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七十八章 兵發渤海(上) 文 / 為的是
驀地,我心下一動,如今郭子儀已將兩京兵馬整合完畢,我何不抽出六萬兵馬前往渤海,雖然這些兵馬還沒有經過進一步的苦訓,但終歸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而且經過戰火粹練的軍隊,不是更能快速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嗎?
我這麼想並不是冷血,罔顧將士們的生死。要知道大唐的兵力部署除了十大軍鎮之外,為協防海域起見,又有長樂經略,歸屬福州統領;東萊守捉,歸屬萊州統領;東牟守捉,歸屬登州統領。守捉,原本是大唐設置的軍、鎮、守捉、烽戍四級地方軍事單位之一,通常兵力在千人左右,而作為獨立特設的東萊守捉和東牟守捉,兵力卻有二千左右。如果我率部親往渤海,那麼位處渤海附近的東萊守捉和相離不甚遠的東牟守捉,它們的軍馬還能不聽從我的號令?而渤海不過是彈丸之地,總兵馬也不過是八萬而已,與守捉之軍再加上附近州府的兵馬,總兵力可以達到與之相當的位置,我怎麼能有閃失呢?吐蕃國的十五萬精銳大軍不就是折損在我數萬大軍的手中嗎?
我進一步仔細地思想起來,我打著便於體察民情的名義,領兵六萬由河南道而行,繞過陸地行走所必經的河東道、河北道(因為其中包括永王和安祿山的勢力中心),沿著河南府、汴州、兗州、青州、萊州,發向登州的東牟守捉,再由東牟守捉經烏湖海到安東都護府的卑沙城,而後我就算是兵臨渤海國了。嗯,這樣一來倒有四點利處。一則,整個行程既節省了不少路程又相對安全;二則,可以更貼近民眾,體察民情。便於進一步完善我的施政方略;三則通過渤海練兵,使我兩京的親衛軍快速形成強大的戰力,以備不時之需;四則,藉著這渤海鬧騰的因由,試著在登州建立個軍事基地,東望東瀛、新羅,北控范陽、平盧!我的思路越想越自以為正確,卻在不覺中鑽進了一個思維上的牛角尖!我也由此而陷入了一個被動的局面!
當下,我向陪侍一旁的孫六吩咐道:「通知滿朝文武。於下午未時初刻到天策府祟政殿議事!」孫六恭應一聲退出了靖安堂。郭子儀見我沉思了這麼長的時間,便輕聲問道:「這八百里急報不知是所為何事?」我隨手把登州刺史的急報信件遞了過去,簡潔地說道:「這是登州刺史所傳的信件!」岑參也走上前來一起觀看。
我知道,郭、岑二人雖然絕對是人才,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郭子儀是長於戰場上的攻城陷陣,岑參則是精於後勤的供應,本都不善於全局整體的籌劃,但現在李泌不在身邊。只有對他們我才能完全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待得他們看完了急報信件,我只是本著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地想法問道:「不知二位卿家,有何高見?」郭、岑二人沉思起來。
見狀,我當即把自己的想法一擺。郭子儀猶豫了一下有些遲疑地說道:「殿下所思固然不錯,但是此去渤海路途遠遙,朝堂之上恐有多變,而且渤海與平盧、范陽相距不遠,萬一安祿山整軍來襲,如之奈何?」他倒是忠心,完全是從我的安全為出發點來考慮。岑參也點了點頭說道:「子儀所說也是實情,不如等到朝中大臣殿議之後,殿下再作定奪!」
我點了點頭說道:「子儀的憂慮雖是不無道理,但是,宮中有聖上坐鎮,朝中有左右二相理事處政!朝堂之上應該無咎;而本太孫擁兵渤海,雖然距離安祿山頗近,但這廝也當知道本太孫武功奇強,略通兵謀,諒他不會做出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蠢動!」郭子儀與岑參相視一眼,默默地點了點頭。
下午未時初刻,天策府殿中,百官左文右武分列兩旁,我令陳靖將登州刺史八百里急報的信件誦讀了一遍,殿下百官立知相召的原因,正是為了商討應對渤海的事務。我首先開宗明義地沉聲道:「渤海妄圖分裂國土,擁兵自立,不知眾卿以為該當如何應對?」殿下略一沉靜,有一位年近五旬的朝臣出班奏道:「臣秘書少監楊洪啟奏,臣以為可派一能言之士前往渤海,陳訴其中的利害關係,痛斥渤海國主的無知行徑,表明我大唐的立場,令其懸崖勒馬改弦易撤,重新回歸大唐!如此一來,既不動刀兵,又可使海晏河清,正可謂事得兩全也!」這楊洪話語不切實際,而其中的酸儒之氣,倒是深長的很。唉,老式科舉害人著實不輕呀!
這時,又一朗勁的聲音響起:「臣啟殿下,臣以為我大唐上國對待這彈丸自大的井底之蛙,不必囉嗦,臣願提一軍之師,把它掃平蕩滅即是!」我聞聲知人,這是忠直勇烈的朱信東所說的言語。熟知軍事的左相裴寬躬身出班,出語蒼勁地說道:「渤海前番曾分兵水陸反攻我大唐,雖有自不量力的狂妄,但其戰力和野心卻都不可小視!而且,此次渤海在擁兵整軍的同時,還準備聯軍東瀛、新羅,並四處尋找同盟,這樣下去,我大唐若是不能快速地做出反應的話,很有可能掀起大的風波!因此,以臣看來,決不能姑息談和!否則,眾多的屬國都會爭相倣傚,應該行霹靂手段,盡快蕩平渤海,以警天下!」裴寬真是老而彌辣,一語道出兵發渤海的必然性,聞言之下,我不由連連點頭。
這時,有又一位大臣出班奏道:「微臣兵部侍郎於當靜啟奏殿下,依前的局勢來看,出兵渤海已是必然之勢!而依微臣之見,東平郡王威鎮奚與契丹,所掌管的軍鎮正與渤海相近,不若派遣特使,令東平郡王加兵渤海,以平渤海!」按照現在的表面情況來看,於當靜所提的辦法當然是最佳方案了,然而安祿山也是包藏禍心的人,我怎麼能使太阿倒持,授他以先機呢?
當下,我略一沉吟,緩緩說道:「如今,本太孫初秉國政,卻對民間百姓的疾苦幾無所知,因此,本太孫決定親自領軍,借此兵臨渤海的時機,體察我大唐的民風民情,俾使本太孫以後所下的政令少些失過之處!」我此語一出,殿中群臣不可置信地駭然相視。
稍稍平息了震驚中的心神,右相陳希烈首先諫道:「殿下萬萬不可,有道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況乎皇太孫之尊的殿下!所謂『兵凶戰危』,兼之此去渤海遙遙珂珂,前途不可預知。要知殿下一人之身卻擔萬千人之福,怎可輕涉於凶險之地,望殿下三思!」
我正待有所言語,附馬都尉楊洄也出班言道:「右相大人所言極是,殿下自可升殿勤政,遙控天下!何必累身險地?況且,聖上對殿下聖望殷殷,殿下若東去渤海,誰來主政問事?難道還要再擾聖上的清靜嗎?微臣雖是職司卑小,卻也願領兵東進,為殿下略解煩憂!」姑夫楊洄所任的駙馬都尉,正是從第五品下階的武官,雖然只有尚公主者授之,但楊洄也確實是武將出身,所以,為了阻止我東進渤海的打算,姑夫楊洄如此出言。
一時間群臣紛紛諫言,試圖阻止我領軍東進。而我顧慮安祿山的心思,又不能當著所有朝臣的面說出來,我思量再三,輕咳一聲,止住大臣的勸諫,接著我溫聲言道:「自本太孫理政以來,肅吏治,行新稅,納賢士,裁兵員,既要官辦茶坊,又想置設織造,這本是勵精圖治之意,然而,政令的制定不能閉門造車,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政令到底合不合時宜,也不能有如盲人摸象,空言猜測!如果任由這種狀況存在,所得到的效果,終究會適得其反,很可能使民不聊生!其實,本太孫以為渤海之患,不過是一小疥而已,政令之偏正,卻是涉及整個大唐千千萬萬臣民福祉的大事!因此,本太孫才決定藉著兵行渤海之機,體察各地的民風民情!而所謂的兵凶戰危,相信眾卿都已知道本太孫所指揮的姚州之戰,難道本太孫的文韜武略不能讓眾卿放心嗎?至於朝堂國事,聖上仍然坐鎮宮中便是,所有政務可依職司而行,盡托與左右二相即可!至於門下省事務,因李長源遠行蘇、杭,其職責暫由戶部尚書杜卿兼理!如此一來,眾卿復有何言?」我這一番話到這個份上,殿下群臣也只有遵領上諭了。這不只是我言之有理,最主要的還有二個原因:一是,我剛剛剷除李楊二佞,正肅整吏治!一般大臣惟恐引火燒身不敢多言;二是,自我出世以來,所行所為特別是姚州大捷,世所共知,久而久之,在他們心裡面不自覺地造成了祟拜和信服的心理。
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