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熱血官途

第三集 第二百一十七章 處境 文 / 釣魚

    雖然施詩說的問題,確實存在,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榆州和鶴鄉旅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在鄭大偉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有問題不要緊,關鍵是如何解決問題,所以他不會對施詩說的這些問題表態,因為這涉及到了他的前任,以及市裡、縣裡很多現任的官員,一旦他就這個問題表明態度,很可能引起人心惶惶。

    鄭大偉也知道,要想改弦易張,並不容易,他必須推開一些阻力,並找到足夠的理由,進行一次深入的市場調研,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李辰微微笑道:「我們園區的信息咨詢室主要職能就是隨時關注園區內外、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專項調研,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意見,另外還特別聘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兼任咨詢室,隨時提供專業的咨詢意見,我們在進行專項調研的時候,也是找別的比較大的調研工作合作,一起商量,拿出大家認為比較合適的調研方案,進行調研,鄭書記如果想找這方面公司的話,我可以代為介紹。」

    鄭大偉點了點頭:「那就麻煩李主任了,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還不是很多,也要請李主任多提一點意見。」

    李辰道:「鄭書記客氣了,我也是榆州人,為了家鄉的發展出力,再所不辭,這樣吧,申城比較大的調研公司裡面,我跟沸點的老總陸永明比較熟悉,沸點也是國內成立比較早,業務比較全,實力非常強的本土調研公司之一,回頭我跟他說一說,讓他挑選旅遊產業的資深咨詢師,來榆州考察一趟,然後拿一個調研方案出來。」

    鄭大偉高興地說道:「好啊,李主任在申城工作,接觸的都是大企業、大人物,不像我們榆州,大企業一般都看不上,就說我們想搞旅遊,除了找準方向,也需要大量投資,建旅遊項目,修建道路,招商引資也是個大問題,不知道李主任在這方面,有沒有什麼路子。」

    李辰頓時有些無語,看來,鄭大偉是盯上自己了。

    他想了想道:「旅遊都是大投入、大產出,這個還是等調研報告出來以後,看看可以發展哪些項目的時候再說吧,總之,我若是有關係,肯定不會看著家鄉錯過發展機會的。」

    「那我就先代表榆州幾百萬人民,感謝李主任慷慨相助了,」鄭大偉笑著端起酒杯。

    施詩在旁邊撇了撇嘴,敢情自己剛才說了那麼多,領導們是一點反應都沒有啊全白說了。

    席上,李辰和鄭大偉、何晨安等人聊得很投機,鄭大偉有意識地讓李辰談一談他對榆州發展的看法,李辰也就趁機將自己以前的一些思考,竹筒倒豆子,都說了出來。

    李辰認為:「榆州這個地方,其實很有意思,你們看,榆州靠海,屬於沿海地區,但是榆州市卻不靠海,省管縣這是趨勢,所以榆州市其實也挺尷尬的,市裡只有兩個區,體量太小了,以後肯定要擴展。」

    鄭大偉苦笑:「這其實也是榆州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想解決的事情,不過因為我們自身的發展不夠,行政區劃的調整有牽涉太多問題,一直都不能如願。」

    何晨安道:「我們鶴鄉倒是希望成為市裡的一個區,奈何市裡也不待見我們。」

    鄭大偉笑著罵了一句:「你們鶴鄉縣是榆州幾個縣市當中,面積最大的,這麼大一片地方劃到市裡,那我們還能稱為市嗎?」

    李辰知道,榆州想擴大榆州市的範圍,牽涉的問題非常多,縣裡的幹部一般都不願意並到市裡,成為市裡的一個區,因為區政府和縣政府的權力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隨著省管縣的推行,以後縣裡直接向省裡負責、匯報工作,而區裡就必須向市裡匯報,這其中牽涉到財政權力,有時候差別會非常大。

    而對市裡來說,理論上來說自然是轄區越大越好,但是牽扯到官員政績的考核,以及財政經費的使用,肯定也不希望弄進來大片的農村,市裡的財政可能吃不消。

    對榆州來說,他們最想的就是吃掉南邊的鹿鳴市,鹿鳴本身就是榆州代管的縣級市,經濟發展水平要比鶴鄉縣更好一些,是全國百強縣之一,不過鹿鳴本身就是市了,他們當然不希望自降半格,成為榆州下面的一個區,這就是矛盾。

    李辰笑了笑:「呵呵,這倒也是,市裡幾次調整,才從鶴鄉拿了一個多鄉鎮過去,總算有自己的海岸線了,我看市裡也想發展榆東鎮,不過,那要花的力氣會比較大,而且榆東也沒有港口,對市裡來說,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鄭大偉無奈地搖了搖頭:「這個事情不是市裡能夠決定的,我麼只能夠爭取。」

    李辰又道:「剛才說了,榆州靠海,榆州市不靠海,而且榆州並沒有一個大的海港,現在我們講一港四區,說實話,這個有點重複建設了,以榆州的工業容量,可能支持一個大港的發展都不夠,更不要說同時支持四個港區,還是應該選擇一個條件比較好的港區,重點發展。」

    「這個,可能也和榆州市不靠海有關,如果鹿鳴或者鶴鄉隨便之一能夠成為榆州市的一個區,那麼海港之爭,也就可以定下來了。」

    鄭大偉笑而不語,這個話題他不能夠接,傳出去不好。

    李辰道:「所以,榆州可能是最不像沿海城市的沿海城市,除了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可能並沒有佔到大海的便宜,卻因為靠海,孤懸京申線以東,幾十年地無寸鐵,好不容易修了一條鐵路,卻沒辦法過江,鐵路還是沒法發揮最大的作用。」

    鄭大偉不同意李辰的看法:「這個倒也並非如此,起碼,我們的海鹽文化,沿海的灘涂、濕地、自然保護區,還有灘涂農業,也都大有可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