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回永樂時代

大道小說網 關於太監 二 文 / 清宵好夢

    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不過那時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悉用庵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唐朝的時候只是有「監」,至於你是不是「太監」還是「少監」那是要看級別的,還都是官名,用的不多,更不是用在品評稱呼裡。「太監」一詞,遼代才真正出現並大量使用,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發生聯繫;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同義語。

    公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為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瞭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為官者有些時候不得不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其為太監,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稱為公公,以示尊敬。至於「公公」的稱謂到底何時開始,由何而來,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曾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為「寺人」之得名,是因閹割後的男人,已如寺院中斬斷情緣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

    其實,寺人的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當時中國境內尚無佛教,更無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兩者類比得名的情形。究其根由,古代「寺」、「侍」兩字相通,《詩經·秦風》鄭氏箋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雲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奄人也。」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古代官方文書中對宮廷閹臣的正規稱謂,歷代正史為閹人作傳,多稱「宦官傳」或「宦者傳」。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實仍舊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後的事。

    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

    人們還由漢代宮廷閹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鐺」為冠首飾物,而將宦官稱為貂鐺。據《漢官儀》云:「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鐺左貂;光武以後,專用宦者,右貂金鐺。」漢宮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當附蟬,貂尾為飾。侍中作為朝廷的普通官員多插左貂,由宦官擔任的中常侍則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從中也可看出,宮中宦者的服飾與普通官員是略有區別的。

    除了上述兩大類外,還有以其生理特徵與常任職役組合而稱的情形。這類稱呼也很多,如有宦寺、閹寺、閹宦、宮監、貂寺、內鐺等等。再是有帶明顯感情色彩的稱謂,如鄙稱有宦豎、閹豎、內豎以及閹狗等,尊稱有公公、老爺等。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餘之人」。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公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由此可見,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