隊難於摧毀。

    ●兵貴勝,不貴久。

    《孫子兵法·作戰篇》用兵重要的是取勝,而不貴久戰不決。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孫子兵法·九地篇》就用兵情勢來說主要是行動要迅速,乘敵人來不及防禦,從敵人預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六韜·龍韜·軍勢》聰明的人一旦作出決斷就不再猶豫,好比急雷迅至來不及捂耳朵,閃電速成到來不及合眼。

    ●戰如風發,攻如河決。

    《三略·上略》打仗象狂風那樣猛烈,進攻象河水決口那樣洶湧澎湃。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唐·馬總《意林·太史公六韜》用兵為害最大的是遲疑不決。

    ●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舊唐書·李靖傳》機:戰機。

    ●奇在速,速在果。

    宋·歐陽修《王彥章畫像記》用兵奇的關鍵在於快,快的關鍵在於果斷。

    ●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

    《資治通鑒·唐紀》功:功業。機:時機。

    ●兩軍相恃所貴者機會,此勝負存亡之分也。

    宋·汪藻《論淮南屯昌》相恃:雙方對立,互不相下。分:分界線。

    ●兵貴拙速不尚巧遲,速者乘機,遲者生變。

    明·王鶴鳴《登壇必究》拙速:雖然笨拙但行動迅速。巧遲:雖然巧妙但行動遲緩。乘機:有機可乘。生變:發生變化。

    ●難得者時,易失者機,迅而行之,速哉。

    明·揭暄《兵經百篇》時間難得,戰機易失,行動要迅速,要快。

    ●兵以速為策者,其機中速。譬猶獵者之逐獸,免起鶻落,少縱則失之。

    明·唐順之《纂集武編》用奇兵決策的關鍵是快,好比獵人打獵,必須抓住兔子躍起和鶻鳥落地的一剎那進行射擊,稍一錯過就失去機會。

    ●機之未至不可以先,機之已至不可以後。

    《歷代名將言行錄》機:戰機。先:搶先。後:落後。

    ●潛師遠襲,利在捷速。

    《歷代名將言行錄》秘密出兵遠襲敵人,行動宜於敏捷迅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孫子兵法·勢篇》戰勢:作戰形勢。奇正:古代兵法術語,對其解釋有所不同。一種廉潔是,以對陣交鋒為正,設計邀截襲擊為奇。作戰形勢不外奇正兩種,但奇兵和正兵的交替變化是說不盡的。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兵法·勢篇》打仗總是以「正兵」迎擊敵人,以「奇兵」戰勝敵人。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老子》第57章正:指正常的方法。奇:指特殊的、變化的方法。

    ●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制形,奇也。

    《孫臏兵法·奇正》用正規作戰方式對付敵人,叫做正兵;用機動靈活的特殊作戰方式對付敵人,叫做奇兵。

    ●正兵貴先,奇兵貴後。

    《尉繚子·勒卒令》用正規作戰方式貴在先發制人,出奇兵貴在後發制人。

    ●治兵以信,求勝以奇。

    《握奇經·八陣總論》以信:用誠信。以奇:靠出奇兵。

    ●操正以正奇。

    《十六經·成法》運用正規作戰方式的目的,正是為了正確運用奇兵。

    ●兵以奇正為始。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第九》奇正:奇兵、正兵,古代兵法術語。

    ●兵之道難言,大要不外奇正二字。

    《武經七書匯解·唐李衛公問對序》兵之道:用兵的原則、方法。大要:總的說來。奇正:古代兵法術語。對其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以對陣交鋒為正,以設計邀截襲擊為奇。

    ●用兵之術百數,其要在奇正權謀。

    唐·李筌《陰符經疏注》奇正權謀:權衡謀劃怎樣運用正兵和奇兵。

    ●行兵之要不外奇正,為正之法在於分合。

    《兵機握要》要:要旨。為正之法:運用正兵的方法。分合:兵力的分散和集中。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孫子兵法·勢篇》用兵善於出奇的人其戰法象天地一樣變化無窮,像江河一樣奔流不竭。

    ●治兵以勝,求勝以奇。

    《握奇經·八陣總述》治軍為了取勝,求勝靠奇兵。

    ●將貴專謀,兵貴奇勝。

    唐·權德輿《陸宣公全集》專謀:專斷謀劃。奇勝:用奇兵取勝。

    ●以少擊眾,以弱制強,出奇無窮,制勝如神。

    唐·李翰《進張巡中丞傳表》出奇:出奇兵。

    ●古之名將必出於奇,然後能勝。

    宋·歐陽修《王彥章畫像記》出於奇:善於出奇兵。

    ●兵者應變出奇以取勝。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用兵靠適應形勢變化出奇兵來取勝。

    ●出奇制勝,變化如神。

    宋·陳亮《酌古論·鄧禹》

    ●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百戰奇略·奇戰》

    ●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恆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孫子兵法·九地篇》率然:恆山(有的版本為「常山」)的蛇名。比喻各部隊要互相支援,協同作戰。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孫子兵法·軍爭篇》佚:逸。用就近的有利地形迎戰遠來的敵人,用休息好的部隊迎戰疲勞的敵人,用吃飽飯的部隊迎戰飢餓的敵人。

    ●我飽食而待其饑也,安處以待其勞也,正靜以待其動也。

    《孫臏兵法·善者》安處:休息好。正靜:嚴正安靜。

    ●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弊。

    《戰國策·燕策一》弊:疲睏。頻繁作戰百姓就疲勞,長期打仗士兵就疲睏。

    ●以逸制勞,以靜制動。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逸:安逸。制:制服。

    ●軍之無陣,猶人之無四維,虎之無山谷,不可以一日存也。

    明·何良臣《陣紀》陣:舊時作戰部隊的戰鬥隊形。四維:舊指禮義廉恥。不可以一日存:一天也不能生存。

    ●水來土掩,兵來將迎。

    明·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20回掩:遮蓋。

    ●兵貴精,不貴多。

    明·尹賓商《白豪子兵網》貴:重要。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篇》殆(dai):危險,不安。瞭解自己又瞭解敵人,就能百戰百勝。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謀攻篇》不瞭解敵人只瞭解自己就有勝有敗,不瞭解敵人又不瞭解自己則每戰必敗。

    ●審知彼己強弱之勢,雖百戰實無危殆。

    南朝·梁·孟氏《孫子注》審知:審察瞭解。危殆:危險。

    ●反以知彼,復以知己。

    《鬼谷子·反應》反:倒過來。倒過來先瞭解敵人情況,然後就可以知道自己該如何行動了。

    ●知彼知己,兵家大要。

    唐·李靖《李衛公問對》既瞭解敵人又瞭解自己,是軍事家的要旨。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5回

    ●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孫子兵法·用間篇》之所以出兵就能打勝仗、並取得超人的成就,就是因為事先瞭解敵人情況。

    ●先知者不可取感動鬼神,不可像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孫子兵法·用間篇》先知:事先瞭解敵人情況。取於鬼神:向鬼神瞭解敵情,指占筮。像於事:對事物進行類比和推測。驗於度:以天象星辰運行的度數來驗證事物。取於人:向人瞭解敵情。

    ●善戰者,見敵人之所長則知其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

    《孫臏兵法·奇正》長:長處。短:短處。

    ●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

    《三略·上略》要:要領,要訣。察:瞭解、知道。

    ●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分析判斷敵情靠用心想,觀察戰機靠用眼看。

    ●論事料敵,當以己度人。

    《三國誌·魏志》評論事情估量敵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度量敵人。

    ●凡與敵戰必須料敵,詳審而後出兵。

    《百戰奇略·輕戰》料敵:度量敵情。詳審:詳細審察。

    ●凡與征戰,必先和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

    《百戰奇略·間戰》征戰:出征作戰。覘(chān):窺探。興師:出兵。

    ●不知敵情,不可以言戰。

    清·陳光憲《歷代名將事略·料敵》不瞭解敵人情況,不能論說打仗。

    ●因敵之害見我之利,因敵之利見我之害。

    清·陳階平《虎帳必知錄·料敵》因:根據。敵之害:對敵有害的情況。我之利:對我有利的情況。

    ●成與敗,皆由神勢,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六韜·龍韜·奇兵》用兵的成功與失敗,都由神妙的態勢造成的,得到它就昌盛,失去它就敗亡。

    ●勢因於敵家之功,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

    《六韜·龍韜》作戰態勢因敵人行動而變化,臨機應變產生於敵我對陣之間,運用奇兵和正兵來源於將帥無窮的智慧與思考。

    ●凡兵之道,曰陣、曰勢、曰變、曰權。

    《孫臏兵法·勢備》道:方法,原則。曰:叫做,稱作。陣:戰鬥隊形。勢:敵我態勢。變:變通,變化。權:權衡。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孫子兵法·勢篇》激流的水急速,以至能衝去石頭,這是「勢」造成的。比喻打仗時要造成能壓倒敵人的「勢」。

    ●善戰者,求之於勢。

    《孫子兵法·勢篇》善於打仗的人總是要尋找有利的態勢。

    ●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孫子兵法·勢篇》善於打仗的人所造成的態勢,好比從萬丈高山上向下滾石頭的態勢一樣。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孟子·公孫丑上》乘勢:借助於態勢。鎡(zi基):犁鋤等農具。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於打仗的人要因勢利導。

    ●用兵任勢也。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用兵要根據客觀形勢行事。

    ●用兵之道,敵強則用智,敵弱則用勢。

    北朝·後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用智:用智慧。用勢:利用有利態勢。

    ●制敵行事,必量事勢。

    唐·陸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制敵:制服敵人。事勢:事態形勢。

    ●勢之所在,天地聖人不能違也。

    宋·呂坤《呻吟語·世運》客觀存在的形勢及其發展規律,天地聖人也不能違背它。

    ●風馳電擊者,勢也。

    明·《投筆膚談》疾風閃電的迅猛,是由勢造成的。

    ●用兵最重氣勢二字。

    清·曾國藩《家書·致源弟季弟》氣勢:指士氣、態勢。

    ●兵者,勢也,因其勢而導之。

    清·洪仁玕《資政新篇》勢:客觀形勢,氣勢聲勢。因其勢而導之:因勢利導。

    ●兵貴因機,事貴乘勢。

    《歷代名賢經武粹語》用兵重要的是善於抓住戰機,做事要重視掌握客觀形勢。

    ●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

    《六韜·陰書》用兵要變化無窮,謀取別人意想不到的勝利。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虛實篇》打仗沒有不變的態勢,流水沒有不變的形狀,能夠根據敵情變化採取適當措施而取得勝利的人,就是用兵如神了。

    ●勢勝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軍勢強盛到極點就要有弱,軍情暴露於敵人必然失敗,所以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是用兵如神了。

    ●事有便宜而不拘常制,謀有奇詭而不循眾情。

    《舊唐書·陸贄傳》辦事要機動靈活不能拘泥於舊辦法,計謀要奇特詭詐而不必迎合一般人見解。

    ●為將之道,須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清·錢采·金豐《說岳全傳》第16回四處:東西南北。八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兵家之道,要在應變。

    《百戰奇略·變戰》要在:要旨在於。應變:隨機應變。

    ●必因敵應變也,因人而異施也,因地而作勢也,因情而措形也,因制而立法也。

    明·何良臣《陣紀》用兵必根據敵情而隨機應變,根據敵人不同而採取不同措施,根據地形不同而製造不同態勢,根據不同情況而適當部署兵力,根據部隊編制而決定部隊的使用方法。

    ●善用兵者,天時不能之橈,地形不能為之阻,惟能因機而制變,擇利以行權。

    明·《投筆膚談》不能為之撓:不能阻撓。因機而制變:隨機應變。擇利以行權:選擇有利因素以採取權宜措施。

    ●出沒變化,敵不可測,此之謂兵機。

    明·《投筆膚談》兵機:用兵的關鍵。

    ●良將用兵若良醫療病,病萬變藥亦萬變。

    明·尹賓商《白豪子兵網》若:好像。

    ●若必循法而後戰,何異按譜而對弈。

    明·王鶴鳴《登壇必究·百戰》若:如果。循法:遵照兵法。按譜:按棋譜。對弈:下棋。

    ●譜不可盡弈之變,法不可盡戰之奇。

    明·王鶴鳴《登壇必究·百戰》棋譜不能說盡下棋的變化,兵法不能說盡作戰的奇妙。

    ●善用兵者不泥法。

    清·魏源《默觚·治篇》善於用兵的人不拘泥於兵法。

    ●用兵之法不測如陰陽,難知如鬼神,貴在臨期應變,難以一定而求。

    《歷代名賢經武粹語》用兵的方法如陰陽變化那樣難測,如鬼神那樣難知,貴在根據當時實際情況而隨機應變,難以一定不變的規律來尋求。

    ●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孫子兵法·虛實篇》每次作戰取勝的情況不會重複出現,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變戰法。

    ●兵者,無形為妙。

    南朝·梁·孟氏《孫子注》用兵以能夠隱蔽為好。

    ●兵無常勢,盈宿隨敵。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盈宿:增減、進退。宿,能「縮」,收縮。用兵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使用兵力多少要隨敵人情況而定。

    ●戰陣無常勢,因敵以為形,故兵之極至於無形。

    唐·李筌《太白陰經·兵形》作戰佈陣沒有固定不變的陣勢,要根據敵人情況部署自己兵力,所以用兵巧妙至極點就可以達到使敵人不能察覺的地步。

    ●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

    宋·何去非《霍去病論》兵法雖有定論,但用兵卻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式。

    ●凡用兵之法,主客無常態,戰守無常形,分合無常制,地退無常度,動靜無常期,伸縮無常態。

    明·《投筆膚談》用兵的方法,敵我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進攻防守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式,兵力的分散與集中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定,前進兵退不有固定不變的限度,行動或不行動沒有固定不變的時間,收縮或擴張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孫子兵法·形篇》不可取勝就守,可以取勝就攻,有的版本為:「不可勝,守;可勝,攻也。」今據《十一家注孫子》改。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孫子兵法·虛實篇》善於進攻的人,可使敵人不知道該在什麼地方防守。善於防守的人,可使敵人不知道該在什麼地方進攻。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孫子兵法·虛實篇》進攻一定取勝,就要進攻敵人不防守的地方;防守一定守住,就要在敵人不去進攻的地方防守。

    ●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九天之上。

    《孫子兵法·形篇》九地:舊指地下很深的地方。九天:舊指天空很高的地方。善於防守或善於進攻的人,都會把自己的部隊隱蔽或調動得很好。

    ●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餘也。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我軍所以防守,是因為力量不足;我軍所以進攻,是因為力量有餘。

    ●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

    唐·李靖《李衛公問對》進攻是防守的轉化,防守是進攻的策略。

    ●力不足者可以守,力有餘者可以攻。

    唐·李筌《孫子注》攻守要根據自己力量大小而定。

    ●善攻者不盡兵以攻堅城,善守者不盡兵以守敵沖。

    宋·蘇洵《攻守》盡兵:用全部兵力。堅城:堅固的城池。敵沖:敵人衝擊的地方。

    ●攻敵所不守,守敵所不攻。

    宋·蘇洵《攻守》要進攻敵人不防守的地方,要防守敵人不進攻的地方。

    ●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宋·陳亮《酌古論·先主》用進攻的手段進行防守,用防守的手段進行進攻,這就是用兵的變通之術。

    ●戰要練,守也要練。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登壇口授》戰:攻戰。練:訓練。守:防守。

    ●善戰者必守為戰,善守者必以戰為守。

    明·莊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一善戰:善於攻戰。以守為戰:用守作為攻。以戰為守:用攻作為守。

    ●攻人者利敵寡,自守者利敵多。

    明·莊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一敵人少利於進攻,敵人多利於防守。

    ●知計謀則知所破,知虛實則知所擊。

    明·揭暄《兵經百篇·知字》知道敵人計謀就知道如何破敵,知道敵人虛實就知道如何攻擊它。

    ●以戰代守,以擊解圍。

    明·唐順之《纂集武編·守》用進攻代替防守,用出擊解除敵人對我之包圍。

    ●守城之法從攻城生,故欲善守,必明善攻。

    清·魏源《聖武記》守城的方法產生於攻城,所以要善於防守,就必須知道善於進攻的辦法。

    ●兵家之法,戰守並重。

    《歷代名賢經武粹語》戰守:攻守。

    ●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六韜·龍韜·立將》發現敵人空虛就進攻,發現敵人實力強大就停止進攻。

    ●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脆,釋難而攻易。

    《管子·霸言》釋:避開。實:強。虛:弱。堅:強。脆:弱。

    ●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孫子兵法·九變篇》軍:此指敵軍。擊:攻擊。爭:爭奪。君命有所不受:君王的命令也有接受的。指將帥領兵在外,要根據戰場具體情況獨立行事,不必惟君王之命是從。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孫子兵法·虛實篇》用兵的情況是避開敵人的實力而去攻擊敵人的薄弱部位。

    ●圍師必闕,窮寇勿追。

    《孫子兵法·軍爭篇》闕(que)通「缺」,缺口。包圍敵人一定要留個缺口,對窮途末路的敵人不要緊追不捨。

    ●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

    《左傳·昭公十五年》謂進攻或退卻都要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而定。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看到有利就前進。軍之善政:用兵的好辦法。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左傳·宣公十二年》兼併弱小進攻愚昧,這是用兵的良策。

    ●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孫臏兵法·威王問》必須攻擊敵人不加防守的地方,這是用兵的急務。

    ●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尉繚子·攻權》必:一定。拔:攻克。謂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善用兵者不可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史記·淮陰侯列傳》善於用兵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

    ●避人之長攻人之短,見己之長避己之短。

    唐·李筌《太陽陰經》用兵要避開敵人的長處攻擊它的短處,要施展自己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

    ●擊其空虛,襲其懈怠。

    唐·杜牧《孫子注》擊其空虛:趁其空虛時攻擊之。

    ●遠其強而攻其弱,避其眾而擊其寡。

    《百戰奇略·易戰》避開敵人的強點攻擊其薄弱部位,避開其兵力多的地方進攻其兵力少的地方。

    ●以眾擊寡,無有不勝。

    《百戰奇略·形戰》用較多的兵力去進攻較少的敵人,沒有不勝利的。

    ●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

    清·黃邦寧輯《岳忠武王文集》制敵:制勝敵人。所恃:所依靠的兵力。

    ●善用兵者,不攻所當攻,攻所不當攻。

    清·唐甄《潛書·五形》所當攻:一般人認為應當攻擊的地方。所不當攻:一般人認為不應當攻擊的地方。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

    《歷代名將言行錄》一旦放走敵人,會造成長期禍患。

    ●解圍之法,當攻其所必救。

    《宋史姚兕傳》解除敵人對我之包圍的方法,是攻擊敵人必救的地方。

    ●我以退為守則守不足,我以進為守則守有餘。

    《歷代名將言行錄》如果我軍用退卻辦法進行防守,就會感到兵力不足;如果我軍用進攻辦法防守,就會感到兵力有餘。

    ●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形篇》立於不敗之地:處於永遠不會打敗仗的地位。

    ●形莫不可以勝,而莫知其所以勝之形。

    《孫臏兵法·奇正》有形的敵人沒有不可以戰勝的,問題是有時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戰勝它。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商君書·戰法》勝利了不要驕傲,打了敗仗不要埋怨。

    ●智者之舉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成功。

    《戰國策·燕策》聰明的人辦事情,能把禍轉化為福,能因失敗而取得成功。

    ●常勝之家,難以慮敵。

    《後漢書·臧宮傳》經常打勝仗的人,難以對敵人有所顧慮。

    ●國有常眾,戰無常勝。

    《三國誌·魏書·王昶傳》國家有眾多常備軍隊,但打仗沒有常勝不敗的。

    ●兵有利鈍,戰無百勝。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兵器有鋒利或鈍的,作戰沒有百戰百勝的。

    ●勝負兵家之常,善有兵者能因敗為成。

    《資治通鑒》勝敗是軍事家的常事,善於用兵的人能因敗而取勝。

    ●風無常順,兵無常勝。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沒有經常順吹的風,沒有常勝不敗的軍隊。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t

    小說網(|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