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游劍蠻巫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一十八章 瞭解 文 / 斷空

.    隆北郡泰城北郊的一座山神廟,早已荒廢多時、滿佈塵埃,在這個飽受饑荒之苦的年生,就是城裡面大寺廟的僧侶也餓得面黃肌瘦,這種偏僻小廟如何留得住廟祝?易鋒寒來到這裡之後,也懶得打整,乾脆就在山神廟的大院裡靠著大樹一躺,便算是住下了。

    這已經是易鋒寒深入東東兒的佔領區一周以後的事情,自從武德歸來訪之後,易鋒寒便對隆北、北宸二郡產生了深入瞭解的興趣,甚至顯得迫不及待。所以等到司空照率領大軍歸來之後,易鋒寒便將天皇刀交與易嘗,由他攜寶進京匯報剿滅分明島的事宜,並以自己決定親身打探隆北起義軍虛實為由解釋自己不進京的原因,另外撥劃專款給宇文華顏,讓他隨行進京替易嘗出謀劃策、順帶打點京城的各路關係;分明島方面,仍由司空照率軍嚴控,雖說如今虞國國勢衰弱、偃旗息鼓多年,但是以其廣袤的國土、龐大的人口,破船也有三斤釘,萬一趁火打劫、大舉來犯,一著不慎,分明島就會失落在虞國手中,即便虞國限於現在的國力就此罷手,一個佔據著分明島的神州國家,對渭州日後的安全也是重大的隱患,絕對不容有失;另外,易鋒寒毅然發佈法令在易水郡範圍內禁止民營外貿,同時提拔古心虹為易水財政司長,全權負責易水郡與神州的外貿活動,相比於唯利是圖、左右搖擺的古靈崖,古心虹更像真正的古家人,值得易鋒寒沒有保留的信任,此舉雖然犯了商山君的忌諱,但是想到即將接手的隴川郡,易鋒寒再無其他選擇,必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財力物力,才能安撫飢寒交迫的災民,易水郡整體的經濟實力有限,對外通商並非可以毫無限制的交易,後夷朝廷既然不能給予自己財政支持,自己也沒有義務讓利給商山君,形勢已經嚴峻到了我榮你損、你榮我損的地步,易鋒寒也只能先照顧自己的采邑再說。

    易鋒寒安排好一切之後,然後自己一人一刀,取道弘法、隴川、鑾京,進入北宸,然後轉入隆北,一路上扮作一個流浪的刀客,腳步匆匆,盡可能多的出入村郭城鎮,細細體察著後夷各地的民情。

    易鋒寒原本對於東東兒的態度,只是單純作為替自己牽制後夷皇室的工具,根據形勢稍稍動下手腳,讓商山君滅不掉這禍患,卻也不能讓他繼續坐大。至於與東東兒全面合作,易鋒寒壓根兒就從未考慮過,農民起義這種事情,古往今來不知凡幾,但是成功的例子,幾乎一個都沒有,割據一時倒是常事,但是一旦面臨天下一統的局面,收尾的不是在剿匪過程中壯大起來的軍閥就是財雄勢大的地方豪強。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要逐鹿天下,任何勢力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可是人才不會憑空誕生,生而知之、不學而明的人也許有,但是絕對不會太多,農民這種社會底層群體不僅僅意味著沒有錢,還意味著缺乏足夠的教育,被統治者不僅僅意味著沒有權,還意味著不用考慮掌權之後的責任,更不用考慮如何妥善的行使權力。

    這與智力、道德沒有任何關係,只不過人類社會千萬年來積累的管理經驗不會莫名其妙的注入某個人的腦海裡,即使是貼了黃紙、受過預言的真龍天子,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也沒有任何必要考慮別人的死活、國家的存亡,但是這些關係到社稷安危的東西如果等到起義軍的首領們掌握了政權再去學習和考慮,未免晚了一點。所以要問鼎天下,起因也許是舊有體制已經腐爛得無法自愈,但是建立新體制的過程卻必須與舊有的體系融合和妥協,將舊有體制的相當一部分繼承和沿用下來,其中包括的不僅僅是書籍,還有人才。

    所謂體制的**往往僅僅是多數掌權者的**,沒有任何一個政權可以糜爛到一無是處,即使是昏君權臣的完美組合、小人當道的悲劇人間,也不可能抹殺掉國家培養人才的機制,這就是文明和教化的強大之處,就算政府被昏庸無能、貪婪短視的人所操縱,社會的教育體制和環境仍然會教導正確的理念,無論世界如何黑暗,總有人會聽,總有人會信,也許這些人將永遠埋在淤泥中成為大眾的笑柄、迂腐的證明,但是在適當的時候,他們終將破土而出,綻放出一池青蓮,毫無理智、想當然爾的打倒、摧毀舊有體制無異於因噎廢食,他們永遠不明白,摧毀很容易,建設卻很困難。數千年前神州亂世之時,曾經有個農民領袖割據一方、戰無不勝,面對腳下數千里的沃土,意氣風發的宣稱搞經濟沒有打仗困難,結果亂整一通的結果是三年之內他的治下餓死了近百萬老百姓,最終落得身死國滅。

    但是農民起義的糾結在於,他們與原有的統治階級,或者說掌握系統教育和執政經驗的群體天然對立,別說貴族,即使是出身貧寒的士人也很少會接受身份低微的農民騎在自己脖子上稱大王,反過來,農民起義的一個重大起因就是官員的**無能、貴族地主無限制的盤剝,他們對於上層階級的概念還容易就簡單劃為當官的沒有一個好東西、貴族和地主都是吸血鬼,再加上他們本就沒有生存和發展的資本,那麼搶奪官僚地主的財產也就成為必然,甚至有不少的農民起義從一開始就對佔領區的官僚、地主們進行抄家滅族,這也就造成了農民起義軍與社會上層份子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從舊有官僚和士人中篩選出來的人才也許會投奔軍閥、也許會投奔豪強,但是極少投奔農民義軍。

    幾個繼承天命、星宿下凡的王侯將相不分背景、自然而然聚集在一起改天換日,那是評書才有的橋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同路中人就走不到一塊,即使勉強走到了一起也不會有幸福,沒有博學廣識、富有執政經驗的人參與到自己的團體中來,完全隔斷人類社會的執政經驗、自行打造一塊天堂樂土的想法的確很吸引人,可惜那也就是畫了一張天大的餅,抵不得一碗乾飯。

    就是印刷書籍,也是從手工雕刻、使用模具、活字印刷一步步發展來的,更何況是管理國家?沒有任何人會指望有一個邊遠部落的酋長某一天突然發明活字印刷術,易鋒寒自然也不會指望一群對治國一竅不通的土匪執掌政權。東東兒很好學,可惜他的學識來自於偷聽與自學,也許少了固有思想的桎梏,但是也少了系統、經驗和深度,一個人再聰明,也是比不上萬千人數百年的思考的;武德歸機靈詭詐,往往想人所未想,但是治理國家也好、統領軍隊也好,奇始終只能作為正的補充,本末倒置是不行的;劉方、鄧璞驍勇善戰,在哪兒都算是難得的人才,但是劉方是個單純得不能再單純的將領,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鄧璞倒是出身地方士族,因受到另一豪強迫害落草為寇,手底下有百十號昔日門客的班底,但是隆北無論經濟還是文化,都是後夷最為落後的地區,鄧璞的門客放在渭州這個大舞台上未免上不得檯面;隆北起義軍其餘的首領麼,似乎就是一些打家劫舍、作奸犯科的主兒,殺人越貨、強姦婦女直如家常便事,若非東東兒將他們收服之後加以約束,易鋒寒遇到他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為民除害。

    不過隨著易鋒寒的本次遊歷,他對東東兒的好感直線上升,先不說後夷掌控下的郡縣賑災不力、民不聊生,東東兒治下卻能饑而不死、頑強發展,光以治國方略而論,東東兒似乎自身也覺察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廣招賢能,不問身份來歷,文以良策進爵,武以戰績論功,一時之間,吸引了許多隆北、北宸甚至隴川等地的人才。須知後夷建國多年,朝廷上下結黨甚為嚴重,四大采邑的官員聘任固然是掌握在四大千戶侯的手中,君主統管的四郡之中,八大百戶擁有絕大勢力,朝中重臣也在各地安插親族嫡系,沒有關係背景的人很難獲得一官半職,渭州民間存在著大量不得志的士人、武士,如今東東兒不論親疏、唯才是舉,正是他們一展抱負的機會,雖然追隨叛軍、前途未卜,但是身處亂世,以生死一搏富貴的大有人在。

    易鋒寒靠著大樹,目光悠悠的飄向遠方的泰城,思量著是否要找個機會與東東兒一晤?又或是先折返易水郡,看看分明島覆滅、天皇刀到手之後的商山君如何對待自己再作計較?

    泰城位於隆北郡中部,是個不大不小的城市,由於隆北郡土地貧瘠、礦產不多,向來都不是渭州政權關注的重點,泰城也不例外,一直缺乏足夠的發展,經濟衰弊得很,不過如今的泰城卻儼然一副繁榮的景象,由於隆北起義軍的總部設置於斯,該城不斷有流民湧入不說,數之不盡的浪蕩武士、失意士人,也紛紛來到這裡尋求出路,人口之多已經超過了隆北郡首府北安。

    東東兒如今已經掌控了了隆北、北宸二郡,按理說應該以這兩個郡的歷史名城為都,因為能夠成為歷史名城的地方,要麼是經濟樞紐,這種地方交通便利、商貿鼎盛、人口眾多、糧食充足,利於發展壯大、屯糧擴軍,要麼是軍事重鎮,這種地方城池堅固、厚壘深壑,面臨戰事只要指揮得當、儲備充足,幾乎可謂立於不敗之地。與那些名城相比,泰城未免顯得過於平庸,城不高、池不深、人口少、出產薄、道路窄、商賈稀,作為都城可謂一無是處,唯一的優點就是背倚鋼嶺,那是隴北起義軍昔日盤踞的根據地,茂林千里、山谷幽幽、洞穴密佈,加上盛產凶禽猛獸,環境十分險惡,即便是當地土著也只是在山嶺外圍打獵燒炭過活,甚少深入山中,除了被逼無奈、悍不畏死的土匪,根本沒有人熟悉鋼嶺的地理,這也是後夷屢屢圍剿東東兒一黨無功而返的最大原因。

    在外人的眼裡,東東兒以泰城為中心,就是為自己留後路,他在鋼嶺經營多年,狡兔三窟,分散儲存了大量的糧食甲兵,萬一兵敗,只要往鋼嶺的深山裡一躲,休養生息幾年,又可以捲土重來。這種觀點不僅僅是民間老百姓的看法,後夷朝廷上也多此論,毫無疑問,這也讓後夷君臣把東東兒的威脅輕看了許多。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性命,捨棄發展壯大的機會,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鼠目寸光的短見,現在後夷亂成一團,對於剿滅隆北起義軍有心無力,但是後夷一方始終還是掌握著超過渭州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是比較富饒的地區,從長遠來看,以隆北、北宸二郡為基地的隆北起義軍,在發展潛力和速度上肯定是比不上後夷朝廷的,東東兒要想奪取天下,唯一的機會就是乘著後夷缺糧少錢、兵力衰竭的機會,動員所有力量,進攻再進攻,佔據更多更富饒的土地,改變人力和物力的資源對比。可是東東兒立足泰城,就失去了這一可能性,泰城既無法募集足夠的兵員,又沒有足夠的糧草軍械,偏狹的位置製造出招攬人才的屏障,糟糕的道路狀況使得後勤補給也成為難題,從長遠說,缺乏發展潛力,從眼前說,根本無力支撐隆北起義軍遠征作戰,劉方、鄧璞兩部如今進退兩難的窘況就是明證。

    但是對於易鋒寒而言,他對於這個觀點已經嗤之以鼻,因為他在這裡待了三天,對於泰城的情況有了全新的認識。

    不能不說,東東兒在組織人員大搞基礎建設方面是把好手,大批流民湧入泰城,固然帶來了供給壓力,但是也帶來了大量的廉價勞力,為了取得微薄的定額糧食,這些流民被調動起來拓寬道路、建設城防、修建公有的各類超大型作坊,隨後各種有技能傍身的工匠被安置在這些作坊之中,待遇稍高於普通勞力,產品則盡歸起義軍所有,然後根據居民的需要將民用物資下發下去,尤其是新來流民迫切需要的農具之類,另外,由於東東兒頒布了一系列鼓勵農業的措施,比如開墾荒地的人不但可以擁有開墾出來的田產,相關配套的挖渠引水、提供農肥等工作由軍隊完成,原本貧苦無依的流民們不但有了活下來的機會,也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煥發出了極大的墾荒熱情,很多人每天白天修路,晚上帶著老婆孩子燒林開田,加上軍隊組織起來開墾軍田,原本荒蕪一片的泰城郊外現在麥浪如濤、桑麻叢生。

    原來泰城農業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土地過於貧瘠,有了起義軍供應的肥料,這種情況好轉了很多,雖然談不上多麼肥沃,在原有產量的基礎上翻上兩番卻是輕而易舉。易鋒寒開始頗感驚訝,為什麼東東兒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憑空造出肥料,查探之下,望著起義軍嚴加封鎖的所謂公墓,卻只能悠悠一歎,這次席捲整個渭州的饑荒,亡者盈野,很多村子都死光死絕,如此眾多而無人管的屍首由公家統一安葬無可厚非,統一處理也無可厚非,只不過從小接受入土為安教育的易鋒寒心裡面總有些不舒服。

    就這樣,經過東東兒的勵精圖治,無論交通、農業、工業還是人口,泰城在極短時間內已經擁有了超過北安的潛力,更重要的是,泰城本是一個極其窮困的地方,朝廷除了收稅,八輩子也想不起這裡,當地人也好,外來人也好,眼睜睜的看著這裡日新月異的變化著,對於創造這一奇跡的東東兒產生了極大的崇拜情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