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六 遠襲 中 文 / 木林森

.    就在眾多事項一件一件體確定下來的時候,趙月如和趙倩如突然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走到中間向灰場眾將一拱手,趙月如道:「諸位將軍為了我大宋江山,為了父皇不計危險捨死忘生,月如十分感激,因此……」她一拉旁邊的趙倩如「我們姊妹昨天就以經決定,隨軍一超送襲黑陽山,與眾將士同生共死。」

    這番話說出來,在場眾將都驚呆了,儘管以經計劃好了撤退的路線,但大家心裡都清楚,遠襲軍能平安回來的機率絕不會大於三成。兩位公主如果跟著一起去豈不是太危險了嗎?雖然都知道虞公亮和楊炎是未來的駙馬,但畢境還不是真正的駙馬。一但戰死,還可以重新再選一個,公主是不愁嫁的。但公主一但有個意外,那誰能吃罪得起。李寶也是久歷官場的人,那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他立刻道:「此事萬萬不可,公主的心意我們知道,但公主乃是金枝玉葉,千金之軀,怎能以身試險。絕不可行。還靖公主收回成命,還是隨我等一起往杞縣解圍為好。」

    魏勝也道:「我等身為朝庭命官,食朝庭奉祿,自當為國效力縱死無悔。那裡敢駕動公主金身大架。何況歷朝歷代也有皇帝御駕親征,那有公主親自上陣的。」

    趙月如淡淡道:「將士們可以為國效力,縱死無悔。我們身為大宋公主,雖是女子,也願以身力行。要讓將士們知道,皇室子女也可以為大宋盡忠的。兩位大人的好意我們知道,但我們心意以定,絕不更改,還請大人不必再勸了。」

    這時趙倩如微笑道:「兩位大人儘管放心,我會將此事寫好奏本,告祈皇上,這一忉事情都是哦們決澱,與兩位大人無關。」她對軍事不甚通達,但在臨安居住多年,對官場都人情練達卻頗為知曉,深知李、魏兩人一多半是怕擔責任,因此提出親自寫奏章,說明情況以安兩人之心。

    不過即使是這樣,李寶還是有些不甘心。看了看楊炎,又瞅了瞅虞公亮,意思是:我們是勸不了,欣們倆不能這樣看著啊!也要說兩句吧。

    楊炎轉向趙倩如道:「這次遠襲實在太危險事,你們……。」

    他的話還沒說完,趙月如乏刻打斷了他,一臉堅決道:「你們都不用再部說了,這件事絕無更改。」

    趙倩如凝視著楊炎,一學一句道:「要死,我們就死在一起。」

    雖然眾人都知道這次遠襲是九死一生,但從公主的口中說出來死在一起的話來,還是令在場眾人再一次驚得目瞪口呆。看著兩位公主的目光也由驚異逐漸轉變成了敬佩。

    李寶和魏勝互相看了一眼,看來是誰也沒有辦法阻止兩位公主了。

    這時辛棄疾忽然開口道:「如果兩位公主一定要隨我們出征,那麼這一路上我們聽誰的號令。」他貝兩位公主加入遠襲軍是難以更改的事情了。雖然這次遠襲以經確定了是由楊炎統領,但她們身份特殊。路上一但發生意見不同爭執起來難免誤事,因此有些話還是說在前面為好。

    趙月如微笑道:「這一點請大家放心,一路上所有事宜還是以楊統制的號令為主。」轉臉對楊炎道:「你就把我們當做普通將士一樣對待就可以了,如果我們倆有違犯軍紀的事情,只管以軍法從事,不必客氣。」

    楊炎只好苦笑了笑,無話可說。就這樣趙月如和趙倩如終於也加入了遠襲軍,一起開始了這一次傳奇一般的遠征。

    事情終於都確定下來了。李寶立即吩咐宰牛百頭,又賞下了美酒千壇,犒勞這將出征的七千士兵。軍中的酒菜沒有什麼山珍海味,犒勞三軍其實就是殺牛宰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這時萬顯聲以先行一步,為楊炎探路去了。

    袞州城外的一片空地上點燃了無數堆篝火,有的篝火上架起大鍋,大鍋裡熱氣騰騰,隨著沸騰的湯水散發著濃郁的肉香。還有的篝火上直接叉起燒烤的牛肉也烤成了一片金黃,大滴大滴的牛油滴在火堆上,不時發出「劈啪,劈啪」的聲音。

    眾士兵們紛紛圍坐在篝火邊坐成一個圈,面前的大海碗裡己倒滿了美酒,酒香和肉香混在一齊,令人垂涎欲滴。

    這個場面令楊炎不禁想起了自己當年參加尚武院的戰場比試前也是這樣和士兵們圍坐在一起吃肉喝酒,不過今天的人數可要從那時多得多了。不過,楊炎心中一陣撼概,這次遠襲之後,又有多少人還能活著回來呢!

    楊炎端起一碗酒,站在人群中間,大聲道:「冬位兄弟們,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現在局勢危機,皇上被困在杞縣。現在擾是你們報效國家的時候。需要大家和我一齊完成一項危險的任務,希望各位能夠齊心協力,完成這次任務。你們都將成為大宋的英雄,名重青史。就箅你們中間有人在這次任務中為國捐軀,你們的父母妻兒自有國家俸養,你們儘管放心。」

    這時趙月如忽然也站起身來,端著一碗酒,走到楊炎身邊。她今天沒穿戎裝,還是那一身楊炎熟悉的白色鑲金邊的武士勁裝,緊身的箭袖衣服勾襯出她美妙的身材,烏黑的秀髮挽起一個男子式的髮髻,額頭前有一縷秀髮重下來微微掩任半邊嬌顏,絕美的嬌容在夕陽的襯托下彷彿散發出強烈的光采,令從士兵眩目。

    士兵們都知道這美麗得令人不敢直視的女子就是大宋的公主,也將會和自己一道出征。都紛紛停下來側耳傾聽公主說些什麼。

    趙月如郎聲道:「我知道這次出征危險異常,我趙月如身為大宋公主,雖是女子也願和諸位一齊出征,同生共死,絕不後進一步。」說罷將碗的酒一飲而盡。

    士兵們爆發出震天的喝采聲,士兵們都不曾想到,對他們而言,幾乎是神話一般的公主這時就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見,告訴他們要和他們同生共死。每一個士兵這時都衷心的被趙月如的美麗、風采和勇氣拆服。只覺得為這美麗俞女子戰死也不惜。

    高震笑著對曹勳道:「老曹,看來鼓動大夥兒,公主可比大哥強多了。」

    曹勳嘻嘻笑道:「這就是美女的魅力,所以讓公主加入我們遠襲是絕對正確的事情。」

    他正說著。「啪」的一聲,頭上早被趙倩如拿著木柴打了一下:「你們兩個又在姐姐背後說什麼?看我不告訴姐姐,收拾你們兩個。」

    兩人在尚武院時就被趙月如打怕了,趕忙向趙倩如救饒。這時候趙月如和楊炎也回到他們這部圈中來,眾人都開懷暢飲。

    酒過三巡,辛棄疾端起一碗酒,道:「我辛棄疾自南歸以來,無時不盼王師北上,收復中原,雖死無憾。今日僅撫詞一闕,以壯此番遠征行色。」他將碗中一口飲盡,高聲吟道:「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反塞外聲,沙場秋點軍。馬作的盧飛快,弓部似霹靂驚弦,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後名。可憐白髮生。」

    詞風豪邁意氣,大氣磅礡。眾人先是一陣沉默,然後齊聲喝采,只覺熱血沸騰,鬥志昴揚。

    這時李寶和魏勝也來到現場,輪流看望士兵,鼓舞士氣。最後來到楊炎這一圈。

    魏勝道:「楊統制,皇上的安危全繫於統制一身。我也沒有什麼可多說了。」一轉身,從身後的士兵手中接過一張弓來,遞給楊炎「這張弓是我剛剛自制,本是留給自己使用,現在就送於楊統制,以表我魏勝的心意,可一定不要拒絕。」

    楊炎見魏勝成意十足,當下也不客氣,道:「既然如此,多謝大人。」接過弓來。魏勝本有善射之名,而本身也是巧匠,他制的弓自然不會差到那裡。

    魏勝介紹道:「這張弓內用柘木,外用黃樺中間夾以鹿筋,粘合之後再纏織特製的鋼絲絞結,彈性和硬度都比一般的弓要強得多。兩年前,又恰好買到一頭好牛,得了一對上等牛角和牛筋,整張弓足足花了我四年的時間才製成。拉力可達到二石,楊統制試試,可還應手吆。」

    楊炎聽了也不禁吃了一驚:他對於弓的製作不大瞭解,但這張弓的拉力可以達到二石,那可箅是極品了。要知弓分射弓和挽弓兩種,挽弓的拉力雖然很大,但是粹為測試力量所用。現在宋軍測試拉力的挽弓最強的達到了二石七斗,楊炎、畢再遇等都曾試用過。居說當辛岳飛和韓世忠都是能身拴三百斤的強弓,相當於三石二鬥,不過這樣的強弓楊炎並沒見過。

    不過真正用來射箭的射弓並非是拉力越大越好,因為單純加大拉力,雖然可以將箭射得更遠,但準確度和穩定性都會大大降低,而且也容易消耗體力。因此一張好弓必須具備:體輕巧而強勁;開弓易且彈性好;長使用射力不減;四季射力不變;射箭時聲音清脆;開弓時弓體端正的特點。而且分馬弓和步弓兩種。

    一般來說,步弓的尺寸較大,而且拉力也更強一些,而馬弓的尺寸和拉力都要小一些。軍中一般步兵使用弓都只有七、八、九斗三種。而騎軍的用弓為六、七、八斗三種,最強也只有一石二鬥。再強的弓就必須找巧匠單獨定做,如畢再遇,趙月如用的弓都達到一石五斗。而且一張好弓往往價值千金。

    而選鋒軍是最精銳的人馬,楊炎對他們的要求極為嚴格,至少都是使用的一石以上的硬弓。

    當不楊炎左手執弓如托泰山,右手扣弦,雙膀一較力,將弓拉開,連拉三滿。讚不絕口,連聲道:「好弓。」他的兵器、戰馬都己非常合適,唯有弓還是用的一張普通的一石二斗弓。現在終於有了一張稱手的好弓,心中十分感激魏勝。

    轉頭又對辛棄疾道:「剛才辛先生詞中有『弓似霹靂驚弦』一句,這張弓就取名叫『驚弦』如何?」

    辛棄疾笑道:「承蒙楊統制厚愛,棄疾榮幸之至。」

    魏勝又問道:「楊統制,你迮有什麼需要的嗎?」

    楊炎道:「魏都統,請你為每名士兵準備一件白袍。」

    魏勝一怔道:「楊統制,你這是要仿敕當年陳慶之的『白袍軍』的故事嗎?」

    楊炎微笑道:「在下怎敢和陳慶之相比,不過這白袍另有用途。」

    魏勝道:「這事好辦,明日出發以前,我習以保證每人都有一件白袍。」

    次日清早,七千騎軍果然都身披白袍,整整齊齊的列好了隊伍。就連沒有裁人的戰馬也弄了一個白布蒙上,楊炎放眼看去,確實是白茫茫的一片。

    楊炎點點頭,心中十分滿意。大喝一聲:「出發。」一抖韁繩,海東青發出一聲長嘶,撒開四蹄一馬當主的衝了出去。眾士軍陸續行動,馬蹄激打著大地,濺起的塵土掩敝了天空,一件仵白隨風飛擋,形城一條自色俞洪流,急速向西奔馳而去。

    而後世的史書都稱這次行動為:白袍軍遠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