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回永樂時代

大道小說網 第六章 商業帝國 第七三節 又到古裡 文 / 清宵好夢

    古裡人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自從鄭和在古裡豎了塊石碑之後,古代國王沙米的喜對中國人越發的歡喜,再接下來的事就有點讓沙米的喜受不了了。

    陳浩當年在古裡國建制唐城的時候,僱傭了大量的賤民木瓜,這些木瓜在唐城裡得到很好的照顧,本來木瓜們是不在古裡國的大人們眼中的,歷時三年唐城有了規模之後,古裡國的官吏們也發現有點不對頭了。

    在唐城建設的過程中,不只是古裡,附近的國家也有木瓜湧到古裡的唐城討生活。木瓜們不只是在唐城工地上找事作,而且有的青壯還到唐人的商船上做事,再後來,開始有木瓜上了唐人的船後,就再也沒回來。大量的木瓜全家被唐人運到了蘇門達刺龍城或是夷州去了。

    商會倒沒有販賣人口的意思,只是各地的建設確實需要勞動力。王動管轄下的新興城市在戶籍管理方面相當的嚴格。戶部的官員按著本國臣民、永久居留、做工等不同等級發放戶籍紙碟。而且很多大戶人家或是商家要僱傭外國番人的時候,還要向當地的官府交上一批錢,所有外國番人在本地做工都被嚴格管理。

    木瓜的流失可不是好事,開始幾千人的量看不出來,但有了這幾千人的流失之後,給古裡社會造成了一個振動,那就是可以到外地找條活路。

    古裡地人口流動有喜有憂。喜的是,越來越的人湧到了古裡,人口可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礎,憂的是,自唐城工地上流失出去的木瓜大多是有一技之長的青壯,而且,讓古裡國王吃驚地是。木瓜可不是一人走,而是全家都走,這影響太大了。

    走的木瓜有的是信爺印度教化的佛教,有的信仰伊斯蘭教。只要和信結合到一起事情總會變的複雜。最早流失出去的木瓜大多是泥水匠和木匠,而且是名正言順堂而皇之的被弄走地。這些木瓜被弄到爪哇國、滿刺加等地去修清真寺。

    唐城的建設發展和人口的快速流動使得古裡國一下子成了印度洋上地明星,服務業商業越來越發達了。來自各地的商人都聚結到了古裡,其中最多的便是唐人。

    唐城建設好了之後,古裡國的一幫王公大臣都過來置了宅院。x整個唐城被達官貴人和商人給分了。唐城外圍形成了新的貧民窟,在貧民窟的外邊則駐紮著古裡的軍隊。原先用來防範唐人的軍隊如今經過三年地時間駐紮已經徹底蛻變了。

    古裡國最精銳的軍隊駐紮西北部防著北面地蘇丹國,本來國王的近衛部隊在王城。這會大多駐紮到了唐城邊上。這幫軍人構建的第一道關卡是針對革令的。唐城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木瓜,這些木瓜可沒那個膽子直接找唐人爺來找活,革令便是這中間關節。唐城沒有建工人的屋棚的時候,每天一早都有革令帶著大量的木瓜到工地上幹活,開始各處關卡也沒想著要收錢。但對於那些革令來說,早一點到唐城就能早一點得到傭工地消息,在關卡排隊時便開始有人行賄了,從士兵慢慢到軍官。發現這是個財路。

    木瓜們本來有個習慣,他們地工錢是按天算的。今天賺了點錢之後,可能明天就不來做工了。所以開始地木瓜的流動性非常的大,這對陳浩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後來引進了古裡國本國的哲地革令參與工地項目管理之後這個問題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前面我們也提過古裡國民分為五等,等級極為森嚴,處在第三第四等的哲地和革令在工地上的出現,因為等級的原因,一度給張浩帶來另一個問題,大明朝過來的人沒有那麼強的等級觀念,這讓那些哲地和革令們很丟臉。以至於哲地和革令們鬧到左右相出面才平息。總算是在唐城工地上把變相把等級制給建立了起來。等級制的建立導致了唐城外圍搭建了更多的工棚。木瓜們被集中圈住在一起。工棚越搭越多,人也穩定了下來。關卡處人進的比出的少。官兵的收入明顯減少,於是新的策略又出來了。一是古裡官府規定了到唐城做工的一定規定,另一方面,軍隊開始以各種名義到工棚巡察,發放特別的木片,這些木片分了顏色,這些木片是有價錢的,這下子,圍繞著唐城,各種制度漸漸穩定了下來,唐城及周邊也進入了穩步的建設和發展之中。

    當軍隊發現進入唐城的木瓜比出來的少,但唐城那的工棚不再增加的時候,也覺得了點不對頭了。^^時一幫精明的哲地和革令開始充當中介和人販子的角色,他們從古裡各地把木瓜們往唐城送。當這些中介和人販把目光放到古裡全國甚至他國境內時,來往於龍城和古裡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船,客船。這種客船類似於後世的郵輪,商人們再也不跟著那些運貨的船一起走了,而是住到了客船上裝飾的更精美的艙房裡。有錢的商人們住的是甲板以上的艙房,甲板以下則住滿了沒錢的窮人。

    古裡國最出名的特產是香料和布,唐城的建設和唐人商會的到來,也讓古裡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古裡還是最大的香料集散地,但古裡的織布行業迅速的崩潰了。取而代之是唐人運來的龍城布和蘇門達刺布,質地更穩,價錢更便宜,花色品種更多。古裡國上下接大明朝皇帝封官的時候,大家開始到唐人的布店買布或綢制官服。開了這個頭之後,古裡國唐裝大盛,布店和裁縫店生意出奇的好。古裡國的大人們好像沒有發現到。真正地古裡布越來越少了,因為他來是讓木瓜織布製衣,現在已經轉到了唐人的商家去了。而那些從木瓜一家一戶手上收布的哲地革令早早就被商會統一進紡織行會裡,直接從商會按份額批下龍城布蘇門達刺綢來販賣。那織染工慢慢的被轉移到了龍城和蘇門達刺國。

    離了大名朝後,最美的村寨是占城的明寨,最強的城堡是滿刺加地唐城,最壯觀的唐城這會是算是古裡的唐城了。其實,周滿還沒有到暹羅,到了暹羅的唐城(華州)或曼谷時,周滿就不會那麼快下結論了。

    古裡的唐城是整個西洋最具國際性的城池,龍城與之相比,根基淺了點。大明朝官府只關注這裡的貨倉和船廠,別的基本不管,他們不管地不代表王動不管。整個城池都在商會的管理之下。張浩離開的時候,以這裡接手地是舊港梁家主(大明朝龍城宣慰司第三把手)的長子梁家強。梁家強只是唐城的門面,唐城真正作主的是也叔叔梁生樂。

    梁生樂當年被父親送到朱元璋手上做人質。以換取大明朝對唯一的華人政權的支持,他本人在金陵城裡住過幾年,只到梁家在舊港失利,陳祖義和施正卿崛起,梁生樂才以回去為父親守墳為借口回到舊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梁生樂這個在大明朝混過的人馬上建議自己地弟弟緊跟鄭和。梁生樂本人還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送回舊港的,但對西洋梁家現任家主如今是個大商人地梁生樂的兄長也不知怎麼用,正好王動建龍城。丘誠跟的緊得了個一把手宣慰司使,梁家的這個家主便弄了個三把手僉事。

    梁生樂不想觸動大明朝的神經。當年他父親與陳祖義同時被大明朝關照,結果一個兒子送去做人質,另一個多年後更被抓回到金陵城殺了,最後舊港落到了施家的手上。西洋諸國看到的是鄭和的船隊規模驚人軍容嚇人。梁生樂本人可是經歷了靖難之變,見識過朱棣殺人的本事。他給哥哥地建議就是不要做手,給侄子地建議就是離大明朝遠些。於是一個做了龍城宣慰司僉事,一個到了古裡國唐城做了個城管。

    梁家強充其量也就是個商人,他自小在舊港口接受的教育,在西洋做生意還行。人頭很熟悉。真讓他主持唐城地建設做好一個城管。顯然學識和能力還差了些,所以梁生樂又被迫過來幫手。梁生樂原本是鄭和推薦給王動的西洋第一人。可梁生樂本人開始不願意出來。他離開南京城的時候,對大明朝的形勢和南京城裡的形勢大致清楚。朱棣能多大限度上支持鄭和下西洋,鄭和能在皇上跟前紅多久,他碼不准。鄭和二下西洋與一下西洋相比,出了王動這個異數,整個就是一個皇商,一個與太監有關係的皇商,商人在大明朝的地位太低了。不過,等鄭和三下西洋時,梁生樂看出了苗頭。王動坐實了蘇門達刺國王,龍城一舉成為西洋諸小國中的強者。再看自己的哥哥和侄兒,根本不是施丘鄭王等人的對手,為了梁家在西洋的未來,他不得不出山到古裡來幫忙。

    周滿知道梁生樂,但也沒想到梁生樂會在古裡國,王動與周滿的表現完全不同,他非常高興梁生樂願意出來幫事,雖然梁生樂家族利益第一,但他與其他西洋世家子弟不同,在大明朝為質多年,加上本人也是有學識有能力的,可以大用。

    王動的商業王國裡,大明朝國境之內的已經理順了,每個產業都有人在打理,只差一個整合,這個整合因為有楚王谷王和內府摻了一點在裡面,王動不想輕易去弄。好在各個條線仗著三湘商行的老班底,走的都很順。夷洲自劉煮安過去之後,根本不用擔心什麼了。關鍵就是西洋儲國,在這裡主要就是經濟相聯繫,龍城與蘇門達刺舊港雖然被裹在這個國裡面,但還是以後地商會各自為戰,雖然當前因為幾大世家把持商會彼此配合的還不錯,但還是需要加強在龍城的總商會管理。龍城的總商會一直半商半官,王動需要有一個能壓的住陣腳的人去坐鎮總商會。

    目前龍城總商會負責人是吳家,選吳家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吳家因為吳誠和吳朝干認了兄弟而搭上了王動,與幾大世家關係不複雜,所以不用擔心他們會過去私心。同樣的根基太淺也是吳家的缺點,總商會不只行商,還因為人員和技術的問題,總商會的民事政事職能都很強,吳家沒這個能力。

    「得梁翁援手,古裡這邊不出五年,坐實西洋第一城。」商會晚宴,陳澤舉杯敬梁生樂酒。

    「哪裡比得上王大人陳大人的手筆,西洋諸國諸城盡在手中。」梁生樂不敢托大,不過真要把這裡的唐城建成西洋第一城,他還是有這個信心的。

    「此次西行,周大人回了之後,王某還要往聖城跑一趟,梁翁久居西洋,深諳西洋番人風俗,王某有個一事相煩,可否請得梁翁一道西行隨時提點。」王動看著梁生樂興致很高,抓這個機會請出了要求。王動這話說的梁生樂和梁家強等人都一愣,誰不知梁生樂回西洋才七八年,怎麼變的久居西洋對西番精通了呢,這話說的不大對路子。不過能被王動邀請一起下西洋可是一個大果果。梁生樂被稱梁翁實際也就五十不到,只不過當時的人都喜歡留些鬍子,人顯老,叫聲梁翁也是尊重。

    「王大人看得起,敢不從命。」別人不明白,梁生樂卻能猜的個七七八八,王動這算是第二次正式請他出山。

    「如此甚好,得梁翁相助,這一路西行,定能伏妖降魔,早成正果,求得真經回。」王動大喜,他這一番話,也把大家都逗的哈哈大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