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65.羽林武學(下) 文 / 燕歌豪氣
. 燕歌一諾,日推薦、收藏過三百,加更一章,兄弟們鼎力支持!
……
興慶宮,勤政務本樓大殿,黃綠間雜的秋色從殿外隨著秋風溢了進來,皇帝頻頻微笑點頭,心情甚好。
微笑拱手,李巖奏道:「陛下,兒臣以為,羽林武學生應思想單純,唯一效忠父皇,故羽林武學不應設在帝都長安,而應選在有山有水,地形複雜的山谷內,既可模擬戰場,又可實行封閉式教學,結合實戰演練,假以時日,到了戰場,才能是支戰無不克的奇兵。否則,帝都長安繁華,酒肆胡姬貌美,難保不消磨掉武學生開疆擴土的英雄志。」
「嗯,此言有理。」皇帝李隆基也知道軍隊應遠離城市駐紮,才能維持軍紀和戰鬥力,他偏頭想了一下,又道,「羽林武學應按照國子監設立司業、監丞、博士、助教等職。」
「陛下聖明,國之重器,豈可輕授於人?武學監應由陛下親領,在操訓演練中,武學生能獲得陛下的恩賞。在畢業典禮上,優異者能親自聆聽陛下的教誨,在沙場上他們必然是敢死輕生,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李巖慷慨激昂,對皇帝一片忠心天日可表。
讓朝中大臣來掌管羽林武學,無論是誰,他的桃李遍及天下,日後成勢,我李巖豈不為人作嫁,讓皇帝掌管,他又忙不過來……
李巖與郭子儀、杜希望高大的身軀相比,矮了一頭,可他俯仰之間,迸出義無反顧的萬丈豪情。
誰也不敢小瞧他是個翰林學士,剛剛投筆從戎的清俊少年。
國士無雙,皇帝也被他的豪情感染,大聲讚道:「好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就以這句詩詞為武學校訓。」
「陛下,羽林武學除了招收良家子弟,胡人青年外,還應留出一部分名額給熟識弓馬,勤奮上進的貧家子弟,畢竟戰場上需要的是敢死輕生之士。」李巖順勢提出了羽林武學的招生範圍,寒門出將相,這個道理古今都是。
李巖一心為國,見識不凡,皇帝一高興,當即應下。
郭子儀,杜希望心中震駭,不僅為年少的李巖設想得如此周到暗暗吃驚,皇帝竟然對他到了言聽計從地步。
看來是父子的天性使然,高力士陷入了沉思,巖哥兒提議讓皇帝親掌武學監,日後軍中將校俱是皇帝的學生,這是掌控大唐軍隊多好的一個法子,巖哥兒對皇帝是忠心耿耿,無人能及。
「聖人,巖哥兒等人微言輕,莫若在兵部挑一位官員負責武學的籌建。」高力士上前奏道。
這會兒李巖的嘴巴閉得緊緊的,擇人任事,那是皇帝的權力,自己也沒這個能力舉薦官位比自己高的人。
「兵部何人可以辦得此事?」皇帝李隆基傾身垂問。
高力士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舉薦道:「兵部郎中裴光庭,是儒將之雄裴行儉的幼子,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遊,而且他在兵部勤於職守,成績顯著,陛下你看呢?」
「遷兵部郎中裴光庭為兵部侍郎,兼職武學監司業;李巖為正六品武學博士,昭武校尉,統籌武學事宜,郭子儀,杜希望俱為正六品武學博士,昭武副尉。」皇帝當下傳了口諭。
我這是一日三遷,身兼數職,恩寵無比,幸好李巖見慣不驚,聽到皇帝又授自己官職,立刻叩謝恩,與杜希望,郭子儀退出了勤政務本樓。
還未出得宮門,身後突然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轉頭一看,原來是高力士匆匆追來,將李巖喚到一邊,低聲叮囑道:「巖哥兒,皇帝適才傳下口諭,要你們盡快將大唐的西北、東北邊境製成沙盤,送入宮中。」
「一定盡快,謝過高將軍。日後羽林武學勢必要請將軍任職,傳授弓馬。」李巖畢恭畢敬,叉手為禮。
「又來拍為師的馬屁,你今天一日三遷,風頭甚勁,容易招人妒忌,要注意謙虛謹慎,出了宮,你一人立刻去裴光庭府上拜訪,將升職的消息提前告訴他,這樣處理好武學中上下級的關係,裴光庭既不是張黨,也不是源黨,但其父裴仁儉所率領、提拔、推薦的副將偏將不少,像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都是為世人公認的名將,經其父鑒識推薦而做到刺史、將軍的人也多達數十個,在大唐軍中有極廣的人脈……」高力士殷殷關切之意,溢於言表,竟像對待自家的子侄一般,反覆叮嚀。
「李巖謝過恩師提點!」李巖眼圈兒紅紅,第一次稱呼高力士為恩師,真心實意地叉手為禮,心裡卻已把高力士的一番話默念了一遍,牢牢記在心裡,此中的關節可是千金也換不來的。
高力士欣慰地笑了:「去吧,巖哥兒,切記,在人前還是叫我高將軍。」
李巖抬起頭來時,眼角隱隱有淚光閃動,點了點頭,告辭轉身而去。
看著李巖的背影消失在宮門,高力士擦了擦眼角的淚,喟歎了一聲:「巖哥兒,這孩子總是這樣重情!待師待父,都是一樣的純孝。」
出了興慶門,郭子儀,杜希望迎了上來,郭子儀興高采烈拱手道:「李昭武,不如我們尋個酒肆,兄弟幾個喝杯酒,慶賀慶賀。」
杜希望眼中也是殷切感激之意,望著李巖。
抬頭看看天色,李巖估摸著也就是申正時分,離兵部下值還有半個時辰:「也別去什麼酒肆,那兒人多口雜,我府中的美酒佳餚齊備,我們兄弟邊喝酒邊聊聊武學的事。」
「幾乎忘了你家的山中仙釀,走!」杜希望和郭子儀同時叫了起來,隨即跟在李巖身後,翻身上馬,直往平康裡李學士府第而去。
進了府,李巖就聽見隔壁公主府的哀樂傳進耳裡,腦海中泛起永穆公主哀哀的面容,得讓姐姐開心些,小妹騰空剛回府裡,將她拉到一旁,低聲地吩咐了幾句,李騰空面露驚喜之色,點了點頭,雀躍一般往隔壁公主府報喜訊去了。
三人在中院的花廳坐下,奴僕奉上茶點,李巖吩咐他們:「趕緊的準備幾個下酒菜,開壇山中仙釀。」
李巖端起茶杯:「兄弟以茶代酒,先敬二位哥哥一杯!」
頭一偏,郭子儀揮手,不滿意嚷道:「那不行,我等兄弟,要喝就喝山中仙釀那樣的烈酒,清茶還是免了吧。」
淡淡地笑了笑,李巖望著偏廳外色彩豐富的庭院秋色,緩緩道:「庭院中春榮秋枯,一場繁華過後就是一片淒涼。郭大哥,杜大哥,你們別看我今日三遷,恩寵無比,就如花團錦簇的春景兒,難保沒有秋冬的蕭索枯寂,今日朝堂之上,權傾一時的中書令張說就因為不檢點,搶了聖人的風頭,被勒令回府閉門思過。」
伴君如伴虎,今夕不知明朝事,兩人也是粗中有細的人物,聽得李巖坦誠真切,心中瞿然一驚,端起茶杯,異口同聲道:「謹受教!」
一杯熱茶下肚,有了幾分君子之交的味道。李巖站起身來,眸子明亮,透過打開的交窗,望著一碧如洗的藍天,有只雄鷹在天際翱翔。
「李巖之志,不在日日勾心鬥角,為權位在朝堂爭寵,咱們兄弟也不玩虛的,出塞擊胡,如那只雄鷹一般展翅翱翔,長空萬里。」
想那皇帝李隆基在開元後期,年老怠政,不惜國力,開疆擴土,邊將貪功,胡亂殺胡邀功,逐步陞遷上來,大唐的軍權由邊塞的胡將掌握,才釀成了安史之亂。
歷史上,把持相位十九年的父親李林甫,仍然沒脫了兔死狗烹的下場。
或許,我能通過改造這朱雀大街,轉變朝中當權者理政安民的思路!或許,我能通過這羽林武學,壓制邊塞胡將,延續大唐輝煌的盛世。
也給自己這個穿越者找一條自保之路。
一個月來,李巖在軍營中與羽林騎摸爬滾打,身先士卒,從不叫苦喊累,已贏得了郭、李二人的尊敬,更何況他提議的軍姿隊列,三操兩講的訓練方式。
李巖親率的五百羽林騎已有幾分脫胎換骨的味道。
即是皇義子,李巖又身兼文武要職,識見更是遠杜,郭二人,他們相互看了一眼,拱手道:「願隨李昭武驥尾,出塞擊胡,開疆擴土。」
瞧著日後這兩位中唐名將,李巖虛榮心作祟,他們說的話自個兒愛聽。
酒菜上來,三人卻沒有多少鬧酒的興致,細細籌劃起武學的事宜。
「我們辦這武學,以實戰演練為主,不能像聖人所說,成為一群紙上談兵的趙括。」杜希望善于思索總結,道出羽林武學辦學方向。
「武學可以請百戰餘生的老將作博士,也可奏請聖人,將立有戰功的傷殘邊軍,作為教官給武學生傳授戰場廝殺的經驗。」郭子儀淺淺抿了一口酒,提議道。
三個臭皮匠,還頂不了一個諸葛亮,何況那兩位是中唐名將,李巖又多了一千多年的見識。
「武學設在山谷中,不止是訓練武學生的智略勇力,還應從軍器監調來工匠,研製改良兵器,訓練新的戰法。」李巖夾了片玻璃般的豬耳,細細嚼道。
說到這個,郭子儀和杜希望只有聽的份兒。
「今晚我還得去跟兵部侍郎裴光庭府上,與他商議一番,明日常朝,由他提出設立羽林武學一事比較好,乾了這杯酒,哥幾個該忙啥忙啥,日後把武學生一個個練成了軍校,哥幾個封王拜節那還不是件平常事。」李巖豪氣四溢,與郭杜二人碰杯後,仰脖一口而盡。
淺飲慢酌,不知不覺間,李巖量淺,有了七八分的醉意,待會可還要去裴府。
……
一日三遷,看似恩寵,可寵臣能有幾個善終,權奸的故事還長著呢,弱弱地問一句,兄弟,你投推薦票,收藏本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