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天雷地火

天雷卷 第八章 人心吞象 文 / Erica

    這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山村,月上中天,已是半夜,零星的燈火也都一一熄滅,偶爾響起的一聲犬吠更是突顯了這夜闌無人的寂靜。就在這個時候,卻還有倆方新砌窯洞的燈火還一直亮著,左邊窯內的坑上趟著一個面容清瘦,臉色憔悴的年輕人,由起伏的胸腹可見此人正處於昏睡當中,再仔細一看,那人正是朱德培的徒弟謝陪炎。右邊窯洞內,或蹲或坐著7個50多歲的老頭,4個穿著一身鄉間常見的粗布衣服,其中有幾個還叼著漢煙袋,不時地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後吐出一個煙圈,氣氛甚是沉悶。還有有三個穿怎穿得比較時髦一點,靠門邊蹲著的那個是一件黑色的皮甲克,坐在太師椅的那個則戴著金絲眼鏡,蹭亮的腦門上頭髮一律往後梳,身上更是一套質地柔和的白色休閒服,若再加上一個鳥籠,然後隨手那麼一拎,慈眉善目,活脫脫一個鄉間養老的形象。

    可惜他不是,他是北方空門這一代的當家的,名叫劉遲明。遲明者,取大器晚成之意,和他的生平也算是符合,三十八歲接掌空門一脈,五十歲收山,已近十年,老來更是回到故鄉隱居。這一次朱德培回去後把情況一說,他就感覺到了問題的辣手,立刻召集了現在尚存的幾個師兄弟準備一起合計一下。

    「老三,你再想想,確定的是那人出的手?」半響,劉遲明打破了沉默,再一次問朱德培。

    「我不會看錯的,他剛開始注意陪炎那娃娃,我就開始留意了,絕對是他。」此時的朱德培敲了敲手中老長的老式煙槍回道,然後室內又陷入了沉默,畢竟面對如此高手,再好的技巧,謀略都不可能彌補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在沒有應對的策略下也只好沉默以對。

    「陪炎那娃娃怎麼樣了?」在坑首坐著的頭髮半白的老者問。

    「下午身子已經緩過來了,能動了,不過筋脈受創嚴重,以前打下的真氣根基也完全被毀,已經是廢人了,我給他配了藥,現在正睡著呢,先這麼調理吧,能撿回一條命已經不錯了。」停了一下,劉遲明又開口說:「人在水邊走那能不濕鞋啊,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想師傅傳給我們的東西也算是發揚光大了,南北個大城市裡也都有了基礎,可是這事物往往都有盡頭,如今鬧的這麼厲害,我總覺得有點不安啊。」

    「師兄,我們不幹這行無所謂,畢竟這麼幾十年下來,也夠養老了,可是那些小輩的到時候吃什麼,靠什麼養家啊?」

    劉遲明剛說完,坐在他下首的年紀稍輕的,大約40多歲的中年漢子就急著開口了,他是負責珠江一片的,與香港、台灣、澳門,甚至東南亞、俄羅斯、日本黑幫都有著扯不清的聯繫,讓他收山,實屬不願。況且自己收山容易,整個宗派收山,牽連太大,難啊。

    想了想,中年漢子又開口說:「要不這麼著,我們先探探他的底細再說?」言下之意是老三會不會看錯了,更近一步的意思則是謝陪炎那娃的傷是他去偷的那個人近身弄的,如果是那樣,雖然也很厲害了,可彼此還是處於同一個級別上,用不著過於害怕。

    「也只好這麼了,」也許是歲月磨平了稜角,又或人老了考濾得周全了,在又一番各懷心事的沉默後,劉遲明作出了決定:「老三,叫上海那邊的人多注意一下,那人既然在那邊散步,住的必然不遠,先探明他的住處,不要打草驚蛇,明兒我叫東子回趟上海,」然後轉身又對他下首的中年漢子說:「老三回來了,上海沒人了,老么,你也去一趟吧,順便上叫上海那邊的這段時間收斂一點,該歇的歇,該回家的回家,不要再給我多生事端。」最後語氣甚是沉重,多少有點不怒而威的味道。

    於是就在這麼一番合計之後,各自一一散去。

    此時已近臨辰,正是好夢連綿的時候。

    人心不足,猖狂慣了,總是會收不住手的,好聽點說呢這叫慣性,難聽點呢就是狗改不了吃屎,小偷也是一樣。

    當上面把話吩咐下去後,下面就總有那麼幾個不開殼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不把這當回事兒。所以那邊人還沒到,上海這邊就已經動手了,三個小混混,趁著周廣陵不在家,在大白天就那麼偷偷地摸了進去。說他們偷偷,是因為他們的動作實在是太輕了,轉身騰挪,移動腳步之間沒有一丁點聲音,跟貓絕對是一個德行。

    他們一進屋就被屋裡的東西嚇住了,像這明代的黃梨木茶几,商代的青銅香爐,宋的景窯瓷器,那羊脂白玉,還有其他他們看不出來歷但明顯是好東西的,弄得這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滿眼驚喜:我們不會進錯門了吧。在道上混久了,這古玩玉器見的也不算少了,可還沒見過像這樣基本滿屋子都是的,更沒見過這樣隨便亂擺亂放的,就像這硯,應該是有幾百年的古名硯之一,可現在上面放的是什麼?是吃剩的桔子皮,這也太誇張了吧。三個人東看看,西摸摸,眼中的驚訝之色漸盛,也漸漸地冒出一種如狼般的目光來,把上頭的吩咐,以及來意更是忘了個一干二盡,終於所有的東西在他們的眼裡都變了,再也不分那是哪是桌子,哪是椅子,看去全成了一堆堆的鈔票,唯一的區別就是哪一堆厚,哪一堆薄而已。

    既入寶山,哪能空手而回呢,貪慾一起之下更是分不清東南西北。於是三個人互相看了一眼,就那麼達成一致:拿。

    你隨便拿幾樣也是沒什麼的,看看這些東西擺放的樣子,就知道周廣陵並沒有放在心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尋道之人更與此無多少牽掛,丟了也就丟了,沒什麼大不了得,也懶得去找。

    可是這幾個傢伙明顯貪心不足,在客廳轉了一圈之後就分頭往書房臥式去了,在他們的想法裡,越好的東西肯定藏在越隱蔽的地方,如果找到了,那就是一輩子衣食無憂了。卻完全沒有想過,這種人家會是普通人家嗎?

    周廣陵怎麼說也是一個修行中人,如今更是金丹大成,於客廳中沒作一番佈置可能是怕嚇到外人,可是如果他在臥室和書房再沒有一番佈置的話那就怎麼也說不過去了。

    於是,瘦瘦的,皮膚黝黑的那個剛進臥房就被嚇了一跳,只聽見「錚」地一聲清鳴,抬頭望去一把掛在床頭上方的黝黑鐵劍正往劍銷中插落,就好像有一隻無形的手曾把它拔出又插回一樣。瘦傢伙立馬一驚,猶如見鬼似的,激出一身冷汗,呆住了一般地喃喃自語:「寶劍自鳴,寶劍自鳴……」這時,鐵劍又一次從銷中竄出回落,「錚」地一聲,聲音更見響亮,猶如龍吟。這下,瘦傢伙總算清醒了過來,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了,週身汗毛也根根豎了起來,似呼這室內的溫度也一下子變得陰冷了些。

    其實在劍對於周廣陵來說,還算不上什麼佈置,是他為了省事拿來驅避蚊蟲的。幽長漆黑的劍身露著森森寒氣,上面歪歪扭扭地刻著倆個古篆,謂之「不爭」,其意到是合了道家與世無爭的意思,也甚得周廣陵的喜歡,至於來處淵源,則早已不可考了,也懶得去考了。

    周廣陵在臥房和書房裡真正佈置的是困了他幾百年的大周天陰陽陣的縮略版——兩儀陣和五行陣,其實也稱不上是陣,是周廣陵憑著對陰陽五行的理解而所做的一點小措施而已,像這個臥房,周廣陵以本身真元為媒介布下了陰陽倆氣,使之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當中,任何外物的闖入擾亂都會打破這種平衡,然後倆氣相激下,就會對闖入者造成種種不同的傷害,重者弊命,輕者元氣大傷,所以說這一嚇到是讓那個瘦傢伙沒有再進一步採取行動,也就躲開了一劫。

    隔壁的書房由於擺放了許多他收集來的各種古籍,到沒有布下一些厲害的東西,只是在古籍上符了一層青木之氣,以此養護一些孤本,免得年久老化風化,但是青木之氣多了,那麼五行也就失調了,對於一般人來說,若不是體弱多病,那麼處於五行失調之地也不過感覺不舒服而已,倒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如果那人自身也是五行失調的話,那麼問題可能就大了。不幸的是,摸向書房的倆位中年長的那個由於常年練習鐵沙掌,導致自身五行失調,金氣大盛。五行中,金本克木,如果光是這樣倒也會相安無事,奈何天地間陰陽五行的轉化本就是一件極具玄妙的事情,遠不是簡簡單單的生剋所能說明白的,就拿金木來說吧,一般情況下,金克木,但是一旦到了木氣大盛,金氣相對衰弱的時候,木就反過來克制金了,其間玄妙,遠非片言之語能夠說清的。

    當那位年長的仁兄剛摸進書房的時候,就開始感覺有點氣悶,他也沒當回事,以為是房間狹小,空氣不流通之故,但是當他手撫上那些孤本的時候,剎那間臉色青白,一陣胸悶,然後以他自己也想不到的速度,哇地吐出一口鮮血來。這一口鮮血出來,倒讓他感覺上好了很多,只是這一口鮮血卻是他本身金氣所聚,這一下吐出,苦練二十多年的鐵沙掌功力去掉大半不說,自身元氣也是虧損許多。

    書房本就被周廣陵佈置的簡簡單單地,除了一干古籍之外,也沒什麼別的東西。年紀小的那位沒找到什麼值錢東西,又見年長的吐了血,在一番驚疑之下也就扶著吐血的那位退了出來,遇到了在臥室門口發呆的那個瘦子。瘦子本就被劍吟聲弄得心神不定,這下又見到年長的這位精神萎靡,渾身無力,嘴角猶掛血跡,猶如大病一場的樣子,也就被嚇得更是不輕,當下一陣追問發生了什麼,然後又把自己所見到的說了出來。三個人面面相覷,猶疑不定,最終還是年紀最小的那個膽子大些,也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吧,打算走進去去探個究竟。見年紀最小的老三打算進去,另外倆個下意識地往後退了幾步,吐血的那位更是退到了客廳一屁股坐了下來。倒不能說他們膽小,只是在道上混久了,各種奇奇怪怪的事多少聽說過一些,運氣不好的甚至也遇上過一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多一份心眼與謹慎也就是必然的了。

    老三看看倆位大哥的謹慎樣,心中不由一陣煩悶,低聲念道:「他媽的,什麼玩意兒!」然後就像要發洩些什麼似的,三步並作倆步向那鐵劍衝去。這時鐵劍到沒出現什麼無故自鳴的異狀來,只是室內的空氣象受力的彈簧一樣,一下子變得沉悶無比,然後就在他伸手抓住鐵劍的時候,這種緊繃一下子釋放出來,「呯」的一聲,一陣巨力襲來,被遠遠地擊到了臥室門邊,人事不知,只是那手不知是下意識地,還是肌肉抽畜的緣故,牢牢地抓著那渾身漆黑的鐵劍,而臥室內則像狂風刮過一樣,零亂不堪。

    如此巨變,讓剩下的倆個腦子短路了一下,等回過神來,立馬抱起趟在地上昏迷不醒的老三就那麼落荒而去,鐵劍也就被那麼帶走了

    |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