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當個皇帝高興一回

第三卷 烏雲 第四十六章 甄選大學士 文 / 師法自然

    「咚咚!」乾清宮中傳來一聲清脆的聲音。

    朱由校轉個身接著蒙住頭,過了片刻便是坐了起來,狠狠的盯了盯屋角的那個自鳴鐘,見到那個小銅人正是努力的敲著銅鐘,不由的一陣惱怒,要說朱由校每次被這鬧鐘吵醒都是會有些怒氣,因為這個鐘聲很容易便讓朱由校想起後世那段慘無天日,苦不堪言的求學生涯,想想每日天都沒有亮便是從溫軟的被窩中爬起來,對於沒有處於青春期的少年來說都是一場艱苦的戰役。

    「皇上!」朱由校覺得被窩中一陣挪動,接著董婉兒探出頭來。

    「皇上,今日是召見朝鮮使團的日子,皇上還是早些起來好了,要不遲到了便不好了!」

    朱由校坐在龍床上思考了片刻,見到董婉兒準備起身更衣,便是說道:「婉兒,你就不用管朕了,想睡便睡,睡醒了要是無事,便自己到宮中的那個,那個什麼去!」

    董婉兒轉過頭來笑了笑,說道:「皇上,是大明紡織商號!」

    「哦!對,對!是紡織商號!那邊還有意思吧?」朱由校有點尷尬,每天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結果忘記的也是特別快。

    董婉兒又是笑著說道:「皇上,那裡還是挺好玩的,和一些宮裡的姐妹們商討一下如何繡花,如何裁衣,臣妾現在正在學習做時裝呢!」

    朱由校也是笑了笑,起身說道:「那就好,過些日子把你做的時裝給朕看看,好了,我還是早些準備上朝吧,最近幾次朝會去晚了,那言官道臣的奏折就快把朕的桌子給堆滿了!」

    「那皇上還是快些好了,臣妾給皇上你更衣!」

    ……

    「皇上駕到!」朱由校在那太監的尖叫聲中一屁股坐在金鸞寶座上。

    「啊……」朱由校的屁股還沒有坐熱,便是長長的打了個哈欠,此時殿中的大臣們正是在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朱由校顯然有些沒有睡醒,無精打采的說道。

    朱由校見到眾多大臣都是紛紛站了起來,便是說道:「朕本不該以這個精神狀態來上朝的,不過昨日批閱奏折太晚,今日又要這麼早起來,睡眠不足而已,眾位大臣有什麼事情要奏麼?」

    要是不熟知朱由校的大臣還會相信朱由校昨日真的是批閱奏折耽誤了睡眠,可是上朝的這些大臣沒幾日便要見上朱由校一次,而朱由校每次都是這般無精打采,有誰會相信朱由校說的是真的!

    這時禮部尚書孫慎行站出列說道:「皇上,今日是朝鮮使節團覲見的日子,皇上你前天不是特意下旨了麼!」

    朱由校怎麼會忘記這個事情呢,不由的暗罵孫慎行是個榆木腦袋,不知道聰明都跑到那裡去了,便是無奈的說道:「知道了,朕的意思是說除了這個還有什麼事情!總不會滿朝文武聚在這裡就只是接待朝鮮的使團吧,乘著這個機會也商討些事情,這些日子這麼多事情發生,難道沒有大臣有本啟奏麼?」

    想來當個大臣也是鬱悶的事情,孫慎行一大把年紀,自己的孫子都快抱兒子了,現在倒好,卻還要被還是少年的朱由校一陣譏諷,不過朝廷有朝廷的規矩,不管你平時多麼的囂張,到了皇上跟前誰都得服服帖帖。

    朱由校也是多此一舉,前日召集了內閣和六部的官員開過個小會了,要知道官場中人的消息最為靈通,本以為是個小範圍的內部會議,應該知道的人不會太多,其實那些結果早就人人皆知,既然都知道朱由校都已經做好決定了,誰還沒事找事,至於那些言官道臣,更是沒有機會,登基以來,每次朝會真正商議國事的事情不多,每每都是一些六科的給事中,御史這些言官道臣在折騰個不停,這可是犯了朱由校的忌諱,不為別的,就為這些言官道臣上奏的瑣碎事情每次使得朝會都要開上四五個時辰,不要說那些站著的大臣,就是坐在那舒舒服服的金鸞寶座上的朱由校也是覺得腰酸背痛,因此這樣的直接結果是朱由校龍顏大怒,大筆一揮,以後這些言官道臣的奏折必須首先經過內閣的審核才可以朝會上上奏。

    當然這樣是會背上罵名的,中國從古至今的那些明君無不以自己是個廣開言路,心胸開闊的皇帝而沾沾自喜,就是那些性情暴躁,喜怒無常的暴君有時候也要養上幾個每每觸怒自己的名嘴,最後還假惺惺的和那些名嘴說些假惺惺的話。現在可好,朱由校突然發顛,聖旨一下,不但是那些言官道臣的奏疏堆滿了通政使司,忙的通政使司的那些官員是忙的天昏地暗,就是內閣這個得到好處,權力上升的衙門也是推辭不已。倒是逼得朱由校又是下道聖旨,將範圍縮小到四品以內,就是說那些言官的目標就只能是朝廷的那幾十號人,因此朝會上的言官的彈劾那是直線下降,像今日這般的接待使團的朝會,自然沒有言官準備好自己的奏折。

    其實朱由校一直以來便是認為單單靠著這些言官道臣在朝會上說說是無用的,還不如自己的反腐局那般來的實在,用句非常時髦的話,這個什麼給事中,御史就是一個帶著欺騙性質的偽民主。

    明朝的官制,沿襲漢朝、唐朝的官制,而且在其上面作出了許多改進。不設丞相,設立六部,以六部尚書管理天下事,而內閣大學士只備顧問,皇上事事躬親。糾劾則責之都察院,章奏則達之通政司,平反則參之大理寺,其實模仿的是漢朝的九卿的制度而已。雖然明朝的政府看似三權分立,內閣為皇帝顧問,其實為政治中心,還有六部也屬於行政,大理寺和六部中的刑部屬於司法,都察院也算是司法機構,不過明朝的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這般說來御史的權力其實非常之大,而且算是個萬金油的結構。

    而立法自然沒有什麼好說的,朱元璋建國便是搗鼓出了一個明律,刻成石碑立在宮門之前,以警世世人,自打那以後明朝治國便以明律為準則,這點朱由校是非常不滿意的,因此朱由校是時刻在盤算如何把明律給修改修改,給它搗鼓成一個憲法一樣的東西,再以此為基礎衍生出各種其他法律,不過困難似乎過於艱巨,朱由校幾次試著向孫承宗和徐光啟等人透露了一點點想法,便是被嚴厲的拒絕,讓朱由校吃了不少癟,因此是一直沒有機會得逞。

    殿中的眾人個個是欲言又止,不是沒有話說,對於許多官員來說,自己的那一畝三分田里的東西都是個大事,可是對朱由校來說,自己的那點事情不就是屁大點事麼,朱由校看了看眾人的表情,便是對著孫承宗說道:「朕都好些日子沒有上朝了,今日好不容易和眾位臣工見個面,還是便要冷場為好,朕看孫愛卿好似有些事情要說,不知道孫愛卿可有什麼事情要稟奏朕麼?

    孫承宗心中根本就沒有想到朱由校會問道自己,倒是給嚇了一跳,自己老老實實的站在一邊,就是抬頭看朱由校也沒有,那裡有什麼事情要說,不知道朱由校怎麼看出自己有事,估計是趕鴨子上架,讓自己來救場的,好解了朱由校的尷尬,孫承宗抬頭看了看朱由校,見到朱由校正是盯著自己,眼中的那神色分明就是在說『趕緊說幾句』。

    「回皇上,微臣確實有話要說,這個……」孫承宗一時之下開始想有什麼能拿出檯面的事情講講。

    「皇上,現在內閣事務繁忙,誥敕房、制敕房中書舍人,六部都直接聽從內閣的意旨,不過如今內閣僅有五位大學士,按照微臣的看法,保持七人是最低界限,因此甄選新的大學士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朱由校對於這個問題倒是沒有什麼意見,人多些就多些,不過重要的是人選問題怎麼處理,能力夠的,朱由校看著順眼的,一般都資歷不夠,就是孫如游進入內閣已是備受非議,而資格夠的朱由校又是看不上眼,因此這樣內閣的人選才是一直達不到正常編製。

    「朕對愛卿說的倒是沒有什麼異議,內閣的眾位大學士的努力朕是看得到的,既然人手不夠,就補選好了,不過人選問題……」

    孫承宗這次是又備而來,不為其他,就為這個人選是東林黨的元老,原內閣首輔葉向高。

    「皇上,微臣知道內閣大學士的職責便是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平允庶政,因此甄選大學士是個十分複雜的過程,前幾次朝中大臣推選的人選皇上都是不答應,不過微臣今日推選的人選是前任內閣首輔葉向高,皇上看看如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