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熱血官途

第三集 第二百一十二章 論道 文 / 釣魚

    正說著,胡俊和張婕慌慌張張地跑了過來:「老姨、小辰,你們沒事吧?」

    唐蘭芝連忙迎上去:「沒事,我都跟小辰說不讓你們過來了。」[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李辰站了起來,給何晨安介紹道:「何書記,這是我表姐張婕,還有姐夫胡俊,我在申城那邊,就我媽一個人在鶴鄉,多虧了姐姐和姐夫在旁邊照應。」

    何晨安聞絃歌而知雅意,連忙站了起來,臉上露出笑容,熱情地向胡俊和張婕伸出手:「你們好,你們幫了李少大忙啊,以後有什麼為難的事情,就到縣委來找我。」

    李辰在旁邊介紹:「這是縣委何書記。」

    胡俊正在與何晨安握手,陡然聽到這個「縣委何書記」,頓時打了個哆嗦,何晨安雖然在顯然被掣肘,但他是縣委書記,每天鶴鄉縣電視台的鶴鄉新聞第一條,總會出現他的名字和身影,縣委書記何晨安、何書記已經成為鶴鄉縣人民最耳熟能詳的幾個詞,所以胡俊雖然對縣裡的官員並不熟,但是在聽到李辰介紹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縣委書記何晨安。

    剛才沒怎麼看,這時候再仔細一看,可不就是縣委書記何晨安本人?

    胡俊從來沒有見到過縣委書記何晨安本人,甚至也沒有想到過能夠見到何晨安,更沒有想到他和張婕急急忙忙跑過來,卻看到何晨安。

    在和何晨安握過手以後,胡俊甚至有些不敢相信地看了看自己的手掌,似乎還想回味一下剛才的感覺。

    在華夏,一直都是官本位,雖然這幾年大家對官員的議論很多,評價並不高,但是普通老百姓看到地方上的官員,還是比較敬畏的。

    在胡俊他們看來,縣委書記,那是縣裡的一把手,已經是很大的官了。

    說起來也可悲,我們在幾十年前,提出了當官的是人民公僕的說法,然而,時至今日,我們的主人看到公僕,卻感到敬畏,謙卑得無以復加,這無疑說明了,我們現在的某些做法,是並不合適的,而某些官員,都已經變質了。

    幹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並不是小了,而是變得越來越大。

    何晨安此刻卻在竭力縮小這種距離,溫言和張婕、胡俊交談,詢問他們的工作,還有家裡的情況,並一再交代,以後有什麼事情,就去縣委找他。

    張婕和胡俊都很激動,縣委書記啊,居然跟他們這麼說,而且看起來並不僅僅是場面上的客氣話。

    想想看,平常就是遇到一個街道辦的小辦事員,那都是頤指氣使的,牛叉得不得了,單位的老闆看到機關的辦事員,也得陪笑臉、請吃飯、送禮,謙卑得要死,現在比他們大了不知道多少的縣委書記,卻溫言有加,簡直如同做夢一般。

    看到張婕和胡俊比較拘謹,何晨安又再次交代了一句:「以後,有什麼事情就來找我,像李主任這樣的人才,在申城支援國家建設,我們地方幹部,一定要為他解決後顧之憂。」

    張婕和胡俊又是一陣激動,激動之餘才想到,這一切,縣委書記對他們這麼客氣的原因,都是因為李辰。聽起來,李辰似乎在外面當了個什麼主任,貌似比較牛叉。

    他們倒沒有想到別的方面,畢竟他們和李辰、唐蘭芝相處了十幾年,知道他們的家底,並沒有什麼背景。

    病房裡人比較多,李辰和何晨安走到門外,繼續剛才的話題,何晨安歎了口氣說道:「李少你說得不錯,小化工肯定是要逐步取締的,但可能也不會那麼快,我們鶴鄉不比江南,更比不了申城,新興產業是看不上我們這裡的,國內地方太大了,大家競爭也很激烈,相比起來,鶴鄉在交通、資源等方面,確實沒有什麼優勢。」

    李辰搖了搖頭:「變化總是會很快的,我們都能看到,這些年國家對環境方面的關注越來越多了,重污染的企業,都開始從經濟發達地區向外搬離,申城的一些化工企業,已經將基地建到隴州、新疆等地,鶴鄉雖然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但也是沿海地區,而且,相比而言,江海省的經濟在全國還是非常靠前的,所以他對環境的管制,肯定會走在全國前列,榆州和鶴鄉都是江海省的一部分,很難例外。」

    何晨安在商務廳工作過,對此也比較瞭解,不由認真地點了點頭。

    李辰又道:「在我看來,鶴鄉並非沒有優勢,而是有很大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環境和農業,鶴鄉在環境上的優勢,就是數百里的沿海灘涂和濕地,擁有國家級的珍禽保護區和麋鹿保護區,這個是難得的旅遊資源。」

    「鶴鄉的旅遊,包括榆州的旅遊現在還不見起色,那是因為我們做的宣傳還不夠,整體包裝還不到位,另外就是缺乏一個拳頭產品,整體可玩度不高,一旦將這些問題解決,憑借我們的環境資源稀缺性,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未來將大有可為。」

    鶴鄉的地理位置其實並不差,至少在類似的旅遊勝地是如此,鶴鄉與申城之間,只隔著一個通州,直線距離也就兩三百公里,沿海高速通車以後,全程高速暢通也就三個小時,這個時間對於旅遊來說,也就算稍微遠一點的短途游。

    而且鶴鄉地處平原,交通比較通暢,不比之江西部、南部一些旅遊勝地,公路都在大山裡,並不是那麼方便。

    當然,鶴鄉也因為沒有山,少了不少旅遊資源。

    未來等到通州和千沙之間的大橋建成,從申城到鶴鄉的時間將會進一步縮短,這就為開通兩日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更遠來看,申城和通州之間還在規劃越江鐵路橋,未來鐵路一旦聯通,兩地之間的交通就更方便了。

    就算是立足現在,三小時的路程,也大有可為。

    李辰又道:「旅遊是大投入的產業,但是必須要投入,才能夠打造出拳頭旅遊品牌,這個光靠鶴鄉可能還不行,要我們榆州通力合作才行。」

    「另外,鶴鄉的特色農業,早年還是很出名的,這兩年,我們的鶴鄉大米,也非常出名,據說品牌價值幾十個億,但是我們的口碑卻不如東北大米,在市場上,有實力的品牌也不多,這個牌子也叫鶴鄉大米,那個也是鶴鄉大米,久而久之,形象就沒有,光有知名度也不行。」

    「我們應該培養一兩個大型的制米企業,做真正暢銷的品牌和產品。」

    「而且,我們可以做的農產品並不只有大米,鶴鄉的特色農產品其實做得不錯的,就是缺乏深加工,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大力扶持相關的企業,做出特色、形成規模;國內這麼多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吃的也越來越講究,食品產業也是大有可為的,就看我們怎麼做了。」

    「另外,這些年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以我們的環境,特別是千里灘涂,可以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搞有機概念,我們距離申城和江南這麼近,包括之江的一些地方,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能力很強,只要利用好了,整個鶴鄉的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就可以一飛沖天。」

    「說得好!」

    李辰對鶴鄉是有感情的,而且他一直有從政的打算,也經常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所以這些想法都是他平常想過很多次的,正好借這個機會,傾訴給何晨安聽一聽,如果能夠對鶴鄉以後的發展,產生一些影響,他就很滿意了。

    正因為有感情,所以李辰越說越動情,聲音也越來越大,並且抑揚頓挫、慷慨激昂,只是他自己還不知道。

    鄭大偉其實已經來一段時間了,只不過李辰背對著他,並沒有看到,倒是何晨安第一下就看到了,剛想做聲,被鄭大偉擺了擺手,給阻止了。

    鄭大偉看到何晨安與一個年輕人站在門口說話,馬上就猜到了李辰的身份,錯非是他,這鶴鄉還有哪個年輕人,能夠讓鶴鄉縣委書記俯首聆聽?

    鄭大偉對李辰的情況也不是很瞭解,只知道這是省長季蘊深要關照的人,聽了何晨安匯報的情況,他剛開始也以為這就是一個紈褲,仗著家裡的背景,飛揚跋扈,連政府的工作人員也敢毆打。

    不過剛剛聽到李辰的這一通言論,鄭大偉對李辰的看法,不由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個年輕人還是有些水平的。

    能夠看到鶴鄉的旅遊潛力、以及農業特色,這都很正常,但是能夠指出鶴鄉旅遊存在的幾個問題,那就不簡單了,而農副產品加工和有機農業這兩點,也算是抓住了關鍵。

    聽到李辰對市場信心滿滿的分析,鄭大偉也忍不住拍起手掌,大聲叫好。

    李辰在鄭大偉出現,何晨安表情發生變化的時候,就猜到身後有人來了,何晨安之後的神態變得極不自然,而能夠讓他如此的,顯然就是之前提到的榆州市委書記鄭大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