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科幻小說 > 星空下的幻想

第四卷 二百六十一 巨大的網 文 / 新世界駭客

    二百六十一巨大的網

    在銀河之心的星系意志中,林雷一直在感悟著這世界上最普遍存在的一種作用力:萬有引力。

    隨著他的一系列經歷,這個無處不在的作用力,林雷對他的認識從原本的毫無概念,到自認為清晰透徹,但現在進入了銀心,竟然再次變得撲所迷離了起來。

    萬有引力一直就在那裡,就如真理一樣無處不在,但也如真理一樣不可捉摸。

    在地球歷史上,這種力量是被人類最早發現的一種基本作用力,因為它實在太顯眼了,顯眼到人類都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地步。

    直到那顆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然後砸中了一顆天才的大腦,這才讓人類開了竅,真正的開始認識到這種早先被歸於神明的力量。

    想必銀河系最早的文明也經歷了這麼一個將神明同真理分離的過程。於是從這一刻開始,銀河系開始走上了同仙女座星系完全不同的道路。

    最早的科技文明模式,也就通過某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著銀河系的後來者。

    這很容易理解,就比如愛倫文明,他擊殺了數十個泛維度生物,成為各個文明崇拜敬畏的對象,那麼他的文化,他的發展模式也肯定被競相模仿。

    一傳十,十傳百,就成了通用的發展道路。

    於是,規則在意志的緩慢影響之下,開始了慢慢的轉變。直到現在,兩個星系徹底的分道揚鑣了。

    但在地球上,在一開始,所有人只認識到引力的存在和他的作用效果,卻無法得知他是如何對物質進行作用的。

    誰也搞不清一個有質量的物體,是如何對另一個有質量的物體發生作用的,而且這種作用的速度是多少,也沒人可以測量的出來,他產生於何時,何時會消失,都是一片空白。

    直到近300年後,才又有個天才站出來,理直氣壯的說:引力只是一種錯覺,只不過是質量造成的空間凹陷,引力波的傳播速度是光速。他叫愛因斯坦,改變了地球文明的進程。

    到此為止,林雷知道的關於引力的知識很多,很詳細,卻沒有在本質上超越這一位先輩。

    即使地球文明到了六級的程度,但這位先輩關於關於引力的描述在大體上仍然是正確的,框架已經被他確定,後人所做的只是豐滿和淬煉其中的細節問題罷了。

    這些細節的補充,也讓林雷感到了這個理論的完美,而且後來蕭伯儒提出的大統一場論中,關於引力的描述,也和愛因斯坦的理論異曲同工,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角度而已。

    但現在,林雷落入銀河之心所經歷的一切告訴他:萬有引力是一個錯覺,空間的凹陷仍然是一個錯覺!

    任何碳基生命體的認識過程只不過是從一個淺層的錯覺到了一個深層的錯覺的過程!他們可悲的,從來沒有觸碰到到真理過。

    在這一點,銀河系的生命遠不如仙女座星系的生命,至少那些強大的不朽者對自身,對意志的認識,是銀河系的個體所無法比擬的。

    科技文明的理論從來沒有對過,即使是守望文明也是如此!即使是身為泛維度生物的林雷,竟然也因為出身在銀河系,也不知不覺的陷在這麼一個錯覺循環裡。

    銀河系的存在,並不靠所謂的作用力來維持,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時空軌跡規定了星球的運動方式,而是一個意志的網絡!

    每一顆星球,或死寂,或生機勃勃,都有意志,他們都是銀河意志的一部分,相互之間以一種超距作用感知著對方的運動。

    這些意志最後如百川歸海般彙集到銀河中心,所以星系中心的超巨黑洞表現出來的巨大吸引力,但這種吸引力的本質,卻並不是由超大的質量引起的。

    星系中心的超巨黑洞和大質量恆星爆炸後遺留下來的高緻密的殘骸並不是同一類天體,他們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在外在表現上的差異卻非常的小。

    所以,星系的視界能對意志發生作用,能將能量消解於無形,因為組成他的是宇宙權限最高的龐大意志。

    沒有了萬有引力這個規則的束縛,林雷就能具體的解釋為什麼白塔世界這麼巨大的一個固體星球能夠存在,而不是是崩塌成黑洞了。

    當然,這只是林雷在星系中心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才能發現這點差異,若是在星系超巨黑洞的視界外面,他永遠察覺不到這一點。

    就如守望文明,他們就一直猜測銀河系的最中心有一個超超高緻密的物體,但卻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個黑洞所表現的吸引力的強度和銀河系的旋轉速度之間的微小矛盾。

    因為整個銀河系的可見質量,包括暗物質的質量,似乎仍然不夠支持銀河系的天體如此快的旋轉速度所需的引力需求。

    守望文明在精密測量之後,總是無法消除那麼一個微小的誤差值!對十一級文明來說,沒有吻合到小數點後百位測量結果,都是錯誤的。

    他們無奈的稱之為「銀河系的幽靈」,卻沒想到這個幽靈正是銀河系對最終答案給出的唯一的提示!

    這個矛盾甚至能普及到整個宇宙,為什麼宇宙仍然在莫名其妙的加速膨脹,而不是在引力的作用下減緩速度甚至緊縮。

    智慧生物們找不出這個膨脹的理由,大毀滅前的地球科學家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甚至不惜引入了一個宇宙常量。他們認為是宇宙的暗能量導致了這個膨脹過程。

    結果守望文明也發現了暗能量的存在,而且確實有膨脹空間的作用,但誤差仍然存在且無法消除!於是這個「銀河系的幽靈」被成功升級為「宇宙的幽靈」

    幽靈為何物?就是用常理無法解釋的,用現在的已經在很大尺度上已經被驗證為正確的理論所無法糾正的致命錯誤!

    因為碰上這麼一個不可捉摸的幽靈,守望文明已經考慮是否要重建他們的科學體繫了。

    這讓任何科技文明的人都為之崩潰!

    守望文明已經在認識宇宙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卻在這個幽靈前面碰了壁。

    幽靈為何物?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幽靈就是靈魂,就是意志!

    整個宇宙的建立基礎,就是虛無縹緲的意志!一個精神上的實體!

    一個絡不僅凝結了一個銀河系,也凝結了整個宇宙。

    銀河系之上,大約四十多個星系組成了本星系群,他們仍然在用宏觀上的引力來維持結構。星系群之上還有超本星系群,維持結構的力量同樣是引力。

    依次類推,推廣到整個宇宙,整個宇宙的層次就展現在林雷眼前,難道這麼巨大的一個結構,真的能夠用表觀速度僅為光速的引力來維持?

    不,只有無視空間距離,無視時間的精神聯合體才能造就這麼一個巨大的網絡結構。

    守望文明為什麼會碰上幽靈。是因為這個精神意志的瞬時作用性,使得他是無法被精確測量的。

    除非守望文明的科技能在一瞬間將整個宇宙的意志信息給測出來,否則,這個誤差,這個不確定性,這個幽靈將一直存在!

    林雷自以為悟透了這個宇宙的大道,他開始帶著芙薇麗在這個龐大的意志海洋裡徜徉,試圖找出這個地方的異常之處,以尋求出路。

    這裡的事物全都是意志信息,是和林雷的意志體本質一樣的事物,所以林雷在這裡已經無法做到一瞬萬里了。

    就像原本的宇宙空間是在空氣之中,而這裡卻到了濃稠的水裡一樣,阻力大大的增加。

    林雷的感知範圍也因為意志的干擾而被壓縮了,在這裡,只能感知銀心附近的情況,只相當於在銀河系外層空間的幾萬光年左右,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雷,我感覺在這裡,我能夠非常容易的融合意志環中的維度要素。」芙薇麗有些驚奇的對林雷道。

    林雷也有些摸不著頭腦,照理說,這是一個領悟的過程,怎麼可能像一加一這麼簡單。

    「確實是這樣的,在銀河系普通空間,我必須時刻進行領悟,但在這裡,只要一點一點的融到我的意志中就行。它自動會變成我的東西。」

    也就是說,在這個純粹的意志空間裡,關於意志的操作也變得直觀化起來。

    因為這裡沒有任何表觀化的東西干擾意志的認知過程。就像當初林雷要領悟時空四維時,為了破除身在局中的迷障,不得不進入倫娜的禁地中一樣。

    而即使是倫娜的禁地,依然有和時空四維類似性質的能量維度的干擾,但在銀河中心,只有意志,維度都被消融了,所以芙薇麗才覺的異常的輕鬆。

    這也算是一個好消息了。

    林雷看了看芙薇麗的意志結構,發現原本位於其中的維度要素,已經只剩下三條了。林雷可清楚的記得,剛進銀河之心的時候,維度要素還剩六條來著,這才過了多久啊。

    似乎不需要多長時間,芙薇麗就可以開始構建意志環了。

    林雷乾脆停了下來,決定靜等芙薇麗成就了意志環後再進行探索。

    ……

    此刻,仙女座星系的林馨,也正嘗試著構建維度環。這能讓她成為不朽者,獲得足夠多的時間,進行時空維度的領悟,以成就泛維。

    在獨立的情況下想要構建維度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十年前,六級**師凱達威衝擊不朽者的領域,但直到現在,他仍然沒有成功,還差著最後一步。

    意志上的東西,有時候一帆風順之時是一日千里,但要是倒霉的時候碰到了一個拐不過的瓶頸,若是不開竅的話,就可能卡一輩子。

    凱達威就碰到了這麼一個情況,二十年過去了,他已經到了近百歲的年紀,卻無法走出著最後一步。

    到了現在,已經被林馨追上了步伐。

    林馨在向德拉卡詳細的請教了走出這最後一步的經驗後,便進入了法師塔開始閉關。

    她將在法師塔中不吃不喝持續一個月,每日只是冥思,只靠意志凝結的純能量維持生命。

    這不是在搞絕食自虐,而是在收斂意志中時刻翻湧而起的念頭,以最純淨的身體,推動最純淨的意志,來融合最純淨完美的維度環。

    就像林雷曾經在茅屋中進行苦修一樣,都是在凝思聚力,以更好的衝擊最後一步。

    維度環的完美程度,直接就決定了成為不朽者之後能夠得到的力量。同是不朽者,使徒德拉卡就能在主位面獨領風騷,就是這個原因。

    她如果能成功的走出這一步,就成為了主位面上,修煉時間最短,進境最快的一個法師。

    從學徒到不朽者,只用了五十多年,絕對是一個難以超越的記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