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17卷 第八回 狹路相逢 文 / 問天

    第八回狹路相逢

    「將軍不必憂心。既然這孫立不降。我急不可下,將軍大可不必管他。徑直領軍攔截李民大軍就是。」眼看徐寧犯愁,一旁的吳用,狀似胸有成竹的說道。

    徐寧聞言,當即不解的問道:「加亮先生此言怎講?」

    吳用手捻鬍鬚笑道:「將軍。莫要忘了。這青州城被我軍圍困多日,早已習慣了死守,兼之其更不知道今有李民大軍回援。只要我軍在營內密佈旗旛,遮住敵軍視線,趁夜暗中移軍,只留下萬餘兵馬,每日裡依舊攻城騷擾。青州守軍,必然不知我大軍早已移去他用。依舊只會死守。如此,這青州守軍,有和沒有又有什麼不同?」

    徐寧聞言,當即眼光一亮,連聲稱妙。可一旁的宋江,卻是對那李民有所畏懼,當即有些憂慮的說道:「先生次計雖然不錯。可李民帳下猛將如雲,李民更是神通廣大,朝廷連派多路大軍討伐均不能勝,如今只有我軍這一路兵馬,連八萬之眾都有所不足。不能收編這孫立兵馬,單憑我軍,如何可勝的他?」

    徐寧雖然也是久聞李民大名,可畢竟沒得親見,其本身更是武將世家,對神通等多有不信。今見宋江言辭,貌似自家必定不敵李民,當即微微有些不悅。可畢竟李民的名聲在那裡擺著,而這宋江,更是蔡京安插進來的副手,其言行舉止,往日也多讓徐寧佩服,傾慕,故此這徐寧,也只有暫時忍了下來。

    而那一旁的吳用,聞聽宋江此言,知道宋江依舊對李民有所畏懼。當即笑道:「哥哥不必操心。此陣我軍必勝!」

    宋江聞聽此言,當即一驚,急問道:「先生何處此言?」

    吳用手捻鬍鬚,胸有成竹的笑道:「兩軍交戰,莫過於天時地利人和。而今我軍奉聖旨討伐,有大義在身,而那李民,雖憑借神通立國,可依舊不過是一撮叛軍。乃是不義之軍。如此,以正伐逆,以大義伐不義。我軍可占天時,此我軍必勝一也。其二,這青州雖是李民發家之所,可李民如今立足江南,而今不遠千里來援,路途遙遙,兵馬疲憊,而我軍卻是以逸待勞。兼,這青州之地,乃我大宋腹地一州,四鄰皆我大宋疆界,我軍隨時有兵馬糧草來援。故,我軍可得地理,此我軍必勝之二也。其三,我軍乃朝廷正義之軍,更多是北方兵丁,而那李民卻是領的南方叛軍而來,南人不習北性,初來此東北苦寒之地者,多有水土不服者,我軍伺機而戰,可得人和。此我軍必勝之三也。何況,兵者詭道也。而今我軍已知李民大軍來襲,流星探馬,晝夜佈防。完全可了敵先知。擇地利之處設伏,有心算無心。我軍不勝也難。而至於說那李民的神通。小弟也是早有盤算。小弟來此之前,早已向相爺稟明過此事。相爺也知李民神通**,雖說彼時李民兵在江南,可卻也恐李民留守二龍山的餘部之中,有其弟子屬下,得其真傳,以神通壞我大軍,故此,暗中請了兩位仙師與我同行。只是這兩位仙師,不喜沾染紅塵太多的因果。嚴令我,非與李民等神通者出現,不與參戰。且不可輕洩其存在。故我也一直未得稟報將軍與哥哥。今李民領軍來此,正是兩位仙師展現神通之時。李民有**,自有**者降之。顧得報與將軍與哥哥安心。」

    那徐寧聞言大喜。而宋江喜過之後,卻是微微的堵心:這吳用,何時也繞過我與蔡京打上交道了?何時也有事不與我說的瞞著我了?

    不過,宋江老於行政,卻是喜怒不行於色,當下臉上絲毫沒有露出異樣,與那徐寧一樣,皆是歡喜的稱讚吳用,並請吳用請出兩位仙師敘話。

    而此時,李民大軍,雖然不像吳用說的那般不堪。可吳用也總說對了一樣。就向北方人不習慣那南方老是濕漉漉的潮濕天氣一般,那南方人,也是不怎麼適應北方的天寒地凍。尤其是此時,李民領軍征戰一年多,來到這青州地面,已是隆冬時分。而李民軍長途跋涉的不斷突進,士兵疲乏之下,還真是被這南北不同的天氣,弄的大規模流感發生。

    好在,李民雖然沒有經歷過h1,可總經歷過**,對於防止傳染病,卻是還有些瞭解,消菌,隔離,補充營養,多加休息。一連串的措施,雖沒有讓患病的軍兵,立刻好轉,可也是把病情給控制住了。

    不過,如此一來,卻也是給了徐寧一些佈防之機。要不然,依著李民軍原先攻城掠地的速度,那徐寧前腳得到信,李民大軍估計後腳也就到了,如何能給徐寧勸降孫立,以及從容佈置得機會。

    只是,吳用的五勝論,也就只此爾。什麼天時地利人和,全都是瞎掰。當今有道無道,那可不是靠說的,老百姓的眼睛,那可是雪亮的。雖然老百姓的行動力略微有所不足,可只要有一個領頭的,有一個希望,那老百姓的潛力,那可是無窮的。

    李民自拿下諸城之後,行軍放慢了速度,那斗地主,大公審。所行之處,均是大快人心。雖然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加大了一些,地方惡勢力的對抗。可那些惡勢力,終究還只是一小撮人。此時的民風淳樸,就連鄉間地主,也多是地方表率,書香世家。那就更別提那些富農了。

    真正的為惡鄉里的,都是一些官商勾結的大地主,此等地主,多聚集一方,養著幾千的莊客,為禍一方。可他們那點武裝勢力,對如今的李民大軍來說,算得什麼,那怕是李民大軍中多有受不了北方天氣嚴寒而患上流感的。可剩下那些健康的,也足夠剷平那些地方惡勢力了。

    何況,李民軍中病倒的,多是體質不太好的小兵,李民手下的那些將官,一個個壯的雖比不了魯智深,可也壯的與牛一般,卻是一個的病的都沒有。此時冷兵器時代,領軍打仗,士兵是一方面,可更重要的,還是領軍的將領,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如今李民手下領兵作戰的鋒將有的是,那戰鬥力,可是槓槓的。

    而這一日,李民大軍來到青州的方山附近,前方探路的哨兵,卻是率先與那徐寧派出來防備李民大軍來襲的流星探馬遇上了。

    雙方都是一個小隊十個人十匹馬。猛然間遇上,雙方也都是一愣。

    不過,李民這邊連日來,百戰百勝,士兵們早就養成了李民軍戰無不勝的信念。尤其那李民軍探馬的小隊長,那原先也是江湖中的一介高手,雖然到不了二流,也是三流巔峰的樣子,跟著李民的日子更是久了。那性子可猛呀。眼看對方也不過是十騎兵力,當即一聲大喝:「兄弟們,與我殺!」喝罷,率先殺出。

    那李民軍剩餘的探馬軍兵,眼看隊長殺上,當即也是一聲喉的,各自催馬殺上。

    只是十個人縱馬疾馳,竟然狂奔出了百十人大隊衝鋒的氣勢。

    那徐寧軍的探馬雖然也是軍中精銳,可他們此行只是為了探知李民軍的動向,卻是沒有與敵搏命的打算。眼看李民的軍兵兇猛殺來。那領頭的軍卒,當即嚇得調轉馬頭就跑。

    他這一跑,那些跟著他來探查軍情的軍兵,那還有傻戰的,當即也是紛紛逃命。

    本來,雙方兵力相同,又都是小規模的遭遇戰。這徐寧一方的探馬,若是狠下心來拚命,就算是不敵李民軍的探馬,也必定能把李民的探馬撂倒幾個。可如今這轉身一跑,卻是全把那後背給了李民軍的探馬。

    如此一來,那可就是壞了。雖說這徐寧軍的探馬,那也是騎著馬的。可他們軍馬,不過是大宋軍中的那幾匹樣子貨。好點的,不是在邊軍手中,就是前幾次被童貫和高俅抽調走了,如何能留給徐寧?而至於徐寧在密州得的那些軍馬,雖然也是有著幾十匹的樣子,可密州那地方,四鄰不靠的,原先更是被慕容彥達壓得死死的,那裡又怎麼可能有好馬?

    反之,李民自身雖沒帶馬,馬匹都是從江南當地得來的,可那些軍馬,原本卻是李民通過慕容世家販賣到東南的上等蒙古馬。

    如此,不打不知道,這一追一跑,可是看出速度來了,別看徐寧軍探馬與李民軍的探馬,原本有著百十米的距離,可是那距離很快就被縮短了。

    這些徐寧軍逃跑的軍兵,一個個全都把後背讓給了李民軍的探馬,那李民軍的探馬那還有一個客氣的。紛紛戰刀揮舞,卻是無一傷亡的就把徐寧軍的是個探馬全都解決了。正應了那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

    當下,李民軍的探馬,得意洋洋的回營稟報。

    而李民和朱武、公孫勝等人聞聽之後,卻也是當即明白了,徐寧那邊,卻是有了準備了,這探馬都派到這裡來了,行軍卻是要小心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