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漢末衛公子

第二卷 黃巾亂 第四百五十九章 繁榮 文 / 夏門

    第四百五十九章繁榮

    兩年修養,大肆發展商業流通,在取締了大批氏族私占土地收歸國有,整個北方的糧倉儲備比較其原先赫然提高了五分之一有餘。這數量是異常龐大的,也從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出,在漢末豪強地主兼併土地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事實上,比起原本歷史上的兩晉時代,一個大貴族的私有莊園可達萬頃之地,漢末初期還算是好得多了。如果按照國律,男子可得一傾,女子得半傾,萬頃土地,足可養活數萬人口。

    正是這土地私有的合法化,讓世家大族的勢力無可遏制的龐大起來,聚集的財富不會用於國家建設,反而因為奢華**拖累國家的發展。

    在漢朝,乃至於三國時代,事實上,都有不少有識之士能夠看清楚這危害,比如原本歷史上的司馬朗,也發動過限制政策的施行,卻也因為阻力太大而失敗。

    歸咎起原因來說,終究是當權人在奪取了對方的利益的同時,不能夠給出相對等的補償手段,才使得對方會劇烈的反彈起來。

    衛寧在將商業,農業,工業,一碗水端平的同時,給出的新令法度,便是給了無數條出路,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還對士族也作出了相當的妥協,至少讓他們在交出部分土地和私奴等私有權利的同時,給出了相當的便利。

    而這一切,在兩年的時間裡,便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自漢武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重農抑商開始,商業便是舉步維艱,一旦有了宣洩的途徑開始,沉寂太久的商業,龐大的金錢潮流便如同噴井般爆發了出來。

    甚至通過匈奴人,烏桓人遠涉草原,遼東,北方的毛皮,藥材,馬匹,南方的茶,鹽,絲綢等等,在物業流通之下,其中的差額利潤足夠讓任何一個人都眼紅到滴血。

    而通過運作,北方的商業網絡通過各大家族的能量底蘊,甚至能夠和南方的世家搭上良好的關係網絡。

    而北方的商業繁榮,以及良好的法令約束,致使從西通過絲綢之路,甚至有從大食,大秦遠道而來的商隊。

    安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人聲鼎沸,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來往的人流,不單單是其餘州郡的漢人,還有頭紮無數辮子的胡人,頭戴白巾渾身裹著長袍的沙漠民族,還有金髮碧眼的白人。

    河北強大的軍力,可大開方便之門,給一路路得商隊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而在同時,一些經過戰亂而無家可歸的流民,在法令的許可下,便有出現了一種新的傭兵體系。或者可以說是後時代鏢局的雛形。不過這種傭兵關係,卻也有明文規定,一旦發生戰事起,便必須無條件的為軍隊提供首要服務,而任何一個希望用刀兵來做護衛,押運等工作的傭兵,也必須要在官府備案。

    商業,農業,工業的並重齊施,很快也便形成一道良好的互相促進關係,而衛寧大家鼓動的發明創造,甚至一度讓馬均專門聚攏了大批工匠名正言順的發展改良當代的各種工具,也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無論農具,兵甲,機械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在衛寧的正名下,蓬勃的發展了起來。從而又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的進步,歸咎起來,便又使得商業便利流通,一道道互相的促進,良性循環,不過兩年時間,卻是以往十年,二十年也換不來的發展。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因為目光的長遠,衛寧的嗅覺靈敏擅長將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轉化利益化,而當利益實體化的時候,手下的陰謀家們,自然而然的便回將這利益包裝成一道道可口的誘餌,作為調動那些世家大族垂涎上鉤的美味。

    有了理直氣壯的理由,又有了龐大得利益,這便是將所有事情合法化的根本理由。

    唯一損害的,實際上也只有身為君王的利益而已……這恰恰是衛寧並不在乎的。

    每一個朝代的君王,總是想方設法的限制百姓的自由權利,限制百姓的思想,奴化,愚昧化,以使得江山能夠盡可能的減少叛亂,而手下一群阿諛獻媚的傢伙便充當了閹割思想的劊子手。

    很多時候,衛寧便在想,似乎這些所謂的學者們就特別喜歡歪曲偉人們的言論,用自己的理解來蒙蔽掉別人的思想。比如說孔子的「以德報怨」,又比如後世對愛迪生「天才百分之一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汗水」這句話後半段的閹割……或者說這也是國情?

    新政的最重要地方,其實也正在於解放思想而已。即便現在解放得有限,即便現在還有無數人暗中還有不滿,但不可否認,現在取得的成績是不容置疑的。

    財力,物力,糧秣,兵甲,戰馬,士氣,民心,河東具備的優勢,已經超過南方其餘諸侯太多太多,不過兩年的時間,便已經一躍飛向了更高的地方。

    可以說,唯一能夠限制住河北的,也只有人口的不足了。

    而這也是無法彌補的,兩年的時間,即便再鼓勵生育,也無法大變活人。

    衛寧知道……能夠保持這樣的穩定和和平殊為不易,能夠對等上一段時間,便能夠掌握住多幾分的優勢。

    從哪方面來看,持續的休養下去,才是最佳的道路,可是,衛寧卻有不得不出戰的理由,一個不能不發動戰爭的理由……

    如今已是一百九七年,漢歷建安二年,在擊敗袁紹之後,衛寧便提議改元建安,事實上,那一年,早便是衛寧原本人生不應該繼續存在的日子。

    而現在,衛寧的年歲已經達到了二十九歲,比起原本的陽壽已經足足多了四年之久。

    早在董平為他診斷身體的時候,其實結果,並不樂觀,而依靠他如今的權勢地位,張仲景也再次被尋訪到,而一直姍姍來遲的華佗,在他平定了整個北方後,在董平出外交流醫術的時候,也終於找到了安邑。

    結合了三大名醫的能量,得出的結果,卻還是讓人心灰意冷……

    華佗固然有神醫的稱號,張仲景也被後人尊為醫聖,而董平雖無留名,但相比起來,恐怕此刻他的醫術比起他那個赫赫有名的兒子「杏林聖手」董奉也不遑多讓。

    但也便是集合了這三個人,對於衛寧的病根也毫無辦法。張仲景當初的一味藥,將衛寧的性命一直延伸到了二十九歲,體質也比起以前好了許多,但終究無法祛除病根。

    而現在,華佗的加入,本來給足了衛寧希望,但同樣,卻也有免不了的遺憾和失落。

    能夠為衛寧做到的,大概也不過是再爭取七八年的時間而已!

    七八年……這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先天之疾,還是最為困難內腑雜症,古代的醫學條件,能夠讓衛寧二十五歲的既定壽命,一下子延長了十多年,還改變了孱弱的體質,已經是殊為不易了。事實上,衛寧如今地位的操勞,也是促使病情惡化的根本原由,推到了風口浪尖,走在了陰謀權利的頂端,無論戰事,內政,國事等等等等,都毫無疑問消耗了衛寧太多的經歷。

    這本便不是他所願意,但時事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退,已經是決然不可能的,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但一路越走越遠,只能拖垮了身心。

    衛寧只能用這七八年的時間,做出最大的努力,來改變這個時代,來完善自己的理想。

    或許,這一生活著,並不遺憾,這已是足夠。

    現在衛寧定下的大略,便是盡可能的不觸犯到這難得而短暫的和平,而將天下的版圖盡可能的收歸回到朝廷的手中。

    而曹操和孫堅抱做一團,只要稍微一開戰,便必然會重新讓天下陷入大亂之中。

    曹操佔據的兗州,徐州,青州和豫州部分,孫堅的揚州,交州,豫州部分,聯合起來的力量卻是龐大。而無論曹操還是孫堅,兩人皆是當代梟雄,要指望他們不智,恐怕是徒勞。

    河東並沒有百分之百的勝算,這不是衛寧能夠輕開戰端的良機。而衛寧只能將目光放在漢中,東西兩川之上。

    事實上,在通過情報網的觀察下,衛寧很容易便能夠判斷出孫堅,甚至是曹操對於荊州劉表的忌憚和野心。

    孫堅一直遲遲不敢對劉表動手,實際上也是顧及到河東的壓力。

    而一旦河東出兵了漢中,恐怕,下一步,孫堅和曹操便會毫不猶豫的聯合向荊襄九郡開拔。

    實際上,當衛寧面對時間所剩無幾的時候,將劉表犧牲掉,已經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真正強有力的三大諸侯,似乎很有默契的開始了對天下的清掃,將沒有資格角逐的人,統統趕離這個大漢的版圖。袁術,袁紹,陶謙等等先繼磨滅,現在自然便剩下了劉表,劉璋,張魯三人而已。

    兵馬的調度開始展開,清場已經開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