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紈褲公子

大道小說網 250,皇帝心思 文 / 小卓翔

.    翌日早朝,由於晉王作為皇后唯一留下的兒子,再加上長孫無忌的鼎力支持,一直處於奪嫡鬥爭圈之外的李治,無心插柳柳成蔭,毫無疑問地當選成為了新一代的太子。

    按照長孫無忌的話來說,「晉王仁愛忠厚,孝順慈祥,天下人莫不悅服。陛下不妨試問文武百官,要是看法相左,就是臣等欺詐陛下,罪該萬死。」

    李世民在正衙太極殿舉行朝會,召見六品以上文武官員,用一種探詢的強調說道:「承乾大逆不道,魏王泰死於非命,都不得成為太子。朕想從其他皇子中選擇一人,不知誰最適合?眾卿儘管直言。\\\\\\」

    李世民這一設問句可是如同一把猛火燒開了鍋裡的水,百官活躍起來,交頭接耳,傳遞眼色,很快便議論開來。當然,出現這種難得的局面是因為:大臣們一般都是士大夫或世族權貴出生,他們大多數都支持嫡長繼承製度,除非是某些人因為自身利益的原因。現在既然只剩下一個嫡子,再加上第一權臣長孫無忌的態度很明顯,那麼大多數朝臣都難得地取得了意見的統一,剩下所需要做的,便是看誰最先表態以取得下一代皇帝的好感。

    「晉王仁義孝悌,最好立他為太子。==」

    百官無一例外地擁護李治,當真沒有不同的看法。李世民嘴巴咧了咧,好像是笑了一下。然而他的眉間皺起深深的川字紋,斜著瞟了長孫無忌和長孫凜父子一眼,把汗濕了的手掌抓成拳頭,強自鎮定下來,宣佈退朝,推進了後殿。

    而後李世民自兩儀殿內正式頒詔書,確立晉王李治當皇太子。御駕登上順天門樓,大赦天下罪犯。賜三日。飲宴中,李世民還帶著告誡的語氣對身旁的大臣說:

    「這次東宮造反無非即是泰幼無尊長,逼得承乾心慌之餘做出大逆不道之傻事,惹得兄弟鬩牆,兩敗俱傷。^^^^朕若是再讓其他皇子當太子,那就推翻了嫡長繼承製度,庶子也敢於與嫡子爭權,恐怕將來李唐皇室選嫡有負面的影響,鬧得皇宮雞犬不寧。往後我朝必堅持嫡子繼承製,但凡太子失德。親王鑽研,一律罷黜。子子孫孫,永遠遵守!」

    「皇上英明!」諸位大臣奉承道。

    這次的東宮造反,因為李世民在選擇儲君方面,對待太子地態度使得李承乾的心態生了急轉,讓李承乾效仿李世民也跟著學起了玄武門事變。^^^^然而李世民在將李承乾貶黜至荒涼之地的前夜,也曾積著父子情分在右領軍府召見過這位嫡長子。

    當時李承乾說過的一句話恰恰是李世民改變態度的關鍵。在李承乾的意思裡,身為太子已是鐵板釘釘的事情,只需要多等幾年,便可在父皇萬歲之後成為新任皇帝。若不是因為李泰在暗地裡做出種種動作。而李世民的態度又有所轉變,他又何須要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因此李承乾雖然對造反之事表示出了悔意,然而卻對李泰之死不屑道歉。

    也正是李承乾的這番言論,使得李世民確定了太子的人選,畢竟若是再開其他皇子做儲君地先河,那麼以後的皇室可就毫無規矩可言。^^^^這無疑是給後代庶子一個榜樣,給後世埋下了一枚定時炸藥。

    當初李淵之所以在功勳赫赫的秦王和長子建成之間選擇了李建成,無非就是為了堅持嫡長繼承製,這一制度恰好就被李世民給破壞。而接下來李世民又因為這一制度而猶豫不決,造成了倫理之禍。最後還是他來定下了以後選儲必遵嫡子繼承製。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而且李世民永遠也不會想到。他這一次選擇對於李唐皇室來說,卻是一個更大的火藥。==

    而在解決了太子問題之後,懸在李世民心頭上的還有兩塊大石頭。其一便是紇干承基所暴的驚天內幕——齊王李佑真的要造反嗎?李佑系李世民的第五子,陰妃的兒子,擔任齊州總督。

    李世民怕子女沾染上惡習,走上邪路,遴選正派直率之人輔佐各位親王,擔任長史或司馬。親王如有過失。得以及時奏報。而李世民就曾接過屢次上奏報齊王親近小人。喜好打獵,並且有偷偷招募壯士地嫌疑。李世民也曾多次下達敕書責備兒子。

    而自從東宮造反之後,再加上李佑平日裡的表現就不能讓李世民滿意,這次再有人彈劾說李佑欲謀反,這讓李世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然而身為父親,他又不想因為某些人的話就全盤否定了李佑,畢竟剛剛失去了兩個兒子,李世民心裡或多或少都是帶著一些希望,畢竟如是此子再造反,那麼他這個做父親的必然是很失敗。

    然而李世民卻又不肯能完全置之不理,這樣敏感的事情他身為皇帝必定要對此查探到底。該怎麼辦呢?李世民在內殿裡苦苦思索,他隨意地翻閱著各地傳到龍案前的文書,又想到了他心中懸著地第二塊大石頭——長孫!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自十來歲以來就一直是小哥們,長孫皇后又是李世民最為深愛和敬佩的女子。\\\\\\因此對於長孫無忌,知根知底的李世民自然是傾向於信任。成為老皇帝心中的石頭的不是別人,正是屢次建立了赫赫功勞地長孫凜!

    正所謂功高震主,李世民一生戎馬功勳,自然不懼這個尚未弱冠地少年。然而他所擔心的是,這個才過十八歲的少年竟然就如此了得,在這麼下去,將來其不知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李世民唯恐的是,這功高震的是李治這一「主」!

    對於長孫無忌的心理,李世民把握得倒是很透徹,既然晉王是國舅唯一的親外甥,而且兩人感情向來都很融洽,再加上李治也地確屬於所謂地「守成之君」,那麼將來即便是自己歸天之後,有這麼一個大臣來輔佐李治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再多加一個長孫凜,那麼相對於懦弱平庸地李治而言,這長孫家似乎也就過於強勢了。

    本來長樂嫁入長孫家,倒也能取得一定的作用。但這長孫凜是一個絕世美男子,在感情上除了長樂之外,已經納了數門妾室。****更讓李世民心裡感到不安的是,雖然監視長孫家的人並沒有任何不好的消息,但是單愛蓮之女一直是李世民心中的一個疙瘩。

    李世民能對長孫無忌信任,除卻是因為對他的瞭解,更是因為長孫無忌年歲已大,在權謀和軍事方面都是平庸之資,即便是將來有攪亂之心,也難有作為。但若是再加上個長孫凜,那就大不相同了,因為這位長孫三郎實在是太能幹,太無解,太無懈可擊了。

    自從西域打了個不可能的大勝仗之後,李世民對長孫凜就做過了各方面的調查,對於長孫凜在靈州的訓練和用兵,包括火藥坊的建立,還有在西域地區軍事和謀略上的作為,他現這傢伙一改往日紈褲子弟的作風,表現出一種絕無僅有的才能。

    尤其是長孫凜在拉攏人心方面,實在是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見識和氣量。據他所知,江南淮南一代,由於長孫凜消滅鼠疫的功勞,老百姓們都稱他為「觀音派下的金童」。而軍心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最火的部隊就是長孫營,新兵們都一個勁地要往裡鑽。

    這種天才對於大唐來說也許是幸事,然而對於李唐來說也許就是一種威脅。因為李世民在年輕時也曾經歷過這麼一個過程,他在戰爭和權謀中把自己的智慧揮到極致之後,才現所謂的王爺、將軍已經滿足不了表現他這種才能的**,而後,也就生了玄武門事變。

    想起雉奴那張蒼白瘦干的臉,再想起長孫凜稜角分明的俊臉,即便是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也能分出孰勝孰劣。

    正因為這種憂慮,李世民在考慮要嘉賞長孫凜在平息東宮造反事件上的功勞時,一直是猶豫不決。一方面,這等功勞若是賞罰不明,必然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將來對於這樣的事情,也許就難以取得再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長孫凜已是四品大將,若是再提拔他的話,那麼再過數年,大唐的皇帝不就要面臨高祖李淵的難題——難不成還要設一個天策將軍府不成?!

    李世民想到這等鬱悶之事,他更是臉色陰沉,隨意翻了翻文書,卻見到其中一文書上寫著熟悉的名字,他眼睛不由得一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