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見龍在田 第三百五十三章殺機暗藏(上) 文 / 鳳鳴岐山
越王李貞入朝已有半年餘,說起來聖眷一直不錯,出入宮廷跟自家後花園一般順溜,絕對的宮中之常客,其本人既是親王,又是宰輔,聲名當真顯赫得很,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如此,不過麼,這大殿裡的宰輔們卻大多沒太將越王當回事兒,別的不說,光是其在朝中的淺薄根基擺在那兒,就令一眾同僚們對其不甚感冒,但凡政事堂有議事,一眾宰輔們盡皆將其當成空氣看待,這冷不丁地聽武後如此推崇李貞,一眾宰輔們心裡頭都不免因之泛起了別樣的心思,一個個神情各異地望向了李貞,所有人等的眼神盡皆複雜至極,可李貞倒好,對群臣們的目光來了個視而不見不說,也沒去接武後的話茬,就這麼老神在在地站成了尊木雕泥塑。
「八哥,您對河西一事可有甚見教否?」
高宗等了片刻,見李貞始終沒有反應,不得不沉吟地開口問了一句道。
「啊,陛下海涵,臣走神矣,慚愧,慚愧。」
高宗此言一出,李貞這才像是如夢初醒般地驚訝了一聲,一派惶恐狀地躬下了身子,連連告罪不已。
「哦?何事令八哥想得如此入神,不妨說來與朕聽聽也好。」
高宗疑惑地看了李貞一眼,顯然是不怎麼相信李貞會在這等大事上走了神,可又不好當眾發作於其,這便眉頭一揚,不鹹不淡地追問道。
「回陛下的話,臣只是在想當年臣之官豫州之際,諸事繁複不已,臣左支右絀之下,兀自只能艱難維持,實難有稱職可言,及後,歷練十數載,再任相州時,雖諸事熟稔,卻依舊不敢輕言勝任,臣實惶恐,惶恐。」
李貞眼皮子吧砸了幾下,作出一副惶恐不安的神色,絮絮叨叨地扯了一大通看似無關的話語,可實際上卻是意有所指,左右不過是在說李顯並無總攬河西軍陣要務之能耐罷了,這一點雖隱晦,可滿殿諸般人等皆非尋常之輩,又有誰會聽不出其中蹊蹺的,只是李貞又沒明言,縱使有人欲為李顯鳴冤,也實無從鳴起,一時間滿殿竟因之一片死寂的默然。
「八哥過謙了,在朕看來,就政務之能,天下間能勝過八哥者為數寥寥,罷了,不說這個了,八哥且說說河西之事當如何應對罷。」
高宗雖懦弱,但卻並不愚笨,自是聽得出李貞話裡的潛台詞,然則卻並不以為意,畢竟李顯的能力高宗可是體會得多了去的,斷不會因李貞這麼番話便有所疑慮,當然了,高宗的本意也不太想李顯去河西受難的,此時一聽李貞如此說法,顯然是對河西一事另有計較,這便敷衍了幾句,逕直繞開了李顯的能力問題,直接追問起李貞的計較來。
「陛下明鑒,老臣以為河西之事其實簡單,不過兩字耳,一是戰,二是治,就戰而言,以我大唐之強盛,何慮吐蕃小寇之猖獗,今,朝中雖因糧秣之缺,無法調大軍平邊,可守卻還是守得,倘若不計一、二州之失,而行堅壁清野之舉,敵寇患邊不過數月必去無疑,有此策略在,實無須大舉干戈,派一上將為之可也,至於治麼,則是篇偌大之文章,確非旦夕之功,以英王殿下之大才,若能稍加歷練,再去經略河西,當可大治也,此老臣之淺見耳,還望陛下明斷。」李貞不愧有著賢王之稱,一番話說下來,條理有據,明明是在拆李顯的台,可聽起來,卻像是在為李顯貼心考慮一般。
「陛下,八叔此言大善,臣妾以為當是可行之策!」
武後的反應極快,不待其他人等發表看法,便即搶先發話定了調子。
該死的老狗,好毒辣的釜底抽薪之策,這賬老子記著了,回頭一併好生算了去!李顯的反應同樣很快,壓根兒就用不著咀嚼,一眼便看透了李貞的用心之所在,心裡頭登時便是一陣火大,可也沒帶到臉上了,更不曾急著出言反駁,而是不動聲色地站在殿中,一派風輕雲淡之狀。
「唔,那倒也是,依八哥看來,顯兒該到何處歷練方妥?」
高宗本就不想李顯去冒征戰的危險,自是不會反對李貞的提議,不過麼,偷眼見到李顯的面色淡然至極,似乎對李貞的提議不屑一顧之狀,心中不由地便是一動,隱約覺得事情怕沒那麼簡單,這便遲疑了一下,沒急著下決斷,而是慎重地追問了一句道。
「臣以為相州便好,臣曾於此經略十載,熟知此地風情事故,不敢言夜不閉戶,可路不拾遺卻還是有的,以此為英王殿下歷練所在,正適宜焉,此臣之愚見也,還請陛下聖裁!」李貞應答得極快,高宗話音剛落,他便一口將相州這個根據地道了出來。
相州?哈,好個狡猾的老狐狸!李顯一聽李貞之提議,先是一愣,緊接著很快便已明瞭了李貞的用心之所在——這不過是掩人耳目的示真還假之策罷了,說穿了,不過是李貞在故作大方罷了,一派將根據地讓出來,以顯示其大公無私之心,實則等的便是李顯的反對之言,借此既可消除高宗的戒備心理,又可保得根據地不失,更可趁機封死李顯主政河西的可能性,絕對的一舉三得。
「相州麼?唔,朕去過,倒確是好地方,顯兒,以為如何啊?」
高宗雖不算愚笨之人,可說實話,還真聰慧不到哪去,並沒能看出越王此舉的真實用心所在,倒是對其讓出根據地的「高風亮節」極之滿意,也沒細想,便即甚是高興地問了李顯一句道。
「父皇明鑒,兒臣前番在軍中時曾寫下一首七絕,歌以詠志,只是不知好與壞,還請父皇為兒臣做一評判。」李顯沒有直接回答高宗的問題,而是一派王顧左右而言他地談起了詩詞。
「哦?顯兒亦擅詩麼?朕只知顯兒能歌,倒不知尚有詩才,也罷,那便說來與朕聽聽好了。」高宗本人詩才有限,然則在鑒賞詩上倒是頗有一手的,這一聽李顯這麼個知兵親王居然也寫起了詩來,倒真來了些興致,也沒再追問李顯之官的事兒,興致勃勃地一拂袖,轉而問起了詩作來了。
「是,兒臣遵旨!」李顯面容一肅,緩緩地開口吟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好詩!」
「妙!」
「殿下豪氣!」
……
詩自然是好詩,剽竊自王昌齡的《從軍行》,本就是千古之絕唱,在由李顯這等豪氣之人這麼一詠頌,英氣勃發間,戰雲催城,當真有鼎定江山之豪情,更難得的是全詩儘是寫實,毫無時下華麗辭藻堆砌之浮華,登時便引得滿殿宰輔們的一致稱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好,顯兒既如此豪情,朕若是攔著,那未免小家子氣了些,既如此,朕便准爾去破那樓蘭,為朕剿滅吐蕃賊寇,爾可敢為否?」
高宗說起來是個極為矛盾之人,一方面在對內上,懦弱無能得很,懼內之名更是遺臭萬年,可在對外上素來強硬,卻是向不妥協,無論是在對高句麗還是新羅,又或是突厥、吐蕃等等周邊諸國之際,從來都是以打為主,硬朗之程度比其一代大帝李世民還要更勝幾分,此際被李顯這首七絕一渲染,豪情登時便大發了,也沒再與諸臣工多加商議,直截了當地擊掌准了李顯之所請。
「願為父皇效力疆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眼瞅著高宗已下了決斷,李顯自是大喜過望,一頭跪倒在地,高聲應諾不已。
「陛下聖明,然,顯兒畢竟是首次之官,又是在河西這麼個複雜地兒,終須得配上幾名老成持重之幹才,方可確保無虞。」
眼瞅著李顯總攬河西軍政大權已成了定局,武後雖不情願,卻也不好跟高宗當場唱反調,這便眉頭一揚,從旁插進了句話來。
「唔,那倒是,朕也是如此想的,軍情緊急,此事須得早些辦了才好,媚娘可有甚人選要薦麼?」一聽武後這話頗有道理,高宗自無反對的意見,這便緊趕著追問了一句道。
「陛下,顯兒勇武過人,軍略之事倒是不用太過操心,只須配上幾名副手即可,妾身以為做金吾衛將軍丘神勣頗為能幹,或可為顯兒之副,另,八叔之三子李溫也頗有將才,派之到軍中歷練一番,將來必可大用,至於文治方面麼,原各州刺史倒是皆可合用,然,卻須得有總攬之人,妾身看就讓劉禕之去試試好了。」高宗也就是那麼隨口一問,可武後卻是立馬順桿子爬了上去,一口氣往河西塞了三人,又全都身居要職,大有借此機會徹底架空李顯之用心。
「這個……,唔,顯兒以為如何啊?」
高宗又不傻,哪會聽不出武後話裡的曖昧之所在,登時便有些子傻了眼了,有心不同意麼,卻又沒膽子當場反對武後,愣了好一陣子之後,索性將皮球踢給了李顯。
好你個老賊婆,跟咱玩摻沙子的把戲麼?那就來罷,到了老子手上,來多少,咱殺多少也就是了!這一聽武後如此明目張膽地玩架空遊戲,李顯心裡頭的火便大了起來,殺機已動,不過麼,臉上卻滿是感激之色地謝了一句道:「父皇聖明,兒臣能得母后派人幫襯,實萬幸之事也,兒臣別無異議!」
「好,那便這麼定了,回頭朕便給爾旨意,以備出兵之事由!」
一聽李顯如此說法,高宗暗自鬆了口大氣,唯恐再多生枝節,一拍完板,便即起了身,匆匆地轉回後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