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誰的大業 第十九章選秀下 文 / 老茅
第十九章選秀下
吏部侍郎王猛更是另有一番滋味,當初他有意把女兒送入東宮,可是太子卻因為獨孤皇后的原因沒有接受,不過,女兒的終身也耽擱了,此事過後,太子雖然回到京城,再也沒有哪個世家敢來提親,因為誰也不知道娶了王猛的女兒會不會得罪太子,若是讓女兒隨便嫁個小戶人家,王猛又捨不得,何況王猛也不能確定太子對女兒還有沒有意,只能年復一年的等待下去,轉眼已經過了十幾年。
獨孤皇后去世後,王猛曾有希望將女兒重新送入東宮,只是太子不提,他的臉皮再厚也沒有辦法主動將女兒送出來,若是太子再一次拒絕,他就要成為整個官場的笑柄,女兒也無顏再活下去了。
如今看到皇宮選秀的旨意,想起自己的女兒,王猛不由有點唉聲歎氣,選秀只要求十三歲至十七歲的少女,女兒卻白白耽擱了十幾年的時間,若是有後悔藥,他寧願當初不將女兒引見給太子。
回到家中,幾名侍女迎了上來,開口叫道:「老爺。」
王猛點了點頭,問道:「小姐呢?」
「小姐在繡樓。」
王猛皺了一下眉頭:「怎麼又悶在繡樓,這樣的天氣下來花園裡走走才好。」
「是,老爺,奴婢馬上去繡樓將小姐叫下來。」看著自家老爺好像有點臉色不好,一名侍女連忙乖巧的答道。
「不用了,老爺自己去吧。」
「是。」侍女瞧著王猛的臉色,也不知道自家老爺是為什麼不高興,退到一邊,低眉斂眼,大氣都不敢喘。
王瑩的繡樓就在後花園邊上,穿過一個迴廊,王猛的腳步邁進了自家的後花園,京城寸土寸金,王猛雖然是吏部侍郎,算得上有數的高官,這個花園還是無法和青州的王家塢相比,不過,佔地還是極廣,亭台樓閣,湖光山色,應有盡有,此時正是春季,花園中各種鮮花爭奇鬥艷,清香宜人,可惜卻有點冷清,除了花園中負責打掃,修剪的僕役外,一個主人也沒有。
一陣叮叮噹噹的琴聲從繡樓傳來,這琴聲悠悠揚揚,只是帶著些許幽怨,與這春天的景色殊不相配,王猛聽得眼睛不由發酸,登上了女兒的繡樓。
聽到腳步聲,琴聲停了下來,王猛上樓時,只看到王瑩一身素衣的站在門口,向王猛恭了一下身:「父親來了。」
歲月彷彿沒有在王瑩臉上留下什麼痕跡,只是以前青澀的樣子完全不見,反而有種更加驚心動魄的美麗,若是不知情之人,最多會認為眼前此姝剛過雙十年華,事實上王瑩的年齡比之還大了十多歲。
紅顏薄命,王猛心中猛然想起了一個成語,只是這個成語安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卻是如此的苦澀,不過,若是提前十年他肯定沒有這個想法,人總是老了之後才會反醒自己的做法,王猛不由一驚,我老了嗎?
確實,自己年近七旬,早已老了,王猛臉上露出一片慈愛:「瑩兒,這麼好的天氣為什麼不去花園走走?」
「回父親大人的話,孩兒不想動。」
「這樣不好,你還年輕,多到外面走走有好處。」
「是,那孩兒收拾一下就下去。」王瑩柔順的道,雖然她對父親說自己年輕不以為然,儘管她的容貌依舊,心卻早已老了,女人過了三十還沒有嫁人,這輩子還能有什麼指望,若不是父親還在,她早已遁入空門,就這麼青燈古佛的過一輩子,到花園只會徒亂她的心境罷了。
看到女兒重新邁進繡房,王猛想張嘴說什麼,心中卻不知該不該對對女兒說皇帝選秀之事,若是女兒有意,他拼著老臉不要也要入宮探一下皇帝口氣,若是女兒能夠入宮,不管能不能得到皇帝寵愛,總比現在這種情況要好。
不一會兒,王瑩換上了一件輕綠色的衣服,重新走了出來,父女兩人一齊在花園中踱步,一陣平靜後,王猛開口道:「瑩兒,父親對不起你,若當年為父不……」
還沒有說完,王瑩已將王猛的話打斷:「父親大人,不用說了,這樣不是很好嗎,若是父親的謀劃,琅琊王家又如何能在京城站住腳,孩兒從沒有怪過父親。」
「這……」女兒說的是真話,王猛卻不好再說下去,只能歎了一口氣。
雖然選秀關係到自己後宮整體素質問題,只是對於如何選秀,楊勇並沒有過問,現在可不是後世,即沒有電視,也沒有相機,他就是想過問也過問不了,何況他若是他太過積極,總有一點不像是明君所為。
楊勇現在關心的學校的教育問題,運河、航海、科舉三樣,哪樣都不是短時間能完成這事,楊勇沒有耐心等一件做完才做第一件,這三件時中,運河,航河二樣都已啟動,倒是科舉還是一件無影之事。
三件事中,運河無疑最耗資金,航海則風險最大,最麻煩的卻是科舉,畢竟科舉要改變的是世家門閥的舉薦制度,嚴重侵犯了世家的利益,相對於運河和航海來講,只要有足夠的錢財投入進去總會有效果,而科舉若是一不小心,就要引起門閥世家的動亂。
要想進行科舉,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舉子才行,而且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寒門子弟,否則就失去了意義,大隋的教育經歷了一個由興到禁的過程,開皇初期,隋文帝極為重視教育,不但設立國子寺,讓其從太常寺當中分離出來成為國家的最高教育機構,而且於傳統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外又創立了書學、算學、律學,形成了六學系統,在各州縣都設立了官學。
只是仁壽初年,楊堅突然下旨將太學、四門、州縣學校一併廢除,只保留了國子學七十餘名學生,廢除的原因是皇帝認為各級學校徒有名錄,空度歲時。
百年樹木,十年樹人,從開皇初年大興教育到仁壽元年將學校廢除,中間足足二十年,以十年為一代的話,進入官學讀書的學子已經有二代人,開皇初年,進入官學讀書之人不過數千人,最高時激增到七八萬人,不過,後來又開始減少,到仁壽元年依然有四萬餘人。
只是這些人即使是學有所成,除了那些本身出身世家之人外,其餘人根本找不到出路,而且讀書多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難怪隋文帝會認為徒有名錄,空度歲時。
縱使一州一縣只有一所官學,全國四百多個州府,一千餘縣,也要近二千所學校,一個學校兩至三名教師計,朝庭需要多負擔五六千人的俸祿,而全國能吃俸祿的官吏不過三四萬人,楊堅晚年雖然奢糜,只是畢竟節儉一生,以上兩樣,隋文帝選擇將學校廢除也理所當然。
好在現在離楊堅下旨廢除學校不過四年,而且當時的聖旨並嚴厲,只是說今宜從簡,一些地方的州學仍然保留,而且也有些官學轉為私學,縱使廢除了,生員和教師依然在,只要重新下旨恢復即可。
大業二年四月,隨同選秀旨意下發和到州縣的還有另一份旨意,那就是重新恢復地方官學,為止,國家特地每年下撥十萬貫錢,祿米二十萬擔作為辦學費用,其校舍由地方官自籌。
十萬貫錢和二十萬擔祿米,朝庭算是前所未有的慷慨,以前開皇年間用在辦學費用上最多時一年也不過五萬貫,祿米八萬擔。
不過,對這份旨意地方官還是沒有多大熱情,大部分地方官都將精力投入到為皇帝選秀當中,若是本地能出一名皇妃那是多大的榮耀,只要皇妃能在皇帝耳邊美言幾句,陞官發財也是容易之事。
至於恢得學校,十萬貫分到各州各縣,平均下來一縣也不過五十餘貫錢,米一百餘擔。這些錢糧要負擔二至三名教師的年俸,二十至三十名學生的稟食。
以二十名生員計算,每人每月給米六斗,錢八十文,一年就要去掉近二十貫,一百多擔米,還剩三十多貫錢,雖然足夠承擔先生的俸祿,只是祿米早已不夠,肯定要地方墊付,何況校舍,課桌,書本都需要另外計算,朝庭撥下來的錢糧根本不夠用。
只是這份旨意也無人反對,上面能撥下錢糧總是好事,雖然地方官都不好意思貪這點錢糧,只要搭上架子,總會有一點肉。打著這樣的主意,地方官員還是執行了皇帝的旨意,將學校重新搭了起來,原先被打發回家的教師和生員都請了回來,不過,廢棄了四年,多數學校已經挪作他用或者破舊的不像樣子,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都只有擠在破舊的校舍中上課,有些地方甚至只能把官衙的柴房當成校舍。
與地方官的漫不驚心相比,接到學校重新開通旨意的教師和生員卻激動的熱淚盈眶,與官員的俸祿相比,教師的俸祿無疑低的可憐,一年不過四五貫錢,加上十石大米。只是這些微薄的俸祿卻是他們養活全家的保障,朝庭一下子將學校關閉,這數年,不知有多少以前的教書匠差點逼得上吊自盡。
生員也是如此,凡朝庭給予稟食的學員也可以勉強養活自己,一旦學校關停,他們也等於斷了生計,那些年齡小的人也就罷了,若是已經成年而且家中貧困之人一下子就被推到了尷尬地境地,以前雖然是窮讀書,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是有稟食,至少也可以不被餓死,眼下不能讀書,只能重新拿起鋤頭做起農活,勉強維持生計。
對於他們來講,重新拿起鋤頭無疑是極為有辱斯文之事,數年過後,以前讀書人的傲氣頓時丟得一乾二淨,現在又可以重新讀書,等於將以前丟失的尊嚴重新撿了起來,幾乎是一見到官府的告示,無論是以前的教師和生員,都是馬上集中起來,對著新帝的牌位三呼萬歲,拿起書本朗聲讀了起來。
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雖然地方官對待重建學校之事漫不驚心,隨著皇帝的旨意到達,各個州縣的官學還是迅速建立了起來,而地方官為之熱情的選秀卻多少有些阻礙。
雖然許多人千方百計的想將女兒送入宮中,但確實也有人不想女兒被選秀,偏偏這些不想將女兒送過來選秀的人家都是當地的一些世家大戶,只有這樣的人家才有膽氣在暗中抗旨,不想女兒進宮受苦。
這樣的人家女兒也往往最為出色,很有可能就會中選,於是還沒有等選秀的告示貼出,先得到消息的地方世家紛紛開始了拉郎配,為自己的女兒趕快找好丈夫成親,很有可能地方官接到聖旨一看,正高興著本城哪家女兒合適時,第二天趕去登門一拜訪,頓時傻了眼。
「對不起,小人昨天已剛剛招了女婿。」
對於這樣的事,地方官當然心知肚明,若關係好的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關係不好的,找不到證據也無可奈何,朝庭不會支持選秀而引起地方混亂,好在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樣的人家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是願意將女兒送入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