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末水滸

第一卷 第一百五十八章 文 / 藍色寶劍

    第一百五十八章

    從古至今,兵貴神速向來是用兵的關鍵,其中從二戰時所發展出來的閃電戰便是這句話的最佳詮釋。通過毫不停歇的連續進攻,快速撕開敵人的防線,直接攻擊敵人的戰略核心,以到達戰略目的,這種將兵貴神速發揮到及至的戰法,確實是讓任何一個敵手頭疼無比的戰術!而在眼下這個時代,擁有古代坦克之稱的騎兵絕對是執行這一戰術的最佳選擇!

    雖然中國的騎兵在防禦力上並不像歐洲騎兵那樣擁有絕佳的防禦力量,但在機動性上的表現,也絕對不是歐洲那種移動堡壘似的騎兵可以比擬的!考慮到宋徽宗在金人南下時曾臨時禪位,自己逃跑的經歷,為了能夠盡快的結束宋朝的統治,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與北方遊牧民族相似的戰法,千里奔襲!

    由於宋朝強幹弱枝的國策,在大宋境內的城市絕大部分的城牆都是相當的低矮,城中的守軍在人數上也相當的薄弱,往往一個人口達到了十萬人以上的大縣,也僅僅是只有一支五百人的廂軍駐守。有的小縣,則往往還不足此數。

    在河北地界的時候,由於河北諸路時常受到北方契丹人的侵擾,所以防禦力量一直還算不錯。但在離開河北,進入到京畿地面時,由於多年沒有戰事,京畿一帶的防禦在我率領的三萬五千騎兵的衝擊下,形同虛設。經常是城中的守軍剛剛發現了快速靠近的騎兵之後,還沒來得及關閉城門,便被騎兵衝進了城中!

    為了攻打汴梁,我在兩年前便開始暗中準備,進軍的路線也是反覆推敲,商議決定的。在沿途的各座城市之中,早就有梁山暗中派出的細作臥底。那座城中地地方官貪污無度。百姓怨恨,那座城中的官員可以暫時拉攏收服,那座城中的官員為官清廉受百姓愛戴。這些事情如果讓宋室來差,恐怕很難差清楚!可對這些以各種名目進入城中的細作們來說,卻是輕而易舉!這些官員的好壞,城中的百姓自然是看在眼裡,最為清楚的!

    所以一路之上,我將三萬騎兵每五千人分成一隊。第一隊快速前進,突入城中之後,自有城中的梁山細作出面指引。該殺地殺,該關的關。開倉放糧,任命官吏,都將由這隊騎兵完成。而後面的四隊騎兵,則毫不停留,穿城而過。第二隊自然就變成了第一隊。負責對付前面的下一座城市。而當初的第一隊在安頓好了城中的百姓,將梁山原本在城中的人手扶持起來之後,便離開城市,變為第五隊,負責大隊的後衛工作!而如果前面地城市太大。騎兵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話,便先放棄攻打這座城市,轉而進攻其周遍的小縣城,取得了補給之後。再向前進!將這座城池交給後面林沖所率領的步軍前來解決!

    在這種戰發之下,雖然在攻城中難免會有些須傷亡,引起百姓的恐慌,但當百姓們看到攻陷了城池地賊人非但沒有屠城劫掠,反而殺貪官,開倉儲之後,雖然對梁山扶持起來的官員不是那麼認可,但也決少有奮起反抗之人。當林沖所率領的數萬大軍源源開至的時候。百姓們很容易地便接受了此地已經被梁山完全接管的事實!至於那些騎兵們難以攻陷的大城,在幾十門火炮的轟擊下,往往是幾輪炮擊之後,還未等步兵爬城,城中便高舉起了白旗。所以林沖率領的儘管是步兵,且有重炮拖累,但行軍速度卻也是相當的快捷!

    在這種戰法之下,往往是上一座府城遇敵告急的公文剛剛送到。朝廷還未來得及做出決斷。下一坐城市陷落的消息便傳回了京中。六百里加急地戰報,幾乎是一天一封的從沿途各城中。源源不斷的送進汴梁城。看著街道上一個個策馬狂奔,來往不絕的快馬信使,汴梁城中的百姓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也能本能的感覺到汴梁城中的氣氛格外的緊張起來!面對一日數至地告急文書,宋室上下全都慌了手腳,就連一貫穩如泰山地蔡京也開始坐臥不安起來。

    當徽宗知道了此事之後,匆忙召集在京的文武大臣齊聚紫殿商議對策!

    中國古代地大部分知識分子,讓他們去做什麼具體的事情,他不見得能做好。但要說起出主意,那可一個比一個強!本來趙佶還是想讓他們商量一下該如何平定京城的流言,該如何佈置京城的守備。可沒想到一開始,朝會便偏離了他所預想的軌道!

    朝會上有人提出,現在京城中禁軍數量嚴重不足,且賊人勢盛,應該避其鋒芒,移駕西京河南府或者是南京應天府!待集合了各地的勤王兵馬之後,再一鼓作氣的消滅梁山賊寇!而有的大臣在聽到這話之後,立刻站出來義正言辭的批判這種做法,並提出:「自太祖定都汴梁以來,一百多年中未曾有過國君避難離京之事。哪怕當初遼人兵臨城下之時,也未曾想過放棄都城,外出避難!提出移駕之事的人,應當斬之以謝天下!」如此以來,朝會的議題便變成了是該出走還是堅守的爭論,雙方各自引經據典,唾液橫飛,爭得面紅耳赤,直把趙佶聽得個頭昏腦漲。最後也不知道這些大臣怎麼爭論的,議題又從是否該堅守都城轉移到是否應該罷免丞相蔡京,以謝天下,穩定民心的問題上來。這下原本因為還沒來得及摸清徽宗真實想法的蔡京也坐不住了,一個眼色,蔡京在朝中的同黨們也加入到這場論戰之中,這下算是把徽宗皇帝徹底給搞糊塗了!

    徽宗的性格說好聽了,叫從善如流,說不好聽的,就叫耳朵根子軟!如果朝中大臣一致贊同,徽宗自然不會出來反對。可當像今天這樣遇到了爭議很大的事情的手,徽宗便沒了主意!見朝臣們爭論的焦點越來越離譜,徽宗終於忍耐不住,猛的一派龍椅的扶手,站起來怒喝道:「今天召集你們前來是商議該如何退敵的,不是讓你們在這裡互相攻殲的。朝廷每年花那麼多的俸祿養著你們難道是讓你們在朕面前打嘴仗的嗎?真是太讓朕失望了,滾!夠給朕滾得遠遠的!」

    徽宗的好脾氣是朝臣們所共知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敢在徽宗面前如此爭吵。現在見徽宗真的生氣了,急忙呼啦啦跪倒一片,口中連聲謝罪!可等了半天,還不見徽宗發話,有幾個仗著膽子,向上一瞧,原來是徽宗被他們吵得頭昏眼花,轉身回宮去了!見此情景,眾朝臣無奈之下,也只好倒退幾步,轉身出殿,琢磨著回去該如何上書去了!

    徽宗皇帝撇下眾臣回到後宮之後,一個人往書房中一鑽,便不再讓任何人接近,獨自一人坐在椅子上,暗自思量著該如何渡過眼下這個難關!

    徽宗此人雖然對政務沒有興趣,所作所為稱得上是個昏君,但卻絕對不是個糊塗皇帝,最起碼,自知之明還是有的。他知道自己原來不過是個太平王爺,機緣際會之下才登上了這個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寶座。所以他自己知道,讓自己在城中冒著城破被俘的危險,據守城池的事情,自己是做不出來的。但如果真的移駕西京或者南京,雖然比較符合自己的心意,但想到後世史筆如鉤,自己如果就這樣跑了,後世史書中又會如何描述自己呢?畢竟汴梁城自從太祖定都以來,還從未有一個皇帝被人趕出京城的事情。如果自己這麼做了,而讓王倫有了可趁之機,那自己百年之後,又該如何去見列祖列宗呢?有心召蔡京、童貫、朱勉、李彥、王黼、梁師成六人入宮商議,最後又無奈的放棄了這個想法,畢竟這事干係重大,就是他們恐怕也是不敢直言吧!「最後還是要自己拿主意啊!」

    徽宗遲遲的不表明態度,朝中的大臣們自然是紛紛上書,表明自己的意見。一時間送往內禁的奏章呈幾何級向上增加,而這種事情已經超出了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職權範圍,無奈之下,兩省的官員只好將奏折一字不批的送進皇宮,由徽宗去做最後的決定!

    就這樣,汴梁城在徽宗的猶豫和朝臣們的爭論中度過了整整十天!十天之中,大宋朝廷對於我意圖如此明顯的快速推進,僅僅下達了兩道旨意,一道是命令各地州府縣城據城死守,以待援軍;另一道便是催促正在路上向京城趕來,原來準備等集合完畢之後去攻王倫的軍隊,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趕赴京城。除此之外,整個汴梁城居然沒有進行任何的防禦準備或者是撤退前的準備。眼睜睜的看著我所率領的三萬五千騎兵,向著汴梁滾滾而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