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十五收並大理 文 / 木林森

.    九月時節,日頭雖然依舊火熱,但也架不住金風送爽,在清晨的秋曰艷陽中,一隊宋軍列著整齊的隊列,從城門通過,進入建康。一個個盔明甲亮,昂首闊步,旌旗蔽曰、刀槍耀眼,軍容整肅、威風凜凜。戰靴激踏著青石鋪成的大道,發出一連串鏗鏘有力的響聲來。

    大宋一向是以文治國,施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朝廷的軍隊這樣大張旗鼓入城,在以前還很少有過。因此建康城中人潮湧動,不少男女老幼都走上街,觀看這難得一見的場景。不時還發出一陣陣喝釆聲。由其是在隊伍中間,走過的一排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更是引起不少百姓的驚歎,議論。

    原來這是出征大理的畢再遇率軍凱旋歸來。

    其實畢再遇早在二月就攻破了大理城,高建銘『自殺』身亡,餘黨或死或擒,幾乎無人逃脫。但大理前任國君段智興以死於高建銘之手,其他的皇族成員也都被高建銘殺光。得勝的消息傳回朝廷之後,趙忱下旨,讓畢再遇在大理尋找段氏後人,立為大理之君。

    但畢再遇找了兩個多月,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原來段氏一脈都以經幾乎被高建銘誅殺殆盡,只剩下一些遠支傍支,但都不足以服眾。一時大理國中競然無人能夠繼承君位,畢再遇無奈,只得又寫本回朝,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朝廷。這一下建康朝廷也不禁有些束手無策。群臣又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決定推立跟隨畢再遇一起出征大理的大理將軍劉仁先繼位,為大理皇帝。

    但朝廷的詔書傳到了大理之後,劉仁先說什麼也不願繼承大理的帝位。並且又招集大理各族族長,建議將大理併入大宋,成為大宋的一部份。各族的族長見劉仁先不願繼位,也知道失去了段氏這個公認統制者之後,其他任何一族都沒有獨自統治大理的實力,因此也順水推舟,都同意了劉仁先的主張,又聯名上書大宋朝廷,要求將大理併入大宋,

    然後劉仁先帶著聯名書回到建康,面呈趙忱。並且在金殿上叩頭不止,聲淚俱下,說自己身為大理之臣,不能保全大理社稷,反而讓叛臣奪位,國君慘死,那裡還敢自居為君。同時還賭咒發誓,此生永為大宋之臣,客死異鄉。如果大宋不收留,也願永為大宋一民,也絕不在返回大理境內一步。

    大宋眾臣聽了以後,都十分感動。劉仁先本來在大宋受封為承宣使,趙忱當即下旨,特意加封劉仁先為丹陽縣開國伯,永為大宋之臣。大臣們又經過一番商議之後,終於決定,同意接納大理併入大宋。

    即然決定接收大理,那麼下一步就是如何有效統治大理的問題,大理雖然不大,但也有地方三千多里,人口數百萬,這麼一遍地方的行政區如何確定,是併入潼州府路,還是單獨成一路;地方官員應該如何安排,是啟用當地人,還是由朝廷派遣,以及是否在大理駐軍等等也都是問題。

    大臣們又是一陣討論,決定將大理定為安南路,大理城改為安南府,並將大理全境分為安南東路和安南西路。

    大理原本是按府、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現在還按原來的地區劃分,只是按大宋的地方行政習慣,將「郡」改為「軍」,「府」改為「州」,但同時保留騰沖、安南、永昌、威楚四府。這樣一來,安南東路包括永昌府、石城軍、善闡州、威楚府、最寧州、秀山軍、景曨州,安撫使司設在威楚府。安南西路包括建昌州,善巨州、騰沖府、東川軍、會川州、弄棟州、謀統州、安南府等八郡,安撫使司定在安南府。

    地方官員暫時都由當地各族的族長擔任,不過各族無論大小,均只能出任一郡的地方官,也使各族勢力大體平均,並由朝廷派出通判協助管理地方。而且出任郡守官職的各族還需要派遣弟子,到建康太學院內學習三年,然後歸族。

    然後趙忱又下旨,任命成都知府楊輔為安南路安撫使,程夢錫為安南東路轉運使,韓植為安南西路轉運使,共同協助楊輔,統管整個安南地區。這三人都是在四川平亂時立下過功勞,因此才委以重任。而且成都與安南相鄰,民風習慣相近,管理起來也順手一些。這擔子雖然很重,但回報也更高,一但能撫平安南,則入朝為官也指日可侍了。由於劉仁先己立誓不回大理,因此只留下章循、謝東明兩人和一萬宋軍,住駐安南。

    安排完畢之後,畢再遇才率領大軍,從安南撤軍。不過出征大理的軍馬大部都川軍,因此多數軍馬莉回留在四川,隨畢再遇回建康的還不到八千人,另外還有兩百頭戰象,也一起返回建康。

    這一戰雖然不算什麼大勝,但不僅取得了西南的戰略要地,而且使大宋擴地三千餘里,曾加了數百萬人口,是大宋立國以來,少有的開彊擴土的戰功。同時還取得了一塊出產大象的地方,使大宋有源源不斷的大象供應,無論怎樣,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而因為大宋一向重文輕武,社會風氣都較為鄙視武人,趙忱知道,想要收復失地,中興大宋,必須要扭轉這種風氣,而且下一步就要改革軍制,因此借這個機會,讓歸來的宋軍整裝進城,大張旗鼓,也是像百姓展示大宋軍威。逐漸改變民間重文輕武的觀念。

    但這一次趙忱的舉動卻並未引起多少大臣的不滿,因為就在此前的兩個月,趙忱下旨,在建康東北的鍾山腳下,修建院舍,成立鍾山書院,並且又招集天下知名的學者,如:呂祖謙、陸九淵、陸九齡、張栻、朱熹等人,以及在朝中任制召的陳亮,在書院中開館任教,授徒講學。

    原來新法在兩淮、兩浙、兩江六路實施,以經過了近半年的時間,各條新法都逐步落實下去。加上金軍入侵之後,沉重打擊了地方舊有的豪強勢力,也使反對新法的地方力量不足,同時幾位主持執行新法的官員都十分盡責,而且朝廷也加強了對新法實施的監督,並連續罷免了幾名借實行新法之機,巧立名目,中飽私囊的地方官員,起到了警示的效果,也使新法實行並未出現大的失誤。

    試行新法的地區也初步顯視了一些效果。各地都由一多半的地區以經查明了經界,結果與之前朝廷的記臷相比,由於查清了詭名挾戶、合併了子戶,使戶藉產少了三成多。而查實的土地卻增加了四成有餘,同時又將查出的荒田,無主之田大部份分給了農戶,也使朝廷的稅賦來源一下子增加了一大塊。由於查明的挾戶、隱田中,幾乎都是富戶豪強之家,而稅賦徭征計算也以經改為按田畝計算,因此普通農戶的負擔並沒有加重,反而還有減輕。

    另外社倉法的落實,也使農戶在今年的青黃不接時能夠平穩渡過,在社倉借糧,承但的利息要遠遠小於向富戶豪強借糧,也使農戶的付擔小了許多。而免役法的實行,使一些家境較好農戶在農忙時交錢免役,沒有耽誤農時,而一些家境較差的農屍在農閒時主動應征服役,還可以掙些錢財補貼家用。

    而朝廷也可以從社倉法、免役法中獲取一些利益。再加上今年氣候良好,風調雨順,現在以經快到秋收,各地田地裡的莊稼都生長得十分茂盛,幾乎可以肯定,今年能獲得大豐收了。而朝廷的稅賦眼看著也會有大幅贈加。

    新法實施初步顯示的出來的效果使趙忱信心大增,也使陳俊卿、韓彥直、劉珙這些對新法抱有懷疑態度的人,也都放心了不少。而其他官員中儘管還有少數頑固不化的人依然極力反對新法,但聲音以經明顯小多了。同時趙忱也下決心,繼續大力推行新法在兩淮、兩浙、兩江六地的實施。

    而眼看著新法逐漸取得了效果,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少,梁克家和洪適兩人卻大為著急,如果新法能夠繼續施行下來,並且繼續取得效果,那麼朝廷下一步就一定是厲兵秣馬,準備北伐,主戰大臣一定會受到重用,而主和的勢力也將越來越邊緣化。

    兩人其實都並不是奸妄之人,而且還有相當的施政能力,只是為了爭取權力,也不得不施展一些手段。上一次濮議之爭其實就是兩人暗中鼓搗出來的,但並沒有取得兩人理想的結果,於是兩人思來想去,終於又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推薦朱熹入朝。

    因為梁克家和洪適知道,陳亮原是楊炎的幕僚,他對趙忱影響很大,而趙忱對陳亮的經世濟用、王霸事功思想非常感興趣。這次變法,其實也包含了很多王霸事功思想的元素在裡面。而朱熹儘管也主張恢復,但在行為上,卻沒有什麼太俱體的辦法,不過是一些以仁治國,誠心正意、外王內聖一類的套話,遠沒有趙忱那麼銳意進取。

    由其是朱熹力主的性命義理之學,與陳亮的王霸功利之學跟本就是兩個極端。因此如果能夠把朱熹引入朝中,首先可以在思想上與新法產生對立,那怕是能夠引起一番爭吵,也可以轉移皇帝和朝臣的注意力,從而也可以干擾新法的正常實施,使新法停止下來。

    而且朱熹也是天下知名的學者,繼承兩程的性命義理之學,有一幫學生和信徒,在士大夫之間也有很高的聲望。朝中的大臣,如陳俊卿、劉珙等人對他都頗有好感。陳俊卿的孫子還是朱熹的學生。因此梁克家和洪適向朝廷推薦朱熹,也被視作為朝廷薦舉賢材,也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

    趙忱自然知道朱熹的名字,也知道當年他與楊炎結怨的事情,到也有些猶豫不定。不過楊炎對此到並不再意,因為畢竟事情以經過去好幾年了,而且現在嚴蕊也被自己娶回家裡了,實在沒有必要還再這麼計較下去。因此也向趙忱表示不必考慮自己的態度,請趙忱自行決定。

    趙忱聽了楊炎的態度,這才有些放心。但他經過了上一次濮議之爭以後,進一步增漲了政治權謀的經驗,知道這絕非是一次普通的推薦,背後一定另有原因。他對朱熹的學說多少也瞭解一些,自然知道和陳亮的思想截然相反,一但啟用,必然又會引發爭吵。但朱熹畢竟是天下知名的學者,如果不用,只怕會落一個不重賢良的名聲,因此趙屺對於是否啟用朱熹還拿不定主意。

    後來趙忱去詢問陳亮,對啟用朱熹的看法。那知陳亮對朱熹卻十分推崇,對趙忱道:「朱熹才學廣博,勝臣十倍,陛下若能啟用朱熹為侍講,實在是朝廷之幸。」

    趙忱道:「聽說卿與朱熹所學,為風馬牛不相及,卿又何以如此推崇朱熹呢?」

    陳亮正色道:「學術之見,仍聊備一家而容與修正,縱人各有論,不可強求,陛下即為人君,自應當胸襟開闊,包容萬端,切勿以學術之別,排除異端而塞賢良之路。」

    趙忱點點頭,忽然問道:「以卿之見,朱熹會支持新法嗎?」

    陳亮聽了,也不僅沉默了下來,事實上現在實行的新法還只是一部份,遠沒有展開。以後還有針對官制、軍制、經濟等一系列變革,以他對朱熹的瞭解,自然很清楚,朱熹是一定不會支持新法的。

    趙忱歎了一口氣,道:「朕並非是以學術之別,而排除異端。然而新法施行半年有佘,初見成效,朕正欲大力推行,因此不希望這個時候又另生支節。所以才如此猶豫不決。」

    陳亮也承認趙忱的但心也不無道理,因此也一時無語。趙忱見了,也知道陳亮再說不出什麼來,道:「卿之言朕己知道,卿且去吧,容朕再三思而行。」

    陳亮見趙忱這麼說了,也只好告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