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逆隋

第五卷誰的大業 第八十七章制度確立 文 / 老茅

    第八十七章制度確立

    李氏族人幾乎全體發配,無疑在呂宋鳥島上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只是楊勇卻不用擔心,一是朝庭會繼續加大往呂宋島上的移民,到了一定時候要配發官員,二是有海軍基地在呂宋,可以就近監視,而且除了李家,衛文升連同衛氏家族的也同樣被發配到呂宋,衛氏人數雖然比李氏要少得多,不過,衛文升尚在,而且還保留了一定的爵位,可以說佔據了一定的優勢,經此一事,兩家幾乎沒有和好的可能,楊勇自然不會擔心李氏有什麼興風作流的可能。

    大業八年的十月份,隨著中舉的士子趕赴各地上任,大隋的第一次科舉順利完成,從中舉的士子名單公佈到官員上任,中間有間隔半年左右的時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楊勇吸取了後世僵硬化的科考教訓,士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雖然從千軍萬馬中選撥出來,卻不通世事,趕任後權力操從於地方小吏手中,自己只會作泥塑木偶。

    這樣的官員自然不是楊勇所需要,也不是一個王朝所需要,雖然現在科舉的內容比歷史上要大大充實,可是楊勇也不認為這些士子沒有經過培訓馬上就能處理各項衙門事務,作為第一次開創科舉的皇帝,楊勇有必要給後世留下更加合適的制度,現在官員要處理的事情遠比後世要簡單,毫無疑問,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培訓,基本上可以讓中舉的士子對於自己以後的工作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對於一些實在不適合為官之人,朝庭也可以不授予官職。

    為了防止被淘汰的人承受太大的刺激,楊勇還是作好了補償的準備,基本上是多賞賜財物,以示朝庭的恩德,無論如何,如果有中舉的士子最後淘汰,對個人,對朝庭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想想就知道,一萬多士子趕赴京城,只有二百人中舉,而這一萬多士子又是從更多的讀書人當中選出來,而且以後的讀書人會越來越多,其間的花費簡直無法統計,若是對中舉但不適合為官的士子簡單打發,確實不合適。

    不過,好在這次中選的二百名士子都不是那種死讀書之人,從公佈科舉到考試,中間僅有僅僅的兩年時間,扣除士子趕路和其他原因耽擱的時間,實際上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考試的內容又是如此豐富,能從中脫穎而出之人,基本上都是聰明之人,倒也沒有人在培訓的這半年時間被淘汰,倒是讓楊勇鬆了一口氣。

    這些士子除了一小部分留在京城外,多半要下放到地方,下放到地方的官員都是從最低層做起,他們並沒有資格擔任一縣之主,擔任的都是從九品的官職,下縣縣尉,中縣署丞,書數學博士等職,唯有一人卻一下子從七品官做起。

    不過,卻沒有人對此人有何羨慕,反而看著他的目光充滿同情,這個人就是這科差點捲入洩題案中的劉元進,他要去的地方是呂宋,直接擔任呂宋的主官,皇帝已經決定在呂定宋設縣,以呂宋現在的人口,即使是縣也只是一個下縣,皇帝卻將之直接指定為上縣,其主官一切待遇都與上縣縣令相同。

    對於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卻沒有人願意接住,無論是現任官員還是一般士子,無不視呂宋為畏途,許多人寧願做一個小吏也不願去呂宋接任縣令之職,唯獨劉元進卻主動提出擔任呂宋縣令。

    對於劉元進的想法,朱燮差點以為好友瘋了,只是劉元進竟然自己提了出來,他就是勸解也沒有用,只能為劉元進歎息不已,以為劉元進受到了刺激才會如此。

    聽到有士子請求擔任呂宋縣令,皇帝聞之大喜,親自召見了劉元進,對其大加勉勵了一番,儘管如此,還是沒有人看好劉元進,或許三五年之後,這個劉元進就會被皇帝徹底遺忘,一輩子待在那個蠻荒之地。

    時間過得很快,大業九年、十年、十一年……一直到大業十五年,就這麼平平常常的過去,期間在大業十一年,大業十四年又分別舉行了一次大考,大業十一年錄用士子一百二十名,大業十四年共錄用士子一百五十名,自此,科考已經深入人心,制度也確認下來,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錄用的士子在一百至二百名之間。

    大業十五年時,頭一批錄用的士子已經為官七年了,許多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陞遷,一此陞遷快的人已經邁入五品官員的門檻,成為朝中高級官員,低一些的也做到了六品,七品,這批官員的政績在各級官員中本來就比較優秀,又因為同為科舉出身,容易抱成團,加上皇帝的特意關注,陞遷的快也是理所當然。

    現在朝中科舉出身的官員還屬於少數,總共也不過數百人,各個世家也不再對科舉有所牴觸,在他們看來,科舉錄用的人數到底有限,對他們利益的損害也有限,這些年,朝庭已經徹底將朝鮮半島平定,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都成為歷史,土谷渾也被大隋於大業十二年收入版圖,而西突厥由於不能抵擋大隋的兵鋒,開始比歷史上提前了數十年的西遷,至於西突厥提前西遷,還能不能在歐洲站穩腳跟,那就不是楊勇考慮的了,限於現在的交通條件,大隋不可能追殺西突厥人到歐洲去。

    新得到這麼多的領土,朝中所需官員自然也大為增加,僅靠科舉出身的士子根本無法填補空缺,大量的官職還需世家出身的子弟以及依靠軍功提升起來的軍官擔任,楊勇不是不可以多錄用士子,只是沒有這個必要。

    眼下大隋還屬於擴張期,科舉又是剛剛開始,若是現在大量錄用士子形成定例,到以後錄用的士子必定越來越多,而官職有限,不可避免的象後面的宋一樣產生大量的冗官冗員,何況減少錄用士子的比例,還可以緩和皇權與世家的矛盾。

    只要科舉進行下去,終究大部分文官都會從科舉產生,或許數十年,或許上百年,數百年,眼下其實無論是世家還是普通百姓,對於科舉出身的官員都會高看一頭,這也導致了許多世家子弟發奮讀書,視科舉才會正途。

    這是楊勇登基的第十四個年頭了,恰逢楊勇五十大壽,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從六七月份開始,京城明顯著熱鬧起來,先是外國使節陸續來到,接著是偏遠地區的官員或委託親信,或親自入京為皇帝祝壽。

    這些年,周邊各國國主都過得心驚膽戰,大隋兵鋒所指,各國無不披靡,好在大隋用兵的方向一直在北方,南方各國如林邑、真臘、驃國、六詔一直平安無事,不過,隨著大隋對南方的開發,海南已建立了海軍基地,大隋的海軍經常駛入林邑,真臘等國海邊,讓這些國家不得不重新緊張起來,藉著這次大隋皇帝五十大壽的機會,各國自然要派出使節道賀,盡量拉近與大隋的關係,防止大隋兵鋒指向自己。

    為了討好大隋,這些使節無不帶著各國特有的珍禽異獸進京,大象、孔雀、寶馬、白虎……應有盡有,倒是讓京城的百姓大開了一回眼界,許多官員也乘機大拍皇帝馬屁,視各國使節賀壽和獻上的各種珍禽異獸為祥瑞。

    對於各國使節進京為自己賀壽,楊勇並沒有太過在意,吩咐理藩院好生接待,各國獻上來的禮物也一一笑納,給各國賜回禮,不過,別想有加倍賞賜這種好事,皇帝在對外方面一向小氣,所賞賜的東西多是一些玩賞之物,價值能有各國進獻物品的一半就算不錯了。

    對於皇帝的小氣,理藩院的官員頗有微詞,天朝上國,富有四海,豈能如此小氣,豈不是讓外藩看輕,剛開始時,他們簡直不好意思將賞賜的物品交到各國使節手中,不過,皇帝的傳統一向如此,理藩院的官員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將東西給他們。

    那些來京的使節對大隋皇帝能收下他們的禮物卻是異常的欣喜,絲毫不在意皇帝的回禮,在他們看來,大隋皇帝只要收入禮物,自然就不會派兵攻打自己,確實也是如此,大隋一直沒有攻打他們。

    這天,京城東門又是一隊人馬駛了過來,這隊人馬顯得風塵僕僕,每個人都騎著高頭大馬,穿著軍衣,馬上橫放著兵器,中間護著兩輛馬車,其中一輛載人,一輛卻是載著碼的高高的箱子,一看就知道是外地進京給皇帝賀壽的官員。

    對於這些陸續來到京城的官員,百姓們已經習慣了,除非有外國使節裝截各種珍禽異獸進京,才會引起百姓的興趣,城門口的士兵也只是稍為看了一下對方的文書,見到文書無誤,馬上揮手放行,連多看一眼的興趣也沒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