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57章 急報,黃巾來襲1 文 / 風舞靈山
第57章急報,黃巾來襲1
孟良大喜,也不等萬老漢說完,縱馬飛奔而去。
那孔明在後面喊道:「記住啊,你差我一個道歉。憑什麼衝我亂發脾氣……」
「回來我請你喝酒。」遠遠地傳來了孟良的聲音。
閻忠、韓公至相視搖頭苦笑,這主公真還是個孩子,這臉說變就變。
回到原來的山谷,遠遠看去,竹林中炊煙裊繞,煙霧瀰散在竹葉之間,外面小溪邊已開出數十畝良田,有農夫在田中吆喝著耕牛。幾名農婦在溪中浣洗,相互間嘰嘰喳喳,數名童子在一旁嬉鬧。
孟良看的癡了,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田園生活嗎?下了馬,小心的牽著,慢慢走過去,唯恐驚擾了他們。一童子眼尖,用手指著他告訴浣洗的母親,那婦人抬頭看著慢慢走近的孟良。突然尖叫起來:是孟主管,是孟良,快去告訴你三姨。
孟良忙擺擺手,將馬放開讓它到溪邊飲水,自己向竹林深處那自己搭建的小竹屋走去。
三兒正在灶台背對著門炒菜,依舊一套短衣短褲,沒注意到後面的動靜。
孟良輕手輕腳的走過去,輕輕的環住三兒的腰,口中喃喃的說:「可算找到你了。」
三兒身軀一震,慢慢轉過來,不敢相信似的托起淚流滿面的孟良的頭。突然,她尖叫了一聲:「哎呀,菜糊了,快去滅火。」一巴掌打在孟良的屁股上。
孟良下意識的往灶口跑了幾步,回頭看看哈哈大笑的三兒,也不顧的眼淚沒擦,撲過來就開始扒三兒的褲子。三兒一邊笑一邊叫:「快去關門,大門還開著。」
兩人在地上爬來滾去打鬧了好一會,直到累得氣喘吁吁才放手。
中午的飯菜很簡單,一盤清炒辣菜筍絲,一碟紅燒野魚,一盤蔥花雞蛋湯。孟良覺得胃口大開,一口氣吃了三碗白米飯還意猶未盡。
孟良說道:「三兒,你真狠心,這麼久不去找我。」
三兒嘟囔著嘴,說:「我就看看你是不是真對人家好,看你是否還能想得起我。哈哈,你真笨,人家當時就在你腳邊,誰讓你找不到的。嗯,糜家大小姐漂亮嗎,說說」
「人還沒看到呢,上次,你二哥說半年期,我就將糜家婚事推遲了半年。等你回去一起辦事呢」
三兒突然正色道:「哎,孟良,我也想清楚了。我回去也可以,不過話得說明白了,我不能有你妻子的名分。我男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萬一我嫁了,我男人又回來怎麼辦?」
「怎麼可能,都這麼多年了,一點音訊都沒有。」
「你要答應我,就跟你回去。我們住在一起,我也不在乎。你不答應,即使我回去我還會走的。其實,兩人在一起快樂就行了,要那名分幹嘛?」
「三兒,都聽你的,你不離開我就好。當初要不是我非得一起娶,你也不會失蹤這麼長時間。你說得對,關鍵在於大家要快樂。」
「哎,這才乖,來,三姨給你洗澡。」
「三兒,我大聲叫了,這麼長時間這毛病還沒改啊……」
自從和三兒認識直到如今已經五六年了,今天才算是真正開禁。兩人顛鸞倒鳳,胡天胡地,一夜的風光旖旎。
第二天清晨,兩人收拾東西,出的門來,只見外面人叫馬嘶,一看是萬全帶著護衛隊守候了整整一夜。看他們一個個神情古怪,就知道昨晚動靜太大了。
孟良腆著臉說:「一個個笑什麼笑,沒聽說過小別勝新婚嗎」
萬全一本正經的說:「頭,昨晚竹林裡宿鳥不肯歸宿,屬下懷疑敵襲。不是你告訴我們,宿鳥亂飛多半是有人埋伏,屬下便派人深入竹林密密探查,結果什麼都沒發現。」
萬全還沒說完,那紅著臉的三兒早就飛起一腳。
回到家中,孟良叫來兩個侍婢。給他們介紹:這是你們主母,以後你們聽她安排。
兩侍婢早就聽說孟良和三兒的故事,當下齊齊行禮,口稱:「見過主母」
三兒外出匆忙,身上沒帶銀兩,當即解下孟良的荷包,掏出銀兩來打發。兩人又糾纏了一番,兩侍婢見孟良臉上洋溢著光彩,也暗暗竊笑不已。
孟良突然想起一事:「等等,這兩個小丫頭,還反了你們,是不是你們提前通風報信給孔明他們的?看來,以後還真的立個家法,竹筍炒肉。」
張角三兄弟組織的黃巾大起義始於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事先張角以《太平道》為綱領,秘密的傳教天下,以收徒、教學為名在當時東漢十三州的八州里面建立了組織,號稱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千餘人。中平元年,蝗災旱災頻起,糧食歉收,餓殍千里。張角見有機可乘,向各州派出了八位宣教使,並率先在冀州發出了起義的信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東漢最富饒的青、徐、幽、冀、荊、揚、兗、豫中原八州全都捲入進去,起義人口達到百萬之眾,可惜張角三兄弟無福消受這潑天的富貴,先是張角病死,後是張寶被部下嚴政出賣,張梁敗於皇甫嵩之手,三兄弟就在中平元年相繼而亡,此後各黃巾部皆陷於各自為戰的境地,被皇甫嵩、朱俊、盧植三人為主的朝廷軍隊陸續各個擊破。
此後的中平五年,黃巾餘部又陸續起義,一直持續到漢獻帝的初平年間,之後逐漸的被各地諸侯整編、安撫,演化成諸侯之間的戰爭。
這便是黃巾起義的主要脈絡。孟良曾經探究過黃巾起義失敗的原因,除了組織上的、人才準備上的問題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黃巾起義提出的推翻漢朝統治,建立太平社會的政治主張直接危及了各大豪族、門閥的利益,逼迫他們自發的組織起來參與到剿滅黃巾的戰爭中去。
徐州地帶黃巾一直動靜不大,後人也探究過原因。有一點大家是共同的:徐州之地富庶,遭受自然災害較輕,老百姓能夠生存下去,這是他們未大規模捲入起義的主要原因。還有種提法比較有創意,認為徐州的安定與陶謙的屬下下邳相笮融在徐州地帶大力推行佛教有關,造成佛教與張角的太平道形成了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