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漢末衛公子

第二卷 黃巾亂 第三百七十九章 文 / 夏門

    第三百七十九章

    郭嘉的暗度,幾乎就將韓遂的計劃弄得支離破碎,誰知道他派遣出去的所謂八部將之三,硬生生便碰上了河東四猛其二?嘩啦啦,便是砍卦切菜,快刀斬亂麻。

    咸陽和扶風的陷落,便讓整個局勢成了五層蛋糕。最外兩層厚實無比,在西便是衛三,毋丘興二將三萬兵馬,在東也便是河東那實際上的四萬兵馬。往裡兩層餡料,卻正是苦澀無比難以入口,長安韓遂三萬人,其中一萬馬騰舊部還不敢放心大膽使用,而陳倉唯有楊秋在那五千兵馬,更成了孤軍之勢,外無援兵,內無糧秣。而最中心一處,則便是扶風,咸陽,這兩座新取之城,將長安和陳倉的聯繫攔腰斬斷。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郭嘉這暗度之計。霎時間,便將長安和陳倉真正打入了孤城一座的模樣。

    隨後,陳倉的陷落,幾乎沒花費多少時間。在天水三萬兵馬的雄威逼迫,以及腹背處,黃忠數千兵馬的強猛突襲,有了成宜,馬玩的前車之鑒,又有了如今韓遂越發慘淡的局勢,陳倉楊秋投降獻出城池。

    至於此,從天水起,到秦川,安定,北地,上郡,平陽,安邑圍繞成了一道碩大的弧圓,這是衛寧一手訂造下來的大戰略。而在南,以大陽,弘農,潼關,武關,沈嶺,盩厔,咸陽,扶風,在郭嘉早前的佈局下恰恰又形成了另外一個半圓,南北兩道弧線合圍,便成了一道精鋼的枷鎖,深深套上了韓遂的脖子!將他如今唯一可以保留的長安,團團圍在中央,硬生生被打入了孤城一座,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事實上,即便沒有典韋突襲逃亡沈嶺方向,郭嘉的戰略佈局,也正是要以長安為中心,步步蠶食,將除了長安以外的雍州四方全部納入手中,以桎梏四肢的方法徹底廢掉作為中樞的大腦。典韋卻是幫了郭嘉一個大忙,也省去了許多麻煩,始料未及,更是沒想過典韋能夠奪取咸陽城。

    當黃忠,衛三二人引兵召回,看著郭嘉垂頭喪氣,頹喪無匹的模樣,人人還疑惑萬分。

    可正當看了典韋和滕英出雙入對,兩人眼睛卻也如同郭嘉初見時候,還要瞪得巨大。

    美女與野獸的組合,放在哪都可以殺死大片……事實上,讓他們理解為典韋強搶民女還微微可以接受,但偏偏那女人還佔據了主導地位,每每對典韋呼喝捶打,後者還依舊嬉皮笑臉……這便不得不讓人讚歎世間萬事,千奇百怪,無奇不有了。

    比起對郭嘉的蔑視,滕英反而對同樣粗壯無比的黃忠充滿了尊敬和崇拜,說話間也沒有那半分的無禮,只讓郭嘉當場便要吐血眩暈,捶胸頓足不堪。

    對他蔑視的理由只有一條,就是他是個小白臉!

    郭嘉只能自己收拾鬱悶,自以君子不與女人爭執,打起精神來收拾如今勝負越來越偏教與河東的戰事起來。

    韓遂西面最後抵擋的壁壘已經被徹底擊潰,與南,可直接走沈嶺,盩厔出兵,走北,可過北地,秦川,兩路皆可直入涼州,他妄圖以長安來拖住河東軍的陣腳,而讓涼州那群還在觀望的小諸侯按耐不住再跳將出來的打算便是徹底告罄。

    十月初,郭嘉整合長安以西四萬兵馬,以黃忠為大將,領兵一萬為先鋒,出咸陽,渡過渭水,直破了韓遂的渭水行轅,兵鋒直指長安。又親自提兵兩萬為中軍,以典韋,衛三為副將,三日內,趕到長安城下,與徐榮四萬人馬合圍長安!

    與衛寧出兵的時候,絲毫不差,整整七萬人,兵臨城下。但結果卻比起衛寧那隱瞞自己真意的命令造成的局勢,卻是天差地別。

    涼州一片散沙,韓遂根基盡失,馬騰死,威信不再,而馬超投降河東,為了日後平定涼州無疑便是一道絕好助力。加上司隸還有徐晃等將領兵兩萬駐守,天水毋丘興一萬兵馬統合降卒六七千人震懾涼州,這一戰,河東除去了張燕那抹污點外以及典韋那五千兵馬的損傷,便再沒有花費多少傷亡,可謂是賺得盆滿缽盈!

    而這個時候,馬超也領兵南下,匯合了徐榮,聽受節度差遣。

    徐榮自然知道馬超年少氣盛,心性還未定型成熟,即便因為馬超身死讓他長進了不少,但驕躁的性格也並未完全磨滅。

    馬超對於被趙雲殺敗生擒,便一直耿耿於懷,初來營中,那鋒芒畢露的德行,便按耐不住,找了趙雲便要重新來場較量。

    趙雲看上去對萬事淡薄清心,實際上卻還是有對武道的熾熱,馬超年輕,他早便有了愛才之心,再加上徐榮有意讓他來壓制住馬超的驕縱,也不推搪,當即便欣然應諾。

    聞得趙雲和馬超要來比武較量,赫然河東軍便沸騰了起來,除去了當日值勤戒備的人惋惜無比,其餘者皆蜂擁往中軍校場前去觀摩。整個校場外圍赫然便是人山人海,群起澎湃沸騰。

    趙雲何人?乃是衛寧親自授予許多榮耀的河東四猛之一,那一身雪白裝束,幾乎便成了河東獨立特行的風景線,尤其那桿白色的軍旗上書常山趙雲,硬是分外搶眼。而他孤軍千里奔襲救衛寧家眷,鄴城一戰敗文丑,用計破涼州軍,打傷涼州宿將龐德,生擒馬超,一切都宣告,他對得起衛寧賜給他的榮耀!

    加上趙雲在軍中對待軍卒多寬厚,俊俏的臉上總是掛著淡薄微笑,沙場身先士卒,與兵同吃同住,更頗受愛戴,軍中士卒多封趙雲為偶像,加上他平常也多是銀甲銀槍,白馬白袍,出身常山,便有了和典韋「典君」齊名的「常白」之稱。

    軍中有好事者,便將典韋,趙雲,黃忠,徐晃各自封號合稱河東四猛,並成典君虎膽,鐵壁常白之稱。

    虎膽自然便是黃忠,其勇猛無匹,射呂布,一箭驚落破膽而逃,虎膽雄風,深入草原,殺無數鮮卑蠻夷,正是有猛虎膽色。而這膽,也並非單單指他的膽量,憑借那一手虎牢關前名震天下的神射之術,面對他的人,無形間,心中的膽氣便會弱上幾分,正是破膽!

    鐵壁為徐晃,昔日陳留擋顏良,與河北大將戰個難解難分,河東擋徐榮,使得涼州宿將也不能東入河東,而後又擋曹操,使其破不了安邑,才轉北先攻衛寧。

    當馬超昂然提槍殺出校場的時候,還為全軍圍觀,自提了一腔熱血要在軍中好好立下威風,殺殺河東大將的氣焰,好使他人不敢小覷於他。

    正是得意洋洋的時候,趙雲淡淡挺著銀槍,緩緩走出,霎時間,整個校場便沸騰了起來,比起馬超出列,那歡呼聲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便讓這個小年輕人,臉色霎時難看了許多。

    趙雲並沒有騎驌驦上場,而是從軍中挑選了一匹白色戰馬,既然是要打壓一下馬超,那便要讓對方輸得心服口服才是。以他的眼力,與馬超打過兩場,除去了傷勢問題,趙雲也能推敲出,現在的馬超年少沒走上巔峰狀態,比起黃忠,典韋等人還是要弱了一線,大概也就比涼州龐德高上一分微弱的優勢而已。

    要打敗馬超,趙雲的信心自然是十足。

    馬超要一雪被生擒之恥,趙雲要好好打磨一下對方,自然皆是全力以赴。

    徐榮本就是有意促成這個局面,作為中間人出場,一聲令下,兩將各自便殺向了對方。

    騰出來的校場寬闊,兩馬在場中馳騁,並沒有太多束縛。而兩將皆為用槍強人,重在比試槍法技巧,也沒必要將馬力拉扯到最大,又非以死相搏。

    便在諸軍鋪天蓋地的歡呼下,兩將槍來我往,銀光閃耀,時而一聲咋喝,時而一陣金鐵交鳴。

    觀眾們隨著二將交手開始,歡呼聲越見低沉,二十合後,幾乎人人屏氣凝聲,三十合,凶險環生,時而一聲驚懼,時而一片驚呼。

    而在場中的二將,似乎也早忘了剛才的主意,沉浸在了對方那精妙槍法帶來的玄奧。所有不相干的東西都拋出了腦中,唯有擊敗對方的信念。

    而從三十合前,兩將戰得難解難分,不分上下,三十合後,便看出了兩將的差距。馬超驕躁的性格,即便沉浸在了武道之中,卻也還是忍不住浮起了一絲浮躁,手中的兵器一如以往的剛猛,卻偏偏隨著求勝心而槍法漸漸顯得有些凌亂,反觀趙雲依舊氣定神閒,每一分力量,每一刺出招皆有型有度,卻是暗中引導著馬超的槍勢按照自己的想法而運使。

    趙雲便是那種越戰越猛,最善遲久作戰的武將,馬超本稍遜趙雲一籌,在爆發中能與趙雲打個難解難分,但後面浮躁的心思,便使他開始越發衰敗。

    第六十合……

    終究是趙雲狠狠的一槍刺破了馬超的纓盔。盔如首級,被挑飛,戰果不言而喻。

    出乎意料外的,馬超並沒有趙雲或是徐榮等人預料中的暴跳如雷,呆立了許久,驀然才抱拳對著趙雲躬身行了一禮,這才勒馬而回。

    沉默了許久,觀戰的河東軍士,驀然爆發出遠比兩人入場還要煊赫的聲音。

    趙雲一如既往的保持著他強大的人氣,而馬超那出眾的武藝也贏來了河東軍無數人的尊重。

    馬超從這一戰學到了許多東西,那是趙雲用自己手中的長槍,一手讓他頓悟。即便在前一刻,認為趙雲擒下他,不過是趁他身受戰傷而佔得的便宜,而現在,在對方捨棄了優良戰馬與自己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卻還是沒能撐過六十回合,便知道,自己被生擒,敗得不冤。他有武者的驕傲,敗了便是敗了,決然不會是所有人以為的那種驕橫和不知臉面。

    對趙雲的那一禮,代表了自己對他指點的謝意,同樣也有對河東大將表示的敬重和服氣。

    而在這一場較量中,本就是用槍王者的趙雲,給他的指點,帶來了太多的好處,倘若他能融會貫通,要想正式登入天下武道頂峰,距離便也該大大的跨前一步。

    而趙雲已經如此強大,和他齊名的河東另外三員大將,又該如何?認清了自己,認清了他人,在馬超人生行走的軌跡上,無疑是邁出了很大一個步子,隱隱開始熱血沸騰,年少的他,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在河東軍爭上那一席之地,至少,要追上趙雲,建立起和他們四將一樣讓人讚歎敬畏的功勳!

    沒有人能夠想到,憑借這一戰,反而讓馬超心向著河東的心思,靠近了許多。

    長城中,如今已經開始了愁雲慘淡,咸陽三城的陷落,無疑便是一道驚天噩耗。韓遂八部將,二死一降,河東七萬大軍困住長安,水洩不通,而馬超南下,更讓韓遂疑神疑鬼,他最親近的八部將之一楊秋的投敵,連帶著其餘幾人也人人自危,生怕韓遂因為如今這個險惡局勢而猜忌懷疑。

    不得不說,昔日在涼州攪風攪雨的韓遂,如今卻是真正走到了窮途末路。

    最後的大戰,一觸即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