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草清

第四卷 第四百三十五章 十六明王祭天 文 / 草上匪

    第四百三十五章十六明王祭天

    在這南方,九月鷹飛後,十月依舊草肥。後世被稱為「南天門」的黃埔天壇,在十月初十,迎來了第一次祭天大典。這大典承載了太多內容,不僅廣州人空城而出,整個廣東,甚至雲貴湖南都有無數人匆匆趕來。

    已有「天下第一典史」之稱的廣州縣典史陳舉腦子再一次陷入到四分五裂的渣狀態,整個大典的外圍警備工作由他負責。從韶州、廣州、肇慶和惠州四府調來的上萬巡警都歸他指揮,雖然有數十個縣典史受他分派,可在他眼裡,這些鄉巴佬典史一個個都是榆木腦袋,在這大陣仗前全然亂了手腳。

    有錢人騎馬或者駕著馬車而來,只有點小錢的,坐大板牛車驢車,近在番禹縣,以及早早從外地而來,就寄宿在番禹乃至黃埔附近的人直接步行,十萬甚至更多人潮洶湧而來,讓那些小縣典史一身是汗,兩眼失焦。

    「慌什麼慌!幹好咱們份內事!就盯著刀劍、火器、弓弩!報紙和告示早就說了不准帶,發現了一律繳器拘人,就這麼簡單!裡面的事還有別人操心。」

    陳舉嘴裡訓斥著那些典史,兩隻眼睛卻各自聚焦,掃視著周圍的情形。

    巡警只負責外圍,再裡一層是藍衣內衛,軍令廳內衛總領周寧今天怎麼也難心神安寧。他指揮著廣東廣西八個營的內衛,負責第二層警備。說起來手下有接近五千人,可要分散在幾道隔離線裡,就只是薄薄一層。看著部下所列的藍線漸漸被人潮吞沒,他就一個勁地吞唾沫,甚至都開始後悔,自己該進軍隊而不是內衛。在十數萬人的人潮中維持秩序,這事顯然比上陣殺敵頭疼得多。

    周寧還只是第二層,整個警戒線分四層,第三層是黃埔講武學堂學員帶著各軍所選的一翼人,由鷹揚軍副統制方堂恆指揮,遮護住天壇的內圈,第四層則是侍衛親軍和黑衣衛。從天空向下看去,灰、藍、紅、黑四道色彩將紛雜人潮層層隔開。

    巳時將近,一道朱紫人流自北面無涯宮大中門而來,踏著高出地面一截,由紅毯鋪遮的北行大道向天壇內圈的圜丘行進。這大道足有一人高,行在上面,身影清晰無比地落在十數萬觀眾眼裡。這是主持大典的英華官員,已等了很久的人潮喧鬧頓止,典禮即將開始了。

    「天王借祭天立明,真是急不可耐啊……」

    「十月立,越年滿元,即可禪讓,再下一年就能立天王年號。若是晚到明年,天王稱帝,要合禮制,那就得是兩年後,自然要只爭朝夕。」

    「明帝能在位一年,我等也大有可為!」

    官員人流中,一幫年邁老者還在交頭接耳。行到簷廊處,見著一布衣老者,竟然一起行下大禮,那人正是孔尚任,以禮樂教席身份出席此次大典。

    見這幫人自顧自作為,其他官員都紛紛側目。一個年輕官員冷哼一聲,身邊與他面容肖似的中年人低聲歎道:「想當年,我父與梁郁州、陳獨漉並稱嶺南三大家,如今我屈家走三賢路,梁陳二家卻是走了腐儒路。」

    年輕人憤然道:「特別是那梁載琛,掌著禮科,自組了聖儒書院。徑直上書要天王撤憲還天,謹守王禮,下諭出詔均要以明為號。此番立明,他是鐵了心要讓明一直立下去,天王怎麼還要讓他參與祭天大典?」

    這對父子正是屈大軍子孫屈明洪和屈承朔,身為三賢黨,對那梁佩蘭之侄,尚書廳禮科主事梁載琛很是不感冒。

    禮科管儀禮規制,聚集的都是精通周禮儀制的讀書人,這幫人當然思維陳腐。雖然出仕英華,心底裡對處處不合「禮」的李肆很是牴觸。如今在天壇搞這場祭天大典,還跟立明有關,以梁載琛為首的聖儒派自是昂首挺胸。因為不管是祭天,還是立帝,只有他們懂儀禮。不用他們,那就跟那些偽朝反賊,頂著唱戲用的龍袍亂七八糟來一通的可笑之事一樣,絕難獲得天下人的認同。

    三賢黨雖有虛君之志,但相比李天王,這些腐儒更是他們的大敵,屈明洪搖頭道:「天王該是另有盤算,一下拉出十六位前明宗室,還不知是什麼文章,且看著吧。」

    此時眾官員已到簷廊之中,梁載琛等人自成一群,還在低聲議論著。

    「拉出十六個宗室來到底是為哪般?其中還有個自段家出族的襄王之後,雖說碟譜族譜和人證一應俱全,身份倒是真的,但把這些人都聚在一起,還真是猜不透用心。」

    「是啊,還把祭天跟立明帝兩件事湊在一起,史無前例啊,不合禮不合禮……」

    聽得同僚的話,梁載琛搖頭,為他們的後知後覺而歎息。

    「此事再簡單不過,李天王定是選中了襄王之後。那段允常,不,朱慈允,他的女兒,早早就跟在天王身邊,日後也當是天王妻妾。這個人選,怕是幾年前就已有所準備。現在見得我等執禮堅決,大明人心猶存,行事不好太過無忌,就把其他宗室之後也找了來,一同陪立,絕了爭執。天王用心,也算是深啊。」

    同僚們恍悟,都覺梁載琛說得透徹。

    這老頭一臉自得的笑意,接著低聲道:「可這明帝不管是誰,終究是壓在李天王上面的天子。即便李天王只豎這天子旗一年半載,跟著天子旗而起的是諸項天子禮,我們禮科諸賢,自當大用。再將聖儒書院後學們拉扯進來,到李天王就帝位時,孔聖之徒,怕已是滿了半朝,那時天王還要抑儒麼?」

    眾人呵呵輕笑,還有人摩拳擦掌道:「大明若是能再聚人心,到時一聲呼號,勤王護駕,天王想禪位……」

    後話被眾人嗯咳之聲打斷,雖然大家都有此心思,但這話只能心裡想,可不能隨便說。

    看著滿面紅暈,興奮不已的這幫腐儒,遠處一身黑衣的於漢翼低聲冷哼,臉上混雜著九分不屑,一分憐憫。

    接著禮樂奏響,將他的注意力引走,禮樂加喧鬧聲中,一行穿著玄色龍袍,九旒冕冠,手執玉圭之人出現,隨著紅地毯走向天壇正中高立而起的三層圓台,也就是圜丘。

    整個天壇頓時轟然,「皇上」、「萬歲」的呼喊不絕於耳,然後是紛雜的吵嚷聲,怎麼一下子蹦出來十六個皇帝!?

    稍稍知些儀禮的人都在搖頭慨歎著民人的無知,這十六人穿的是九章袞服,那是大明親王規制,可不是皇帝的十二章袞服。民人哪懂那麼多,只當帶著珠簾冠的就是皇帝。

    十六位穿著大明親王九章袞服的人目不斜視地朝前走著,這些人的身份已由英華天王府予以認定,分別承襲了前明襄王、荊王、吉王、榮王、益王等宗室爵位。除了留在北面的旁支庶葉,幾乎是將前明還留有後人的重要宗室一網打盡。

    領頭的是朱慈允。這位書獃子中年竭力掩飾住自己的苦笑和感慨,一臉呆若木雞地領著這群大明親王前行。

    「真是被女兒害了,早嫁出去就沒這檔子破事,以後日子該怎麼過啊,會不會被天王砍頭呢?希望天王言而有信,繼續呆在國子監不指望了,可自在地教書讀書總行吧……」

    朱慈允正一肚子苦水汩汩胡亂流著,在他身後,大中門一側的綢蓬下,段雨悠,不,朱雨悠也正一臉淚水地看著自己父親的身影漸漸模糊。

    「郡主姐姐,別哭啊,等你爹爹成了皇帝,姐姐又稱公主了,然後再嫁給四哥哥,又成了王妃,以後還要當皇妃,天底下還有哪個女人能像姐姐這般奇遇呢?」

    關蒄在一邊安慰著,朱雨悠更是氣苦,這叫什麼奇遇啊,就是這樣的混亂人生,才讓她覺得悲苦難當。

    「公主……怕是沒指望了,阿肆好像只準備了一套皇帝的袞冕,而且還不是前明的樣式。」

    嚴三娘也不太清楚李肆的安排,但卻知道一些內情,她一邊說著,一邊和大腹便便的安九秀一同憐憫地看著朱雨悠,這姑娘的際遇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及的,要換了她們,也會擔心自家老爹的安危,還有自己的命運。被本朝立出來繼前明親王,那就站在了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上,前路完全是一片迷茫。

    「所以啊,郡主,還是安安生生,留在天王身邊吧,他能遮得任何風雨的,相信我。」

    安九秀撫著自己的肚子,一臉幸福而滿足地道。

    那還能怎麼樣呢……

    朱雨悠淚眼婆娑地掃視四周,想把住一些東西,好讓自己的現實感更強烈一些,卻瞅中了另一個綠袍身影,正是翰林院編修鄭燮,他忙得四腳朝天,烏紗帽的硬翅上下晃動不停。

    跟這個身影相糾纏的流言蜚語終於讓朱雨悠找到了心緒落腳點,她平靜下來,一邊擦淚一邊也有些好奇,今天不是藉著祭天立明帝麼?都沒給明帝準備袞服?

    此次大典的準備顯然各有套路,即便是天王府官員,乃至禮科諸人,都沒能全盤掌握流程,不少官員對這十六個大明親王的上場詫異不已。

    眼見這十六位親王直接往圜丘上走,圜丘下簷廊裡,湯右曾皺眉撚鬚道:「難不成……」

    接著他展眉微笑:「若是如此,今日怕是有不少人要失望了。」

    一旁史貽直焦躁地問:「老大人,別賣關子了,天王到底是何盤算?」

    他們這幫自滿清朝堂投效而來的官員,對立什麼明帝禪什麼位沒什麼感覺,以他們的「政治覺悟」,緊緊依附住李肆本人才是正道。只要事情都在李肆的掌握中,他們就沒必要出聲。

    但此事終究還是有些忌諱,他們本是清臣,卻成了英臣,現在英華要立明,他們在名分上又要屬明臣,心中自然有些糾結。同時腐儒一派,借前明旗幟,還有異心,更不為他們所容。

    史貽直本是心緒沉重,聽得湯右曾這語氣,像是另有玄機,自然有些發急。

    湯右曾笑道:「不可說,先說破了,就沒意思了。」

    史貽直氣悶,心想你不說,我自個搞明白……

    轉頭看向那十六位明王,見他們上了圜丘中層,正朝四周散開,此時樂聲一變,「始平之章」奏響,史貽直兩眼圓瞪,他也明白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