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回永樂時代

大道小說網 第五章 運籌帷幄 第九節 到日本去 文 / 清宵好夢

    南京城裡,漕船的大佬們已經在這裡集結了議事.|com|三個大湖分舵的老大,幾位長老和堂主,當然還有漕幫的幫主。這次朝庭扶持漕幫,漕幫終於有機會洗白了,王動從上次漕幫子弟跟他下西洋就發現到了,漕幫這會還真是天下第一大幫,主要是幫眾很多。這幫人中,很多是王動的老朋友,有的則是第一次見到,如鄱陽湖分舵的刑舵主。

    漕幫已經派人北上了,一路是從長沙出發的,董舵主與王動是最先開始合作的,他們處在內地,所以從長沙往大同,開始打通陸地上的通路;鄱陽湖的弟子把他們的大船從長江口開了出去,與太湖分舵的兄弟們一起北上,尋找一條海路。太湖分舵的實地一段一段的考察大運河,考察完了之後,王動會提請朝庭疏通河道。

    八月是繁忙的一個月分,王動在南京城裡忙,在家裡忙,各種各樣的命令和指示,從南京城發往各地。

    這天,嚴幫主,帶著刑舵主和彭舵主給王動帶來了一個消息。漕幫北上探路的船飄的稍微遠了一點點,在山東外海,碰上了倭寇,漕幫弟子也不是吃素的,各有損傷,不過還好,船還是駛到了遼東。

    漕幫這些人可是沒有想到,一向都是他們干無本生意的,怎麼一出海就碰到外國同行了。嚴幫主是帶人過來問策的,如果真有倭寇在海上盯著,那麼船可能要改裝,要加派別人手,要不要水師押貨。

    王動聽了這事,暗自叫好,剛點了火,就人有澆油了。他差點讓鄭政扮倭寇去打搶了,沒想到還有膽子這麼大的倭寇。

    鄭和聽到王動說這事也是奇怪,不過沒多長時間,兵部也有傳報這來了。

    漕幫的人可以打著幫朝庭運軍糧的名義去踩盤子的。所以出門時有路引,且來頭不小,在山東和遼東都碰到了大明朝的水師。明朝的水師也是奇怪,自洪武皇帝海禁以來,海上跑的上千料的大船都是官府的船,怎麼會有這麼大地商船在海上跑。漕幫與水師一接頭,馬上就通報身份,並把在海上與倭寇遭遇的事講了,所以軍報也提到了倭寇。

    鄭和懷裡還揣著皇上給日本國的罪詔,還沒送出去。這下又去敲邊鼓了。與以前不同的是,洪武皇帝剛上位的時候。根本不清楚日本國內的情況,朱棣上位時也弄不清,王動這邊傳過來的資料,讓永樂摸清了點眉目。原來足利義滿不是日本國王呀。日本國還有天王的。不爽,永樂也不滿,小小倭奴番國,居然叫天王。當初安南權臣奪位一事,大明朝就出了正義之師,並把安南收為交趾,如今日本國內權臣當道,王室不興,怪不得這些年的倭寇弄來弄去弄不乾淨。原來日本國朝庭裡面不乾淨呀。關於權臣這種東西,厲來是君王的大忌,日本國內地局勢讓永樂有點窩火。

    早先皇上知道倭寇有在朝鮮出沒,但山東遼東境內這些年基本沒有倭寇,怎麼柳升剛在吳淞浙江平了倭患不久。山東遼東又有倭寇了.|com|鄭和當然知道要在北征元蒙的事上做文章。林雷滿嘴倭寇不除無以成大事地論斷,不只是大明的遼東。不只是征北元,不只是下西洋,還有關乎大明朝的面子。

    「倭國彈丸之地,偏於遠海,不必在意。」黃淮的意見。

    「名不正,言不順,無名之師不可興。」楊榮地意見。

    「壞了綱常,其君失威,其臣無德,理應正之。」解縉地意見。

    永樂已經發過兩次火了,第一次是倭寇竄到蘇州的時候,那次日本國王足利義滿綁了人送過來。這事足利義滿做的還是很上路子的,永樂在諸多外國使節面前大得臉面。可是,日本國王蒸殺二十多個倭寇頭目的餘波還沒結束,又有倭寇冒了出來,這次成就了柳升的功名。才過去多久呀,又來了,還在北邊。看來永樂二年時,鄭和使日本國的作用沒有達到嘛,日本小鬼子沒有被嚇到。永樂生氣了,罪詔還沒發出去,又從鄭和那收了回來。

    永樂七(1409)年八月,大明朝皇帝朱棣發文要求朝鮮國、日本國、琉球三國配合剿倭。時間選在九月,颱風過後,以鄭和為主帥的大明水師將船五百,兵三萬,號稱十萬,出師日本。

    王動非常佩服永樂,交趾的戰事還在繼續,明年北邊有大仗要打,在這空檔中,還要去嚇日本人。他當然沒想到,下西洋贏地錢,給了永樂些底氣。

    王動這些天還在幫著鄭和幹一件大事,就是籌建四夷館,最初的時候,鄭和的意思是辦成翻譯館的樣子。不過王動卻給了他另外一些建議,開始是主要負責翻譯朝貢國家往來文書,並教習周邊民族、國家的語言文字。慢慢地要設專人研究外國地風土人情,朝庭官府的情況。

    王動地這個建議,再次讓鄭和刮目相看,應該這樣做,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時候,鄭和船上是有熟悉海路,但西洋諸國的情況卻不是很熟悉,以至於在錫蘭山花了這麼多錢,卻還是要看那國王的臉色。

    四夷館初設之後,掛靠在翰林院,從國子監選了三十多個監生過來學習,開設了韃靼、女直、朝鮮、日本、緬甸、回回、西天、西番八館。回回主要是學習阿拉伯語,西天則是拉丁文,西番是南洋小國土語,比如暹羅之類的。

    圍繞著四夷館的開設很多懂外語人才被召喚到了京師。哈三、郭崇禮也在其中,與馬歡一樣,由於王動的加入,他們這些人都提前出現了。

    郭崇禮,杭州仁和人,回族。上次就在王動的招徠名單中,同是浙江人,他與馬歡有交往。這會王動一派人去傳信,他馬上就趕過來了。一聽說馬歡這時可能已經到了天方國了,唏噓不已,錯過了一次好機會。

    哈三。西安人,回族,精明聰敏,智慧過人,曾到麥加朝覲,更牛的是,此人還在西洋諸國遊學過,對錫蘭山古裡等國頗為熟悉,精通阿拉伯語,瞭解阿拉伯地區的風土人情。

    抓他過來很簡單。王動只用了一招。王動對哈三說,本人雖然什麼都不信。但對佛道回回景拜火教這些個宗教還是蠻有興趣,如今隨著鄭和大人下西洋,缺少通曉西方語言和事務的人手,如果。您願意出來幫忙。將贈一萬兩銀子,助回回教發展。

    哈三也是知道王動這個人的,沒辦法,他的書傳的蠻遠的。王動這麼直接,讓他有點意外。更讓他佩服地是,這人居然什麼都不信。這在古代,什麼都不信的人可是很難找的。同是在八月,又一船人經過長樂發往夷澎湖,然後送去龍城。王動本來要跟著鄭和再下西洋的。但這次他又有點猶豫了,到底是陪永樂去征討蒙古,還是跟著鄭和去非洲看看。

    王動在猶豫的時候,永樂也在為人力資源的事情操心。東南西北到處都要用到人,北面不用多說了。明年春天開打。朱棣本人親自帶兵,這樣一來。東南西就一定要有人去鎮場了,這人必需是個極為忠心且能幹的,數來數去,點到了姚廣孝身上。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姚廣孝也跟著同去了,這本來就是王動在書上讀到過的。本來以為他加入了鄭和的隊伍之後,又帶去了這麼多人,基本上永樂應該能放心鄭和了,不需要姚大人再出馬了。結果他還是沒能改變歷史,但他從鄭和那探聽到消息之後,王動還是有點緊張了,原來問題不是在他和鄭和,而是在這時局,特別是北方的局勢。姚廣孝可不是普通人呀,普通人王動自己能對付,級別高點地,在鄭和的配合之下,王動也能搞地定。但姚廣孝這個人,估計連鄭和本都搞不定。

    所以的計劃全被打亂,王動還想回長沙一趟的,這下都不大可能了。八月底,在王動派出去的都陸續回來之後,他先行出發,離開了南京從陸路去了蘇州。

    路上第一站是龍山,這個與占城龍山同名地地方就在京師南五十里處,這裡是肖勇成長起來地地方,如今的龍山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泥灰場了,而是一個泥灰場,一個鐵匠作坊,一個瓷窯,還有一個玻璃窯。

    雖然肖勇離開龍山遠赴西洋,但走了一個肖勇,千百個肖勇又站了起來。以至於,王動在龍山居然沒有看到一張熟悉的臉,結果還是那道觀裡的道士,王動有點眼熟悉。

    知道大掌櫃王動要過來,龍山熱鬧了起來,方方面面都在借這個機會拉近與王動的關係,王動這會成了紅頂商人級別較高,楚王那都在傳要封他一個國商的身份。

    玻璃的產量跟不上,瓶杯之類的也有產出,塊狀地也是有,這是王動準備用來做眼鏡的,片狀的面積不是很大,鍍銀的技術是絕秘。目前大明朝市場上還沒有這些東西,前面囤的貨全裝船跟著鄭和走了,還有地則讓董標地手下從陸路販去韃靼瓦剌,先賺外匯。

    清塵道長跟了王動之後,也給王動打開了一扇與道士合作的門,龍山之行也是頗有收穫。自從王動投錢給了茅山道觀之後,這會茅山道觀裡地香火旺了起來。所以說,還是要包裝,道觀修的氣勢宏偉,加上時不時的搞些宏法的活動,遊方的道士也多了起來。知道王動又要南下,這次跟著去幫忙的道士多了,王動選了五人帶上。

    王動一行人到了長樂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中了,鄭和這會已經從南京出發往劉家港去了,商船這會雖然跟在了大隊的後面,但卻不去日本,而是直接南下長樂,在長樂裝貨整隊後,再一起南下。

    這些天,大量的水師船隻往舟山而去,王動則是到了夷洲,很難說,鄭和會不會帶著姚廣孝到台灣走走,而這會的高雄和基隆已經有模有樣了,這就是白紙的好處,可以信手塗鴉。夷洲本島出的水泥和磚瓦已經把當地的碼頭和炮台弄的很嚇人了,這可千萬不能讓姚大人發現。

    夷洲已經按著王動的規劃,開始大力發展種植業了,水稻和甘蔗,紅薯的引進,一下子解決了夷洲的糧食問題,管峻已經拍胸脯的保證,明天可以提供一萬石的糧食。夷洲的少數民族開始慢慢從山裡走出來了,管峻只幹了一件事情,就搞定了這些人,行醫。

    而且他還請到了一位讓王動目瞪口呆的大人物,沐講禪師張定邊。張定邊在福建行醫已經很多年了,這會他算是放下屠刀拿起了手術刀,當然,那會沒什麼外科手術。鄭六使和王鑄在管峻的指引之下,只要上了岸,在大明朝的國土上行走,就會四處搞招聘,他們的行為引起了張定邊的注意。

    古代人的守土意識很強,你總鼓動著別人下西洋呀,去東洋呀,總會讓人覺得裡面有的貓膩,畢竟這不是常人會有興趣的事。張定邊可是知道山上和水上的區別的,人說,寧上山莫下海,你總把人往海上拉,這到底想幹什麼呢。做生意去,政府不准呀,海上倭寇正鬧的歡,不會……

    張定邊認識鄭六使,小六子嘛,當年可是跟著王動一起的。小六子也知道張定邊不是凡人,便請他到夷洲走一趟,這一走倒讓張定邊喜歡上了夷洲這個地方。老人家慈眉善目,夷洲的土人也是識貨,知道他是個有道行的高僧,這一來一去,張定邊真的鑽到夷洲的林子裡不出來了,民族關係搞的十分的融洽。

    王動也沒有見到張定邊,他不能等了,他要跟著鄭和去日本看看。鄭政已經帶著王厲去朝鮮了,王動只能帶上小六子,往舟山去,去和大部隊匯合。

    因為要去日本遊獵,這次規模之大,讓王動吃驚,船行海路上不時的能看到明朝的水師,到了舟山的時候,還看到了不少的日本人,問起為什麼,原來,明朝陳兵十萬於日本外海,已經通過特別的途徑傳到了日本,理由還是為了倭寇。

    足利義持有點鬱悶了,對他們來說,倭寇算是什麼東西呀,屁大點事,明朝人居然發兵十萬。他們有這麼多人嗎?要知道這會明朝可是有很多人在安南打仗,南方諸省的兵不是在往北方掉嗎,怎麼還能弄個十萬人到日本走走看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