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攪亂三國

大道小說網 第九百九十八章 早已定下的投降 文 / 孫一凡3703

.    很快水陸兩處的大火就合圍在了一起,張遼沒有順應程普的最後要求,親手殺了他,而是選擇了讓他自生自滅。這是張遼對一位對手,一位沙場前輩所能做到的最後的尊重。

    至於程普的生死問題,第一張遼堅信程普這樣有骨氣的武將,在失去軍隊,失去兒子,失去勝利,對他來說他的心已經是死了的。再說這種人既然有了尋死之心,是不會再苟且人世的。

    曹智設的這個局實在太完美,兩個戰場的距離本來就不遠,從江上燃起的大火藉著兇猛的風勢,使這段距離變的更近了。

    頃刻間,這偌大一片水域和陸地就連成了更大的一片火海,大火沿著萬馬潭向東一路漫山遍野的串燒,很快程普和周瑜為了更好相互合兵協作而建立連綿數十里的水陸營地都被大火所吞噬,並且大火一直就這樣燃燒了三天,將整個赤壁至烏林地域染成了火紅色。歷史上的火燒連營正式提前十年在這片地域上演,只不過縱火者和被燒者換了個位置。

    這一切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有人為的諸多巧合。難聞的灼人肉的氣味,是所有在下風口的人都欲嘔難忍。

    那是一種本能,野獸才能有免疫力的習性。一個正常的人,在凶悍,在血腥,根本是完全不能免疫的。

    被圍困在火海中的孫權眼看著自己的水陸兩軍統統被火海侵蝕,只覺得全身上下的每個毛孔都在擴張,汗毛倒豎,彷彿死亡將至。

    在他的主艦船頭的一邊,站著四個人。為首的一個自然是他,但孫權此時已毫無主上的鎮定,只能在此處甲板上一陣陣的顫抖中繼續聽著匯報,時不時的下達著一兩個對大局毫無作用的命令。

    但在被救上的呂范、呂蒙旁邊是那個面容清瘦,目光深邃的張紘對與眼前這場戰鬥可以說是自進入江東以來打得最驚險、艱難的一次,但同時也是讓他最為震驚的一次。

    那個來自北方的曹智和他的軍隊是那麼的強大、凶悍與勇猛,及其詭異,是張紘見到的所有當世豪強中沒有一個能與其相提並論的人物。

    他憑著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和發明創造,就戰勝了他們五萬人組成的同樣強大、悍勇的水陸軍隊,而且始終處於主動放棄,再反攻的態勢下。

    很顯然,這個傢伙是個天生就是為戰爭而生的,只要戰鬥開始,那就要麼你死,要麼我活,在他的字典裡,恐怕根本就不存在交流,談判,退讓這種概念。

    從戰鬥開始到現在,張紘看著己方一步步的走向戰敗,他甚至連話都沒在說過一句。

    作為一個文士,一個智者,一個年歲頗大的人,即使是死,他也是睜著眼看著對方,此時張紘眼神中除了憎恨,憤怒,絕無懼怕。

    「主公,我們投降吧!」張紘慎重而又冷靜地對著他一手扶植起來的孫權道。

    慌亂地孫權、呂范、呂蒙在聽得張紘突然且字字清晰的話語,兩人都呆住了。因為過熱的汗水,已經快要將他們蒸乾、烤熟,但幾人此時的眼中還是充斥著不甘和對張紘突如其來的提議的不解。

    「發令,跟著我的座艦向前衝,徹底切斷兩翼敵船和地面部隊之間的聯繫,不許他們匯合,我們還是可以跟著那條中間的通道衝出去的!」孫權看完慎重的張紘眼神後,扭過頭去,用同樣慎重的語氣大聲對著僅存不多的部下急叫道。

    孫權沒有責備張紘一句不是,卻用背道而馳的命令否定著張紘的提議。

    張紘對於孫權的表現卻沒有感激,他此時有的只有一陣陣的失望,他搖著頭上前一步,緊逼到孫權的背後,手指著遠端已經能用肉眼看到的陸地上的火勢,同樣毫不退縮的以長輩的口吻厲聲道:「主公你看到嗎?岸上的連綿數十里的營寨已經全部被大火吞噬,我軍四萬水軍,現在只剩下一萬不到,其他都葬身大江中,不是被淹死,就被火海吞沒,一萬多的馬步兵,想來此時不是戰死,所剩者也皆都投降,主公,我們就算能衝出重圍,也回不到柴桑,或是山陰了……」說到此處時,年近六十的張紘已是老淚縱橫,悲泣的站不穩身影。

    「呂蒙率領我們所有的艦隊佔據有利位置相互支援,那怕是用船撞,也要給我撞出一條血路……呂蒙,你聽到沒有,率領所剩戰船左右展開……」孫權最後近乎咆哮的命令,一再不理睬悲傷的張紘,大聲吼叫著。但非但孫權最忠實的部下呂蒙也是毫無反應,就連本來還在跑動的普通士兵也都停下了身影和手中的工作。

    仗打到這個份上,的確是該選擇接下來命運的時候了。大江,滾滾東去的江水,那不息的浪濤掀起多少英雄豪傑的夢想,但此時那無情的大火卻淘盡了孫權身邊所有風流人物的意志。

    關於「戰」與「降」的抉擇,在此時已經到了必須抉擇的時間。沒有人質疑這一點的刻不容緩,相反此時在場的很多人都認為此時此景下這個問題必須有所塵埃落定。

    儘管後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張紘的投降主意是可恥的,但他降曹的意見,最終促使了東漢末年的「**為一」,結束了「戰國之弊」的歷史進程,他是為這份結束紛爭,統一的歷史進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的。

    但很多人看待歷史,卻總喜歡站在藝術角度去看待、去評判的,因為赤壁至烏林大江兩岸的這幕舞台劇,沒能如滾滾東去的江水,那麼再繼續它的波浪壯闊,在這些後世的歷史學家眼中,赤壁最終沒有上演一幕具有浪漫風格的歷史話劇,而扼腕歎息。最終將張紘蓋上了「反派人物」的角色定性。

    這些人其實是吃飽了撐得慌,才會不顧生命的可貴,不顧歷史與故事的分別,硬要讓必然和有利於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的史實,背道而馳,要在他們的欣賞目光下,最終來一場慷慨就義的動人畫面。

    「子布老師不會同意的!」

    孫權含淚搬出張昭試圖堵塞張紘投降的意圖。孫策臨終前要孫權尊奉張昭和張紘為老師,言明兩人的地位一樣,所以孫權此時以張昭可能不同意為由,否決著張紘的提議。

    「他會同意!對此戰的結果我們早已互通過信函,對於出現今日之戰敗的結局,我們早已定下投降的計議!」

    張紘的話令本還想與之爭辯的孫權忽然中止了到嘴邊的話,孫權的嘴巴張大著,半天也沒合擾過來。孫策臨終重托的兩位輔政大臣,竟然背著他早已定下了投降的辦法,這怎麼不令孫權吃驚得下巴都要掉了下來。

    孫權氣憤、吃驚之下,連退數步,靠在一處*女牆上,臉色蒼白到了極點,伸手指著張紘連連道了三個「你,你,你!」,但卻不知從何指責而起。

    張紘同樣含著淚,對著孫權跪下,指著奔騰的江水,熊熊的大火大吼道:「主公看看,看看這江水,這連綿青山之後,還有無數你的虎賁,你的臣民在等待你去解救,你去撫慰。你不能為了一時之氣,爭一日之長短,壞了剩下這些人的性命,壞了你自己的性命。一個人要去死太容易了,但你有沒有想過江東擁護你的六郡臣民,你剩下的軍隊,你的家人嗎?你母親、你妹妹、你弟弟都將淪為他人的俘虜、奴隸,千千萬萬追隨你們孫家的臣子、臣民將會被屠殺殆盡。你只想著當英雄,死的有氣概,你有沒有想過別人?」

    張紘此時的話早已跳出了一個下屬、臣子的範疇,到最後純屬以一個長輩的口吻在教訓孫權了。

    孫權被罵的無言以對,只是急喘著呼吸,低頭默默地垂淚。但此時這個年輕人的心中依然翻江倒海,孫權能夠成功,在歷史上不是全靠偶然性。他其實是個善於接受別人意見的好主公,他明白張紘的這些話都是在為他著想,為他家的孫氏大業的百年基業在著想。張紘對孫權在這種時候說這些話,不是為了自己的繩營狗荀,他更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有意「敗壞」和「誤導」孫權,再說此時張紘這麼做又有什麼利益可得……

    張紘、張昭都是兄長指定的重臣,皆是品德高尚的忠亮之士,其實此時此地孫權所處的局面「投降」的意見不但頗值得考慮,大概也是擺在孫權目前唯一的出路了。

    張紘、張昭的年紀比較大,謀事相對來說穩重些,考慮的也比較周全,估計到孫權一但兵敗之事,已經研究過後續安排,此時冷靜下來的孫權想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自己真的要抵抗到底,試想以曹氏兄弟的殘忍和曹操以前留下的凶名,曹智極其他的屬下在最後鯨吞江東六郡後,他們孫氏家族以前的追隨者,他的家人,江東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會有怎樣的結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