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十一新君登基2 文 / 木林森

.    魏昌從靜江府帶來了三百多名工匠,現在又在隆興府一帶招募了二百名工匠,以經開始打鐵伐木,製造軍器,而孫偉也將帶著一部份工匠跟著後期的人馬趕到隆興府,開始製造火器。

    董原也徵調了一百多名郎中,又購買了大量的藥材,成立了專門的醫療機構,令楊炎沒有想的是光衍從中也出了大力,由他出面,說服了隆興府中幾座大廟的主持僧,騰出了大量的廟舍,安置傷兵,而且廟宇之中也有不少精通醫術的僧人,也都一起來幫忙配藥、熬藥,照顧傷員,使在前次戰鬥中受傷的宋兵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療。雖然光衍曾經勸自己趁機奪權,使楊炎對他產生了隔閡,但這時對光衍的行為也十分感激。而光衍見了楊炎也依舊如故。

    楊炎見自己離開時交待組建的各項機構都以經初居規模,到是十分欣慰。於是又將守衛兵力重新佈置了一番,又命令曹勳、高震等人小心把守,這才離開隆興府,趕去潭州。

    趙惇急不可耐的要繼位稱帝,裡面其實是大有原因的。起初幾位宰相本來商定,等建康府的宋軍平安撤回之後,再行繼位大典。但這時卻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卻使太子的繼位必須要提前了。

    原來先期撤離臨安的鄧王趙愷以經逃到了福建路,並在建寧府以鄧王的名義,號招福建路的軍民百姓抵抗金軍,並且在建寧府開始招集人馬,建立自己的力量。

    因為現在臨安失守,皇帝生死不明,而太子也下落不知,整個大宋以經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況中,而趙愷也是大宋宗室,同時還有親王的身份,在這紛亂的局面當中,還是頗有號招力的。加上又有宗天玄幫他造勢,首先是建寧府的知府胡偉響應其號招,奉立趙愷為主公,接著邵武軍的知軍余揚,福州的知州羅遠斌等福建的地方官員也都到建寧府來訖見趙愷,承認趙愷的地位,並且獻上錢糧物資,還有士兵、軍器等等。也有一些從臨安逃到福建的官員,聽到了消息之後,也都紛紛投靠到趙愷的身邊來。同時趙愷下榜招兵,打造軍器。

    後來就連乾道北伐後被貶職的邵宏淵也投到了趙愷的麾下。而且趙愷立刻授予邵宏淵兵權,讓他全權付責軍事佈置。邵宏淵到底是武將出身,還曾經做過建康府御前駐軍都統制,因此整編福建的地方軍,操練人馬還是比一般人要強得多,有了他的加入,也大大加強了趙愷的力量。

    這時趙愷以經擁有建寧府、邵武軍、福州、南建州、興化軍五處州府,幾乎以經遍及整個福建路,軍馬兩萬餘眾,一時之間也聲勢不小。而且由余金軍的主力人馬前段時間只顧進攻建康府,而完顏長之也只注意到隆興府。趙構和趙惇一行剛剛才在潭州站穩腳跟,楊炎也只顧迎接太子一行,誰都沒有注意到趙愷以經在福建悄悄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來。

    其實現在與金軍和潭州的力量相比,趙愷的勢力並不大,到現在也才只有四五個州府,人馬也不過只有兩萬餘眾,而且趙愷僅僅也只是以鄧王的名義在招兵賣馬,擴大力量,並未稱帝,在這局勢紛亂的狀況下,其實到並不為過。但傳言往往總將事實誇大,這消息傳到潭州以後,就變成了趙愷手下現在有十餘萬大軍,佔領了整個福建路,並且將要稱帝等等。

    陳俊卿、韓彥直、梁克家、龍大淵、史浩等幾位執政大臣知道以後,也大吃一驚。誰心裡都明白,這個時候趙愷突然冒出來號招軍民抗金,或者稱帝意味著什麼。陳俊卿、韓彥直、梁克家都是推崇正統的人,而且還有趙慎的遺詔,當然是支持由太子繼位,而龍大淵、史浩也都是和太子關係良好,自然也不希望看到趙愷稱帝。因此幾個人立刻在一起商議,決定現在以經不能再管建康府那邊的情況如何,太子必須要馬上繼位,才能在名份名正言順壓過趙愷,領導大宋剩餘的地方抗擊金軍。

    因此幾個人又聯名向趙構上表,請求趙構下詔,由太子繼位稱帝。並且由陳俊卿當面向趙構闡明局勢。趙構瞭解目前的局勢之後,也知道不容遲緩了,立刻以太上皇的名義下詔,讓太子趙惇繼承皇位。不過按照禮儀,太子應當三辭之後,才能接受繼位。等這些過場都走完之後,太子趙惇終於答應繼承帝位,並訂在乾道八年(72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行登基大典。正好這時進攻隆興府的完顏長之也退了兵,而且楊炎以經十分順利的將建康府的宋軍接應回來,總算是給太子登基增加了一些喜慶的消息。

    不過太子登基的詔書只發放兩湖、兩廣、京西、江南西之地。因為目前朝廷能確定傳達詔令的地方也只這六路之地,福建以被趙愷所佔,而四川又離得太遠,消息不通,現在也不知通情況如何了,因此只能先稱帝,再通知。潭州附近的地方官員紛紛趕到潭州,恭賀太子繼位,路遠趕不來的也派來了使者。就連趙忱也被趙倩如接到了潭州。楊炎是在十四日才到達潭州,總算是趕上了太子登基的日子,連受命壇也早己經築好了。

    到了潭州以後,楊炎才從楊沂中和趙倩如那裡得知了太子急於稱帝的始末原由。楊炎對太子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印像,但對趙愷更是沒有半點好感,相比之下,還是更能接受太子繼位,而且楊炎也知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道理,對太子急於登基的心裡到也能理解。

    第二天,聚集在潭州的文武大臣,以及宗室子弟等人都雲集在湘水邊的受命台前,各按班列站好。只見受命台分為三層,總高兩丈,長六丈六尺,取六六之數,寬各為八丈一尺,取九九之數。整個檯子是用土木青石混拼而成,在短短十餘日之內,就能修築這樣規模的樓台,到是不易。而且每層都插滿各色旗旛,台階上都鋪著大紅地毯,守衛的士兵、內待和宮女、彩娥都身著錦衣,兩側還有人演奏鐘鼓樂器。鐘鼓齊鳴,樂聲不斷,到也十分熱鬧。

    楊炎看得卻微微皺眉,登基稱帝當然是一件大事,但築壇受命卻只是一個形式,現在卻弄得這麼鋪張,若是在太平時期到也罷了,但正是非常時候,應當一切從簡才是,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這時吉時己到,太子趙惇立刻登壇受命,先拜祭天地,詔告祖宗,然後由趙構親自為他加冕,穿上龍袍,坐在龍椅上。台下的眾大臣、宗室、士兵都拜倒在地,對著台上端坐的趙惇三呼萬歲,登基的典禮才終於告以結束。

    接下來眾大臣簇擁著新帝趙惇回到臨時的行在,趙惇下旨,先將潭州改為天臨府,為臨時行在,立李妃為皇后。立段燕珠為貴妃,太上皇又賜了一名姓黃的宮女給趙惇,也一併立為貴妃。趙月如和趙倩如也都升了一級,由公主成為長公主。趙忱乃為信王。並追諡先帝趙慎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廟號孝宗。並待擊敗金軍之後,再為孝宗發喪。

    封完了宗室之後,然後就是加封各位文武官員,幾位執政大臣仍然未變,還是以陳俊卿、梁克家為左、右樸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加封陳俊卿少師,賜爵魏國公,梁克家少傅,賜爵儀國公,以韓彥直為樞密使,加封太子太師,賜爵宜城縣開國公。以史浩、龍大淵為參知政事,各加封太子少保,洪適、劉珙為樞密副使。

    又以葉顆為吏部尚書,曾覿為戶部尚書,周葵為禮部尚書,胡銓為兵部尚書,范成大為刑部尚書,汪應辰為工部尚書。陳良翰,龔茂良為御史中丞,張說為簽書樞密院事,張浚之子張栻為左正言兼翰林學士等等,其他大小官員,每人各加一級。這樣一來,臨時朝廷的各項機構也都基本建立起來,大宋的行政機構終於又可以正常開始運行了,這對於現在的朝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當務的問題自然是金軍南侵。封賞完畢之後,趙惇立刻招集幾位執政大臣,一起商議如何抵抗金軍的進攻。龍大淵率先提出,現在應與金國議和,兩淮、兩浙之地都祓金軍佔領,不妨都割讓給金國,做為議和的條件。

    但立刻遭到陳俊卿、韓彥直、劉珙等人的強烈反對,陳俊卿甚至還抬出先帝趙慎來,聲稱:「先帝一向力主抗金,金人入侵之際,不惜以死守社稷,也不與金國議和,如今屍骨未寒,陛下怎可違先帝之意,就與金國重開議和呢?」

    這頂大帽子果然十分厲害,大宋一向標榜以孝治天下,無論趙慎的做法是對是錯,但是現在是人死為大,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輕易更改的。陳俊卿這樣說了,連龍大淵都無法反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