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攪亂三國

大道小說網 第一千零八十章 身陷泥潭的荀彧 文 / 孫一凡3703

.    曹丕的話語讓典韋驚詫曹丕信息、情報不落人後的同時,也使他本來略顯慌亂和焦急的心境稍事平復。而曹丕口中的這個他,典韋也心領神會的明白指的正是曹丕的親叔父曹智了。

    之後,曹丕就拉著典韋壯實的手臂,再往後院走去。令典韋也頗為吃驚的是這裡已經聚集了幾名朝中的少壯派人物,如吳質、司空西曹掾屬陳群等,幾名年輕的朝中官員。

    典韋不得不重新審視一番身邊這位小主公,看來這些年裡,這位小主公除了像他身邊的這些舊臣外,已經在悄悄建立自己的勢力。

    作為一個有雄心壯志之人,的確心思和遠見是他們這些屬下不能比擬的。

    「各位,事情有些突變,我們要有所準備……」

    與此同時,已經秘密回抵京師的李儒在同樣秘密而回的許褚的武力配合下,一夜之間把宮中所有的太監、侍衛全部撤換掉。獻帝、皇后等重要宮門皆由許褚從虎豹營中抽調的人馬把守,同時樂進領導的曹智帳下,或者說目前漢帝國唯一一支的機動間諜力量,也全部移駐許都城內外,較平時更頻繁的活動與許昌城內的各條大街小巷。

    隨著曹智遙控指揮的各個將令一道道的下達到位,只見宮裡宮外、城裡城外,一路路兵馬川流不息,人喊馬嘶,燈籠火把串如長龍,滿城百姓都驚惶失措,不知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發生了什麼事情。

    樂進首先派出大批的探子們秘密監視起各個主要曹智親點重要人物的府宅,既是監視、也是保護。總之,許都京城重要官員地門口都出現了特務的身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京師將有大事發生,像一些心裡有鬼,或是深陷泥潭已不可自拔的官員,也預感到了大禍臨頭。

    第二日清晨,東方第一線陽光照耀在許昌城上時,夏侯淵、夏侯惇率領著兵衛逮捕了一批重要官員家的管事、護衛等人員。這些官員也在這些兵衛的強行看管下不得隨意進出府宅了,接著就是整個府宅處處刀出鞘、弓上弦,充滿了殺氣凜然的兵士。

    鬧騰了一夜,瞎了眼的人都聞出了這裡面不平常的味道。

    驚慌失措的獻帝劉協摟著他的皇后伏壽,兩人哭了一夜,劉協知道這可能是他們還能如此相擁在一起的最後一夜了……

    國丈伏完坐在團團包圍的宮捨裡,一夜沒睡,他對著已故夫人陽安公主的靈位出神的半宿,在那靈位下還有一杯他自己準備的毒酒,但他端起放下三次,最終還是沒有勇氣將其一飲而盡。最後只是在天亮時,由許褚派來的人給帶走了……

    恃才負氣的孔融,因為前些時日又被獻帝升任為太中大夫,而這一夜正在府中大宴賓客。

    正當言論往往與眾不同的孔融大談不知他從何處道聽途說來的「曹智在官渡霸佔袁紹之媳,而弄的現在樂不思蜀,不理朝政」時,他家的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凶神惡煞的軍衛衝了進來,當他們將大聲斥責咆哮著的孔融腦袋摁伏上他面前的几案時,持續了一夜的酒宴,被攪得雞飛狗跳。

    這晚中大概只有荀彧最冷靜,也最心境灰暗了。

    他已經喝了一夜的酒,以前他從來不會這樣買醉,但今夜有些特別,這一夜的酒是他這一生最苦悶的一頓了。他老早從種種跡象中已經得知曹智已經洞悉了他有意無意犯下的一切錯誤,他很想尋他去解釋,畢竟他們曾經即為賓主,又是難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但現在荀彧擔心與曹智的會面,也許他也沒機會與這位明主再見上一面了。

    身為侍中、尚書令、萬歲亭侯、食邑千戶的荀彧為征戰在外的曹智總理著朝中一切大小事務。曹智也十分信任他,勝過他的宗室宗親。曹智近些年出征在外時,留下朝中的代言人和鎮守後方的人選永遠是以他為尊。

    但自從官渡傳回大捷的消息後,曹智與他之間的與公與私的信件或是信息已經越來越少,現在他還掛著總理朝政的虛名,其實實際權力已有李儒等另一批曹智的嫡系接手了。

    荀彧那時就明白了大小事務均要與之商量的曹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忽然轉變,他深深地自責著。

    此時他只能回憶相伴曹操和輔佐曹智的這半生中,自己有沒有背叛過這一門中人,對不對的起曹家這兩位明主的信任。

    荀彧很是矛盾,就算是這樣一位海內知名,德高望重、身受士人敬愛,且又謙遜慎重的大儒,怎麼會陷入這麼一場錯綜複雜的政變漩渦中的呢?

    荀彧回憶著自己是如何跟這件事扯上關係的,這讓他不由的又看了看曹操臨時前硬留給他的密信說起。

    這也許是天意,曹操臨死前的私心造成了荀彧今時今日的一切。

    記得那時在曹智還在出兵赤壁時,有一天,忽然國丈、輔國將軍伏完的親信手下城門校尉樊普帶著一封信來到荀彧的府上,要送上一封十分重要的信。

    說實話,這些年荀彧在交友和訪客上十分慎重,他既不結交皇室宗親,更不和曹氏宗親多加往來。荀彧是個深知避嫌的道理,也一直做得很仔細和小心慎重。

    面對可能是皇后或是國丈寫來的信,荀彧想看又不想看。和皇后一家扯上關係,畢竟他們是獻帝身邊的人,他有必要避嫌。但伏家的人現在又是有名無實權之人,就算看一看這封信,和他們產生一些往來,在荀彧想來其實也是無傷大雅,或是無足輕重之事。

    最終,荀彧還是接過了信,匆匆一閱,就知道了是伏皇后寫給他的。

    內宮嬪妃與外臣結交,本是不該,但看完信的荀彧還是對這位比獻帝大四歲的皇后,很是同情和失望。

    皇后在信中,對這位朝中重臣,先是大吐了一番董承一家被誅時,親見董貴人慘死宮中的場景,讓她不寒而慄。

    看到這段的荀彧還是有些同情深處亂世的伏皇后的惶惶不可終日。作為前朝陽安長公主劉華的後裔,當朝漢獻帝的妻子,一國皇后一直就沒享受過母儀天下的尊重和威嚴,還要眼睜睜的看著同為嬪妃的董貴人被朝中大臣逼死,的確是讓一國的皇后深感不安。

    說來伏皇后也是一路經歷了這亂世,才成後的。她進宮是在漢獻帝劉協被董卓挾持到長安,伏壽才被應召入宮。雖然第二年,就被立為近皇后。但當時十五歲的伏壽,因為時局動盪,可以說伏壽自從被立為皇后後就沒過過一天安穩日子。後來曹智總攬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和伏壽在許昌得以定居,日子應該說比之之前好過了些。但後來漢獻帝想恢復皇權,寫了一份密詔想集結董承等人誅殺曹智。可是此事被曹智知道了,他便發動了一次血腥的平亂,殺了參與此事的幾乎所有的人,和與之相關的人,後宮中的多位妃嬪因此收到牽連而喪命。

    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后,對荀彧述的這番苦,荀彧多少有些同情和理解。

    荀彧當時也不主張曹智那麼殘忍,誅殺了董承一家,更不該因為董承之罪,牽連董貴人和後宮那麼多人。並且事後荀彧才知道董貴人腹中已有龍種,這種近乎殘忍的做法,是荀彧這種有識之士不忍看到的。

    但後來荀彧很快理解了曹智的做法,畢竟有帝王之術的人,行事肯定要凶殘些,否則怎麼保證今後的統治和威信。並且當時荀彧知道曹智和他一樣也是事後才知道董貴人腹中有喜之事。

    而且董承等人是在太過分,曹智怎麼說也是個明主,正帶領他們走上一條統一和復興之路。儘管最後皇帝誰來當還不一定,但是這對結束天下紛爭,還黎民百姓一個安樂家園,的確是不易的千秋功業。這群人卻因自身的嫉妒,而妄圖加害曹智,這些人說白了是有些死有餘辜的。

    荀彧在同情皇后、國丈的遭遇時,也只能讓他們去怪罪那個指揮痛哭流涕的漢獻帝。怪只怪他們沒一個堅強的好丈夫,一個能照顧遮陰老丈人的好女婿。

    說實話,荀彧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是擁護和支持漢室的。但漢獻帝的懦弱又是他這種人一次次的經歷失望,早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他的思想也在早幾年就有了改變。

    但是荀彧隨著信件往下看,又是滿目震驚了。伏皇后用極其低劣的詞句,在責罵曹智的殘忍、卑劣時,又提出了要荀彧輔助他的父親伏完剷除曹智的野心。

    這在荀彧看來是可笑和厭惡以及憎恨的。

    荀彧可笑伏家父女不自量力,厭惡他們不知天高地厚,憎恨他們董承一家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就要不自愛的步其後塵。

    荀彧義正言辭的讓樊普回去轉達他的意見:第一,曹公不是如皇后說的那樣比董卓還壞的賊人,第二,曹公迎駕侍奉帝架在側,是對漢室有功的,否則你們這一家子還在外面顛沛流離呢!第三,曹公平定袁術、呂布、張繡、劉表等各路豪強,是結束國家亂而有治的正確和唯一途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