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逼上梁山

第19卷 第二十五回 分歧 文 / 問天

    第二十五回分歧

    五胡亂華。

    對李民來說,可能不過是一段歷史教科書上的記載。表訴了兩晉時期,由於中原漢民族政權的**衰落。導致了北方大量遊牧民族入侵。進而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眾多的民族融入了漢民族的這個大家庭。

    可這,卻僅僅是報喜不報憂的春秋筆法。而對當今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那就是赤裸裸的一段被侵略史。即使過了數百年,也不能忘懷輕視的精神創傷。一段可以鏡己的教訓。

    尤其是,大宋宿敵的遼國,也是趁著唐末漢政權的衰落,趁機崛起的,並由此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到至今。那就更是教訓深刻。

    故此,李綱等有此驚慌,毫不新鮮。而且,這也絕對不是李綱等在杞人憂天。

    這就像眾人都知道的,卻都未必正確。

    就如大宋的軍力,普通人都認為大宋的軍力是歷史上有史以來最差的。可實際上,北宋立國兩百載。與遼為敵,與西夏為敵,與吐番為敵。同時與三方為敵的情況下,還能擴張東南以及西南的疆土。那豈是差的。

    尤其是遼,西夏,吐番,多是騎軍,宋多是步軍,遼,西夏,吐番等,打輸了多半能跑乾淨,而宋軍但凡打輸,那就絕難脫逃。如此這般,宋軍若是真的軍力弱到極點,縱有百萬大軍,又豈能支撐兩百年。

    即使在李民沒來的歷史上大敗給了金國,可那也是由於高層的策略錯誤。沒有抗戰的決心,沒等援兵回援,就直接投降。可就那,在李民沒來得那段歷史中,能夠徹底吞噬繼承了遼國實力的金國,也沒能徹底吞噬掉大宋。甚至遺留的南宋,直到金國被元滅亡了,也是依舊存在。

    可這,雖然能說明大宋的軍力,尤其是邊軍的軍力並不弱之外。更主要的是,大宋的外交策略,一直相當的好。絕不同時三線或是兩線開戰。尤其是在澶州之盟後,安撫住了遼國百多年,更是一直拿西夏練兵。童貫更是大勝西夏之後,認為西夏短時間內絕難反攻大宋之後,這才起了實施大宋佈局了百多年的百年大計。

    只可惜,最終卻是因為方臘的起事,最終功虧一簣。

    而這一轉折點,在李民立國之後,屢克大宋軍力之後,徹底的被放大了。尤其是宋皇趙佶不僅引狼入室的請了吐番等國入境幫助平叛,更是調動了大宋的邊軍。不僅調動了鎮守西北,防範西夏的種家軍,高家軍,更是把鎮守東北,防範遼國的邊軍,也交給了高禛來打李民。

    西北、東北的邊軍主力調移。短時期,哪怕是一兩個月的,剛剛大敗於宋的西夏,以及內部遭受金國騷擾的遼,都是不敢動心思的。

    可這幾路大軍都被李民戰敗收服了。大宋的兵力捉襟見肘不說,眾多徵兵的地盤,也歸了李民,這麼長的時間邊塞沒有主力部隊補充鎮守,那西夏,大遼能不動心思才怪呢。

    而大遼、西夏,以及新近崛起的金國,遙相呼應的三路進攻,很明顯,三者之間由於共同的目標和利益,已經是形成了某種默契。這再加上被宋皇趙佶請入境內,尚自與李民收服的大理兵力拚殺的吐番大軍,以及與李民部下方臘廝殺的西南部落聯軍。可為是大宋周邊的國家,都看出大宋如今搖搖欲墜。想要來分享一杯了。

    大宋,別說是如今這種狀態,就是鼎盛時期,能頂的住大遼,那也絕對頂不住周邊所有國家與蠻荒部落的同時入侵。

    而最可怕的,不是大宋擋不住。對李民這一國來說,即使大宋滅亡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甚至還能免了李民的一些名不正言不順的繼承問題。

    可關鍵的是,就是這種遊牧民族與南蠻民族由於滅亡大宋的勝利而形成的一種勢。這就是五胡亂華之勢。

    都看到了勝利,都看到了掠奪中原的好處。光腳不怕穿鞋的。足夠的利益,足以蒙蔽這些民族對中原的畏懼,無盡的貪婪,足以讓這些淳樸的民族變成惡魔。就像五胡亂華一般,行軍打仗不帶軍糧,直接以人為食。

    而這種勢一成,那就絕對不是仁義理智等言語可化解的,必須要足夠多的鮮血,這才能震懾住貪婪。

    那樣的話,就算李民繼大宋之後,能夠撥亂反正,重振中華,那也是要不知犧牲多少人命的,這既有中原百姓的性命,也有那些被野心和貪慾引誘而蒙蔽心智的異族者性命。

    當然,這些異族者的性命,李綱等人是不會在意的。可李民作為一個新中國誕生的,卻還是有些顧念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尤其是,李民手下的少數民族也不少,向什麼折家軍啦,都是西北少數民族的子弟。

    故此,李民在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後,也是很急。不過,李民卻也知道,他身為這些人的統帥國主。這些人能急,他卻不能急。若是連他李民都急了,慌了。這些人還能信任誰,找誰?

    此時就看出李民這些年的修煉沒白費了。真是能裝住事了。絕不是原先單純的大忽悠臉皮厚了。遇此民族興旺之大事,也是不動的聲色的說道:「爾等有此遠慮。甚好。只是爾等除此遠慮之外,可思有何等解決之道?」

    確實。李民立國之後,為了培養內閣,那真是放權的很。李綱這些人別說是大才,更都有很強的責任心,就是單純打工的。那也是不能拿了李民的俸祿什麼都不幹。稍有事情,一點主意都不想的就都跑到李民這裡來。那樣的話,那還要他們幹什麼?李民自己一個人全包了不就完了。

    當然,若是那樣的話,李民絕對會累死。不過,李民也絕對會再找一批有用的來替代李綱他們。

    而李綱這些人,到也果真沒有愧對李民的信任和俸祿。他們的遠慮,不過是他們四人的共識罷了。而對此共識,他們幾個人卻有各自的看法與解決之道,各自爭持不下,而這件事的演變災害太過巨大,遠超了他們能決策的範圍,他們這才心急火燎的來找李民最終拍板。

    故此,再給李民說完了緣由之後,聞聽李民沉著的詢問他們幾人的決議的次數比較多,習慣性的最後發言,當即點明讓鄭鵬先說。

    這鄭鵬乃是李民最初的情報主管。即使是後來李民收了神機軍師朱武。朱武展現了強大的情報推算能力,讓鄭鵬自愧不如,讓出了大部分的情報職能給朱武。這鄭鵬仍然是李民手下的一大情報巨頭。更掌管了內部官吏督察的廉政公署。同時也是內閣總理的常任理事之一。乃是李民身邊的心腹老人。由他起頭,最是應分。

    當下,鄭鵬也不推讓。徑直說道:「國主。臣下以為。外族入侵,雖有五胡亂華之勢。可卻正好借此剷除大宋遺老。以國主如今的神通,以及麾下的數十萬大軍,數百位上將,待大宋滅亡之後,驅除韃虜,易如反掌。雖然因此,可能導致我中原的百姓,部分受苦,可沒有黑暗的折磨,哪來的對光明的渴望,破而後立。建造一個全新的共和之國,絕對要比改造那些腐朽刁儒的惰性要容易。而且,我國尚有大理集團軍軍抵住吐番,方臘集團軍抵住西南諸部。我國南方根基穩固。故此,臣下建議,撤離西北折家軍與種家軍。容其侵略大宋。同時我軍備戰東北,只待大宋滅亡,隨即借民心思歸之勢,一舉反撲,驅除,遼金西夏等諸國聯軍。」

    這鄭鵬原本為了一個出牆的老婆,能滅了岳丈滿門。心雖有忠義,可性格卻是偏激的很。他死忠李民,只考慮李民的名聲正統。江山穩固,卻是不考慮什麼百姓死活的。

    而對此,那朱武本是山大王出身,倒是沒有什麼無不可的。可那公孫勝卻是俠義之心強盛無比。當初下山入世歷練,只是看了百姓受苦,就忍不住與大宋官府為敵,甚至聯合了晁蓋,意圖推翻大宋。在晁蓋心無大志,梁山內部又有了不安定的跡象後,慕名拜訪了李民,並最終追隨李民欲建共和之國。那最是為百姓著想。

    雖然公孫勝早已聽過鄭鵬的一番意見,可此時重聽,依然暴怒道:「住口!我等追誰國主,行共和大志。為的就是天下蒼生百姓。豈能眼看其陷入刀兵之中而不顧。」

    隨後,公孫勝也不理鄭鵬的反應,逕直向李民說道:「國主。大敵當前,百姓受苦在即。為天下蒼生計。臣懇請國主莫要顧忌與大宋的舊怨恩仇,興雷霆之師,救援大宋,力敵遼金兵馬。以雷霆之師,震懾宵小不敢犯我中原。」

    公孫勝說的相當誠懇。也很合李民的心意。畢竟外敵當前,一致對外。那才是正理。雖說這遼金西夏,日後也是中華的一體同袍。可那畢竟還是今後,就算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也就足夠了,這些有著反作用的血仇,實在沒必要繼承。

    不過,李民卻沒有妄下定論。要知道這裡可有著四個人呢。

    李民當下看向朱武問道:「朱先生怎麼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