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漢末衛公子

第二卷 黃巾亂 第三百八十三章 文 / 夏門

    第三百八十三章

    自從衛寧決意出兵攻打雍州的時候,本來只是為了取獻帝在手震懾袁紹,而兼顧奪取雍州長安錢糧來做未來大戰根本虛度。但賈詡為了幫助張濟跳出泥潭將韓馬放入雍州,致使局勢的變化,才不得不改變策略,反而將戰火擴散到了整個涼州。

    這一場的變化讓河東空前的膨脹開來,恐怕便是最初的導火索源頭賈詡也是沒有料到的事情。而河東諸位帥才,猛將,謀臣,傾注了無數心血調度兵馬,設置謀略,將這場本來預計中會有不少損傷的大戰,竟然壓縮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也就是說,河東除了失去了那近兩萬的嫡系部隊外和河東八成的存糧外,便再沒了其餘的付出。而收穫之龐大,足夠讓所有人喜笑顏開。

    長安的財富與糧草之巨,乃是集合了大漢兩都所有的精華所在,不僅填補了河東的虛耗,還多出了不少。

    而正是如此,河東急速膨大,原本最根本的目的地,挾天子以令諸侯,獻帝已經到了手中,可本來的最大運用是來壓迫袁紹,卻反而因為實力的強大而沒有了顧慮。

    袁紹以兩州之地,十萬兵,來碰衛寧四州之地,數十萬強兵,力量的對比陡然扭轉了過來,卻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而獻帝的詔書沒有在袁紹身上起到作用,反而是為了河東吞併涼州作出了巨大貢獻。

    天子在手的好處,很快便傳揚到了天下所有諸侯耳朵中。

    尤其以袁紹,最為氣急敗壞,捶胸頓足後悔不已。

    另外一個時空,曹操挾持天子遷都許城,得到了莫大好處,讓袁紹後悔,而作書以兵威來逼迫曹操,妄圖從曹操的手中將獻帝遷徙到鄴城來。最終曹操不敢以當時的實力和袁紹硬碰,只能服軟讓出自己的大將軍頭銜給袁紹,滿足他的虛榮心,這是不得已而忍氣吞聲。

    而如今袁紹後悔,但他還有資格用所謂的出兵威脅,來迫使衛寧讓出獻帝麼?

    現在的衛寧,卻不是那個曹操,而現在的袁紹,也不是那個掌握河北四州之地雄瞰天下的袁紹。

    他能有資格來威脅衛寧麼?

    衛寧自從接過了獻帝,遷徙安邑,在當初應急的徵調了楊氏族群舊宅合併一處在外圍修建了一圈宮牆,作為皇帝的行宮。現在看來,卻頗為寒酸了。而後有不少從各地散亂投奔而來的大漢遺臣紛紛不滿,要求衛寧將皇宮修繕,建造宗祠,各部司院,衛寧不勝其煩,便大筆應允,反正現在河東的剩餘勞動力還有不少未曾轉化為固定居民,而當初建設安邑,幾度擴建,便是按照洛陽,長安的規格建造的,空餘土地不少,也足夠建立這些建築了。

    在楊氏族群舊宅的基礎上,再次翻修宮殿亭台,弄得熱火朝天,而各部司院卻也優先開工,漸漸有了雛形。

    何嘗想到,安邑也能有一天成為一朝國都的所在?

    而現在走在街上,大可看到當地的居民臉上總是洋溢著歡悅自豪的笑容,而整個安邑,在添加了皇宮,朝廷各司部門,也越發有了威嚴。

    衛寧感慨萬千的坐在馬車上,放下了馬車窗簾,安邑越發繁榮,已經取代了洛陽,長安,成為天下第三個雄威的城池,作為政治,商農百業的聚集地,有他衛寧和衛凱兩兄弟付出了無數的心血,這股成就感,也是在心中久久無法揮去的。

    不得不說,在這安邑城中,還有一個特別異類的特殊建築,便是被衛寧親自命名為醫學院的地方,在衛寧真正掌握住了河東的權柄後,他的這區區任命雖然人人大不以為然,卻偏偏在很快的時間內集納了無數遊方行醫入駐其中。

    這種被人們視作卑賤職業,卻偏偏有了衛寧在其上正名,一時間天下賤業無數皆往河東匯聚而來。

    衛寧昔日的謀算,卻也是到了此時此刻,才顯出了真正的價值。以醫道而來帶動其餘人的價值認識觀念,更何況衛寧將其納入政府體系,自成軍開始,有隨軍軍醫在,幾乎就沒發生過幾次因為屍體遍野而形成的大規模瘟疫發生。

    有了這些措施肯定功勞,頂上了軍隊的名字,郎中這個職業卻也漸漸的脫離了卑賤的行列,至少也可以躋身入了士農工商的第二等級。

    衛寧要做的東西很多,還需要將馬鈞這類研究科技的傢伙正名,剝奪別人的有色眼光,無疑便是需要他如今強橫的權柄。

    河東嫡系固然無人敢反他,但若是由朝廷親自出面支持的話,那邊更具有說服力,即便這所謂的朝廷支持,不過是他的意思罷了。

    今日早朝,衛寧是等候了許久,要徹底掃除一切擋在他前頭的人,非到必要,恐怕還需要動用他一直以來都不願意的暴力。

    「公子!到了!」馬架旁,傳來典韋那粗獷的聲音,衛寧從沉思中回應過來。

    下得馬車,便見有無數人早已經等候多時。而衛寧敏感的發現,那些打聽到獻帝在安邑而從四面八方圍聚過來的朝官們圍攏一圈,小聲竊語,眼神時不時從他身上掃過,不由的冷冷一笑。

    這些傢伙哪是抱著忠君的意思而前來投奔,不過是看著如今皇帝身處安邑這個安全的地方,想要分走果實而已。且不說李郭肆虐,韓馬攻長安這個局勢不明的時候,他們在哪,一看河東掌控住了局勢,便紛紛冒出頭來,搶佔朝廷官爵。這樣的尸位素餐之輩,今日便是理所當然打倒的對象。

    而另外一邊,如徐榮郭嘉等人也是早簇擁成團,一見衛寧到來,紛紛上前恭敬行禮,他們自然是知道今日到底是來幹嘛,看著那群漢朝遺民的眼光也多有不善了。

    倒是郭嘉陰陰一笑,鬼鬼祟祟上前對衛寧道,「兄長……今日恐怕是要殺不少人了哦!你可別怯場啊!」

    衛寧白了他一眼,聽得這話,卻還是有些默然,正如同郭嘉所言,今日是要全力打清洗,那些人決然不會就這般甘願被衛寧趕下金字塔來,而如伏完董承之輩恐怕更不願意讓衛寧徹底掌握住皇帝。最讓衛寧趕到為難的,實際上還是他那個岳父……

    衛寧歎了口氣,這才道,「這終究是不得已而為之啊……你還想想等你的封爵出來了,怎麼去處理得好吧!」

    郭嘉臉色一變,哭喪道,「兄長,你可別封我大官啊!就給我給小爵位就行了!要不我哪有時間再去竄門?」

    「是調戲娘家婦女吧!?你明明已經娶妻了,卻還為何和那些士族女子糾纏不清?若你喜歡,不如納了也好!」衛寧給了郭嘉一個暴栗,斷然道。

    郭嘉這才臉色恢復一正,倒有幾分溫馨的味道,「她雖樣貌不出眾,也非名門,但終究還是我結髮妻子……若是再娶,恐怕是委屈了她……」

    衛寧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郭嘉雖然看似風流,但卻並沒有真正的混跡花叢。別人不知道,衛寧卻清楚,郭嘉的家中實際上卻只有一個莊農出身的女子,談不上美貌,但卻多為賢良。或許郭嘉只是為了防範當權者害怕他們這些智謀之人與他人結姻聯合,又或是用花天酒地來減低主公的猜忌,但如今郭嘉那溫馨臉色露在衛寧眼中,卻覺得,或許郭嘉可能真是個真丈夫吧……

    這時,宮廷大開,宣召百官進殿。或有人色變擔憂看了衛寧一眼,或有人心中竊喜大步向前。

    衛寧在城外弄出的那樣大動靜,敏感的人,已經能夠猜到,今天的朝儀決然不會平靜。

    衛寧先入了宮廷,而後諸將諸官相繼而入。

    眾臣伺立,半晌小皇帝才慢條斯理走入皇座,群臣高呼萬歲,得賜依次跪坐。

    衛寧環顧,卻見伏完,董承等人眉宇擔憂,同樣也在打量他,幾雙眼睛交錯,伏完等人紛紛色變避開。

    衛寧冷冷一笑,這才從袖口中取出早就準備好的榜文出列,當即道,「啟稟陛下!我軍蒙聖威,平定涼州,雍州,司隸三地反賊,得蒙教化,三軍將士勞苦功高,特請陛下大加封賞!」

    獻帝微微正了正身子,看了是衛寧出列,倒是沒有什麼不悅,事實上,衛寧對小皇帝卻是有求必應,讓獻帝對衛寧倒是頗為信賴,已經將他當作親信來看待了。

    如今衛寧出列,高舉求功書帛,小皇帝當即便差近侍接過,拿來胡亂看了一眼,當即便打了個哈欠,道,「諸將兵勇建不世功勳,揚我朝廷威武,正該大賞,朕允了!」

    衛寧臉色不變,卻是伏完,董承慌忙道,「天子賞賜,乃是自行做主,哪容臣子求官求賞?陛下還請仔細批閱,再做定奪!」

    「河內侯,你便自己將這書帛所求官職念與百官,讓群臣討論吧!」小皇帝卻也不會不重視自己兩位國舅的意見,這才道。

    衛寧微微一笑,當即道,「將士有功,若朝廷封賞不公,如何威信天下?」

    重新取回那請封書帛,衛寧當中攤開,高聲念道,「求封衛凱為大司馬,賞陽谷侯。封黃忠為司隸校尉,洛陽令,平鄉侯,趙雲為奮武將軍,典韋為河東校尉……,………,………封司馬朗為侍中尚書令,封劉曄為侍郎,中書令,陳宮為司空倉曹攥,郭嘉為行軍祭酒,領黃門侍郎,封呂虔為典農中郎將……,……封毋丘興為護羌校尉……,……,……」

    隨著衛寧一字一句下來,伏完,董承等人的臉色霎時雪白。

    名單上赫然有數十人的封賞,全部皆為他的親信,而朝廷中如節制奏折,掌握倉庫,糧草,工,農,吏,彈劾,刑法等等重要位子幾乎都被衛寧的人所全部佔滿!

    而就在這個時候,大堂中驀然有人出聲道,「衛侯救駕大功,平定叛逆當屬首位,才應大賞!」

    「衛侯才略,功績,滿堂群臣何人膽敢比肩,為臣請陛下封賞!」

    「當封……「

    無數人冒出聲音,只讓伏完,董承終究心如死灰。

    看著樣子,衛寧已經決意要動手了……

    朝堂中,人人騷亂不已,伏完,董承還欲反對,卻是獻帝道,「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河內侯勞苦功高,正該有所提拔!諸位,以為何職可封?」

    「若無三公之銜,何以配衛侯之功!?為臣敢請陛下賜封衛侯為大將軍,領太尉事,假司戍!統御朝廷兵馬,為陛下征討四方!」當即便有人出身皆口道。

    「請陛下封賞!」隨著一聲出列,群臣莫不是隨後而出,伏拜跪地當場者赫然數十人,就在衛寧身後,高聲求喚道。

    而這個時候,驀然從宮廷外,走出無數甲士環宿,虎視眈眈。

    衛寧一人高立,身後數十人尾隨求封,伏完董承渾身一癱……

    驀然走出的數百甲士,讓獻帝心中一驚,而群臣更是人人色變。唯有衛寧高舉信帛,道,「為臣不敢請封高爵,只求陛下賞賜這些有功之臣,足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