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五章 運籌帷幄 第六節 長沙熱鬧 文 / 清宵好夢
紀綱膽子很大,他也很有錢。
他膽子大到偽詔搞鹽,然後私賣;他膽子大到永樂在徐皇后去世後選美的時候,他先把美女留在自己府上,餘下的送到宮裡。送到王動府上的美女,讓張萍等人很反感,但一瞭解到真實身份後,又暗自吃驚,紀綱膽子也太大了吧,皇上的綵頭你都敢吃,但紀綱現在的身份,你又能拿他怎麼樣。想想那些美女也是苦命的人,也就算了,被供了起來,王動可不敢上她們,紀綱可是死在永樂手上的,估計也就幾年後的事情,萬一東窗事發,受了牽連,那可是承受不起的。
黃儼得了王動的進貢之後,也暗暗向趙王通報了王動的好。王動想,反正這會有錢有物,用來搞pr是最好,所以也是廣施甘露。
楚王這天專門做了禮單送到了宮裡,說是民間商號,應明龍商行之邀請下西洋做生意,賺了錢,不敢忘了皇上的洪恩,除了交足市易稅以外,特別向皇上進獻薄儀。
這倒是個新鮮事,從來都是皇上賞賜東西給小民,還沒有民間商號如此主動大手筆的關心皇上和后妃,而且裡面居然很多都是西洋番國漢人進獻之物,這個意義就不同凡響了。
永樂這也不知怎麼處理這個事好,召來瞭解縉、楊士榮等人來說這事,解縉當然是說好,這是大大的好事,前朝都不曾有過。問題是楚王還提了個要求,就是商號希望皇上能給點什麼名分之類的東西,至於什麼樣的名份,這就是大家要商議的了。
王動本來的意思是,皇上賜幾個字也是好事,結果當然是不可能的,大臣能得皇上御筆寫幾個字都很難。那就給個封號吧,議下來,也是不行。弄到最後,永樂想想。必竟人家也是一份忠心,於是讓宗人府或是內府去處理。
這下如了王動的意了,這才是他真正的目地,他要的就是宗人府內府實管這事,這種小事,永樂不會有興趣。內閣大臣也覺得是上不了檯面的。但這麼大宗的錢進出,宗人府和內府可是看地緊緊的。王動要的是,明龍商行能統管進出口所有的事項。果然沒多久,宗人府和內府出了文書出來,可以讓天下的商號加入到明龍商行的船隊裡,一起做貿易。
這個文書一出來,王動就把別地商家的嘴堵上了,這下不能眼光盯著他一人看了。不過,他這會兼營明龍商行。漢王、趙王、楚王、谷王等,包括很多朝中權臣都入股到他那做生意,天底下又哪幾個商行敢和他爭,這下明正言順了。
長沙,貌似群龍無首,三湘商行、瀟湘記的大佬們已經移師京城了,但事實上,這裡一直是王動所有事業的中樞。王動的決策層在京城,但執行層80都在長沙。
瀟湘記小徐掌櫃在打理,望江樓喬掌櫃在打理。季康成和老徐掌櫃在打理瀟湘學堂,鄭春負責瀟湘書局,肖爐頭在管那的泥灰場。
最紅火的是瀟湘學堂,長沙白鹿是老大,另兩個文昌閣和天星閣,學堂也不與他們爭,他們走的都是高端路線,而瀟湘學堂成了名符其實的職業技術學院。有自家地產業打底。他們出來的學生不愁沒地方工作,長沙知府大人也是大筆一揮,瀟湘學堂必需開朝庭要求的幾個公共科目,學生在長沙府內流動放寬。這是對戶籍制度一個靈活應制,當然劉知府也是在向湖廣行省做了請示之後。又報呈戶部和工部之後。行了許可才這麼幹的。如今王動朝庭裡有人,什麼事都好辦。
學堂的紅火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早先王動在城南是圈了很大一片地的,但現在發現已經不夠用了,因為學堂裡的專業已經越開越多了。僅木匠已經分了傢俱、造船、造車三科;鐵匠也分了選礦、冶煉、製造三科;磚挖匠也分了建築、材料兩科,等等等等。
兩年時間,長沙已經形成了與南京相對應的另一個技師中心,不同的是,京城靠的是朝庭強制命令形成地手工業中心,而長沙則是自然形成的,當然這在過程中長沙官府和王動的商號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個王動鄭和都沒有算到的是,下西洋雖然極大的帶動了明朝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但同時又是一次極大的破壞。越來越多地匠師強制的向京城靠攏,打擊了地方行業的發展,而且從海外帶回來的產品,又極大的衝擊了南京地同行們。比如,古裡國過來布,同是棉布,古裡國過來地因為有些異國的風情,且用途更專,織法獨特,一下子對京城布行打擊很大。達官貴人們都是送布過來做衣,大大減少了在京城各大布行布莊買布地生意量,大宗的內府採購更是減了又減。滿剌加運回的錫礦直接導致了京城50的銅匠破產,他們主要是打制銅器和錫器,自己又是小老闆又是技師,破產的銅匠紛紛加入資本雄厚的大作坊,給整個產業開始結構調整。
王動沒有算到這個,這會他就在京城,敏銳的發現到了這點。於是,越來越的資本被投了出去,暗中支持這些產業的結構調整,慢慢,王動把他的觸角伸到了各行各業。
破產和失業的技師,又被王動收集了起來,慢慢的往福建送,往夷洲送,往龍城送。
長沙在這兩年時間突然躍升為中部重城,長沙的碼頭也升級,桔子洲的地已經被三湘商行暗托鄉紳全部買下了,整個桔子洲北邊成了大貨倉,南邊成了繁榮的村鎮,桔子洲的環島水泥大堤成了長沙府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大堤寬十丈,遍插旌旗,不用多說,旌旗上寫的「瀟湘記、望江樓」之類,不過更有大旗幟上書「大明長沙府」,明顯旗和字都要大上一兩號,突出朝庭,一定要突出朝庭。
長沙府的變化。給很多人都來了不同的命運,或是說不同命運的可能性,排第一的便是長沙知府劉煮安,一定是要升了。當然還是有種可能是遷至江南一帶去,不過誰也想不到劉煮安真正地意圖是什麼,他準備告老還鄉了。
誰讓他有一個那麼能幹的女婿,因為共有一個女婿,劉煮安與張晉湘走的更近了,張晉湘在王動下西洋的時候。帶著一家人在長沙住了一年。這一年時間裡,劉煮安通過與張晉湘地接觸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作為朝庭的官員列三朝,他知道朱姓人氏的手段,與張晉湘的交往,更是知道了很多民間商家在官府及朝庭重壓下生存的內幕,更是有點心灰意懶。另一個變數就是谷王,張晉湘和王動地暗示,絕對是讓長沙知府大人吃驚的,雖然他隱約有點感覺。讓他吃驚的是,作為民間商人的這兩位居然能也感覺到谷王的異動。
長沙府芸芸眾生中,谷王是笑的最甜的一個,雖然這會他人身在京城,他現在覺得王動真是個人才呀,當初自己從開始棄用,到最後折節相交收用王動,真是非常明智的。王動更是暗示王爺要多往京城跑,多麼貼心的一個人呀!
這次到京城,明顯感覺到朱棣對他地放心。當然了,你只要貪財貪色,又聽皇上的話,朱棣當然放心了。王動能幹,幫谷王賺到了不少錢,更重要的是,他現在有煤有鐵,谷王已經開始擴衛了。谷王這會心裡在笑楚王。雖然楚王比谷王要光鮮,但真得了實惠的是誰,那就要另說了。
長沙這會絕對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可以與後世的深圳相比了,湖廣行省及周邊的人都往那裡湧。商人就不用說了。學子也擠了過去,又有很多三大的貧困子弟流入瀟湘學堂。這終於引起了所謂的大儒們的不安,經世濟用地學問不是那些工匠們的末技,很多有才華人讀書人轉投匠戶,讓他們大為不安。這次的不安和躁動,與王動出第一批書時引起的爭論有的一比,不同的是,那會王動還是近在眼前的小商人,而這會王動已經混到朝庭重臣***裡了。
岳麓山長或是叫院長的得意弟子楊偉在1408年參加了會試,雖然上榜了,但他選擇了留在瀟湘學堂,因為學堂這一年地發展全都由他的規劃,他離不開學堂,學堂也離不開他。在他的建議之下,季康成聽了多方意見,學堂開醫科,開醫科堵住了很多人的嘴。太多的洪學碩儒也是身兼杏林高手地,太多地宗師們對旁人不在意,但對世代相傳的老中醫還是有一份敬意地。榮和堂的少東家早早就是學堂的講席了,這次則是由榮和堂牽頭,廣邀天下良醫到長沙瀟湘學堂講學。雖然沒有幾個醫師響應,但榮家卻以身作則開始在學堂開課了。
七月三湘商行在京城開會的時候,同意每年支付榮家一百兩銀子,由三湘商行和榮家一起出資在各地開藥店,名為「濟民醫館」,榮家的子弟將優先在榮和堂做事。榮家負責派出三人在學堂開業授課,所以家裡的藥方秘方將無償被三湘商行收購。
開醫科的影響太大了,這下醫生能批量生產了,祖傳的東西,就這樣交出來了。瀟湘學堂到底想幹什麼,從廚師開始,然後是木匠、磚瓦匠、鐵匠、銅匠、裁縫、金匠、帳房,這些都算了,畢竟不入讀書人眼的行業,但醫師就不一樣了,大家治國,小者醫人,這可是相通的。越來越多的行業這會是怕了瀟湘學堂了,只要哪個行業他們開科,就意味著一下子會多出好多競爭者。在明朝,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可是至理名言,現在瀟湘學堂可是玩的絕戶計。
長沙,漕幫的重地,這會長沙漕幫的幫眾也忙碌了起來,因為前些天,從京城傳過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使得他們開始組織人手北上。
兵部和內府的兵器工廠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開始生產各種各樣的制式武器,戶部和兵部開始四處收集糧草,分攤到各行省,各州府,這可是單大生意。而在這個時間,戶部尚書夏言吉、兵部尚書劉俊和右副都御史劉觀聯名上奏,關於利用民間商號採辦漕轉軍糧一事。
關於運軍糧朱棣也算是個懂行的,一石米從徵集地運到前線,如從吳淞運到大同,估計只餘七成,另有三成在路上耗掉了,運輸的糧兵要吃,路上也有損耗,如果從兩廣發貨,那能有三成到大同府就算不錯了。所以一般的在徵集軍糧時,計劃部隊實用一石,但徵收的時候要加兩成到三成。
民間漕轉,定時定量,只需要派少量專人押貨即可,也省了糧兵的建制,省糧省錢。這個奏折永樂帝龍顏大悅,庭上爭議的焦點是,民間商號有沒有這個本事定時定量的送到前線,軍事可是事關國之命運的大事,可不能有一點差池。兵部給出的商號是漕轉物運商行,此商號負責押運兵器已經有一年半了,兵部早就開始偷偷試點了。當然這要拜王動所賜,王動早就說服了兵部亞介和國顯兩位與桃江工坊打交道的大人,而且漕幫幫著兵部運兵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是以前船不夠時徵用漕幫的船,而鄭和下西洋、安南戰事,各大船廠的產出都被這兩宗大事給調走了,兵部只能更多的借用漕幫的運力,正好漕轉物運商行在王動的力主之下,開始運作,一下子大大的幫了兵部的忙。
所以三個部門提出的奏折不只是建議,還包括了條條的實施細則,這可是王動、漕幫上下和幾個部的能吏幾天的工作成果。
庭議之後,永樂拍板,明年春軍糧採集和運輸的任務一半交由商號去辦,這不用多說了,明龍商行、三湘商行具體承辦。除了在中國組織貨源和運輸以外,他們還將簡單直接從南洋採購糧食運到天津,然後交由漕轉物運的小船走水路往北上,或是馬隊走旱路送到指定地點。唯一的問題是,天津這會還只是個漁村,要建港口碼頭,北方的水路還不是很熟悉,馬隊的運輸車還要重新設計。不過這些都不是大問題,他們還有四個月的時間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