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二十四宋朝的憤怒 文 / 木林森

.    原在就在張鵠和范成大會談的時候,在朝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終於改變了完顏長之的態度,徹底放棄了與宋朝的談判。

    原來在今天一早,斡勒明、術魯、兀林台、烏延托赤四人連袂來請見完顏長之,並帶來了一封駐中都禁衛軍主要將領的一封聯名上書。

    在上書中,眾將領都對朝廷將土地賣給宋朝的決定表示不解,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土地,怎麼能就為了數十萬兩白銀就還給南宋呢?因此眾將都向朝廷請願,請求朝廷收回這項決定,如果朝廷真是缺少錢餉,他們寧願去南宋搶掠。

    對斡勒明、術魯、兀林台、烏延托赤他們幾人的請求,完顏長之顯然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對待,訓斥一頓,趕走了事,而是詳細的像他們解釋了這個提議的目地和用意。而斡勒明等人到底是在會寧寺學藝十餘年的人,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因此聽完之後這才恍然大悟,忙像完顏長之陪罪,並且保證去說服其他的眾將。完顏長之對他們也沒有責備,而是好言安憵幾句,並讓他們回去安撫軍心。

    但等斡勒明等人走了之後,完顏長之又陷入了沉思中,這一次給他的觸動相當大,因為完顏長之是軍人出身,又是以武力奪取皇位,深知軍隊的重要性,在奪位之後,將會寧寺的弟子都安排到各個軍隊當中,因此深得中下層將士的支持。

    而將士大多出身於中下層的家庭,家裡擁有的田產都不多,變革稅制對他們也沒有什麼損失,相反因為稅役分攤之後,有不少人家裡的負擔還有所減輕,因此他們對完顏長之主張變革稅制並沒有異議。也正是因為有了軍隊的支持,完顏長之才敢不顧其他豪強勢力的反對,放手進行稅制變革。

    而這一次不同了,土地變白銀的計劃顯然在軍隊中受到了極大的非議,儘管目前還沒有形成強烈的反對浪潮,但也足以引起了完顏長之的警惕之心。雖然這一次說服了斡勒明、術魯、兀林台、烏延托赤四人,而且他們也保證去勸服其他將士,但完顏長之心裡明白,其他將士並不具備他們四人這樣的見識和閱歷,也聽不懂什麼大道理,想要完全說服普通士兵認可這個計劃,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完顏長之心裡,以經產生了放棄這個計劃的念頭,必竟想要牽制南宋,還有其他的辦法。而且等稅制變革成功之後,朝廷的財政也不會捉襟見肘了。如果今天張鵠和南宋的談判順利,南宋使團有松囗的意思,完顏長之也許還會猶豫一下,但從張鵠帶回來的情況看,南宋顯然是沒有讓步的可能,因此這也訧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完顏長之終於決定,停止土地換白銀的計劃。

    張鵠聽了完顏長之的解釋之後,也半響無言。他也明白,如果再堅持執行土地換白銀的計劃,只會換來更多的反對,甚至於動搖完顏長之的統治地位。相反如果終止這個計劃,不僅可以平息反對的風潮,同時也能讓反對稅制改革的人失去了借口,在目前來說,以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收到了金國終止交判的通告之後,范成大也沒有任何過激的表現,因為經過了上一次與張鵠的會談之後,他對金國以經沒有信任了。於是二話不說,立刻收拾好行裝,率領著大宋的使團返回了南宋。而宋與金之間這場來回拉距,長達近一年的談判也終於以失敗告結束,兩個世仇的國家之間再沒有半點緩衝,只能靠武力來解決了。

    ※※支持原創※《宋翔》於※支持正版※※

    范成大回到建康,將這次出使金國的結果向大宋朝廷詳細報告了一遍。這一下立刻激起了大宋群臣的強烈憤怒,因為這個計劃是由金國率先提出,而如今首先終止談判的也是金國,因此大宋群臣,由其是當初那些曾經相信過金國,並且對這個計劃抱以了極大興趣,大力支持的大臣們,自然難免就有一種被金國耍了的感受。

    當初對這個計劃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則是揚眉吐氣,甚致一連得意了好幾天。同時也有不少大臣要求周葵、葉顒等幾個當初極力主張接受這個計劃的大臣主動辭職,而御使們也都紛紛抓住這個機會,痛打落水狗,對他們進行猛烈的彈亥,生怕自己晚了一步,錯過了這個時機,一時間彈亥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飛到趙忱的案頭上。

    而民間的各方人等也對金國出爾反爾的態度十分激憤,紛紛上書朝廷,要求朝廷立刻出兵北伐,收復失地。於是大宋全國朝野上下在突然之前,發起了一陣反金的狂潮。

    三天以後,趙忱下旨,稱這次背盟是金人棄議,與朝中大臣無關。各位大臣都是為了國家,也是一片好心,因此朝廷不予追究任何人的責任。但以後朝中再也不許提與金國議和的事情,也不接受任何有關和金國協商的事務。

    不過皇帝雖然言不追究大臣的責任,但當初對這個計劃不遺餘力支持的周葵、葉顒心裡還是清楚,皇帝這麼做,只是給自己留下了足夠的面子,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別人也許還能躲過,但自己也沒有臉再呆在朝廷裡,因此都主動提出辭職,要求外發,出去避幾年風頭,再想法重新回到中樞來。這也是過去大宋政壇中常用的手段。

    兩天之後,朝廷下旨,接受了兩人的辭職,任周葵為知隆興府事,任葉顒為知江陵府事,都外放到地方為官。又任命禮部尚書張栻和兵部尚書葉衡接替他們兩人,出任參知政事,並任命朱熹為禮部尚書、陳亮為兵部尚書,陸九淵和呂祖謙但任侍講兼制詔。

    同時趙忱還順應民意,下旨命令邊境的各御前駐軍做好準備,大宋將會隨時出兵,進攻金國。這一道旨意也得到了滿朝大臣的一致贊同

    ※※支持原創※《宋翔》於※支持正版※※

    趙忱笑道:「還是姐夫有辦法,這一下連打帶消,金人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楊炎道:「陛下不要過於高興,我們雖然化解了金國的詭計,但對金國本身來說,並沒有受到多少損失,相反現在金國也在學我大宋,進行變法革新,一但讓他們變法成功,國勢必會大增,也於我大宋不利。」

    趙忱道:「這一點朕到並不但心,因為變法革新是何等大事,豈是能夠在一時之內就能成功的。就是我大宋,先有熙寧變法之戒,又有韓相、趙相、辛幼安、姐夫等一干忠義賢良的大臣盡心竭力的操持,也是費了四五年的功夫,才不過小有成就。金國又豈有一蹶而就的道理,何況朕也不會讓金國就這麼舒舒服服的變法革新,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大宋出兵進攻金國,一是順應大宋的民心,二也是抓住金國的軟肋,不知姐夫以為如何?如果缺少軍費,朕可以從內庫中拔出錢來。」

    順利的擺脫了金國的陰謀,而趙忱的名聲也沒有受到半點損傷,相反還因為主動拿出內幣,還為趙忱贏得了不貪錢財享樂,一心只為江山社稷的好名聲,這一段時間以來,人人稱道大宋終於出了一位有道明君,因此趙忱也十分高興,當夜又招楊炎進宮面議,出兵北伐的事情。

    楊炎搖搖頭道:「官家,現在還不是大舉出兵北伐的時候,一則金國國力猶在,國內亦未有動亂,不可輕易征伐,二則是我大宋內部尚有隱患,就是安西的任氏一族。攘外必先安內,內患不除,又何以平外寇呢?」

    趙忱皺了皺眉,道:「朝廷以經派了畢再遇坐鎮安西,姐夫不是以認為安西路有畢再遇在,任氏也翻不起多少浪來嗎?」

    楊炎道:「話雖如此,但朝廷也不得不做好預防,萬一畢再遇平亂不利呢?因此朝廷還是要留有餘力才好?」

    趙忱苦笑了一聲,道:「姐夫說的也對,只是任氏遲遲不見舉動,也是心腹之患,現在大宋上下求戰心切,正是軍心可用之時,朕但心朝廷如果不有所作為,恐怕傷乃士氣民心。」

    楊炎道:「官家想得也不無道理。依臣之見,不妨雙管齊下,一方面可令江淮邊境的御前駐軍在邊境四面出擊,發動一些規模不大的進攻,一方面順應現在的士氣民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牽扯金國的精力,使其無法全力投入變法革新。如果取得一些小勝,也可以振奮軍心,而就算失敗了,也損失不大,不傷朝廷元氣。同時也可以激使任家盡快有所舉動,而朝廷也保留了相當的力量,以應付其他變故發生。」

    趙忱這才點了點頭,笑道:「姐夫之計甚好,朕看就由姐天去督促江淮邊境的御前駐軍出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