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15卷 第一回 胡謅三策 文 / 問天

    第一回胡謅三策

    信口胡謅的。畢竟是信口胡謅的。哪怕是婁敏中再瞭解方臘,說的話再對方臘的心思。可一遇到實際操作,那實際問題,自然也就會把漏洞檢驗出來。

    且不說秀州乃是連接蘇杭的要地。哪是那麼好繞的。要是真能隨便繞過,那方七佛領軍攻打秀州,死傷眾多,豈不是全無意義。何況,如今方臘在浙江的鄭魔王部已經被擊潰,呂師囊部又都投降了李民,石生等各部,如今戰線拉長,兵力調動也是有所不足。連此次方臘領軍來支援方七佛,也只能緊扣扣的抽出五萬軍兵,方臘又上哪裡調度兵源,開闢新的戰場。這方臘要是真有無限兵源的話,那哪還用在這裡犯愁,任是何等高手,那也是架不住人海戰術的。

    可此時,這方臘絕對乃是馬三立的小黑板一翻——沒有。方臘如之奈何。

    不過,這些且都不說。就只說方臘能找到路途,能繞過秀州。可那李民又是如何糊弄,好拖住的。李民被拖在這裡,他方臘可也是拖在了這裡。

    就算這方臘點兵繞過秀州攻打李民的蘇州本鎮,那李民又不是傻子,豈能老實的在這裡等著不動,任由那方臘消滅了他李民的後方根基,而後在沒糧沒供給的情況下,再與他方臘對決?

    那李民若是真如此,又豈能有如今這番聲勢?

    何況,誰說修道人就不能出手幫助軍隊了,他方臘手下的鎮國國師包道乙,那可就是沒少出手,如今與那李民對壘,李民明顯有招攬之心,逼得不甚緊,這才有得他方臘喘息之際。若是方臘繞過秀州,攻打李民的後方根基,把那李民逼得緊了。李民一怒之下,以神通配合他李民的自家軍馬,硬攻方臘本陣,恐怕不等他方臘調派的軍馬建功,他方臘先就被李民擊潰。

    別人不知道,他方臘可是知道的清楚,他方臘手下的這些人,那可都是他方臘按照智慧使徒傳承的帝王心術安置的,搞的就是平衡,有左丞相婁敏中,就有右丞相祖士遠,有護國國師鄭元覺,就有鎮國國師包道乙。八大元帥,八大飛龍將軍,那都是互相牽制平衡的,只有他方臘能統籌這些人,其他人都玩不轉。

    這樣一來,雖說他方臘在摩尼教內的地位,那絕對是無比的穩固了,可是,若是他方臘有個萬一,這個摩尼教建立的國度,立馬就會成為一盤散沙。

    別說,方臘果然不愧是一代梟雄,這一點,看的還是比較準的,歷史上,沒有李民的出現時,方臘被誅滅後,方臘領導的南方起義,立時群龍無首,各自混戰,不用多久,就全都被童貫領兵鎮壓了。

    故而,方臘高興的向進行實際的兵馬調度,可只是一想手下誰還有富裕兵力,那已經是一愁。隨後,一想繞過秀州的路線,此路線他與方七佛早就不知道推敲不知多少遍了,自然知道別的地方好繞,這秀州不好繞。就算繞過去了,李民也能隨時派兵追上支援。而最後,方臘一想到李民的神通無敵,本方暫時還沒有能敵住李民,若是激怒李民,李民不將就起來,方臘的心,更是哇涼哇涼的。

    由不得方臘不苦著臉,推掉這看似極好的上策,轉問婁敏中的其他兩策。

    這婁敏中本就是信口胡謅來忽悠方臘的。見方臘不採用,自然也是不以為怪。道:「聖公,若是我那上策不成。我這還有中策。而今,聖公與那李民,均是崛起江南,正好各佔一方,雙方互拼,各自損傷,且不論誰勝誰負,終究是互損實力,便宜了朝廷。當今,聖公主要反的乃是朝廷大宋,那李民說的再好,也是反的朝廷大宋,我兩方正是有著共同的敵人,此即有聯盟之機。若是聖公能行韜忍之策,忍得一時風光,遣一能言之士,前往那李民處,細加刨說,說得李民與我軍締結盟約,也是不無可能。如此,憑我兩軍在江南的實力,分守一方,互為羽翼,互相支援,任是朝廷的兵馬再強大。我等也是無懼,且,朝廷背後隱藏的三山宗門,聖公也能拖著那神通廣大的李民一同應對。也不用我摩尼教獨自承擔了。如此,只需一兩年,聖公輕稅愛民,減輕徭役,必令江南百姓歸心,天下豪傑嚮往。待得與那李民聯手推翻了宋朝之後,再論高下,也是不遲。彼時,就算聖公不能一統天下,也可分割一方,自立為王。」

    方臘聽得此言,頓時又是大喜。

    方臘這個人,雖然傳承了智慧使徒的知識,很有一套組織才能。可是方臘目光,卻始終是短淺了一些。這從方臘方一興兵,有了點聲勢,就立刻建國稱王,那就可以看出端詳。而且,方臘的御下手段,除了推心置腹,闡述大志之外,就是維繫御下的平衡。所有的官職,那都是雙雙出現的,互相制約。還沒徹底推翻大宋呢,卻是先把大宋防範武將叛亂的那一套,繼承了一個完全無誤。而且手下的領兵人才,遠遠多於治理人才,比李民當初的偏科,還要嚴重。

    故此,方臘雖然稱王,卻也是沒有想過就此定鼎中原。而只是想著先當一天皇上是一天皇上的心思。先是過把皇帝癮。故而,能割據一方,自立稱王,對與如今的方臘來說,也是相當不錯的人生成就了。

    故此,方臘當即又是大聲稱好,就惦著派人與那李民遊說,先聯盟共同對敵朝廷,以及那支持朝廷的三山宗門。而後在天下大定之時,再來一分高下,以決天下之主。

    別說,此次的婁敏中,雖然也就是信口胡謅,卻也是有些挨邊,畢竟他對方臘與李民的共同敵人的定位,那就找的很準。這世上,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有著共同敵人的兩方勢力,聯手定盟,共同對敵,那也是屢見不鮮的。

    不過,婁敏中的三策,方臘已經是聽了兩個,尤其是那婁敏中的中策,更比那婁敏中的上策更有可操作性。方臘自然也就想聽聽那婁敏中的下策又如何,也許被不住那婁敏中的下策,卻又比婁敏中的中策更適應他方臘也說不定。

    雖說此時的方臘,依然還是覺得那婁敏中的上策最適合他方臘的心氣。可是,方臘當初在基層百姓中傳教,那可都是親力親為的,自然也是比較務實。只要好用,方臘卻也是不在乎自家心氣如何的。

    於是,方臘當下向那婁敏中說道:「丞相果真智慧如海。此策卻是良策,正合我用。不過,丞相既然還有一策,卻也不妨一說,我正一併拜領。」

    婁敏中見方臘信了自己這番話,知道已是把方臘忽悠住了,心中大喜。對與第三策,自然也是不在意了。不過,既然方臘問道了。婁敏中卻是還要找一個來說。

    婁敏中當即正色說道:「聖公,我思得三策,這上中兩策說了無妨,這下策若說,卻是還要請聖公赦了罪過,我方才好說,若是不然,我斷不敢說。」

    方臘聞聽更是好奇,連忙說道:「丞相獻策,乃是為我分憂,採用不採用,盡皆在我,我如何能怪丞相?此自是言者無罪,丞相儘管說罷,我赦過了。丞相定然是有功無過。」

    婁敏中聞聽,心中暗笑。婁敏中說是三策,不過是給方臘劃三個道,好讓方臘順著他婁敏中的心意,與那李民修好罷了。這上下,都不過是為那中策造勢,以對比來逼方臘選擇罷了。如此說,只不過是更吊那方臘的胃口罷了。

    不過,婁敏中卻依舊表面肅穆的說道:「即蒙聖公恕罪。臣下也就直說了。而今聖公與那李民對決秀州。雖是大軍對陣,可關鍵還是那神通對擂。此擂,兩軍矚目,一方勝,一方必定士氣大振,而另一方則必然畏懼敵方神通,心無鬥志。必敗無疑。可如今,那李民神通廣大,今日一戰,反手間已是盡敗我方高手。鎮國國師一死。清淨、光明兩大使徒膽寒,我方唯有儀仗那白馬寺的聖僧了。可如今白馬寺卻是避戰不出。明日聖公如不得白馬寺盡力,此擂必輸無疑。故此,與其那時對擂輸了神通,連累我大軍毫無士氣,心無鬥志。不如就此退守杭州,避了那李民的鋒芒再說。如此,李民雖贏得此戰,我方也由攻轉守。可只待聖公平定江南的各路軍馬建功,回援我杭州首府。那李民軍馬陷於包抄之中,那李民也是必敗無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