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漢末衛公子

第二卷 黃巾亂 第四百八十七章 文 / 夏門

    第四百八十七章

    二月,張魯在楊松楊柏兩個心腹鼓動下,終於決定再度增添兵馬援救陽平關,一方面也是因為於禁大軍即將抵達漢中給了他的壓力,一方面也是因為陽平關外河東軍的攻勢突然增強了許多,張衛已經數次開始請求援軍增援了。

    漢中的可用之兵基本上已經全部調動到了陽平關外,三萬人已經不少,加上在南江,白水關兩處必要防範南面益州劉璋的兩萬人外,漢寧本地的兵員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好在楊柏從白水關返回漢寧述職的時候同時帶回了兩千兵馬,南方劉璋也並未見有什麼異動的跡象,再後於漢中募兵徵召,又得萬餘新軍,湊合起來也勉強算得是頗有聲威。

    張衛鎮守陽平關,基本上帶走了原本留守漢寧本就不多的善戰之將,楊柏經年在南防禦劉璋,威望資歷也只在張衛之下,加上楊松大力舉薦,又有其後黨羽共同諫言,張魯最終決定便將這近一萬五人都調度楊柏指揮,讓他領兵前去陽平關增援張衛。

    趙云「七萬」大軍的數量便如同一塊巨石,高高懸在張魯的心口上,即便是有了孫曹聯軍的介入增援,又有了新湊的這萬餘人兵馬,也還是讓他放不下心來。畢竟攻打陽平關的趙雲名聲在外,乃是河東甚至天下鼎鼎有名的大將,張魯深不放心張衛在前線的戰事,生怕哪日聞知陽平關陷落的消息傳來,只是寢食難安。

    張魯自是不知道趙雲分出了四萬人去偷襲子午谷,留在陽平關外強攻的人馬早就失去了強扣關隘的本錢,還兀自煩惱。

    作為張魯近臣的楊松雖也算清楚河東軍的真正動向,卻也急於向著未來的新主人邀功請賞。早前與賈逵便有定計要使楊柏相助趙雲攻破陽平關出一場大氣力,現在雖然楊柏有了統兵之權,但是依舊還是受到張衛的節制,依張衛和他兩兄弟的不睦,恐怕當楊柏領兵去了陽平關後,便可能會強行被剝奪丟掉了兵權,最後只可能是毫無作為。

    楊松當然不會就這樣讓事情功敗垂成,正看出張魯心緒不寧,楊松便蠱惑指示一干媚臣朋黨在張魯面前不時含蓄提醒著將帥不合於軍不利,暗指張衛不滿楊柏可能滋生事端。

    張魯自然也清楚張衛與閻圃等人對楊松楊柏兄弟頗有怨怒,受眾人蠱惑,也深感擔憂,他自然是知道自己那個親弟的脾氣秉性,楊柏若去,恐怕是真的會弄得不歡而散。如今大敵當前,張魯也絕對不願讓自家牆垣現起內訌。

    不過若一軍兩帥,同樣也於戰事無力,漢寧實在也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來的統兵將領了,而這個時候,恰恰有人向張魯提了一條奇謀,便是讓楊柏這一萬人馬不需親自奔赴關中,使楊柏從褒城繞過山口,走小路奔波偷襲趙雲大軍後背,一可出奇制勝,二又不需要張衛楊柏兩將相見起了爭執。

    張魯大喜,深以為得計,當即便下令使楊柏得到了全權掌控這一萬五千兵馬的軍令,而後又差遣人千里奔走知會陽平張衛,使其在必要時候予以配合首尾相擊趙雲攻勢,甚至在軍函中還難得的措辭嚴厲讓張衛不可因為昔日嫌隙而壞了大事。

    張魯自然沒察覺到這所獻之策將會為他帶來什麼樣的禍端,陽平關一帶卻也的的確確唯有他們漢中人才能夠清楚地形優勢,大軍若要神不知鬼不覺的繞到敵軍後背也並非不可能,只是看楊柏在其中能不能扮演那個合適的角色。

    對楊松楊柏兩兄弟寵信多年,楊柏也在早年防備劉璋立下了不少功勳,至少在張魯看來,楊柏的能力定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才毫無防備的聽取了這條計策。

    不談能不能擊敗趙雲是的他就這樣退軍回去,就算能夠打亂對方的攻勢步調,拖延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便已經足夠了,畢竟張魯寄托的希望可是在那孫曹聯軍的援軍身上。

    楊松楊柏兩兄弟終於得到了想要得到的結果,心中松過一口氣後也越發歡喜,獻出陽平關便等於是將漢中地拱手相送,這該是什麼樣的功勞?又該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地位?最不濟也可博個封侯吧?

    等到張魯的軍令下達之後,楊柏也沒有拖沓,當即便點齊了那一萬五千人連夜的向西靠近,河東的密使已經來往好幾次催促,顯然也有些不耐煩了,只是礙於張魯一直遲遲沒有點頭,兩兄弟也不敢太做的露出痕跡,此刻既有可成事了,那也不願意再躲在漢寧干坐。

    二月中,楊柏領兵已經越過褒城,向西北方向的山林進軍。不談楊柏本部兩千兵馬乃是多年防備劉璋的漢中精銳,其餘徵召的一萬多人也是漢寧的青壯,而此前楊柏也做足了表面功夫,對這些新丁的訓練不遺餘力,勉強有了軍隊的表象,要說趕路,也並不顯得拖沓緩慢。

    事實上,不管是向著張魯進獻的那條所謂的奇謀,又或是楊松楊柏如今的所為,實際上都只是受了負責漢中內線聯絡的賈逵的授意,所行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向著最後的那一個點靠攏罷了。

    而遠被堵在陽平關外的趙雲也早收到了來自漢中的內線消息,對張衛的攻勢看上去聲勢浩大,實際上並未傷筋動骨的強攻,只是給了對方一種要絕死叩關的表象而已。

    張魯在等待孫曹聯軍的到來,趙雲何嘗不也是在等楊柏這個反骨內賊的抵達?一齣戲要演好,不可能只是一個人的功勞,同樣也不是站在舞台上那的那一瞬間發揮而已,需要多人天衣無縫的配合,也同樣需要遠比演出那區區一兩小時數倍數十倍的準備。

    賈逵在穿梭漢中和雍州,陽平關三地不停,絞盡腦汁,將方方面面都考慮周全,委實功勞不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自是必不可少的。

    而,這,也不過只是區區的一線戰事罷了。無論是陽謀,陰謀,一場大戰的真正主角才是窮盡腦汁的角力比較。

    這個三月,注定將會是這個天下決定命運的最重要的時刻。

    ……

    而決定這場命運最重要的其中一步棋子,卻正是那支悄然潛入三餚的三萬精銳兵馬,由孫策,許褚分兵統帥的帶著重要使命的軍隊。

    許褚勇猛不凡,乃是曹操的愛將,統御兵馬固是能夠最大限度的鼓舞士氣,但無論是許褚還是曹洪顯然都不是這支兵馬的真正大腦。

    曹操只用兩員勇將而沒有派出多餘人手,便是將這支兵馬的統兵權讓給了孫堅方面,作為孫堅跨江越境以示鄭重,另一方面也是在抽不出能夠獨當一面的文武全才。

    當看到周瑜參議軍機時的見識不凡,曹操卻深是感歎,只道天下青年俊傑竟是如此之多,奈何不在他的麾下。他曾聽周郎之名而未見其人,能夠做出讓孫堅軍為首的決議,也正是因為有了周瑜這樣一個絕代風華的人物參與其中。

    事實上,這支兵馬中也的的確確只有周瑜才知道孫曹兩軍真正的目的。

    不過,當大軍一路北上,先克宛城,後近軒轅山,北上三餚竟然一路暢通無阻,一路順風只讓其餘人都慶幸不已,、唯有周瑜數日來的臉色卻異常凝重不已。

    自從過了宛城,實際上,這支三萬人的兵馬便已經進入了敵軍的控制範圍,而越往深處前進,河東的控制力度將會大為加強。

    自古三餚關中便是重中之重,長安,弘農,洛陽一線乃是天下最為繁華的所在,即便經過了董卓那場血腥殘暴的屠殺遷徙,在未來的這些年裡,衛寧的政策見效也讓它在迅速的恢復元氣。

    往日的繁華地區已經開始重新煥發出了光彩,可以想像若再讓衛寧治下保持一定的安定水準,即便恢復不到太平盛世的那般良好局面,也必然會是河東最重要的賦稅糧秣來源之一。

    而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竟然沒有遇到過多少抵擋?縱然是因為他們小心隱蔽的行軍,但三萬人可不是個小數目,以周瑜對衛寧的分析,這樣一個最為重視情報的人,這麼多天過去了也絕對不可能沒有半點反應。

    何況,本應該駐軍在宛城的張濟放棄了城池退入關中,那麼一路上為什麼連一點痕跡都不露下?這一支兵馬到底是退縮到了哪個地方?總不至於一直退到了弘農,甚至洛陽去吧?

    只是,周瑜在知道了曹操和孫堅的謀斷之後,卻也不得不繼續行軍下去,即便他現在有所擔憂,但也不得不承認,此刻偷襲弘農,攪亂河東根本,這一場賭博的風險,是完全值得去冒的。

    若得弘農,只與河東跨河相隔,安邑近在咫尺,若真如楊彪,裴氏所言能夠揭竿而起,這支兵馬將會是直取安邑的殺手鑭!

    根據早前的消息所得,昔日楊奉麾下最重要的大將徐晃自從歸於衛寧之後,一直並不得志,雖然有往前的戰功讓徐晃在河東軍的地位並沒有受到多少削弱,不單單趙雲,黃忠等衛寧的心腹早就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就連徐榮,太史慈這些後降的人權柄日盛也早就超越他了。

    可徐晃除了在與袁紹決戰時候,領兵充當了一次先鋒後,竟然沒有得到半點提拔,依舊還是當著區區一介守城之人,握兵不過數千,鎮守之地也只是澠池這個無戰之處。

    大將當該馳騁沙場,衛寧是將徐晃兵鋒雪藏,不管是曹操還是孫堅,乃至於他們麾下不少智謀之士都深以為衛寧是想要開始削弱昔日楊奉派系將領對河東軍中最後的影響力了。也只有這樣解釋,才能夠理解為什麼放著徐晃這樣一個百戰名將不用,而獨獨用他衛寧的親信。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早在兩年前開始,孫堅和曹操便已經感覺得到,卻沒想到當兩軍對壘的大戰到來,才能夠慶幸這對於他們有多少幫助。

    這樣一解釋,也很能理解楊彪的暗中投誠到底具有多少誠意,畢竟若孫曹聯軍崩潰擋不住河東的擴張步伐,這個天下也就將會歸於新的統一,而作為其中最大的贏家河東衛寧,日後將會成為什麼樣的身份已經呼之欲出。楊氏必然將會是成為清洗的對象,沒有任何一個君王會容忍這樣一個污點。

    當一條線拉開,看清楚上面的每一個疙瘩,串聯在一起,似乎真的是合情合理,楊氏乃弘農大族,在弘農有莫大的影響力。而澠池距離弘農並不算遠,徐晃領兵五千鎮守,若能夠得到他裡應外合,攻取整個弘農地,幾乎是水到渠成。而若弘農一失,西可取函谷關,將河東與雍州的聯繫完全切斷,使遠征漢中的趙雲七萬大軍成為一支孤軍,東可破洛陽,出虎牢關直接攻擊徐榮太史慈大軍後背,同樣也是直接切斷了這十數萬大軍和安邑的聯繫。

    無法想像,當這些都能夠成為事實,被衛寧壓迫甚多的各方豪強士族將會有多少開始抬起反抗的手臂。

    而最後,跨河遙遙相望的安邑,面對他們的兵鋒所指,又將會成什麼樣的害怕和恐懼?

    周瑜在盤桓了許久終於還是無法忍受住對大局如此巨大幫助的誘惑,甚至這一次攻擊會徹底摧毀河東那看似緊密的結構,去掉這樣一個大敵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是最好的,不管是曹操,還是他們東吳,面對一個越發膨脹的巨人都只會是坐立不安,至於戰後的果實分配,也只有戰後再去說了。

    而在另外一個似乎早就被人遺忘的角落同樣也開始暗潮洶湧了起來。

    泰安,郡守府密室中。

    「主公!您可真的考慮清楚了,如若真的決定反叛衛寧,便是再無回頭之路了!何況三將軍……」簡雍臉上浮起了一絲細汗,面對面前這個奉之為主的男人即將作出的決定,心中充滿了渴望,卻同時也充滿了緊張。

    「自從我破黃巾起兵以來,先受制於劉虞,後受制於袁紹,再受制於公孫,乃至曹操,乃至衛寧!群雄逐鹿我漢室天下,我為皇室之後,卻只能無力看這河山滿目瘡痍,心有餘而力不足!」劉備臉上看似平靜,但雙手握拳青筋暴露,顯然出賣了他同樣緊張激動的心情,過,劉備的語氣也越發激動,「衛寧看似對我不薄,但對決袁紹過後,為何不將鄴城送還於我,卻反將我遷於這泰安殘敗之地,無非也是使我為其鷹犬罷了!若想幹一番大事,豈能永遠寄人籬下?」

    「至於三弟……我深知他的秉性,他必然不會棄我離去!」說到尾處,劉備抿著嘴唇終於還是道。

    「主公雄心不失,雍必肝腦塗地以死相報!」簡雍俯下身子,作為一個謀臣還有什麼比預見一個雄才偉略的君主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

    「單先生!我已經決定起兵相助孫曹,但是,青州還有黃忠數萬兵馬,若我揭竿而起,恐怕敵軍不日便將開拔泰安城下,此軍該如何應對!?」劉備狠狠捶下一拳,側過頭來,當即對著單福肅聲詢問道。

    「主公勿須多慮,卑職早有定計!」單福微微一笑,胸有成竹,事實上他等這一刻也等了許久,一直以來的鼓動終於有了成效。

    單福整理了一下,當即便道,「孫曹兩家聯合抗衛,正是竭盡全力之時,泰安地處青州邊緣,西近東阿,南靠魯國,正是於衛寧鞭長莫及之處,若能夠聯繫孫曹,使其出兵截斷濟水,河西衛寧兵馬便無法短時間趕來泰安,主公有足夠的時間籌備後余之事!」

    「那麼剩下的便是應對來自青州山東的黃忠大軍了!黃忠乃是河東宿將,其人統兵多年,戰功赫赫,麾下青州數萬兵馬也是精銳之師,數抗曹操之兵,主公兵馬不多,確是難以與其正面決戰……既然如此……」單福眼睛閃過一絲精光,聲音陡然一變,道,「我軍便不如出其不意,捨泰安而遠走,攻其腹背!」

    「捨泰安!?」劉備,簡雍臉色一變,瞪大了眼睛,驚呼道,「泰安乃是我根本,若無泰安,豈非無根之萍?」

    「哈哈!主公志在天下,眼光又豈能只局限於區區泰安一隅之地?!正是要讓曹操為我軍遮掩,若非如此,河東又豈會覺得我軍是要抱城死守!?」單福大笑,驀然一指北方,接著出口道,「而主公要去的地方,卻不是去與那曹操合併一處,而是……」

    「冀州!?」劉備看向北方,臉色驚愕充滿了緊張。

    「任他孫曹衛寧廝殺,又與我軍何干?主公正該趁虛而入,既為孫曹攪亂衛寧後方,又能趁機壯大,何樂而不為!?」單福拱了拱手,瞇著眼睛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