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3卷 第七回 逆轉 文 / 問天

    第七回逆轉

    金鑾殿。

    那不過是民間的俗稱。就像清朝那會兒,太和殿也被老百姓們叫做金鑾殿一般。這大宋得金鑾殿,也是如此。

    不過,今日為了鄭重。趙佶並沒有在往日視朝議政的紫宸殿或者垂拱殿召見李民。而是鄭重其事的在只有大典時才使用的皇宮正殿大慶殿,擺開了依仗。

    以此等規模召見李民,那可真是給足了李民極大的面子和榮譽了。

    只是由於李民的身份特殊,趙佶卻忘了讓宣禮部事先給李民培訓朝廷禮儀了。而李民由於有那麼兩個身份特殊的徒弟老在皇帝身邊晃蕩,禮部的人,卻也以為李民懂得規矩,也就沒自找那個麻煩。

    可李民雖然忽悠無敵,可對這種古代的朝廷禮節,那卻是只知道個大概,絕無半點精通的。而就那個大概,百分之九十,還是從一些電視劇中,觀看那些錯誤的劇務而得來。

    故此,李民對他受到了什麼規格的禮見,那是根本的不知道。

    好在,李民雖然不精通這些禮節。卻知道藏拙,雖然看到這氣勢磅礡的大殿上寫著大慶殿的字樣,不是想像中的金鑾殿。可還是沒有奇怪的亂問。反正李民堅信,趙佶那小子再糊塗,自己家總不會做錯地方的。就算錯,那也是自己道聽途說的錯。

    不過,今天到場的官員實在是太多了,比李民看過最有氣勢的宮廷戲場面還大,尤其是那些官員站立兩旁,雖然是活人,一個個卻肅穆的很,比那石雕木刻不讓幾分,李民即使有些人來瘋,卻也禁不住有些受到震懾。

    不禁暗暗感歎:這皇家的威儀,果然是不看不知道。好男兒,當如是矣!

    而這時,傳事的太監,已經通報了李民得名號。隨著一聲「宣」字的傳回。李民邁步跨入了大慶殿。

    「山人李民,奉師命,護送金龍珠,貢獻朝廷。願我朝千秋萬代,江山永固。」李民很是簡短大聲說道。

    雖然李民被特許站到了一品大員才能站的位置上向趙佶匯報。可那距離,最少也還有著四五十步遠呢。李民很懷疑趙佶是不是真能聽得清楚。

    而此時,一旁的群臣雖然不滿李民面對皇上的禮節。可連李民那兩徒弟都是身份超然,見君不拜的。這李民沒有跪拜,也就沒有跪拜了,這大典的日子,卻是沒有一個朝臣傻到在這個時候找什麼不痛快。尤其是李民這一身打扮,實實在在把他們震懾住。

    當然,這震懾住滿朝群臣的,當然不是李民那身寬大飄逸的服飾了。那服飾雖然瀟灑反古,有晉魏之風。可大宋亂穿衣服的,多的是了。單憑一件衣服,卻是唬不住人的。

    真正把這能進入大殿的群臣鎮住的是。乃是李民在踏入大慶殿時,偷偷從衣袖裡帶到手指上的三個小玩意。

    這東西,看起來,就如普通的金戒指一樣。事實上,這也還真就是純金的金戒指。但是,這三個金戒指,與普通的金戒指不同,他們的戒指面,並不是普通圓弧或正方平面,而且也沒有鑲嵌什麼名貴的珠寶。而是各自塑造一尊小小的神獸,獨角麒麟,獨角蛟,獨角貔貅,三隻神態各異的獨角獸。

    這三個神獸,每個不過半個花生大小,卻神態各異。惟妙惟肖。唯一相同,就是他們各自的獨角,都是高高的昂起,而且特別尖細。就跟一根短針一般。

    這東西,當然不是一般的裝飾,一般的裝飾,就那麼大,離著這麼老遠,絕對不會有什麼大臣會注意到這戒指有什麼好看的。更絕不可能看清半拉花生大小的雕塑。

    但這三個小東西,卻是李民為了防止自己不小心*設計的。利用金屬導電性,把自身不時散溢的電能,吸附放射出去,以免集聚過多,不是不小心電了人,就是放電起火把自己燒了。當然了,李民原本的設計,只是需要一個金屬圈,上面在引出一根尖針能放電就行了。只是巧手張做這東西,那能毀了自己的名頭。

    巧手張在問名了李民地需要後,就給李民打了這麼三個工藝品出來。別說,還真是好看抬色,而且性能還不減。

    而李民當初本是抱著試驗的態度弄個試驗的。可沒想到,功能還真是強悍,李民散溢的電能,都會沿著李民體表,被其中一個戒指吸收,而後放射到另一個戒指,從而給李民再次吸收的機會。這不僅讓李民避免了不小心電人的尷尬,而且還加大了李民對散溢電能的再吸收。

    不過,今天李民在這個時間戴上它。卻不僅僅是防漏電保護。更多的卻是為了炫耀。從宮門走到這大慶殿,光是走,就走了二十多分鐘,李民體表聚集的散溢電能,已經很多了。再加上李民有心操作,自打李民偷偷戴上這三個戒指起。李民的右手在施問心禮時,三個戒指的尖端放電,就沒有停過。

    小小的電弧花,一道接著一道得不停閃過,映的李民地右手,分外的吸引他人的眼球。所有的大臣,無一沒看到,無一不服氣了。真的是高人啊。這手上是什麼啊?怎麼看,就跟天上打得閃一樣呢?

    這些人還沒有點的概念。可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自然閃電的畏懼與崇拜。李民手指上的小型電弧,很容易就讓這些人明白了李民和他們的不同。

    不愧是能發五雷正法林仙長得師傅啊。果然了得!這天上的閃電,竟然也能纏繞手指之間。高人啊,高人!

    故此,在李民給趙佶施完一個問胸禮,沒有一個大臣挑刺的。趙佶對李民這一手,也是歡喜到了極點,覺得李民果然比他那倆徒弟還有本事。同時又想起李民和自己在萬花樓吃酒,稱兄道弟的歡樂,更是對李民歡喜。

    不過,皇上吃花酒的事,卻是不能在這裡提的。而且,趙佶對自己的小易容術還是比較自得的。準備回頭單獨召見李民時,再給李民一個驚喜。同時好好像李民求教一些房中術和長生術什麼的。

    而等理事太監,把李民取出的乘放金龍珠的錦盒捧到了龍書案上。趙佶打開盒蓋,一看那金龍珠,果然天然生就。毫無瑕疵。並有著完美切面,爍爍放光。那淡藍的金龍,封印其中,果然不是凡人可以做到。確是仙家所為,無需質疑。當即更是歡喜。果然是祖宗庇佑,我趙家江山穩固。

    「好好好。果然神物也。天祐我大宋!」趙佶有些激動地說道。

    滿殿群臣,當即應景的奉承道:「恭賀我皇,天祐大宋,江山永固!」

    隨著這些人一喊。就跟地雷踩響了一般,那些殿外的官員,當即全都跪伏於地,拚命的叫喊起來,隨之,整個皇宮的禁衛軍,御林軍等等人員,包括那些灑水掃地的太監宮女,全都聞聲跪伏於地,大聲地呼喊起來。

    一時間,天祐大宋,江山永固的聲音,如波浪一般,層層傳遞,層層疊加,震撼人心。

    李民這算是明白了,為什麼以前說書的,老有一個山呼萬歲的說法,這麼多的應聲蟲,果然跟山谷的回聲一般無二。

    不過,這種聲音,也確實讓人陶醉的沉迷。最少,趙佶就顯然聽得很高興。

    最後,等聲音停息,趙佶這才壓住了歡喜說道:「李先生有功於社稷。朕封李先生為通玄妙法神威道德先生,另賜清福宮一座,黃金萬兩,錦緞三千匹。」

    李民也不推辭,隨即謝過:「謝萬歲封賞!」

    隨後,又是一統繁瑣的禮節。以及群臣的馬屁。李民雖不感半點興趣,可卻也只能微笑的聽著。如今,這可不是胡亂忽悠的地方,多聽少說話,總是不錯的。

    最終,當趙佶準備請李民擔當奉天顯聖護法大國師,並作為擂主,主持六月的萬法大會時。李民卻微笑道:「萬歲。臣奉師命下山,乃是了結俗緣,非是結因果來的。這國師,卻是不敢應的。這萬法大會,更是不好參與的。據我師兄所說,山人進獻了這金龍珠後,已經是了結了一段俗緣。還了陛下與我昔日的情分。今後我逍遙於塵世之間,度了一生,來勢才好讓家師繼續引渡我修仙。故此,我懇請陛下收回成命。賜我一山明水秀之地,令我逍遙一生,此願足矣!」

    李民這番話,當即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要知道,所有的人,都已經認定李民當國師,進入朝廷的中央權力圈子,乃是理所當然,板上釘釘的。

    連蔡京和梁師成,都做好了暫時讓出手中部分權力拉攏李民的打算。

    甚至是幾次彈劾李民的宿太尉等人,他們那麼不希望李民進入朝局,也是沒準備在今天這個重要的日子,憑生什麼事端的。免得害了上天降給大宋得祥瑞。只想等李民獻寶之後,再尋李民的痛腳,把李民趕走。反正,就憑李民一個貪花好色之輩,必不是道德之人,想來尋他李民的痛腳,也是容易的很。

    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在他們認為就這麼著的時候,李民卻沒按著他們的慣性思維行事。而是跳了出來。不要了。

    當即,眾人的各自觀念全都嘩嘩的翻個沒完。別的不說,單只是宿太尉等人,當即就對李民的印象改觀,要知道,李民不進入朝廷,自然也就不會亂政,而不貪圖名利,及時好酒貪色,那也只是個人喜好,算不得什麼大毛病,當今的哪一個風流才子,不都是如此,那蘇軾,不也一樣,妻妾眾多,好酒貪杯麼,可不照樣不妨礙他是一個良臣麼。

    故此,這幫清流,首先就覺得他們錯誤判斷了李民。就衝著李民不貪圖國師的名利,李民就可以劃歸到他們清流一黨,他們首次想起大名府薛老給他們的信件正確性,貌似他們真的錯過了一個可以拉攏來對抗蔡京等奸佞的一大臂助!

    只不過,如今這個李民,貌似和高俅走的太近了。而且還跟蔡京有些瓜葛了,這些清流一時卻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突發事件。

    而相對於清流的猶豫,蔡京和梁師成,卻全都是果決地。雖然他們也全都對李民這個令他們想不到答覆而吃驚,可他們立馬就認為這樣也很不錯,最少朝中的權利格局,不用重新劃分了。各人的權利和利益,不用重新計較了。

    故此,他們倆人,只是互看了一眼,就立馬達成了默契。

    而在場的這些人李民,聽完李民這個答覆,最不滿,最著急的人,卻不是李民的那兩個便宜徒弟徐知常與林靈素。而是當今高高在座的皇上趙佶。

    這趙佶,那可是真把李民當高人,同時也是一個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了。

    趙佶不僅想向李民求教長生的道法,更想和李民談談書法,聊聊女人,讓李民給他出些玩樂的主意。

    故此,李民一說完,不待群臣有什麼反應。趙佶就率先說道:「先生莫非對朕有什麼不滿?可是嫌朕適才封賞的輕了。先生有意,但請直說。朕!無不應得。我大宋正需先生這樣的高人輔國安邦。」

    這番話,對趙佶而言,不過是情急之言,是真心想留下李民的心情表露。

    可趙佶這番話,卻當即讓許多惱怒無比。當即就有一人站出班外說道:「臣請陛下慎言!神鬼之道。敬之即可。輔國安邦,卻還需祖宗家法,聖賢之道。卻萬不可亂了章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