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徐州風雲 第二章 子義歸心 文 / 葉戀
第二章子義歸心()
卻說管亥納降,北海城被圍之困自解。
孔融為感激劉備援手之德,率領北海大小官員齊齊出城來迎接。
一時間北海城中一片歡騰,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百姓擁擠的站在大道兩旁,爭相瞻仰劉備軍的風采。
陸羽騎著馬跟在劉備身後,能在馬上坐穩,他可是付出了想當慘痛的代價的,最後還好身下的這匹馬比較恭順,才沒有再從馬上摔下來,為此還被張飛笑為「纖纖弱質」,令陸羽生氣不已。
劉備軍來到北海城門口,這時只見太守孔融扶著一位老太太走出城來,騎在馬上的太史慈見了連忙翻身下馬,跪在老太太的身前哭道:」娘親安好,不孝兒讓您受苦了。」
老婦人也垂淚道:」好,好,我很好,你能有功於北海百姓,娘死了也心安了。」說話間不由大口喘著氣。
陸羽一眼看出老人患的是哮喘,小時候他爺爺就是這個病,家裡沒少操心,好在最後還是治好了。不過那是在現代,在三國這時候,這幾乎就是絕症了。
想到這,陸羽突然有了個好主意,他微笑著看著太史慈,心想:看你怎麼逃出我的手掌心。
跪在地上的太史慈知覺後背一陣惡寒,抬頭看看天,難道要變天了,可天上沒有雲啊。
進得城來,劉備告別孔融前去安頓兵馬。陸羽乘機上前道:」大哥覺得太史將軍如何?」」沉穩內斂,深明大義,乃將才也。吾平生所見人中,除了雲長,只有一人可與之比肩。」劉備毫不猶豫地讚道。
陸羽心中一動,試探道:」莫非是常山趙子龍?」
劉備一聽大驚道:」子誠莫非是神人乎,吾也是方才想起,怎的子誠就知道了?」
陸羽笑著掩飾道:」吾也是信口胡猜。不想竟蒙中了。」說著連忙轉移話題,」據我所知,太史將軍並非孔太守屬下,主公可想收下這員大將。」
劉備道:」非是備不想,只是備兵微將寡,職小位卑,恐難留住太史將軍。」
陸羽眨眨眼道:」主公不試試如何得知?」
劉備想想點了點頭。
北海太史慈家中。
母親的病又加重了,一回來就咳個不停。自己自幼喪父,全憑母親拉扯大自己,而母親的病也是為自己操勞留下的,想著太史慈不由憂心地來回踱著步子。
這時下人報,說平原太守劉備和手下從事陸羽求見。
太史慈連忙將二人請進來,見劉備似有話要說,便問道:」不知使君到來所為何事?」
劉備道:」方今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備有心匡扶漢室,只可惜資質愚鈍,至今一事無成,故特來求子義助備一臂之力。」
太史慈沉吟了一會道:」承蒙使君錯愛,本當拚死效命。但月前揚州刺史劉繇有書來喚,繇與某同郡,不敢不去,還請使君見諒。」
劉備一聽,臉色黯然,沉默不語。旁邊陸羽開口道:」子義何以如此不明,想那劉繇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基業早晚為他人所佔,子義此去焉能一戰所長?」
太史慈聽了面露難色,知道陸羽說的都是實話,沉默良久。
陸羽這時又道:」如果我能治好老夫人的病呢?」
「什麼?」太史慈大喜過望道。
劉備這時卻沉下臉道:」子誠,人無信不立,無義而不行,你怎可以此事威脅子義。如果你還當我是主公,就速去把老夫人的病治好。」
陸羽知道劉備是真的生氣了,只好對下人說出藥方,其實就只有主藥就是一味藥,枇粑,現代早已證實了枇粑對治療哮喘有十分好的效果。
不多時,老夫人就將枇粑熬成的藥膏服了下去,竟然立時止住了咳嗽。太史慈大喜將老人扶了出來。
劉備和陸羽齊齊上前祝賀老人。
這時太史慈突然跪倒在地向劉備拜道:」使君仁義,不以太史慈無禮,治好母親之病,今後太史慈全憑使君差遣。」
劉備一聽連忙道:「些許小事,子義不必放在心上,既然已答應劉刺史,切不可因為備之故而失信。」陸羽一聽簡直呆掉了,竟然還有將煮熟的鴨子放走的人,連忙向劉備打手勢,可惜劉備視若無睹。
太史慈這時有些感動的道:「家父早亡,慈是母親一手養大,數年來慈遍尋良醫而不得,卻蒙使君授此良藥,這些事情使君或許不放在心上,但對慈卻是天大的恩情,慈曾發下宏願,若有人能治好母親之病,慈願作牛作馬報答他的大恩,先前使君說人無義而不行,慈身無長物,今受此大恩,只有粉身碎骨以效犬馬之勞,難道使君要讓慈作忘恩負義之人嗎?。」
劉備聽了激動地將太史慈扶起,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老夫人這時含淚道:」我兒終於得遇明主了。」
晚上,孔融大擺宴席答謝劉備,席上孔融引出一人。
雖然做儒生打扮,但眼神中卻透出那種商人特有的精明,胖乎乎的身材更體現出商人的特徵。
孔融這時介紹道:「這位是徐州別駕糜竺,糜子仲先生。前日曹孟德興兵圍困徐州,子仲前來北海借兵,哪知融亦被困在城中,要不是玄德仗義施援,北海無幸矣。」
曹操以父親在徐州遭劫被殺為借口,興兵討伐徐州之事天下皆知。明眼人都看得出以陶謙的實力哪敢惹曹操,曹操不過是為自己擴充勢力找借口罷了,但如今曹操坐擁袞州,手握十萬精銳的青州兵。沒有人願意輕易惹上這樣一個勁敵。
而方今天下雖然諸侯林立,但主要分為四大勢力,漢室自高祖起已歷四百餘年,雖然先有十常侍之亂,後有董卓,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朝廷的威信已經降到最低點,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室宗親仍把持各地的軍政大權,其勢力依然是各勢力中最大的;其次是袁字世家,袁氏百年來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尤其深受士林的擁戴,門下子弟袁紹,袁術都手握重兵,實力大有取漢室而代之的趨勢;而後就是以江南孫,陸,顧,張,朱,吳六大世家為首的江南士族和身處中原的曹氏一族。
陶謙也是沒有辦法,誰叫徐州物產富庶,商業興盛,號稱月稅過百萬,如此怎能不讓曹操眼紅。
如今江南士族之首的孫家剛敗在漢室宗親荊州刺史劉表手中,有「江東猛虎」之稱的家主孫堅戰死當場,遂爆發江南士族對漢室的全免牴觸,兩家關係緊張不已,自顧尚且不暇,就沒人管陶謙死活了。所以陶謙只好四大勢力中唯一剩下的袁家求助。
但袁氏當代的家主袁紹正在和北方強族公孫世家爭奪冀州,且曹操雖有掩耳盜鈴之嫌,但畢竟師出有名,袁紹也無理由插手其中。雖然如此,自己身後的曹操過於強大也不是袁紹願意看到的,於是袁家便暗中指使青州刺史田揩和北海太守孔融出兵援救徐州,不想孔融還未出北海就被管亥殺得只能緊閉不出,要不是太史慈殺出重圍向劉備求救,恐怕現在北海已落入管亥手中。
糜竺這時說起曹操之父曹嵩是被黃巾餘黨張闓所害,並非陶謙指使人所為,又說起曹操在徐州大肆掠奪,百姓不堪戰火,一番話說的情理分明,十分清楚,顯示出出眾的口才。
劉備見眾人談起徐州之事,感歎道:」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不意受此無辜之怨,可憐了徐州百姓。」
孔融與糜竺對視一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陸羽一見心知不好,果然孔融對劉備道:」公乃漢室宗親。今曹操殘害百姓,倚強欺弱,何不與融同往救之?」
劉備沉吟了一陣道:」備非敢推辭,奈何兵微將寡,新降之黃巾軍又兵甲不齊,未經操練,恐難助文舉一臂之力。」
孔融聽了故作生氣的道:」我出兵助陶恭祖雖為舊誼,亦為大義,公豈獨無仗義之心耶?」
劉備一聽面露不忿之色,剛要答話,陸羽攔住他,轉身對孔融道:「孔太守闊擁北海,兵多將廣,錢糧充足,自可為之,但我平原縣小,些許人馬自守州縣尚不能及,焉是那曹操十萬大軍的對手。」
孔融聽了氣憤道:「那城外那數萬大軍不是人馬嗎?」
陸羽微微而笑道:「城外雖然號稱有三萬大軍,但泰半是老幼婦孺,前日攻打北海也多有死傷,如今能上陣者不過萬餘人,而且這些士兵大都手持鐮刀鋤頭,衣不裹體,憑他們如何是曹軍虎狼之師的對手,我主實在是怕誤了徐州的百姓和大人的托付。」
孔融眼中寒光閃過,第一次正眼看了看陸羽,或許是他覺得陸羽比較難對付吧。但孔融現在一心想把劉備拉下水,在北海城上,他可是親眼見到關羽和張飛這兩員絕世猛將的威力,而且當日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這兩人可是能和呂布打成平手的。自己和田楷雖然並不少,可是曹操手下可是有夏侯兄弟這樣的猛將,而且最近還聽說他收了一名比夏侯兄弟還要厲害的猛將,被他稱之為「惡來」,如果自己這邊有關羽和張飛助陣,起碼生命有保障了。所以孔融開口道:「北海庫中尚有千餘套鎧甲和一些兵器,玄德若用得著,只管拿去就是。」
陸羽一聽向孔融施了一禮道:「那陸羽就代我家主公謝孔太守慷慨相助了,只是這次為救援北海,錢糧損耗過多,現在又要收編數萬人馬,實在無以為繼,還希望孔太守能撥些錢糧,則平原上下同感太守大恩。」陸羽微笑的看著孔融,自己擺明了說是因為救援他才耗費如此多的錢糧,孔融絕對不好意思不答應,而且還不能出手太少,否則面子上也過不去,更重要的是陸羽算準了孔融一心想把劉備拖下水,所以不怕他不答應。
果然,孔融聽了幾乎用咬牙切齒的聲音道:「那我就撥一萬貫和五千擔糧食與玄德,還望玄德能看在同朝為官的份上,與我同去救援徐州,」
糜竺這時也開口道:「糜家中也有些家底,也願意出一萬貫助劉使君一臂之力。」陸羽聽了不由大喜,這時一貫錢大約是一百銅錢,一萬貫就是一百萬錢,古代形容富商也只說「家財萬貫」,想到這,陸羽不禁開始盤算著如何用這筆錢了。
劉備可能因為陸羽要了這麼多有些過意不去的道:」備手下多是步卒,曹操麾下虎豹騎天下聞名,容備往公孫瓚處借得三五千白馬騎兵以敵曹操。」
孔融聽了臉上浮起一絲喜色,一閃即沒,隨後道:」公切勿失信。」
劉備憤憤然道:」公以備為何人也?不論借得軍或借不得軍,必然親至。」
孔融與糜竺互望一眼,露出會心的表情。
陸羽在一旁冷冷地講一切看在眼中,由得孔融激將劉備,因為他知道按照歷史這趟看似費力不討好的差事最終結果是袁紹和曹操都沒得到徐州,反倒成全了劉備。
這時太史慈走了進來,孔融一見頓時兩眼放光,他可是見到太史慈是如何單槍匹馬將管亥大軍攪得天翻地覆的,其勇猛不在關張二將之下,這樣的猛將當然要設法留住,只見孔融拉住太史慈的手道:「子義這次回來就立此大功,不如來北海任職,也好就近服侍老夫人。」
太史慈恭身謝道:「劉備大人派人治好了家母的病,慈已答應在劉大人軍中任職,只有有負大人您的厚愛了。」
孔融聽了幾乎難以掩飾失望之情,連忙笑著道:「在玄德手下效力也是一樣,也是一樣」
後面的宴會完全轉變成談論風月,其實中國的那些封建保守的規矩是到宋朝以後,特別是明朝程朱理學興盛的時候才形成的,漢朝時民間的風氣還是很開放的,陸羽聽著他們討論著哪家待字閨中的千金生得如花似玉,哪家青樓又有了紅姑娘等等,一群人談論的津津有味,直到半夜方才散去。