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一新朝氣像 文 / 木林森

.    大宋建業二年7年二月。

    新年過後,萬物復甦,雖是乍暖還寒,但依舊擋不住春意融融。而在金軍退兵和兩王爭位之後,又經過了近半年的的時間,大宋終於從戰亂之中,又恢復了平安穩定的局面。開春之後,百姓們紛紛鋤地翻犁,

    栽秧播種,希望今年能夠有一個好的收成。

    雖然與靖康(337年)、建炎(3740年)年間大宋所經歷的戰亂相比,這一次的規模和時間要小得許多,然而這一次大宋所面臨的危機,絲毫也不遜色於以前的戰亂。

    在只有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不僅有金軍入侵,兩京俱失的危急局勢,而且大宋前後竟換了四位皇帝,甚至在近九個月的時間中,出而兩君並立,日月雙懸的局面。如果是在以前的任何時間,都極有可能演變成五代時期那種數十年群雄割拒,戰亂不斷的亂世局面。

    而大宋不僅沒有出現分裂割據,反而能夠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又重新恢復了國家的統一,不但還擊退了金軍,而且逼金國簽訂了一份基本對等的和約,不能不說是一件極為難得的事情,天下的有識之士也無不為之鬆了一囗氣。

    新皇帝趙忱雖然年輕,但也因此坐穩了君位。而且還因為與以前幾位皇帝相比,少有的堅定主戰決心,以極定都在建康的積極進取姿態,在和談中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都贏得大部份朝臣和士大夫們的好評。有不少人甚至私下裡在對天禱告,慶賀大宋終於出了一位有做為的明君,收復失地,還都東京,似乎都有希望了。

    天下安定之後,自然要論功行賞。趙忱先追贈父親趙覺為淮安昭王,尊母親周氏為皇太后,趙月如和趙倩如也晉陞為長公主。

    朝中的大臣中,陳俊卿、梁克家乃為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浩、洪適依舊為參知政事。韓彥直也由知樞密院事正式升任樞密使,劉珙也同知樞密院事升任樞密副使,這六位大臣同為執政大臣。其他六部九卿也幾乎沒有多少變化,只是每人都相應升了一級。

    而這一次擊敗金軍,武將立功極多。因此所受的封賞也較多。幾位獨當一面,立下大功的武將中,楊沂中領武勝、崇信、昭化三鎮節度使,加少傅,贈開府儀同三司,仍為殿前司都指揮使。李顯忠領宣德、保寧二鎮節度使,贈開府儀同三司,爵位晉陞至衛國公,出任兩淮招撫使,守衛兩淮邊境。李寶領寧海、寧江兩鎮節度使,加封太尉,爵位晉陞至鄭國公,出任荊湖北路兼京西路招撫使,主持長江中游的防禦。陳敏轉忠武軍節度使,爵位祁陽縣開國公,仍為馬軍司都指揮使。戚方為天德軍節度使,晉陞為步軍司都指揮使。王炎乃為四川宣撫使,主管西北的防禦。

    其他將領中畢再遇受封武岡軍承宣使,孟宗政受封為漢陽軍承宣使,曹勳、高震都受封中侍大夫,劉復武、張師顏受封為中衛大夫、李公佐、齊大柱、魏郊、楊巨源、李好義、周宏等人也都各有封賞,並且分派到各地去駐守。

    而楊炎也由清遠軍節度使轉為崇寧軍節度使,爵位也由武昌縣開國候晉陞為武昌縣開國公,並加了一個檢校少保的虛銜,和一個左金吾衛上將軍的虛銜。並且又賞給食邑六百戶、食實封三百戶。同時還追任楊炎的父親楊朝輝為安**節度使、吳國公,母親萬如菊為吳國夫人。妻子流蘇封為楚郡君,連同嚴蕊也為封慶元縣君。

    節度使雖然只是虛銜,但一般來說,一但受封之後,是不會輕易轉鎮的。而一但受任轉鎮節度使,是受封節度使之後的嘉獎,往往也被視為極大的榮耀。檢校少保和左金吾衛上將軍都是從二品虛銜,縣開國公也是從二品爵位。

    而右朝廷初定之後,馬上又有一件大事情擺到朝廷面前。那就是援助大理復國的問題。

    去年逃到交趾的高建銘率軍殺回大理,殺死大理國君段興智,四月大理遺臣在劉仁先的率領下,投奔到大宋,希望大宋能夠才發救兵,征討高建銘。但那時大宋尚自顧不暇,那裡有空去管大理的閒事。劉仁先等大理遺臣只好在大宋暫時住下。後來劉仁先也加入宋軍,跟隨楊炎四外征戰,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大宋安定之後,因功受封為桂陽軍承宣使。

    而且楊炎、趙倩如都知道劉仁先和大理公主段燕珠本是一對愛侶,只是當初大理為了救大宋援助,將段燕珠送給當時還是太子的趙惇為妃,兩人被硬生生拆散。只到趙惇死後,楊炎和趙倩如才打算設法讓兩人重合。告?趙忱之後,趙忱也深表同情,同意了他們的做法。

    大宋安定之後,立刻就要辦理兩位先君的喪事,趙慎己被追諡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然後又追諡趙惇為憲仁聖哲慈孝皇帝,廟號光宗。葬於永崇陵。在趙惇下葬之前,段燕珠假裝服毒自盡,與趙惇合葬。其實暗中被救出,放出宮去,改換名姓,與劉仁先團聚。

    然而在是否出兵幫助大理復國這一點上,大部分朝臣都認為目前大宋剛剛恢復,國力不足,而大理離建康府有萬里之遙,錢糧供應,路途遙遠,而高建銘背後還有交趾支持,這時並不宜出兵。有些大臣甚至認為,大理亡不亡國,與大宋本無關係,跟本就不該去管。少部份有遠見的大臣,如陳俊卿、韓彥直、劉珙等人雖然認為大理是大宋的藩屬,大宋有相救的義務,但至少也該等一兩年之後,大宋的國力有所恢復,再出兵也不遲。

    但只有楊炎一人堅持認為,大宋應該馬上出兵,援助大理。原因在於,大理雖小,但卻是位於支趾與吐蕃之間,在大宋西南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因為交趾與吐蕃素來對大宋的西南領土懷有野心,虎視眈眈,只是被大理分割開,無法形成有效的連盟。一但任大理被高建銘佔領,就等於是將支趾與吐蕃接壤,很有可能形成支趾、大理、吐蕃的三國聯盟,甚至是還可以加上西夏的四國聯盟,那樣一來大宋的西疆將永無寧日。

    而高建銘雖然佔居大理,但畢竟立足未穩,而且手下人馬不多,只是一幫烏合之眾,並不足為懼。大宋還有幫助大理復國的大義名份,又有劉仁先為嚮導,而且打退金軍之後,宋軍士氣正盛,出川的人馬,大部份也要回川駐守。因此楊炎認為,只用從回川的軍隊中,選拔出四五萬精銳人馬,可以在三五個月之內平定高建銘,恢復大理。

    大宋雖然剛剛復國,但目前有廣東沿海的市泊司關稅收入支持,錢財暫時到並不缺乏,而且大理靠近四川,糧草供應也可以由四川供給,也能減少路途消耗。同時現在出兵,正好可從避開炎夏,天時上也有利於大宋。

    交趾這一次只是暗助高建銘,並沒有直接出兵,可見是因為上一戰交趾敗得大慘,對大宋尚有恐懼,因此不敢名目張膽出兵大理,如果大宋出兵,交趾未必敢援救高建銘。因此大宋這時應該立刻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擊敗高建銘,以震懾交趾、吐蕃兩國。

    相反如果等到一二年之後,高建銘必會在大理站穩腳跟,而且也很有可能與交趾、吐蕃結成連盟,那時再出兵,可就來不及了。雖然現在大宋百廢侍興,但這樣規模的用兵,還是支持得住的。因此那怕現在咬一咬牙,堅持再打一戰,雖然苦於一時,卻可以保證西南邊境十數年的平安,也是值得的。

    因為楊炎是第一次援助大理的主將,也曾與交趾人馬交過戰,因此眾臣對他的意見都不敢輕視。聽了楊炎的分晰之後,韓彥直和劉珙兩位懂軍事的正副樞密使,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贊同楊炎的決定。陳俊卿經過反覆思考之後,也贊同了出兵。因此趙忱也立刻下旨,出兵幫助大理復國。

    在出兵的主將人選,楊炎本來決定還是由自已親自領軍,去幫大理復國。但現在大宋剛剛安定,趙忱畢竟還年輕,也需要楊炎在身邊才能安心。而楊沂中也認為,楊炎在復宋之戰中,立下的戰功太大,短期內還是留在建康府為好,不宜再領軍出戰。

    同時楊炎還要和趙月如完婚,兩人的婚事早己定下,只是因為金軍入侵一拖再搶,如今趙月如以經年過二十四歲,在大宋來說,早己過了女子該成婚的年紀,實在不能再拖了。因此只能做罷。最後經過楊炎推薦,由畢再遇為主將,在溧水一戰中受重傷傷癒的曹勳為副將,出兵大理。

    這一次大戰,川軍一共調集了十二萬大軍,除去戰死和留在江淮駐守的之外,返川的士兵共有約七萬人,從中精選出四萬五千人馬,畢再遇原來的部將,劉仁先、章循、謝東明等人都隨軍出戰。楊炎又將劉復武帶領兩千俱甲騎軍隨畢再遇出戰,同時又拔調給他兩百頭象軍,一起出征大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