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5卷 第十一回 歷史局限性 文 / 問天

    第十一回歷史局限性

    「國師怎麼說得上是叛國呢?自古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何況國師超然於世外。為的是天下蒼生。佛主云:眾生皆苦,眾生皆度。眾生皆是一般無二。遼人與宋人,卻也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我大遼境內的漢人,就數目龐多。在朝為官著,更是不在少數。國師助我大遼,也就是助那些在我大遼境內的漢人,此是國師慈悲。如何能說國師叛國?」

    耶律大石的腦子卻是越來越清醒,反倒拉攏起李民來。

    李民暗自佩服:這耶律大石連人道無國界這種超前理論都整出雛形來,卻有些忽悠天份。無怪乎他能創國呢。

    不過,李民本身就是大忽悠,自然不吃這一套。李民當下只是微笑不語。正所謂:會說的,不如會聽的。碰上能說之輩,只要去靜心聽,自有抓其痛腳,一法破萬法的機會。

    耶律大石智商雖然不錯,可由於他的皇族出身,他本身卻是不長於忽悠。平常多是人奉承他耶律大石,那有耶律大石奉承別人的。故此,耶律大石卻是沒看出來,見李民微笑,卻不說話,當即又說道:「國師言:金人有天數,運旺。天命難違。大宋有國師奉上的金龍珠,可以鎮壓氣運。能扭轉天數。可在我看來,天下事,弱肉強食。那金國,若是能滅我大遼七十萬的兵馬,大宋那怕就有百萬大兵,卻也難敵。我大遼與大宋,如今正是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

    耶律大石心志強悍,已經逐漸從李民暗示的天命中走出來。已經開始用上了策略。

    不過,這也正是李民期待的。李民可不想要個綿羊。所以李民才會給耶律大石種下抗金的信念之後,徹底放棄控制。好讓耶律大石自我堅定心性,把李民的一絲心理暗示,深深的埋入他耶律大石自我完善的觀念之中。如此,只要耶律大石不死,終其一生,抗金的念頭,都是不會熄滅的。

    故此。李民反問道:「爾大遼不能抗金,焉知我大宋不能獨立抗金?」

    耶律大石當即正色說道:「我遼國久慕中原文化。我雖不敢說通曉。卻也知道:大宋縱有五般好處,可卻有一致命之傷。若無我大遼拖住金國。大宋即使有金龍珠鎮壓國運,卻也難改國運。」

    李民當即很好奇。要知道:耶律大石的雅言說的相當不錯。若說他沒有精研中華文化。打死李民,卻也是不信的。何況,耶律大石還是一個後來的西遼皇上,李民確實很想知道耶律大石是怎麼看大宋的。也許,這就能完善大宋的弊端。

    只不過,李民心情控制的好,卻是沒露什麼神色,臉色如常的說道:「卻是哪五般好處,一般壞處,可說與我知。」

    耶律大石當即昂首說道:「回國師:我觀大宋第一般好,就是整肅宮闈,沒有女禍。古來,商因妲己而禍國,周因褒姒而敗落。而大宋歷代國母,均是賢良。故為第一般好。」

    李民萬萬沒想到:這耶律大石說的大宋四般好,第一種,竟然是這個。不過,貌似也是小有道理。

    而這時,耶律大石又說道:「而這大宋第二般好,就是抑制宦官,沒有奄禍;古來,多有奄臣弄權,皇權旁落,十常侍禍亂大漢,可為史鑒。而大宋,雖有宦官貪墨,卻沒有不忠之輩。故為第二般好。」

    對此,李民當即嗤之以鼻。大宋沒有閹禍。那梁師成和童貫又算是怎麼回事?

    不過,李民轉念又一想:大宋這些宦官,雖然梁師成、童貫這樣的貪錢,弄權之輩,可還真還沒有像十常侍那樣的。而且大多數的太監,更是忠心的很。在這些皇上看來,貪贓顯然沒有忠心重要。換個人,也許照樣貪,卻在他們的容忍範圍之內。如此,卻也能小小說的通。

    而耶律大石不知李民所想,隨即又說道:「我觀大宋第三般好。就是睦好懿親,沒有宗室禍。古來皇權路上一人行。即使盛唐,也有玄武門之變。卻是骨肉相殘。更為亂國之苗。而大宋崇孝義。無宗室禍。故為第三般好。」

    李民對此更是不以為然,大宋沒有宗室禍,那大宋的燭光斧影有算什麼?就算那趙匡胤算是自然死亡,那可別說趙匡胤的幾個後代,也全都是巧合。

    不過,李民看那耶律大石說到這個,卻是一臉的羨慕,相望。當即也不好說些什麼。尤其,趙光義之後,大宋的皇權交替,確實還是很平和的。想來,這耶律大石也是皇族中人,自然有些對此幻想了。

    而耶律大石卻沒有察覺此,而又繼續說道:「我觀大宋第四般好。就是防閒戚里,沒有外戚禍。古來外戚弄權,國亂之苗。強漢、盛唐,莫不因此而敗落。而大宋卻絕了外戚弄權之禍。朝野安寧,故為第四般好。」

    對此,李民卻是沒有什麼話說。大宋對於這一點,卻是做絕了。凡是當駙馬的。那政治生命,幾乎就立即斷絕了。絕!相當的絕!而且,若是反了事,殺了也就殺了。還真不得不佩服。不過,這也算是耶律大石看好的第四般好。李民卻也覺得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不過,李民卻不知,這對於耶律大石等皇族來說,家即是國,國即是家。這外戚,卻比一般的國政,更重要。反倒是一些強國富民,開啟民智,對所有老百姓有利的事,對於他們卻不重要了。甚至又是反倒如洪水猛獸一般。這即所謂的家天下,以及封建王朝的愚民政策。

    而李民此時,通過耶律大石之言,終於有些領悟皇者的心態。暗中鄙夷不已。不過,李民卻也更期待耶律大石還能說些什麼。

    耶律大石絲毫不負李民所望,隨即又說道:「我觀大宋第五般好,就是罷典禁兵,沒有強藩禍。自始皇一統中原後,中原各朝,分封治領。五代十國,武將控權,軍閥割據,天下動亂之源。唯止於大宋。以大宋如今軍制。若無外敵。幾可永鎮江山。縱使我大遼,與此也不及也。」

    耶律大石說這般話,卻是發自肺腑。他們大遼,說是一個國家,其實不過就是契丹族這個最大的部落,統領著一般小部落而已。那些小部落,雖然名義上也是遼國的一份子。可他們卻各自有著各自的族規與勢力。就像那金國,原先也不過是他遼國的一份子,服務他們大遼好幾代人,受了他們大遼不知多少的保護,如今翅膀硬了。卻立即反了。

    故此,耶律大石雖然瞧不起大宋的軍力,可對於大宋能把所有的兵力權力都收歸皇室所有,卻是羨慕不已。他大遼若是早能如此,卻也早就安分了。

    而李民對此,卻也不知該怎麼評價。這原本就是李民鄙夷大宋軍制的一個地方。可若是從當權者統制來說,不考慮國外勢力,不考慮百姓,卻是一個混蛋的天才主張。混蛋的有理。

    而這時,耶律大石感慨過後,隨即總結性發言:「大宋有此五般好。不但漢、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週三代,恐怕也還遜他一籌。但大宋也有一大誤處。大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同時任賢不專,內乏良相。只此一點,若無他國相襲。大宋可長治久安。縱有動盪,也根基不損。可一旦刀兵起,卻難與之為敵。故,唯我大遼可敵金國,若我大遼敗,大宋也必不保。」

    說實在的,李民聽耶律大石說了半天,也就這一個最實在。不過,李民心中還是小小的給補充了一下:若不是你們遼、金、元三個遊牧民族,迭起北方,屢為邊患。屢次破壞中原的生產力。別說大宋不會亡,我中華民族也就早積累夠文明爆發的動力了。如今單單是你們遼、金,滅亡大宋,卻還差點。

    不過,李民也總算是對耶律大石的想法,有了一個具體的認識,卻是比當初和趙佶隨便談些風月,硬是深入的多。而且,李民也總算是見識到了,這個時代的人,那怕就是強如耶律大石這樣的牛人,卻也受限於歷史局限性。說的那一套,卻都是圍著皇權轉的。沒有老百姓什麼事。更沒有什麼國家即是百姓的概念。全都是那種家天下的想法。在他們看來,天下就是他們的私有財產。

    對此,李民也無可奈何。李民沒那個實力,同時也不想給他們普及什麼超前的人生社會理念。在徹底瞭解耶律大石這種人的人生觀後,唯一的辦法,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李民當即哈哈的大笑起來。卻要徹底收服這個耶律大石,在遼人那裡,埋下一個釘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