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六十二爾虞我詐上 文 / 木林森

.    在這兩天時間裡,皇城裡的宋軍固然是在積極準備,全力守備。在皇城外的叛軍也沒有閒著,同樣也在做著各項工作。由其是這一次反叛的實際策劃者史彌遠,這兩天以來,幾乎一刻都沒有合眼。

    就在發動叛亂的當晚,大部叛亂的首領和叛軍都急著去進攻皇宮,而史彌遠立刻招集了自己的黨羽,告訴他們,自己將會在建康發動政變,推翻趙忱的朝廷,擁立趙竑為君。這夥人裡不僅有史彌遠的心腹錢象祖、衛涇、王居安、王時雍、孫秉文五人,還有史彌遠在朝中交結的黨羽楊次山、李璧、張鎡、夏震、雷孝友、林大中、樓鑰等十餘人。不過基本都是中下級官員,官職最高的楊次山也不過是個正四品。

    錢象祖、衛涇等人一直都和史彌遠一起謀劃反叛的大事,而且事先都得到過通氣,知道舉事就在這幾天之內,因此聽史彌遠說完之後,到還不覺得太意外。但楊次山等人卻都大吃一驚,他們雖然在朝中和史彌遠結成一黨,但不過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便於在朝中爭權奪利而己,從來沒有想過要舉兵反叛,另立新君的事情。

    楊次山壯了壯膽,道:「史大人,廢立之事非同小可,請大人三思後行,而且我等職低身微,豈敢定這樣的大事,還請史大人去和那些高職官員商議,我等可就不能奉陪了。」

    其他的幾個官員聽了,也紛紛道:「就是,就是,我等都要告辭了。」

    史彌遠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情況,淡淡道:「各位大人,現在以經遲了,我們己經開始舉事,昨夜就以攻打皇宮,凡是在這裡的人,以經全都脫離不了干係了。」

    眾官員聽了,不由都叫起苦來,如果現在政變還沒有開始,到是還來得及和史彌遠撇清關糸,但現在事情以經發生了,那麼這次聚會的ing質可就說不清楚,加上這些人平素都和史彌遠是一黨的,現在怎麼也是抖不開了。因此有不少官員都急哭了,道:「史大人,你可不要害我們,不要害我們啊。」

    史彌遠心裡卻是暗暗高興,對於他來說,自然是拉下水的官員越多越好,於是又道:「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各位以經是擺脫不了了,唯今之計,只有跟我一齊把政變進行到底,一但政變成功,鄧王上位,各位都是有擁立之功,到那時加官進爵,還不是指曰可待的事情嗎?何去何從,各位自己想個清楚吧。」

    聽了史彌遠的這番說之後,眾官員也都停止了吵鬧,各自靜下心來思考,現在該怎樣選擇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但只有楊次山心裡叫苦不迭,因為他和別人都不同,他可以算是當朝的國丈。

    楊次山的妹妹楊桂枝被選入皇宮,成為趙忱的嬪妃,己有二年多了,雖然趙忱大婚之後,和岳瓔一直十分恩愛,但楊妃為人聰明伶俐,又善歌舞,而且行事也很得體,因此在趙忱面前也算頗為受寵。楊妃入宮之後楊次山的官爵也一路晉陞,由吉州刺使升為福州觀察使,保寧軍承宣使。兩個兒子楊谷和楊石也出任知閣門事,雖然這些官職基本都是虛銜,但做為外戚來說,以經相當不錯了,像楊炎這樣的宗室,只不過是一個異類罷了。

    因此楊次山對現狀也十分滿意了。而且他也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塊什麼料,就算想像楊炎看齊,也要有楊炎的本事才行。日後隨著時間推移,只要楊妃不失寵,自己還會慢慢陞遷,再運動運動,也許還會放任到地方為官。但如果跟著史彌遠發動政變,則不說這次政變能否成功,就算是成功了,順利把趙竑扶上了位,但自己的妹妹還為繼續成為新君的嬪妃嗎?就算自己有擁立之功,但做為前朝的國丈,肯定難以受到重要。因此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但現在看來,這事情怎麼也挽回不了,楊次山心裡這個後悔,當初自己真是瞎了眼,怎麼和史彌遠這幫人攪和到一齊去了呢?

    這時史彌遠也不理他們了,相信這些人都不是蠢人,到了這個時候,也都沒有別的選擇了。而且現在自己還有大事要辦,也沒功夫和他們多耗。因此史彌遠立刻吩咐,錢象祖、衛涇、孫秉文三人立刻趕到政事堂去守著,一但到了天亮,有大臣來上朝,就立刻留住他們。而後史彌遠自己帶著王居安和王時雍兩人,兩名天機宮的弟子金浩和黃瓊瑛,還有剩餘的五百多名叛軍,立刻隨自己立刻趕到樞密院,去拿兵符,然後調動守衛建康城門的士兵。守住城門,這才是頭號大事,萬一等李顯忠率軍進城,可算不好辦了。

    因為現在王居安和王時雍兩人都樞密院任職,一個是同知簽書樞密院事,一個是樞密院都承旨,在這裡兩人架輕路熱,因此毫不費力就拿到了兵符。然後史彌遠帶著眾人,趕向各個城門。

    建康府一共有十二個城門,平時每個城門有三百名守軍,雖然城中發生了騷亂,但都是發生在皇城附近,還沒有波及到城門邊來,而且守城的士兵沒有到調令,也不敢擅離職守。史彌遠率人趕到之後,立刻對士兵們宣稱:在城中的禁軍之中混入了賊人,正在發動叛反,禁軍必須徹查,因此命令所有士兵一率放下武器,脫去套甲,離開城門到指定地點集合,等待徹查,凡事有不聽調令,敢私自亂行者,一律按反叛治罪。

    守城的士兵見有兵符,而且又樞密院的官員傳達,雖然覺得有些意外,但還是老老實實照辦。等守門軍離開之後,史彌遠立刻吩咐將城門關閉,不許進出,並且在每個城門留下三十人看守。一夜之間,史彌遠馬不停蹄,跑遍了十二個城門,總算是把所有城門的守軍全都調開了。

    而這時天色以亮,叛軍進攻皇宮失敗,暫時退卻。史彌遠接到消息之後,也不敢怠慢,顧不得一夜未眠,又立刻趕到了西安門,見到趙竑和宗天玄等人。

    昨夜打了一晚,叛軍傷亡了近兩千佘人,兩名天機宮的弟子,卻還是沒能攻下皇宮,因此這時人人都有些氣餒。

    史彌遠聽完之後,忙道:「殿下,宗先生,現在整個建康城以在我們的掌握之中,雖然那偽君還在負隅頑抗,但畢竟還是己被圍守在皇城之內,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敗亡也是遲早的事情,因此我們現在絕不能灰心喪氣,必須要繼續努力,則大事畢成。」

    聽了史彌遠的話之後,趙竑和宗天玄等人這才振作了一點,宗天玄道:「史大人,那麼我們下一步該怎麼辦?」

    史彌遠想了一想,道:「經過昨天一戰之後,我們的人手都十分疲勞了,我看今天暫時不要繼續進攻,抓緊休息,只要先守宮門的各個出囗就行了。」

    這時陳亦超道:「史大人,昨天一戰我們的損失也不小,我看我們是不是該把城外的預備人馬調進城來。而且我們的兵器太差,又缺少盔甲,現在我們控制了建康城,是不是可以弄一些來。能裝配齊全,在進攻皇城也就容易了。」

    史彌遠點點頭,道:「好,我馬上就派人出城去調兵,盔甲兵器也有現成的,就在每個城門,是守門軍留下來的,我一會就讓人給你們送過來,缺少的也會馬上從府庫中調集,你儘管放心吧。」

    然後史彌遠又對趙竑道:「殿下,這裡就先交給陳將軍吧,請殿下馬上隨我動身,趕到奉天門去。」

    奉天門是皇宮外圍的大門,政事堂和三省六部、樞密院分列奉天門左右,平時大臣上朝也都是走奉天門進入皇宮。

    宗天玄不禁有些奇怪,道:「史大人,這個時候到奉天門去做什麼?」

    史彌遠微微一笑,道:「殿下,宗先生,這個時候朝廷的官員們應該都到了奉天門,我們這就趕到那裡去,讓他們就在政事堂立刻就奉殿下為君,將大名分定下來,豈不是當務之急嗎?」

    趙竑和宗天玄這才恍然大悟,暗暗讚同史彌遠想得周道,特別是趙竑,登基坐殿,這正他夢想許久的事情,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打敗趙忱,但聽史彌遠這麼一說,趙竑也有些急不可耐了。連忙道:「史大人,你說得對,我們馬上就動身。」

    當下留下史彌遠立刻著手安排,由陳亦超在這裡主持大局,留下謝青峰和宋異人兩人協助,又命人立刻去城外預備兵力都調入城中來。然後史彌遠、宗天玄兩人陪著趙竑,帶著張方遠、蔡方、龍山海、羅彥超四人和五百叛軍趕去奉天門。

    ※※支持原創※《宋翔》於※※※

    其實在昨天晚上,幾乎所有大臣多少都聽說了一些動靜,知道在昨夜有人在城中發動反叛,居說還圍住了皇宮,因此今天一早就有不少大臣雲集在奉天門口,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等到了奉天門囗,才發現錢象祖、衛涇、孫秉文等人帶著一隊人馬在這裡守著,自然也有人上前詢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錢象祖等人到也不隱瞞,直接向眾官員聲明,自己將要推翻現在的皇帝趙忱,另立趙竑為君。乍一聽到這個消息,眾大臣們也無不震驚,但這時想走以經是來不及了,因為叛軍以經將道路封鎖住,只許進不許出。結果在奉天門外,嚌嚌嘈嘈聚集了有一百多人。

    有人自然不服,便與錢象祖等人爭吵起來,而錢象祖等人按照史彌遠的吩咐,雖然將百官堵住,但到也不敢對他們無禮,因此被眾官員圍住質問,幸好在場的都是文官,吵得雖然很凶,到也無人動手。饒是如此,鐵象祖等人也覺得有些受不了,只盼著史彌遠等人快來,不然的話也控制不住局面了。幸好就在這時趙竑、史彌遠、宗天玄等人也率眾到了。

    錢象祖等人正被眾官員圍著焦頭爛額,一見他們到了,就像是見到救星一樣,鐵象祖忙道:「各位大人,鐵某只是聽命行事,現在史大人來了,有什麼事情,你們去找他好了。」

    眾官員聽了,「呼啦」一下,撇開了錢象祖等人,朝史彌遠一行人衝了上去。錢象祖這才算鬆了一口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心裡想道:「這批老傢伙,到了現在還敢作威作福,等這次政變成功之後,再一個一個來收拾。」

    史彌遠正在前面領路,來到奉天門前,就看見嚌嚌嘈嘈一大堆人,還沒等他下馬,只見以御使中丞陳俊卿為首的一干老臣怒氣沖沖奔著自己就來了。史彌遠不由自主勒主坐馬。

    這時陳俊卿以來到史彌遠馬前,厲聲道:「史彌遠,你想要造反不成嗎?」

    還沒等史彌遠答話,陳俊卿身邊的周葵也同樣聲色俱厲,道:「史彌遠,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史彌遠穩了穩神,道:「兩位大人,在下豈敢造反,只是因為當今天下失德無行,窮兵黷武,濫施新法,使大宋上下怨聲載道,以失盡人心,彌遠不過是不忍我大宋江山就此毀於一旦,才欲效當年伊伊、霍光之故事,另立新君而己。」

    陳俊卿冷笑一聲,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詞,這些不過是你自欺欺人之談,當今天子自繼位以來,並無失德之舉,用兵征伐,是為收復失地,施行新法,也是為富國強兵,縱有些小過失,也該盡心勸諫,不失為臣之道,更匆論怨聲載道,失盡人心。你這欺君妄上之人,還敢再老夫面見強詞奪理嗎?」

    周葵也道:「伊尹、霍光,都是古之賢良,即使是行廢立之事,也是先告之百官,求得百官贊同之後,才敢施為。你史彌遠又有何德何能,也敢以伊伊、霍光自比。」

    葉顒也走過來,道:「依某看來,你不是效當年伊伊、霍光之故事,而是學王莽、董卓、曹操、司馬昭之流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