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一二八宋蒙之戰下 文 / 木林森

.    宋蒙兩軍的最前排戰士快要相遇,蒙古士兵都以經掛好了弓箭,握緊了刀槍,只等相遇的時候給宋軍一個迎面痛擊。

    就在這時,宋軍最前列的五六個小隊中,由十佘人發射弓箭,十佘人發射短弩,首先向蒙古軍展開了攻去。由於這時雙方僅距離二十餘步,在這樣近的距離下,宋軍幾乎箭無虛發,蒙古軍猝不及防,一下子被射倒了一大排。

    而發射完弓箭之後,宋軍的弓弩手立刻後退,騎軍和長槍手馬上衝上前去,迎戰蒙古軍。整個過程幾乎是在一瞬間完成,蒙古軍剛剛被射倒了一排,後面的蒙古兵還沒有反應過來,宋軍的騎兵馬上就殺到了,倉促迎戰的蒙古軍又有不少人被宋軍打下馬去;而隨後跟上來長槍兵又是一陣穿刺;再後面,等侍著他們的,是重新上好弓箭的弓弩手。

    蒙古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戰術,及不適應,一下子被打得人迎馬翻,傷死無數。而宋軍始終保持著單個的小隊作戰,互相配合,既始是有的小隊被打散,也會立刻合併到其他的小隊當中去,繼續作戰。

    戰鬥進行了約有半個多時辰,蒙古軍漸漸有些招架不住了,這不僅僅只是因為是遇到這種陌生的戰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出戰的蒙古軍只有五千人,而宋軍卻有八千人。因此鐵木真立刻又下令,命合撤兒和別勒古台再各領五千人馬,分頭去支援左右翼的蒙古軍。

    這時楊炎在宋軍陣中,以經看見蒙古軍向兩翼增兵,也立刻下達了新的指領。

    宋軍陣中的號角再度吹響,前排的步兵刀陣聽到了號角聲音之後,立刻合併陣列,讓出了一條條寬敞的通道來。而趙月如一馬當先,率領著魏郊和吳錫兩員大將,和五千具甲騎兵,從步兵刀陣中穿越而去,向蒙古軍的中路方向衝殺了過去,在具甲騎兵的身後,跟著的是五千輕騎兵和一萬步兵。而等宋軍的中路人馬出動之後,兩翼剩餘的步兵也加入了戰團。而中路的重甲步兵重新列好了陣式之後,也開始整齊的向前推進過去了。

    鐵木真一見,立刻也明白了宋軍的用意,因為蒙古軍向兩翼增兵,中路的兵力減弱,因此宋軍才在中路發起了進攻,顯然是打算在這裡與蒙古軍決戰。

    這時蒙古軍還剩三萬七千多人馬,鐵木真立刻下令,命術赤帶領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率領兩萬人馬,迎戰宋軍。

    這一次是雙方的主力相遇,立刻展開了一激戰。

    首先與蒙古軍相遇的,正是趙月如率領的五千具甲騎兵的先鋒人馬。趙月如一馬當先,盤龍棍輪開,左右開弓,只打得衝在最前面的蒙古兵都被她擊落下馬去,隨後縱馬舞棍,殺入了蒙古軍陣中,棍勢展開,只打得蒙古兵們紛紛落馬,而其他宋軍也隨著她一起,與蒙古軍展開激戰。

    經過數年的訓練和戰鬥磨礪之後,宋軍騎軍以經成為一支有極強戰鬥力的軍隊。雖然論馬術嫻熟,較之自幼在馬匹上長大的蒙古士兵還是要遜色一籌,在這種正面硬碰中,蒙古兵騎射術結合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而且宋軍是具甲騎兵,蒙古軍卻是輕騎兵,同時宋軍所用的戰馬也是產自原西夏地區的馬匹,體型較蒙古馬要大得多,雖然長途耐力不及蒙古馬,但短途衝刺卻比蒙古馬要強。因此雙方對衝起來,宋軍無疑要佔便宜得多。

    因此雖然宋軍只有五千人馬,但卻硬是殺入蒙古軍陣中,儘管術赤等四兄弟拚命抵擋,但也阻攔不住宋軍的突擊。讓宋軍硬生生將蒙古軍的陣勢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而隨後宋軍的後隊人馬也加入了戰團,順著先鋒部隊撕開的缺口殺入,不斷的擴大著缺口。

    術赤知道,如果任由宋軍這樣突擊下去,蒙古軍就會被宋軍撕成兩半,因此也催馬舞刀,趕上來迎戰趙月如。而察合台和窩闊台都認識趙月如,知道她雖是女子,但驍勇善戰,一點也不遜色於男人,怕兄長不敵,因此也雙雙趕上來助戰。

    於是兄弟三人將趙月如圍住激戰,才算免強敵住趙月如。但宋軍的突擊卻沒有停下來,在魏郊和吳錫的率領下,繞過了他們的戰團,繼續向前衝殺。而蒙古軍依然難以抵擋宋軍的進攻。

    就在這時,鐵木真卻果斷下令,撤退。

    當然這個撤退並不表示蒙古軍真的放棄了這場戰鬥,而是蒙古軍的一種慣用戰術,用撤退誘使敵軍追擊,拖亂敵軍的陣型,並且在撤退中,利用自己嫻熟的騎射技術邊退邊攻擊敵軍。等敵人發現不妙,停止追擊而返回的時候,蒙古軍卻都回過頭來,反過來追擊。如果敵軍不追,那麼蒙古軍就會在脫離戰場之後,會立刻重新整隊,再次與對手決戰。因此當戰場陷入彊局,或都是困境的時候,蒙古軍經常會使用撤退戰術,達到反敗為勝的結果。

    經過了剛才的激戰,鐵木真也認識到,雖然在個人戰鬥力上,蒙古兵確定要比宋兵勝出一籌,但這種差距並不大,而且宋兵在裝配上的優勢也完全可以彌補,正面硬拚顯然是對蒙古軍不利,還是應該發揮蒙古軍精於騎射的優勢。因此才下令撤退,現在也是蒙古軍最後的一招了。

    撤軍的號角吹響之後,蒙古軍也紛紛脫離戰場,拔轉馬頭,向後跑去。

    但就在這時,鐵木真突然發現,就在戰場的外側,各有一支宋軍的騎兵,競然以經迂迴到了蒙古的兩翼邊上。

    其實在宋軍的兩翼各有七千騎兵,但只到目前為止,宋軍只使用了四千騎兵,始終還保留著三千騎兵,而楊炎見雙方的中路人馬交織在一起之後,這才下令,命令兩翼待命的騎兵立刻出動,迂迴到蒙古軍的側後方,發動進攻。其要不是這時蒙古軍撤軍,宋軍說不定就真會迂迴到蒙古軍的側後方去了。

    鐵木真一見,也不大吃了一驚,大範圍的迂迴包超,正是蒙古軍最擅長的戰術,現在反到被宋軍學了個十足。等蒙古軍全都轉回過頭之後,迂迴到兩側宋軍幾乎以經和蒙古軍並架齊驅了。並且正在逐步像蒙古軍擠壓過來。如果從空中俯視,就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時宋軍以經形成了個巨大的月牙形,將整個蒙古軍半包圍在其中,而且月牙口正在慢慢的收縮合隴,就彷彿像一隻張開了大口的巨獸,正要將蒙古軍一口吞沒掉。

    現在蒙古軍別說使用什麼撤退戰術,以救反敗為勝,弄不好還會被宋軍趕到前面,攔住去路,徹底被宋軍包圍。因此鐵木真也立刻下令,全軍速退,一定要逃出宋軍慢慢合隴的包圍圈。而兩翼的宋軍也崔馬緊趕,希望能夠趕到蒙古軍的前面去,攔住蒙古軍。

    這時蒙古軍的前軍僅僅只比宋軍領先十數步,後面的絕大部份隊伍還在宋軍的半包圍之中,而兩軍也爭相打馬奔馳,都不願落後一步。不過蒙古軍倒底是馬背上長大的民族,一邊拚命打馬逃走,還一邊像自己側邊包抄上來的宋軍開了放箭。

    宋軍同樣不示弱,立刻也對蒙古軍展開反擊。雖然宋軍的騎射能力要比蒙古軍遜色一些,但從兩側包抄上來的三千宋軍使用的全是可以連續發射的馬皇弩,技術上的優勢彌補了個體能力上的不足,也使宋軍和蒙古軍的並驅對射中不落下風。

    而這時宋軍的後陣中又吹響了號角聲,兩側的宋軍聽見了號角,迅速調整方向,不求追趕上蒙古軍的前隊,而是迅速向中間靠隴,直插蒙古軍的兩肋。

    原來楊炎看到,雖然在短途衝刺中,蒙古戰馬比不上宋軍的戰馬,但畢竟宋軍中步軍佔了大半,還不能宋軍追到蒙古軍前面,步軍就要和戰場脫節,因此只能放棄包圍蒙古軍的誘人想法,立刻從蒙古軍的腰部插進去,儘管放開了蒙古軍的先頭人馬,卻可以緊緊咬住蒙古軍的後半部份,雖然不能全殲蒙古軍,依然可以取得不小的勝利。

    果然,宋軍的兩翼攔腰插入蒙古軍的肋部之後,除去先頭的一萬多人馬逃出以外,剩餘的四萬多蒙古軍全都被宋軍截斷,不得不停了下來。

    宋軍後面追擊的人馬立刻趕上,趙月如也率領具甲騎軍,從蒙古軍的後隊衝殺而入。蒙古騎兵本來就抵擋不住宋軍的具甲騎兵,現在宋軍又是從背後殺,更是攔擋不住,被宋軍殺入自己的陣式中。而劉復武和劉仁先也率領著騎兵追上來,從蒙古軍的斜後方發動進攻。

    蒙古軍在宋軍的前後夾擊之下,立刻人馬大亂,有人拔馬回頭迎戰,也有繼續向前逃,還有尋找宋軍包圍圈的空隙奔逃,終於從有組織,有條理的撤退,演變成了一場潰逃。

    幸好這時先前逃出宋軍包圍的蒙古軍前部經過了鐵木真的重新組織之後,整頓好了人馬,又殺了回來,這才算是衝破了宋軍的包圍圈,使大部份蒙古軍能夠逃出重圍。

    但這時鐵木真能做的,也僅僅只能把蒙古軍損失減少到最低,而蒙古軍的敗勢,以經不可挽回了。

    新書【龍嘯大明】已開始上傳,希望各位書友繼續支持木林森

    7b94448

    明朝末年,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一個痛心的時代;有人前赴後繼,誓死抗擊,也有人卑恭屈膝,首鼠兩端;是非以經顛倒,公道失去標準,這不僅僅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轟然倒塌,而是中華歷史中最大的悲哀。

    而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特種兵商毅穿越到崇楨十五年42年,得到了一個修改三百年前那場錯誤的機會。

    〔龍嘯大明第一卷野望篇〕

    特種兵商毅穿越到了明末的崇楨十五年山東的一個小山村,這時的中國以是天下崩亂,群雄並起,內部四處烽煙,外有強酋虎視。朝廷依舊勾心鬥角、黨同伐異。商毅怎樣從這個小山村中走出,去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