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三十戰後總結 文 / 木林森
. 完顏長之率軍到達南京之後兩天,完顏陳和尚也從宿州趕回到南京,向他把這段時間的戰況詳細匯報了一遍。
其實這次的整個戰役進行的時間並不長,從戰爭開始到現在也不過只有二十多天,但戰役進行的範圍卻不小,西起許州,東至山東沿海,戰線連綿長達一千六七百里,雙方投入的兵力也都超過了十萬,先後發生了十餘起五千人以上規模的戰鬥。不
過由於雙方的兵力都分佈得很散,因此並未發生較大規模的戰鬥。既使是後來的宿州之戰,宋軍投入的兵力達到七萬,金軍也有四萬五千人參戰,但發生的兩場大戰雙方最多也就各自出動了萬餘人,因此也只能算是一次局部戰鬥。
而完顏長之的大軍到達南京之後,楊炎就立刻從宿州撤軍,並在郾城、蔪縣、靈壁等地修築工事,準備長期駐守。這也說明目前宋軍並不想將戰事的規模擴大,應該暫時還不會是發動全面的北伐。9。
雖然從最後的戰果上看,金軍勝少敗多,戰死的人數也要略多於宋軍,同時還丟了幾個縣城,但總體看來,金軍的損失並不算大,宋金之間的基本格局也沒有發生改變。而且完顏長之也清楚,完顏陳和尚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能夠堅持到這一步以經很不容易了。完顏長之並未追究南京軍方的責任,還對眾將前一段的時間的表現加以鼓勵,因此金軍的情緒還不錯。
但有隨後,完顏長之和完顏陳和尚私下進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談,完顏陳和尚把自己對雙方實力對比的重新認識都告?給完顏長之後。這位才繼位僅一年多的大金皇帝也陷入了沉思中。
這一次戰役,從一定程度上對宋金雙方來說,都是一次試探性的交戰。主要是瞭解和分柝對方在準備了近八年多的時間之後,發生了那些變化。7。從目前瞭解的情況來看,雙方都縮短了與對方的差距,金國的步兵、遠程武器和火器基本能與宋軍相抗衡,當然這是在金國還不知道宋朝以經造出了火炮的前提下。而宋軍的騎軍也擁有了能與金軍一較上下的能力。基本是止消彼漲,總體來說都差不多。
但目前金軍仍有兩個大弱點還沒有克服。一是對宋軍的象軍,金軍始終還沒有找到很好的對付辦法,由其是在雙方大軍團對抗中,像軍的威勢力和正面的衝擊力,還是不容忽視的。完顏陳和尚也向完顏長己坦言,如果這次宿州之戰中,宋軍有象軍助陣,金軍可能早就輸了。目前金軍對抗象軍,主要還是依靠人多,幾十名士兵同時對付一頭大象,不過完顏陳和尚認為,對付象軍,最好還是使用火器。但這也僅僅只是一個構想,沒有經過戰場的實際使用,用火器對付象軍有沒有用,還不好說,畢竟金國不產大象,沒辦法弄幾頭象來試一試。9。
不過對付象軍,金國還能夠想一些辦法,但在另一點,就連完顏長之也策手無策。那就是水軍。金國的水軍全方位落後於宋軍己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八年多的時間過去,金國的水軍雖然有了一些進步,但雙方的差距依舊是十分明顯。這一次戰次,各路金軍基本都能和宋軍抗衡,就是敗了,也能夠抵擋一陣,雖敗不葭。只有水軍還是不堪一擊。從而還牽制了金軍的大量兵力,駐守山東沿海,防止宋軍蹬陸。
儘管在宋金之戰中,水軍從來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如果金國沒有能夠與宋朝相抗衡的水軍,那麼長江就將永遠成為金軍一道永遠不可逾越的天塹。只是發展水軍可不像發展步軍和火器,涉及的方面實在太多,雙方的差距不是在幾年之內能夠彌補的,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或許才能明顯縮短兩國間水軍的差距。7。
想到這裡,完顏長之搖了搖頭,現在多想這些也沒有用,還是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
現在金軍的兵力是基本足夠,因此兩人就開始商議,要不要對宋軍發動一次反擊,攻下幾座州府。也打擊一下宋軍的氣勢,同時也振奮一下金軍的士氣。
但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兩人還是決定放棄這個打算。因為金軍的兵力雖然增加了,但與宋軍相比,在兵力上仍然不佔優勢,宋軍又有楊炎這樣的名將指揮,想從他這裡討點便宜走,可不容易。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金軍的數量也許不少,但士兵的素質卻也是一個大問題,在西夏戰爭中,金國喪失了近二十萬兵力,都是有相當作戰經驗的士兵,現在雖然兵源是補齊了,但士兵的素質提高,也需要一個過程。4。有經驗的老兵,大多數都以經分散在南北邊境,駐守中都的禁衛軍大半都是新軍。這次完顏長之帶來的六萬人馬中,老兵只有一萬人,其他都是新兵。一但把宋朝逼急了,說不定真會發動一場全面的戰爭。金軍顯然就勝算小一些。更何況在北線還有蒙古大軍在虎視眈眈,金國決不能陷入兩線作戰中。
不過雖然不反擊,但把宿州丟失的那幾個縣都收回來,這到是必需的。不要小看在宋軍手裡的這幾個縣,一但被宋軍修好了防禦工事,牢牢守住的話,儘管宿州城還在金軍手圼,但整個宿州,也就等於丟了一大半,以至於完顏陳和尚在離開宿州時,不得不留下三萬人馬駐守。因此必須趁宋軍還沒修好防禦工事就盡快奪回來。
因此完顏長之和完顏陳和尚商議決定,將援軍分為兩路,由完顏長之率三萬人馬,並調集許州、陳州、毫州三州的兵力,進攻蔡州,牽制楊炎的兵力,完顏陳和尚帶三萬人馬,再趕去宿州,一定要奪回三縣。8。
兩人商議決定,正要分兵出發,這時忽然中都發來了急報,原來是蒙古發動十餘萬大軍,分兵四路襲擊金國的北境,完顏福壽等人請完顏長之趕快返回中都,主持大局。
完顏長之見信,也不由得大驚失色,一直以來金國避免出現的兩線作戰的窘況,這一下去真的出現在眼前了。
※※支持原創※《宋翔》於※支持正版※※
中都北郊,一個普通的田莊,這裡大金禮部侍郎趙秉文的產業,不過現在也被反對完顏長之的金國大臣,女真貴族們作為另一個密議的據點。
這一次的人數與起上一次密議時相比,要多了不少。7。不僅上一次聚會的江洪濤、烏林答天錫等人都在,還增加了金世宗吳國公主的駙馬唐括貢,禮部侍郎趙秉文等重要的人物。
上一次完顏宗政利用渤海張家的田產問題,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之計雖然失敗了,但卻正好拜完顏長之推行的稅制改革,損害到許多官僚和貴族的切身利益所致,加上完顏宗政等人在暗中又因勢力導,因此又拉隴了不少人,使這個反對完顏長之集團人員又擴大了不少。
不僅如此,這一次在參與密議的眾人中,還有三名宦官,他們分別代表鄗王完顏允、鄭王完顏允蹈、紹王完顏允濟來參加這一次密議。因為有了金世宗的兒子參與,也使眾人的密謀加上了一層正統性的外衣,也變得名正言順了。
這次密議仍然是由完顏宗政主持。但卻是由烏林答天錫言,道:「丞相大人,各位大人還有三位公公,我看現在是時候了,完顏長之遠離中都,去了南京,還帶走了六萬禁衛軍。5。中都的兵力也削弱了不少,正是一個好機會,我看我們可以開始行動了。我在倉州有三千人馬,一天時間就可以趕到中都,各位再各自招集家丁,大家約定時間,立刻舉事吧!」
而另一位駙馬唐括貢也一拍巴掌,道:「天錫兄說得對,現在正是我們舉事的大好時機,我們可以和天錫兄裡接外合,先一舉攻佔皇宮,再拿下中都,然後再另立新君,然後召令天下,廢掉完顏長之。」
唐括貢和烏林答天錫不同,他一直是個閒職,並無實際的差使,是個地到的富貴閒人。本來他對誰做皇帝到也並不上心,只是完顏長之一改稅制,唐括貢每年要多交三萬多貫的稅錢,因此也一下就對新朝廷不滿起來,而烏林答天錫趁機就把他拉隴進來……雖然唐括貢是閒職,但畢竟身份特殊,完顏宗政對他的加入也十分歡迎。
後來又由唐括貢和烏林答天錫兩人穿針引線,又拉隴了鄗王完顏允中、鄭王完顏允蹈、紹王完顏允濟三人。不過這三人都不敢輕離王府,這一次只派了各自的心腹內侍參加密議。
因為密議的人數增加,還有三位親王,所以眾人都覺得底氣足了不少,加上完顏長之又不在中都,因此聽了兩位駙馬的發言之後,眾人也都紛紛表態,贊同兩位駙馬的主張,認為應該立刻舉事。
完顏宗政正要說話,鄭王完顏允蹈的內侍公公蘇孛輦定哥忽然道:「各位大人,要想舉事反對完顏長之,咱家自然也是雙手贊成,只是有件事情可一定要先說清楚啊!一但廢了完顏長之以後,那麼各位打算是立誰為新皇上呢?」
眾人聽了都是一怔,因為蘇孛輦定哥這個問題實在太敏感了,一時誰也不敢發言,因此整個屋子裡都安靜了下來。3。
這時鄗王完顏允中的內侍黃公公開囗道:「那還用問嗎?自古都是立嫡為儲,無嫡立長。世宗皇帝的嫡子大行皇帝己死,這立長嘛,現在世宗皇帝諸子當中,以鄗王最長,因此自然是應該立鄗王殿下了。」
蘇孛輦公公卻搖了搖頭,道:「不妥、不妥你們鄗王的母親梁昭儀不過是個側妃,而且家境平寒,出身低賤,身份太低了,那能立為新君呢?而我家鄭王的母親元妃李氏仍是貴妃娘娘,世宗皇帝在位時,就曾執掌後宮,而且出身世家,以貴為顯,自然是該立我們鄭王殿下了。」
其他眾人聽得面面相覷,想不到還沒有舉事成功,八字還沒一敝,這兩個閹人居然就為自己的主子爭起皇位來了。只有紹王完顏允濟的內侍劉公公老老實實坐著,聽他們兩人說話,卻一言不發。
完顏宗政氣得一拍炕頭,道:「夠了,秧都還沒有插下去?就想收割莊稼了嗎?誰做皇帝,等舉事成功之後再說,現在任何人都不許再提了。」
兩位公公自然都不服氣,還要再爭,完顏宗政又道:「回去告訴你們的主孑,想要坐上皇位,就想辦法在舉事的時候多買點力,不然就算我們想推他,別人也不服。」
兩位公公這才沒話可說,低頭不語。而完顏宗政也打定了主意,等舉事成功之後,一定不能立鄗王和鄭王,到是紹王還可以考慮一下。
於是完顏宗政道:「這篇先揭過去,下面咱們還是談正事,剛才各位都主張馬上舉事,但我看還不行,咱們還要忍一段時間。」
唐括貢道:「還忍?丞相大人,為什麼還要忍?」
完顏宗政道:「完顏長之雖然帶了六萬人離開了中都,但現在中都還有九萬多禁衛軍,都由他的心腹掌管,憑咱們手頭上那點人馬,想要起事根本就不可能。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舉事成功,攻佔了中都又能怎麼樣?完顏長之和完顏陳和尚都在南京,手下還有二十好幾萬人馬,一但他們帶兵殺回中都,咱們又該怎麼來抵擋。去年這個時候,完顏長之可是只帶了三萬人馬,就攻克了中都,還打敗了大行皇帝的十幾萬大軍。你們以為自己能夠底擋得住完顏長之嗎?」
這一番話說得眾人都低下頭去,這一點自知之明眾人還是有的。烏林答天錫道:「丞相,那麼我們到底還要等到那一天呢?」
完顏宗政道:「放心吧,以後機會還有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