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回永樂時代

大道小說網 第二章 風起瀟湘 第六八節 武昌楚王 文 / 清宵好夢

    楚王朱楨這個人王動還是知道一點點的,印象最深的是楚王是個不倒翁,朱楨所在的武昌是拱衛京城重要戰略基地,這個楚王也不是吃素的,洪武時期,湯和都是要受他節制的,後來燕王靖難,他適時觀望,贏得了燕王的好感。要知道,這個朱楨也是個會打仗的,當年鎮壓南面少數民族起義,他是把好手,且他就藩武昌的時候,護衛6500人,比燕王5770多了近一百人,可見朱元璋還是很的起他的,燕王南下,他沒有去勤王,等於是助了燕王一臂之力。

    武漢的楚王墓是個很有名的旅遊景點,但這會,這個楚王還沒死呢,不知那的風光是什麼樣的。這個陵園還有段公案,當年楚王朱楨出來打獵,看到獅子峰前唐李邕墓地風水不錯,便命人掘去李墓欲為自己營建陵寢,為這事逼死李氏後裔都御史李盛。挖人祖墳畢竟是缺德的事,更何況還逼死了人,自此朱楨心虛而生幻覺,於是在此建干佛殿以鎮祟。這次興工共建僧屋5400餘間,又請來高僧無念主持寺廟,大做佛事,調經齋僧。寺中高僧無念禪師很得朱楨歡心,於是薦無念於其父朱元璋。無念回武昌時,帶回朱元璋御賜寺額「九峰正覺禪寺」和詩文。後來無念高徒勝學在獅子峰前石崖上開龕,銘勒無念所得御賜詩。無念去世後,弟子又在左方數米處開龕刻其像以為紀念。

    王動一行三人,過了江,讓人把行李之類的東西,送去瀟湘記,他們倒是一人一馬,直奔城東後世楚王墓而去。那寺廟很容易找,主要是規模太大了,不多會他們便遊歷到無念禪師的坐象,只見一老和尚,目視前方,腳著草履,正襟端坐於石座之上。左上方題詩云:「空有空無得正因,其中妙用是原真。本師住世無人敬,現滅應須假幻身。」右上方刻「武昌九峰山無念學禪師口像」字樣。另一邊是石刻的詩文,「御制喻僧無念」石刻,「御制」為篆書,余皆楷書。石刻周圍刻九龍騰躍、祥雲漫卷圖案。王動不大喜歡這些東西,自然風光更美,這些個要放到百年後,可能有的一玩,這會太近了。一路上,三人倒是很引人注目,主要是三人牽著馬,那樣子,比讀書人又多份英氣,比跑江湖的顯得又文雅。一行人玩的累了,也就打馬回城,去投瀟湘記。

    沿著高觀山(後世蛇山)王動見識到了楚王府的氣魄。城高近三丈,壘石而成,在山上時,王動就遠遠看到了這座王城,大大的城牆裡面亭台樓閣建築頗多。這會沿著這府牆走,才感覺到王家氣派,這比長沙府的谷王府要牛b多了。

    漕幫的船家早早就把大掌櫃的行李送到了三湘客棧,知道大掌櫃到漢陽了,只是不見他過來,武昌府的兩位掌櫃也在等,也是有些傳言了,都說大掌櫃神仙般的人物,結果一看到王動,兩位掌櫃倒覺得,也是個尋常的公子形象,只是讓人感覺到親近。瀟湘記掌櫃姓程,一問問起這個楚王,程掌櫃的話匣子也就打開了。

    楚王府位於高觀山南麓,坐北朝南,背依高觀山,佔了半個武昌府城。武昌府城和近城之設施都是以楚王生活起居為中心。楚王府前有歌笛湖,是楚王種蘆取膜為笛簧之處。榛子園是因楚王種植引自湖南武岡的榛子而建。黃鶴樓旁所建武當宮,是楚王祭祀神靈祈求降福之地。洪山背後有放鷹台,是楚王出城遊樂時放鷹之處。山川、社稷壇是供楚王春秋祭祀之備。南湖老人橋為楚王行獵路過時所架設,城外有供楚王府廚膳專用的養魚池,名鰉魚濠,城東有一座楚王別墅桃溪小隱。城外大部田屋為楚王府護衛軍屯田自給之處及所建廣埠倉之故地。而設在武昌的省、府、縣各級衙署,均環繞楚王府而建。

    楚王此人自燕王登基後,韜光養晦,不問事世,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奉祖訓,率禮度,留心典籍」,「旦夕自警,恭慎儉約,恆存省己」。

    「武昌府城大半歸楚王所有,城內布政司衙門,州府衙,江夏縣衙,環王府所建」程掌櫃還在侃侃而談。

    「程掌櫃,平時裡,到這瀟湘記往來的,有那些個貴客。」

    「除開王府外,瀟湘記算是這武昌府城第一大酒肆,官員往來應和,大多會選在瀟湘記,門口的太平街也是武昌府城裡最熱鬧的街,除了黃鶴樓外,就數這人多了。」

    「程掌櫃與王府,或是此地官員可有往來?」

    「楚王長子朱孟烷倒是店裡常客,許是王府裡的飯菜吃的膩了,時不時還會約起朋友過來坐坐。布政司大人也會過來,但極少言語,自得了大掌櫃的酒精後,湖廣都指揮使,武昌衛和左衛三位大人近來經常到店裡走動。」

    「武人好酒,果不其然。」王動笑了,以酒交友,古今通用。

    「不瞞大掌櫃,今日聽濤居便為王府中護衛朱將軍所定,過不多久可能就會到了。」

    「噢,程掌櫃安排一下,我倒想見見這位朱將軍。朱姓,也是皇家嗎?」

    「大掌櫃有所不知,王府內護衛逾萬人,這些年裁了些,還是有數千人,這中護衛本是楚王二公子朱孟?自領,如今聽說二公子請辭衛指揮使,新換了位朱姓家將領兵,王府內朱姓家將有五六人,但程某還不知是哪位大人。」

    王動一直在盤算如何自然的接近楚王,看來今天晚上可能是個機會。

    「小六子,那白沙液還有幾壇?」

    「只兩壇了。」

    「送壇到聽濤,程掌櫃,若是朱大人問起這酒,你便說是瀟湘記大掌櫃贈於朱將軍的。」

    「謹遵大掌櫃號令。」

    因去了楚王還在建設的王陵處遊玩,王動便向程掌櫃打聽楚王陵園,結果從程掌櫃嘴裡,又聽到了更多的細節。

    楚王對永樂皇帝雖然溫文恭順,但在武昌府內則瘋狂兼併土地,他相中的陵園,是有名的「靈泉古市」。這些是有人在瀟湘記聽濤吃飯時議論,被管事聽到,楚王是這的地頭蛇,當地所有事務大半與之有關,因此,管事特別到了相鄰的雅間,在一處牆角,揭下掛著的畫,不想到聽到一件醜事。

    龍泉山位於武昌府東南五十里外,南北兩條山脈恰似兩條巨龍橫臥江夏梁子湖之畔,形成了非常幽靜的山谷。傳說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死後,就葬於此。從漢代起,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家官府隱逸之士遷此隱居,這片山間盆地逐漸成為「靈泉古市」,而八大家的後人形成了當地的八大姓,古市還有很多古跡,如唐代宰相李奚修的「萬卷——」,元代宰相沈如筠建的「萬壽台」等。楚王這會已經深諳風水之道,一眼識得這是塊寶地,於是便打上了主意,請來了卜算師,此人卻是個見風使舵的好手,經他一算,此乃「陰宅吉地」,這下楚王上眼了。馬上開出了條件,要讓這古市現有百姓改姓朱,這是第一步,只要他們姓了朱,就是他楚王的僕從,到時在遷至別處,那就可以放心的在此處修陵寢了。楚王還給了另一個選擇,兩畝換一畝,把現在居民全部遷出,問題是,那裡的八大姓的祖墳怎麼弄。

    那天在聽濤聚會的,正是古市幾位大家族的族長,議完之後,投書京城,請皇上作主,裁決此事。後來怎麼樣,王動就知道了,反正他知道這個結局,那就是,後世武漢的九王墓可是與北京的十三陵齊名的。

    「李大人可真是慘呀,愧對祖宗,自己死了不算,祖墳還是被遷。」

    「見過大掌櫃,程掌櫃,劉掌櫃(三湘記),王府的將軍過來了,掌櫃,要不要去迎一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