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助紂為虐

大道小說網 第049章 以身相許 文 / 雞肋文人

    突然,聞太師飛步上得隊伍前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在人界行事講究威信,聞太師剛一跪拜,牽引得全場人群忙一齊跪地。聞太師叩頭道:「女媧娘娘,既然你認為我們大王是人中龍鳳,我們全民就拜請你從此鎮守在我們商朝,享受我朝子民香火,我朝人口過百萬戶,全部香火只供奉娘娘一位大神,則娘娘香火之濃,人界無出其右也。望娘娘三思!」

    文武百官及三軍也一齊開始叩頭,喊聲紛雜,高聲奏請道:「請女媧娘娘鎮守商朝吧。」

    鄭旭笑吟吟地看著女媧娘娘,在鄭旭心中似乎這女媧娘娘一定會答應商朝子民之請!

    整個演武場完全靜默下來,靜得針落地可聽,所有期待的眼球一律被女媧娘娘吸引!

    事與願違!

    女媧娘娘卻始終不曾用任何語言,包括話語或者肢語在內。

    沉默中……

    沉默中…………

    沉默中………………

    約盞茶時間過去,女媧娘娘依然沒有表態!

    鄭旭心中焦急惶恐,只是畢竟是一國之君,強掩著失望,轉過身去準備替女媧娘娘解圍。鄭旭朗聲道:「眾愛卿,不要再為難娘娘。想來還是我朝敬奉神仙虔誠未足以打動娘娘,我朝今後繼續堅持走專一敬奉女媧娘娘的路線,女媧娘娘定然不會令我等敬奉神仙之心冷卻!」

    鄭旭面朝著演武場,背影正對著女媧娘娘。

    背影依舊是身高九尺、頂天立地的大漢!

    背影依舊是身穿大葉片鱗甲、肌肉糾結!!

    背影依舊是手挽丈餘龍鳳日月弓、宛如豪情射日!!!

    ……

    女媧娘娘只要一看到鄭旭的背影就把持不住自己的浮想翩翩!都是背影惹的「禍」!!女媧娘娘心一軟,渾然忘記自己是天庭上古神女,女媧娘娘道:「大王,我答應你,鎮守在商朝,生生世世!」

    女媧娘娘聲音低微,卻如同驚天霹靂一般爆炸在鄭旭的耳邊。鄭旭擔心有人沒聽真,確認道:「娘娘,你說你從此鎮守在我們商朝嗎?」

    女媧娘娘點點頭。

    鄭旭轉過身,大聲喊道:「誰說我朝不留仙?!女媧娘娘答應從此鎮守在我朝了!!」

    全場沸騰!

    群情激昂!!

    揚眉吐氣!!!

    鄭旭朗聲道:「我朝能得到女媧娘娘的青睞,本王無以為報,只有從此彰顯娘娘盛德,故本王決定:商朝也興一教,此教為國之根本、人之根本,而人之根本是什麼?」

    演武場裡誰個不知?哪個不曉?於是,紛紛高聲叫道:「女媧和伏曦!」

    鄭旭拍拍手,示意大家靜默下來,道:「現在整個商朝風靡修道入仙,請問道是什麼?道就是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就是人立世之根本,故本王決定奏請女媧娘娘為我朝自立國教教主!」

    前時,鄭旭為拉攏通天教主,也曾許喏通天教主就任商朝國教教主,後來自己捉住廣成子後軟硬兼施,廣成子也在自己威逼利誘之下成為鄭旭手中第二任可能教主,現在鄭旭故伎重演,第三次許喏女媧娘娘為商朝國教教主。

    女媧娘娘淡淡地道:「大王,我只是一介女流之輩,原也不是能搞出一教教眾門人的料,請大王再擇選他人吧。」

    鄭旭急道:「娘娘,本王一言九鼎,這說出過的話更是勝於常人所比如同潑出去的水一般難以收回!娘娘,你就答應本王吧。」

    女媧娘娘想起伏曦的遺志:欲立一教,廣興門人,只是,這伏曦又能到何處可尋得?女媧娘娘有些悲慼,見鄭旭請得誠懇,折中道:「大王,先把這國教教主之位虛位以待,待我那伏曦哥哥回轉,我必然幫助伏曦哥哥做好這國教教主之位,如何?」

    鄭旭大喜,說穿了自己要的就是多送空口恩惠支票!鄭旭道:「如此,本王必然日夜等待那伏曦回轉,想伏曦回轉之時再同娘娘共同輔佐於我成就這王朝霸業不遲。」

    女媧娘娘淒慘一笑,道:「好一個王朝霸業。果然是好男兒都想著那王朝霸業!大王,你真有志氣!!」

    女媧娘娘看著鄭旭的眼神風情流轉,鄭旭隱約明白了什麼。

    鄭旭寢宮密室。

    女媧娘娘正傳鄭旭煉箭之法。

    女媧娘娘道:「大王,你先看我煉製神箭。第一步是煉形……」女媧娘娘暗運真元,將三昧真火暗中引走在手指發出,再以手指虛指向一尊青銅神鼎--商朝以神鼎為神物,處處供奉著青銅神鼎--只見女媧娘娘精神力到處、「絲絲」聲響之際,青銅鼎粉屑紛飛!一枝枝最簡單形狀、如同箭頭般的青銅箭紛紛飛到女媧娘娘手中!!

    此時近看,鄭旭才發現其實女媧娘娘煉形手法很是笨拙,煉製出的青銅箭更是長短不一,更不用說諸如粗糙度、平面度、對稱度等等21世紀精密加工的較高機械指標要求了。

    女媧娘娘見鄭旭盯著自己煉製而出的青銅箭探看,忙自我解嘲道:「大王,我這手法甚是粗陋,不及伏曦哥哥萬分之一。只是多次見到伏曦哥哥煉箭,形而上學,並未真學過。」女媧娘娘言語之間很是不甘,如同一個喜歡淘氣的學生,在學校時不珍惜,等到畢業出校,才知且行且珍惜,只是時光不再。

    女媧娘娘取過其中一枝青銅箭,道:「大王,這煉製神箭之形同材料本身有著極大的關聯,也是依靠著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變化,生生相剋,故臨陣之時,如能得先行判定出敵人專煉道行屬性,當是搶得破敵先機。」

    這五行之變,原是道家之禁忌,道家可用五行道符臨時改變自己的五行之數。鄭旭很是茫然,道:「那如何判定呢?」

    女媧娘娘搖搖頭道:「想來只有臨戰之時備齊金、木、水、火、土五箭之數……神仙爭鬥一出手,祭祀出拿手法寶常常是一招制敵,如何還能容你慢慢相試而出?」

    鄭旭凝視著女媧娘娘,一字一頓,道:「娘娘,你是真的不知還是不願告訴本王?」

    女媧娘娘莞爾一笑,羞澀起來,笑吟吟地道:「那大王認為呢?」

    鄭旭笑道:「用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箭,作一束,用五連擊一併射出,如此,雖然終有五行相剋,但相剋同相利之數互相抵消,則五行箭功效攻擊任何敵人都將是最大可能攻擊!」

    女媧娘娘大喜,讚道:「大王,你比那呆子聰明百倍!」

    女媧娘娘在人前從來稱呼伏曦為哥哥,絕口不提兩人的夫妻之情,這時突然在鄭旭面前脫口而出「呆子」。

    鄭旭暗道:這女媧娘娘表面心中雖然極力消除與伏曦結婚的負面痕跡,但在內心深處依然把這伏曦當成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唯一丈夫!

    鄭旭突然明白為什麼紂王在女媧神廟牆壁上題了那首香艷『淫』詩,便搏得女媧娘娘大怒,立誓一心一意剪滅紂王的江山社稷!

    紂王敢冒神仙之大不韙,時間又恰逢在女媧娘娘的誕辰之日,地點又恰逢是女媧娘娘的神廟--女媧娘娘大怒的原因其實很符合常理:這樣的時間與地點,估計伏曦會悄悄地出現,如果看到牆壁上那首香艷詩,後果呢?估計會猜度或者默許女媧娘娘「變節」,從此更不會出現--故紂王題那艷詩豈不該死!!!

    鄭旭感歎道:可憐的紂王,原來你真是很不幸的。

    鄭旭當然不似紂王的智慧,既然找到根本,接下來就是迎合女媧娘娘的心意。

    鄭旭道:「是嗎?娘娘,我能同伏曦相比嗎?伏曦那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可我呢?什麼都沒,什麼都不能,縱使稍微有丁點小聰明,也是愚者百慮,必有一得,何足道哉!」

    好一個「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女媧娘娘聽得滿面春風,連聲道:「大王過謙,大王過謙。」

    鄭旭低聲道:「娘娘,小王有個不情之請,可說嗎?」

    女媧娘娘突然紅了臉。

    鄭旭見女媧娘娘害羞,直接說道:「娘娘,小王想請伏曦回歸我商朝,同娘娘一道為我朝陰陽雙合古神,可乎?」

    女媧娘娘眼睛裡靈光一閃,道:「大王,你可有辦法?」

    鄭旭道:「想那神仙四海雲遊,日日走動之際,若有奇特之事,定然瞞不過神仙的眼睛,故小王暗中盤算:上古之時,娘娘為玉女,伏曦為金童,金玉結合,陰陽之契!故何不將伏曦也塑一青銅像,立在鹿台娘娘玉神像之側,甚至更高大,如此,只要那伏曦出現在人界,必然第一眼就看到娘娘的玉神像同自己的青銅像。伏曦必然會想,自己遁世,卻讓娘娘獨守,觸景生情,也許就此回來陪伴娘娘也未可知。」

    女媧娘娘心中情動,道:「大王,一切靠大王操辦。」

    鄭旭苦笑起來,道:「娘娘,只是我朝國小力弱,冶煉出這許多青銅耗時費力,哎,今年又恰恰遇大饑荒……」

    女媧娘娘蹙眉道:「既然如此,那這許多青銅就由我慢慢去冶煉而出吧。」

    鄭旭搖搖頭,道:「娘娘,冶煉之活乃是人界粗使賤役,有本王在如何能讓娘娘親自操那口賤役!再者,娘娘一個人冶煉出的青銅在我朝並不堪用,為何?因為凡建設偉業奇跡,必須勞民傷財,才能顯得工程恢弘浩大!」

    女媧娘娘冷了心,歎道:「看來我只能在心裡想著他了。」

    鄭旭道:「娘娘有所不知,在我們人界有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娘娘所需要的青銅之數,其實只要本王有那麼多錢糧,又何足道哉!」

    女媧娘娘搖搖頭,道:「我也沒有錢。」

    見女媧娘娘不開竅,鄭旭只得再次點撥道:「娘娘,你有那麼多好法寶啊。那都是錢啊。」

    女媧娘娘道:「法寶?!我有。金葫蘆、招妖幡、山河社稷圖、縛妖索等。夠嗎?」

    鄭旭見女媧娘娘絲毫不懂人情價碼,從事過採購的鄭旭頓時恢復了無賴商人的本性,鄭旭道:「娘娘,不是我說,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

    女媧娘娘大急,道:「大王,那樣怎麼樣啊,你就明白告訴我吧。」女媧娘娘說完站起身來,對著鄭旭行了個稽首禮。

    鄭旭道:「娘娘,在我們人界沒有錢也並非辦不得事情!如果娘娘真要早日立起這青銅神像……只有委屈娘娘些了。」

    女媧娘娘道:「怎麼說?」

    鄭旭道:「以身相許,將自己典押給商朝黎民,三年為期。三年期內,娘娘為民請命,護民平安,可以嗎?」

    女媧娘娘本就答應從此駐守商朝,這些都應該是份內事,於是,女媧娘娘想都不想,答道:「嗯!」

    鄭旭大喜,兩人擊掌盟誓,各自約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